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初體驗
化妝初體驗 每兩年一次的舞蹈發表, 不知拍了多少年了, 也曾在專業舞團裡, 遇到從這個舞蹈班畢業的孩子, 已經成了專業舞者。 這個為了發表頭一次化妝的小女孩, 說不定也是日後表演舞台上飛躍的身影呢。
化妝初體驗 每兩年一次的舞蹈發表, 不知拍了多少年了, 也曾在專業舞團裡, 遇到從這個舞蹈班畢業的孩子, 已經成了專業舞者。 這個為了發表頭一次化妝的小女孩, 說不定也是日後表演舞台上飛躍的身影呢。
身體空間、服裝結構,是角八惠最主要的關注焦點。深受建築影響的她,熱中於從服裝延伸城市概念,再由城市回饋到對服裝的想法,甚至嘗試將室內設計的平面圖,融合、運用到服裝設計草圖當中。比起「針對戲劇、舞蹈的服裝設計」,她更常思考建築思維之於服裝設計的對應。
在台灣攝影史上,張照堂是台灣攝影現代性發展與轉型的關鍵人物。從傳統相機、數位相機走到手機攝影時代,從靜態拍到動態影像,超過半世紀的攝影歷程,現正在北美館展出;「歲月/照堂」展出一九五九年迄今的四百餘件作品,從苦悶孤寂的宣洩到對人的長期關懷,鋪展出深刻的生命觀察。
十月份有三個小影展,其實一點也不小。「桃園電影節」第一屆就來勢洶洶,六十多部電影主題鮮明;「高雄電影節」今年影片數量超過一百五十部,已經是大型影展,還有「女性影展」,今年也有八十九部。三個影展三百部片,怎麼選啊?!「溫故知新」絕對錯不了。
前文建會主委、現任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也使「文創台灣」成為台灣的文化政策發展主流。為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她主導編輯了這一系列《文創大觀》叢書,日前推出第一冊《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將文創政策的架構釐清,後續五冊將分別陳述「創意空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電影電視」的實例以印證理論。本刊特別摘錄刊出該書〈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一文,以饗讀者。
鋼琴家顏華容論及莫札特與浦羅柯菲夫的《天才.機鋒 世界上最美的不協和音─天才們》,與鋼琴家古曉梅重新翻譯的托爾斯泰《藝術論》,讓讀者在夏末秋初的此時,伴隨上述兩位鋼琴家親自演繹的的音樂,領略書中的三位天才,以藝術縱橫人間的精采風景。
榮格愛上她的聰明和絕佳表達能力,在女孩身上找到浪漫的愛情,在幾次通信中,他把薩賓娜的症狀分次(沒有說明是同一人)告訴佛洛依德,並要求已接受他為精神分析學界王國的未來子嗣的佛氏替他解惑,佛洛依德不知史碧爾埃已愛上榮格,他搬出他的性和肛門論點,這一點他從不動搖。這樣為薩賓娜治療也真是危險療程!
河床劇場導演郭文泰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九九二年來台後,不知不覺也跟著台灣化了。他說話有台灣腔的「欸~」,喜歡吃台式蛋餅,讀夏宇的詩,看民間八家將廟會。只是,他依舊不習慣台灣的熱,躲進星巴克成為他避暑的方式之一。 他的劇團堅持「手工」打造,舞台道具是靠自己DIY完成,因為唯有動手自己做,才會拉進演員與空間的關係。他還更進一步期許自己的戲能走入觀眾的生命裡,在他們的生命裡,慢慢地發酵。
當代中國女性雕塑家向京,以「全裸」系列鵲起藝壇。現正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個展,集結「全裸」、「凡人」和「異境」三大系列,分別呈現裸女、雜技團和動物這三種題材。透過裸裎的軀體,向京探索的是人的內在本質。
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濃濃的愛,有深深的期待,也因此造成了糾結複雜的各種情結與「情節」。在迎接父親節的這個月份,多部院線電影讓我們體會多樣的親子關係,了解兩代之間,並不是只有一個「愛」字可以解釋一切
儘管世局愈發艱困,但每一個人手中握有的力量,都可能讓我們成為未來史學家筆下不可小覷、沛然莫能禦的非凡小人物。攝影書《屋頂上》與採訪報導書《TAIWAN368新故鄉動員令》,帶我們看到立足台灣,在各行各業、山邊海隅,持續理想前進的小人物,他們的生命故事,為處於陰霾中的我們,點燃了光
市面上少有為兒童所設計的爵士音樂專輯,新近發行的《屋頂上的動物園》就是一張令人驚喜的聲音。透過多種爵士風格去框架我們所熟悉的十一首經典童謠與歌曲。這些豐富多元的素材,透過即興、翻唱、拼貼、重組等手法,「搖擺」與「切分音」的風格手法,跳脫了我們的聽覺習慣,讓原本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面容與表情。
