:::

Choice
生活

符宏征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符宏征 批判實驗 搖滾不死

從各式各樣的音樂聲響中,掘取創作的能量,是喜愛音樂的劇場導演符宏征重要的養分來源。對他來說,搖滾樂的批判與實驗精神,讓人可以聽到更多更遠的可能,「一首歌背後的意義,若能讓每個人以各種角度去連結,作品也就變得比較意思。」像愛爾蘭的U2、德國樂團 Einstrzende Neubauten(新建築倒塌)、中國的崔健,他們「至今不滅的持續力,影響是可以很久遠的。」

文字|陳茂康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奕汎 熱血沸騰 表演共振

從機械單音的「小蜜蜂」、「超級瑪利歐」,到今日氣勢磅礡、百人樂團加持的交響樂曲,電玩音樂早已超越你我的想像,跟著電玩玩家人數日益龐大,電玩音樂也成為最夯的音樂會曲目,這一波熱潮,出身古典樂的鋼琴家林奕汎因緣際會趕上,成為波士頓電玩交響樂團VGO的班底。他因此與搖滾結緣,愛上搖滾樂演出時台上台下共振交流的熱烈氛圍。

文字|陳茂康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楊乃璇 搖擺靈魂 自在起舞

陪著編舞家楊乃璇長大的,不是兒歌,是搖擺即興的爵士樂,從小跟著搖擺哼唱,成了她最深刻的身體記憶;因為戀愛的酸甜苦辣,也在爵士女伶的曼妙聲嗓中找到靈魂的共鳴。自在即興的爵士精神影響楊乃璇編舞態度及對動作的要求,技術當然重要但不要硬背,身體夠自在表演就不做作。她也從爵士女伶身上體會到女人自在之美,「爵士或靈魂歌手通常不是偶像外貌,但她們在台上這麼有自信、這麼好看。」「她們都很知道自己是誰。」

文字|陶維均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膠彩畫之父 灑脫繪就明日之風

提出「膠彩畫」之名更替原來的「東洋畫」,讓此類畫作與其創作者脫離認同困擾的知名畫家林之助,在數十年為膠彩畫的命運奮鬥之餘,其個人創作也豎立了在地典範,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可說是當之無愧。現正在台中國美館展出的「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展出他一九三四年至二○○八年間作品共一百零三件,讓人除了看到他的典雅細膩,也能一探他的叛逆和當代性。

文字|吳垠慧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獻給巴夏摯愛 那舞台下的韶光

魯道夫.巴夏,可說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俄國音樂家之一,曾親炙俄國大師音樂家如穆辛、蕭斯塔可維奇,還曾跟浦羅柯菲夫討論管絃樂,指揮足跡遍及歐美,更與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結下不解之緣。這部全集,是由巴夏夫人親自整理出來的大師錄音,藉著這厚實的音樂記錄,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他們夫妻間的摯愛,與音樂同在

文字|李秋玫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過、聆聽 從陌生中找回腳下土地

每個地方的「地景」各不相同,每個地方的「聲景」也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間的聲景,也會不一樣。《土地的聲音》作者陳百文騎機車走過台灣大小鄉鎮,錄製沿途的聲音,重新與土地、環境發生關聯,透過文字與聲音,讀者可以用另一種陌生的感官經驗「旅遊」,與這方島嶼建立新的認識關係

文字|吳家恆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Face Value

誰叫臉書根本就是櫥窗中的「後窗」。太過中門大開,就如「夜不閉戶」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窺別人是手段,鼓勵別人偷窺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來高去的臉書罵文,還是有人會因眼前出現一篇而由頹糜變抖擻,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誰是?誰非?」臉書上的硝煙如是也是免費娛樂,兼備雙面之效,消費人之餘也消費自己。

文字|林奕華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鬼話年篇

過年來話鬼,笑稱童言無忌, 鬼即是人,祂也曾是我們, 對其念念不忘,既得溯古,也可鑑今。 監製曾瀚賢聊賣座電影《紅衣小女孩》, 不免憶及九○年代聊鬼講鬼的全台熱潮。 聽廣播人李若梅說「午夜奇譚」, 那是屬於寒夜被窩裡的恐怖幻魘。 京劇演員黃宇琳解析鬼戲〈活捉三郎〉, 看古老藝術以艱難功法呈現鬼態人貌。 劇場編導鍾伯淵用《夏日微涼夜話》, 帶領觀眾四界遊歷為人遺忘的陰陽角落。 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 一直以來,大家卻是又愛又恨又流行。 對「鬼」挺著迷的台灣人, 不只愛聽、愛說、愛演、愛看, 也有著許多寄寓與同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電影搞鬼 感應集體恐懼

《紅衣小女孩》監製曾瀚賢

你可能在哪個時代的電視靈異節目,或現在的「關鍵時刻」或「新聞龍捲風」之類的談話節目,聽聞過鼎鼎大名的「紅衣小女孩」,去年這個台灣知名的靈異傳說被搬上銀幕,在已經很久沒有生產恐怖片的台灣影壇造成影迷的熱烈討論。不同於歐美的殭屍或吸血鬼,也異於港泰的幽魂冤鬼,這屬於台灣的鄉野傳說,怎麼引發屬於台灣人特有的恐懼?監製曾瀚賢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人的執念」

