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電影賣最大》
藝@電影

春天,我們與影展約會

四月春暖花開,也有三個頗重量級的輕影展,各有主題與訴求。由兩個老外創辦的「城市游牧影展」,今年有許多日舞影展的影片,也首度出現老外拍的台灣電影。邁入第三個年頭的「金馬奇幻影展」有精采的黑色喜劇。新北市電影藝術節則有令人期待已久的溫德斯3D《碧娜.鮑許》,還有哈維爾的唯一一部電影遺作。

文字|田國平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藝@展覽

破解法蘭西斯.培根的天才神話

今年適逢培根逝世廿週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與「法蘭西斯.培根義大利素描基金會」合作,展出培根晚期旅居義大利期間,以鉛筆或蠟筆描繪的六十幅素描,可與培根的油畫比對。素描的出現雖有違培根生前自述,打破他不做素描的神話,但依舊無損培根畫作受到後人喜愛及在藝術史上重要地位的事實。

文字|吳垠慧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藝妙人物事

燈亮前,請準備——雲門舞集幕後技術探秘

訪舞團技術總監&駐團燈光設計師李琬玲

「如果有十個角色,其中一個人不見,那就要找出他不見的原因。獨舞時看得到,群舞卻看不見了,也要解決。」有時問題不一定出在燈光,可能是舞台位置或服裝的問題,這些也多靠排練場上的try out發現、改善。 對雲門來說,《如果沒有你》是從黑白片跨入彩色片的新體驗,李琬玲從工作中再次得證:最好的設計,就是最簡單的設計:「我花了很多力氣想,怎樣能夠簡單又達到我要的。」

文字|鄒欣寧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藝@CD

聲畫交織 蔣勳磁音傳「美」

由知名美學家蔣勳解說的《聲.情.印象》,是四張不同錄音所組合而成的套裝專輯,透過音樂與畫作的結合,讓整體音響變得更豐富、畫面變得更有想像空間。專輯不以特定的時代或派別作區分,而是以「主題」的方式歸納;沒有刻意找同期音樂家或深奧的旋律來作對應,而以古典、流行、經典改編及全新創作配搭,多樣化,但卻不干擾原有恬適寧靜的詩意。

文字|李秋玫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藝@展覽

逃離北韓者的斑斑血淚

美籍台裔攝影家張乾琦二○○七年至○八年間,接受《國家地理雜誌》委託前往中國拍攝「脫北者」從北韓脫逃、跨越國界到中國、東南亞、日本和南韓等國的北韓人民。張乾琦前後花了四年的時間完成此一系列,透過靜態攝影和影片呈現一路跟拍的過程,鏡頭道出脫北者隨時面對被逮捕與死亡威脅的內在恐懼。

文字|吳垠慧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藝妙人物事 這樣過日子

徐堰鈴 在潛泳中輕緩吟唱

那是位於八里的大樓,在觀音山和淡水河之間,令人膽顫心驚的高度,第二十樓。從她租處出來,一同等著電梯,她笑說:「我媽媽要我準備一把大傘,萬一地震,就拿傘往下跳。」我想像那個畫面,一片天搖地晃,徐堰鈴不疾不徐地張開大傘,乘空輕輕而降。一股冷靜的力度,像身為演員的她,處在角色的危險邊緣,暴烈地舉起舞台上的緊張,末了,又將觀眾的心安穩地放下。看過她在許多作品中詮釋完全互異的人物,也看過她男孩般帥氣的短髮,和女人味十足的長卷髮,徐堰鈴有種特殊的氣質,同時陽剛與柔弱,會是所謂雌雄同體的氣質嗎?也或者,就是一位演員中性的魅力、過渡的能力。 在她獨居的租屋,隨處可見的井然有序裡,依然夾藏著細緻的浪漫味道。她拉著我到一個角度觀看客廳,白色系的餐桌、落地窗、牆與地板,襯映著一方紅色的地毯和厚實的咖啡色皮沙發,溫暖而乾淨。牆上掛著一幅她鍾愛的夏卡爾的《生日》,會心一笑,房子無意間竟和畫有了相近的格局和色調,像彼此的縮影和放大。而這是她工作之外,最常窩著的地方。