我和蘇菲在她家見面時,她第一件事情便問我:要不要看看我的墳墓? 原來,她在房子的後院立了一個迷你墓園,墓碑上便是自己的名字。怎麼說呢?我覺得主意相當好,中國人不是也有先準備後事,買好棺木的做法嗎?她的行為一點都不讓我吃驚,我笑了,直呼:太美了。
攝影:陳長志 地點:台南,馬路上 時間:二○一二年五月二日
今年三月,結束一年多的浪遊,蔡柏璋回到台灣。第一次重逢,是在一個希臘劇團來台演出的記者會上,蔡柏璋低調地在台下工作他受邀擔任劇團的翻譯。跟他打招呼時,他面露驚訝,身體稍稍前傾又後退,最後含蓄簡單地交換幾句話。不知為什麼,那樣的姿態令我印象深刻。忍不住猜想,那個瞬間或許蔡柏璋正在用人與人問候的身體間距,重新確認自己已經回到台灣的現實吧。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他從美國飛到莫斯科,而後輾轉棲居歐洲各國,想必習慣了西方人較為熱絡的見面問候。 再度見面時,蔡柏璋坦率地說,「我喜歡在國外生活。」從北投到松山的半日小旅行中,他也提到正在籌畫下一次的國外long stay。這並不令人意外,從他的劇場編導作品《Q A》、《Re/turn》中,說著一口台北國語的主角們在柏林、倫敦等地過起異鄉人的漂鳥生活,體驗更自由不羈的人生,不難發現蔡柏璋對旅行的熱愛和投射。 班雅明把說故事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農夫,因長久定居而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掌故如數家珍;另一種人是水手,在漫長的漂移中見識不同地域的奇聞軼事。他們因流浪締造故事,或為了故事製造更多流浪。 想當然爾,蔡柏璋屬於哪一種。
藝術家吳天章在最新個展「偽青春顯相館」中,呈現《孌》、《難忘的愛人》、《心所愛的人》三件錄像作品。延續如劇場舞台設置的手法,吳天章像執導演出的魔術師,《孌》呈顯自溺似的皮膜快感和近乎戀物癖的美學興味《難忘的愛人》則指涉對生前美好的眷顧與留戀。
愛情以一種不可捉摸的狀態,存在於你我身邊,電影無法幫你參透,只是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型態供你參考品嚐。七月有幾道雋永可口的愛情典型,從曖昧到深刻,與紅酒一樣,伴隨著時間滋味不停的變化。
《裝幀時代》、《裝幀台灣》作者李志銘,結合了他研究所所學的建築與城市發展與一向愛好的音樂,打造了《單聲道》這本台灣少見的「音景之書」。透過聲音,作者重新勾勒台灣城市景觀與歷史流變,也讓讀者重新找回對生活曾有的細膩聆聽與交疊於聲音中的記憶。
「命運」二字,或許是柯慶隆人生的最佳註腳:從一出生鬼門關前走一回的幸運,從小想學習音樂卻不可得的遺憾,長大後科學事業非凡卻依舊沉迷音樂世界,車禍受傷讓他中斷創作終於,他克服了命運給予的課題,創作了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五、六個壯漢站成一列, 手裡清一色拿的是紅色塑膠框背面有仕女圖的小鏡子忙著上妝。 導演李小平出手幫一個上好妝的猴臉加強勾臉的輪廓, 他笑著說:「大家都忘了我還會這個!」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從擁有好歌喉到能真正上台表演,中間這段過程,就需要「歌唱詮釋指導」來幫忙了!從歌劇到音樂劇,也指導過多位流行歌手藝人,魏世芬的工作不只教唱歌,還要送他們上台,陪著發聲、修正韻味、調整體態、平穩心理。運用女性的溫柔傾聽,魏世芬從歌手外顯的問題看進內心癥結,再慢慢解開。她從不認為自己有「教」這回事,而是了解對方要什麼,適時給予意見,順著他們的節奏引發就是這麼「連哄帶騙」地,讓歌手將歌聲包裝成更美麗的禮物,送到觀眾的心中。
因著一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長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製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劃「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以其中米開朗基羅《白晝》為發想,邀集美、英、德、法與台灣共廿二位藝術家作品,展開一場跨越六百年的時空對話。
台北電影節揭幕,有不少令人驚喜的作品,讓人一窺劇場幕後的故事:《奇士勞斯基之職員》是大師所拍的一部描寫劇場幕後人員藝術夢想的紀錄長片;下手大輔《仨小確幸》以舞台劇導演為主角;紀錄片《少年鼓手》的主角是「優人神鼓」在彰化監獄進行鼓藝教學的受刑人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