文字|陳茂康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廣播說鬼 苦練看不見的恐怖

資深廣播人李若梅

這曾經是許多台灣學子的共同記憶:深夜時分,扭開收音機,傳出主持人低沉嗓音,故事,就這樣開始當年打造多個膾炙人口廣播劇節目的李若梅,從播音員開始紮實地練就一「口」好功夫,當年火紅的「午夜奇譚」節目,靠著引人入勝的氣氛、天馬行空的故事、峰迴路轉的情境、面面俱到的細節,直至今日仍為不少聽眾細數懷念

文字|陳茂康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曲扮鬼 先瞧腳下功夫

京劇演員黃宇琳

花旦科班出身的「京劇小天后」黃宇琳,拿手招牌戲之一就是〈活捉三郎〉,她飾演因紅杏出牆、威脅丈夫宋江而被殺的閻惜姣,化作鬼魂後仍對情人三郎念念不忘,於是施展鬼步,一探情郎。這其中要演出美麗的鬼姿,黃宇琳強調重點就在京劇的蹻功,運用這難練的技巧,成功塑造各種不一樣的女鬼。在京劇裡,要當美麗的阿飄,從足下開始

文字|陳茂康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弄鬼 玩人的不完美

曉劇場編導鍾伯淵

在闃暗不見天日的劇場中,談「鬼」好像蠻理所當然,但真正在劇場演鬼戲的卻真的不多,曉劇場近幾年的《夏日微涼夜話》系列,也因此獨樹一幟,讓觀眾印象深刻。編導鍾伯淵從東方文化裡找到「鬼」存在的意義,「鬼對於東方世界的重要性,在於它表現的是人的意念。寫作鬼戲其實就是意念的轉換。」「鬼,是人們不完美的過去。」鍾伯淵說。

文字|陳茂康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留存生活大小聲的造聲機器

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的王仲堃,創作上也重視與觀者的互動,如「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即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

文字|吳垠慧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個民間習俗 描繪多樣人文風情

對台灣居民來說,「遶境」可說是相當熟悉的民間習俗活動,喧天鑼鼓、神明出巡,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希望與期盼的具象表現。北市國甫出版的《遶境.喧天》專輯,收錄五位優秀的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南管、北管、歌仔戲、布袋戲、臺灣民謠等元素作為音樂創作素材,不同的世代對「遶境」呈現同中有異的詮釋,微妙組合令人玩味無窮,亦象徵著一種文化薪火相傳的意念。

文字|吳孟珊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切入「伍迪.艾倫」的影迷教科書

迄今拍了上百部電影的美國名導伍迪.艾倫,占據了多少老中青三代影迷的記憶,而年過八旬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用影像說故事,對世界嗤之以鼻。《對話伍迪艾倫》這本書記錄了他與記者艾瑞克.雷克斯長達卅八年的對談,兩人天南地北地繞著電影聊,透過大師的靈光片語,回想他電影中的種種,讓這本書可說是艾倫迷不可缺的教科書。

文字|孫宗瀚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西曆年初始,農曆舊年將過, 才交換完聖誕禮物,又要採辦年貨, 剛領了年終,卻得準備紅包。 新舊交替之時,免不了朋友相約、親戚團圓, 聚首忘年之際,少不了酒食飲宴、音樂八卦。 如何在喧鬧之中交心聊天? 如何讓與會賓客盡興而歸? 不研究不知道, 辦趴的守則還不少? 且由劇場知名的Fa家小酒館老闆帶頭分享, 聽跨足美酒與音樂兩大領域的歐頭現身說法, 看王永宏累到極限、爽到好眠的驅魔儀式, 學影評人貧窮男勞力費心,免錢辦派對!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辦趴如演出 人、地先決

Great Party 的三W五守則(I)

要成就一場好PARTY,跟所有的事情一樣,都須「天時,地利,人和」,當主人的精心安排,人員邀請妥當,地點細挑敲定,酒食妥貼上桌,一場PARTY就成功了嗎?喔不,一場好PARTY如同一場即興好演出,如何讓現場氣氛熱絡、人員賓主盡歡,箇中巧妙,讓我們的藝文界辦趴達人,為你道來

文字|陳茂康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儀式不能少 信任最重要

Great Party 的三 W五守則(II)

有對的地點對的人,PARTY中發生了什麼,左右了你這一夜(這一生?)。有主題、有節目,讓與會者一刻不得閒,杯觥交錯中,或笑意滿屋,或沉浸感動。氣氛佳、風光好,也別忘了行止得宜,有為有禮。一次美好的聚會打造美好的一夜,也可能鋪陳美好的一生,好聚好散,為了下一攤「明日的聚會」

文字|陳茂康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開趴驅魔 旺年也忘年

牯嶺街小劇場的「驅魔記」年終趴

對劇場人來說,牯嶺街小劇場行之有年的「驅魔記音樂會」,可說是相當有代表性的業界PARTY,場館人員用心精選「年度演出」並且頒獎,邀請外租團隊一起同歡,加上比一般尾牙場更精緻的現場演出,充滿劇場特色與溫馨的聚會,邀請大家一起驅魔祈福,迎向未來!!

文字|陳茂康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物的秀場 搬演台灣四十年

筆下以貓狗隱喻人類,以鳥瞰視角呈現人間的蘇旺伸,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動物莊園:蘇旺伸四十年繪畫展」,匯集了一百餘件作品和手稿,展出一九七○年代末迄今各階段代表作,及五件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作。以「動物莊園」為名,除了反映蘇旺伸的題材特色,也讓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讓人循著作品的軌跡,也回顧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種種變化。

文字|吳垠慧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