文字|周伶芝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藝@書

從唐詩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譯變形記

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編著的《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是一本主題明確的專題研究,梳理譯成歐洲語言的唐詩,如何成為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種種層面的問題。透過書中不同版本「翻譯」的並列,中文讀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轉化、誤讀、詮釋空間的關閉與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文字|吳家恆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藝妙人物事

許雅紅 活著、演出 在日本震災區

她卅歲的時候,看了一齣日本帳篷劇導演櫻井大造的戲,深受震撼,於是加入台灣海筆子帳篷劇團,投入帳篷劇演出至今。她是許雅紅,大學念的是財務管理,一個禮拜有幾天晚上在Pub當DJ放歌,還煮得一手好吃的斯里蘭卡咖哩,曾經是網路新聞裡小有名氣的SourTime腳踏車廚娘。五年前,她在古亭捷運站附近開了家咖哩店,親朋好友口耳相傳,身邊劇場人幾乎都吃過兩三回,讚不絕口。在鴻鴻以劇場人為主角的電影《臺北波希米亞》裡,她的身影靈巧活潑,以一種專注堅毅的姿態,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命力。在許雅紅身上,你可以確切感受到「活著」的重量。 今年,她在食客們依依不捨的挽留聲下,毅然把咖哩店收掉,調整方向重新上路。冬初,她去了還在緩慢重建中的日本東北震災區,參與「野戰之月海筆子」劇團帳篷劇的巡迴,此篇專訪便是關於她在東北的一天,怎麼看待自身和東北地方的關係,怎麼過日子。

文字|陶維鈞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一本藝術經

科技與表演 無間合作的創作旅程

YiLab一當代舞團

正當「科技藝術」成為劇場顯學之際,觀眾若非茫茫然不知劇場裡的科技與藝術孰為主從,就是舉起放大鏡極力檢視科技與表演是否在混種過程中失了本質。然而,近年異軍突起的編舞家/舞者蘇文琪,透過和聲音藝術家張永達、科技裝置葉彥伯等人的合作,以《W.A.V.E城市微幅》親身示範了當科技與表演同為創作發起概念時,便無所謂主從問題缺少任何一端,作品便不可能發展、主題也無從揭露。本刊特別採訪YiLab團隊,暢談《城市微幅》的舞台、視覺與聲響裝置如何並進落實,最終完成一場精采的表演。

文字|許雁婷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藝@書

熾熱、敏銳卻又溫柔看著時代的眼睛

《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書摘

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本刊前譯莫努虛金)是當代法國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她所帶領的陽光劇團,以創意的形式、誠摯的表演感動無數觀眾,正如她在二○○七年帶著陽光劇團首度訪台演出的《浮生若夢》所做的,讓所有與會的觀眾,留下一生難忘的劇場經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去年十二月出版的《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中文版,由作者法賓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透過多次訪談莫虛金而成書,本刊特地選摘其中精采篇章,並搭配介紹專文,以饗讀者。

文字|亞莉安.莫虛金、法賓娜.巴斯喀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藝文人生

鴻鴻 零碎中拼出的詩

身兼劇場和電影導演,詩人,老師,同時也是多個影展或活動的策劃人。鴻鴻的一天很難談得上規律。因為牽涉範圍廣,行程也彈性十足。突發性的會議或訪談擠滿密麻行事曆,從臺北市北區到南區,精準嚴厲社會批判到排練自己的導演作品。鴻鴻的一天,有點像小時候聽電台廣播節目,雖然放的歌一首都沒聽過,但點歌的人想講的話大都相同。

文字|陶維均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幕後群像

聲音與舞蹈的魔幻遇合

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

「聲音設計」時常被認為是設計音效的人,例如關門就該有關門的聲音出現。Yannick認為可以避免「聲音設計」被誤導的方法是,著重在聽覺經驗,而非把聲音當作在舞台上的一個物件、訊號。這樣的聽覺經驗不僅是給予聲音創作者本身,同時給予舞者、觀眾一個空間。Yannick和表演藝術合作最大的享受和樂趣,就是這種因著所有在場者共享著一個空間,而產生的集體聽覺經驗。

文字|許雁婷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