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把空間穿上身的服裝「演出」

劇場服裝創作者角八惠

身體空間、服裝結構,是角八惠最主要的關注焦點。深受建築影響的她,熱中於從服裝延伸城市概念,再由城市回饋到對服裝的想法,甚至嘗試將室內設計的平面圖,融合、運用到服裝設計草圖當中。比起「針對戲劇、舞蹈的服裝設計」,她更常思考建築思維之於服裝設計的對應。

文字|朱安如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

《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書摘

前文建會主委、現任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也使「文創台灣」成為台灣的文化政策發展主流。為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她主導編輯了這一系列《文創大觀》叢書,日前推出第一冊《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將文創政策的架構釐清,後續五冊將分別陳述「創意空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電影電視」的實例以印證理論。本刊特別摘錄刊出該書〈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一文,以饗讀者。

文字|陳郁秀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薩賓娜的危險療程

榮格愛上她的聰明和絕佳表達能力,在女孩身上找到浪漫的愛情,在幾次通信中,他把薩賓娜的症狀分次(沒有說明是同一人)告訴佛洛依德,並要求已接受他為精神分析學界王國的未來子嗣的佛氏替他解惑,佛洛依德不知史碧爾埃已愛上榮格,他搬出他的性和肛門論點,這一點他從不動搖。這樣為薩賓娜治療也真是危險療程!

文字|陳玉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郭文泰 作戲,走進觀眾的生命

河床劇場導演郭文泰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九九二年來台後,不知不覺也跟著台灣化了。他說話有台灣腔的「欸~」,喜歡吃台式蛋餅,讀夏宇的詩,看民間八家將廟會。只是,他依舊不習慣台灣的熱,躲進星巴克成為他避暑的方式之一。 他的劇團堅持「手工」打造,舞台道具是靠自己DIY完成,因為唯有動手自己做,才會拉進演員與空間的關係。他還更進一步期許自己的戲能走入觀眾的生命裡,在他們的生命裡,慢慢地發酵。

文字|李岳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爵士帶路 走進童年記憶的大門

市面上少有為兒童所設計的爵士音樂專輯,新近發行的《屋頂上的動物園》就是一張令人驚喜的聲音。透過多種爵士風格去框架我們所熟悉的十一首經典童謠與歌曲。這些豐富多元的素材,透過即興、翻唱、拼貼、重組等手法,「搖擺」與「切分音」的風格手法,跳脫了我們的聽覺習慣,讓原本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面容與表情。

文字|蔡育昇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蔡柏璋 愈旅行,愈分明

今年三月,結束一年多的浪遊,蔡柏璋回到台灣。第一次重逢,是在一個希臘劇團來台演出的記者會上,蔡柏璋低調地在台下工作他受邀擔任劇團的翻譯。跟他打招呼時,他面露驚訝,身體稍稍前傾又後退,最後含蓄簡單地交換幾句話。不知為什麼,那樣的姿態令我印象深刻。忍不住猜想,那個瞬間或許蔡柏璋正在用人與人問候的身體間距,重新確認自己已經回到台灣的現實吧。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他從美國飛到莫斯科,而後輾轉棲居歐洲各國,想必習慣了西方人較為熱絡的見面問候。 再度見面時,蔡柏璋坦率地說,「我喜歡在國外生活。」從北投到松山的半日小旅行中,他也提到正在籌畫下一次的國外long stay。這並不令人意外,從他的劇場編導作品《Q A》、《Re/turn》中,說著一口台北國語的主角們在柏林、倫敦等地過起異鄉人的漂鳥生活,體驗更自由不羈的人生,不難發現蔡柏璋對旅行的熱愛和投射。 班雅明把說故事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農夫,因長久定居而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掌故如數家珍;另一種人是水手,在漫長的漂移中見識不同地域的奇聞軼事。他們因流浪締造故事,或為了故事製造更多流浪。 想當然爾,蔡柏璋屬於哪一種。

文字|鄒欣寧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榮裕 樂暢人父「浮浪貢」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文字|朱安如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溫柔教頭 美麗歌聲的推手

歌唱詮釋指導魏世芬

從擁有好歌喉到能真正上台表演,中間這段過程,就需要「歌唱詮釋指導」來幫忙了!從歌劇到音樂劇,也指導過多位流行歌手藝人,魏世芬的工作不只教唱歌,還要送他們上台,陪著發聲、修正韻味、調整體態、平穩心理。運用女性的溫柔傾聽,魏世芬從歌手外顯的問題看進內心癥結,再慢慢解開。她從不認為自己有「教」這回事,而是了解對方要什麼,適時給予意見,順著他們的節奏引發就是這麼「連哄帶騙」地,讓歌手將歌聲包裝成更美麗的禮物,送到觀眾的心中。

文字|李秋玫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