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奔騰 馳騁舞台幕後
十一月一到,又是每年影迷的朝聖大拜拜季節!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邀來幾部紀錄片,讓影迷可以看到燦爛舞台背後的藝術家與工作者秘辛,優美演出背後的血汗與人性。
十一月一到,又是每年影迷的朝聖大拜拜季節!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邀來幾部紀錄片,讓影迷可以看到燦爛舞台背後的藝術家與工作者秘辛,優美演出背後的血汗與人性。
以替十八歲時的宮澤理惠拍攝全裸寫真集造成轟動,在日本藝能界有神一般地位的攝影師篠山紀信,他的鏡頭下除了有女星的美麗形貌外,其實還有許多對日本社會的多角觀察。這次在北美館展出的七十二件攝影作品,具現七十歲的篠山紀信自一九六○年代至今的八大主題,分別呈顯上癮東京、篠山廣角、藝術家、女星、歌舞伎坂東玉三郎、東京胴體、魅影、夢幻等。
就像貝多芬對十九世紀浪漫風格音樂所造成的全面性影響一般,華格納(1813-1883)的音樂創作與藝術哲學則普遍的影響到「世紀末」的思維,不論是音樂或美術,文學或戲劇。華格納「未來音樂」、「整體藝術作品」的概念,不只導引維也納與巴黎的音樂創作擺脫因循保守,而邁步向前開創新局,在一八八○年代左右,「華格納風潮」(Wagnerism)形成之後,這兩個藝術都會的美術創作也反映出這股潮流的波瀾壯闊。「後華格納時期」的音樂與美術,彼此能擦出怎麼樣的絢爛火花?
你以為玩具鋼琴只是給小朋友玩玩而已嗎?在現代作曲家的眼中可不止於此。自從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寫了第一首《玩具鋼琴組曲》,從此以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一種演奏會用的專業樂器,後續也有前仆後繼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利用玩具鋼琴揮灑他們的創意、豐富他們創作的聲響。
「舞蹈靜心」透過肢體所引發的自發性舞蹈而進入靜心境界,是一種向內探索的過程,其訴求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如何與內在連結。舞蹈靜心最早由印度大師奧修所提倡,他設計的動態靜心從身體入手,讓能量在跳舞過程中釋放、轉化、洗滌,由身體進入內在的覺知,達至清澈澄然的身心境地。
舞蹈治療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治療,使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舞蹈治療開啟個案自我身心狀態的敏銳覺察,對自我開放的程度影響治療的成效。舞蹈治療師以啟發與引導的方式,透過口語或肢體動作協助個案或團體成員。參與者藉著肆意地舞動身體,「體察」身體慣性動作的轉變、「覺察」內在的潛意識,進而面對與解決個人內在的衝突與不安。
知名英國劇場導演迪克蘭.唐納倫是當代重量級的莎劇導演,他與尼克.歐默洛所創立的「與你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製作了多齣精采新詮的當代莎劇,唐納倫與俄國演員合作的全男班《第十二夜》曾於二○○八年訪台演出,給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根據多年與演員工作的實務經驗,他寫成了《演員與標靶》The Actor and the Target一書,以流暢而幽默的文筆深刻剖析演員的工作與表演觀點,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馬汀尼翻譯中文版並即將出版。馬汀尼老師在出書前,特地在英國訪問了作者唐納倫,一談他對表演的思考與劇場工作的關注焦點。
馬勒的創作與《少年魔號》之間的關聯可說是盤根錯節,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所編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意在理清脈絡,透過七篇論文,探索馬勒龐大的音樂世界。
當我們忙著將文件貼上標籤,分門別類放入不同檔案夾裡,有人正朝著自己心中嚮往的聲音前進,沒有國界、沒有局限。史汀《搖滾交響夢》與吳彤《我一直聽見自己的笙音》,兩張以「跨界」為發想的專輯創作,讓兩位東西方搖滾歌手,勾勒出他們對音樂的寬闊視野,也讓人在聆聽時對其中的萬千變化,不斷湧出驚喜與感動。
今年邁入十七歲花樣年華的女性影展,透過「玩『酷』影像.搖滾女孩」的活潑主題,分為六大單元「新銳女流」、「女身異想」、「親親媽咪寶貝」、「青春記事簿」、「酷兒派對」、「女孩視界.聚焦台灣」,帶給觀眾豐富的影像盛宴。
在展場為因花博會移植而枯死的樹木用玄武岩立碑,把展場空間網拍出去給藝廊展畫好募款買更多玄武岩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中展出的石晉華,以行動概念藝術批判市政府破壞環境的粗暴,並嘲諷藝術的交易性之無所不在,令人深思。
座落於德勒斯登易北河(Elbe)畔的薩克森國家歌劇院(Schsische Staatsoper Dresden),它的歌劇院廳本身還有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塞帕歌劇院」(Semperoper);塞帕(Gottfried Semper,1803-1897)是這座歌劇院建築師的名字。已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之久的塞帕歌劇院,經歷了兩次劫難被毀後又再度重建,今年正好是它戰後重建的二十五週年。
雖然天生看不見,視障鋼琴家許哲誠卻以音樂天賦開了生命的美好大門,他不但彈得一手好琴,還跟恩師范德騰一起上台演出,彈唱俱佳地在《彈琴說愛》中「說相聲」。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他,如果可以選擇,還是寧願選擇「看不見」,因為他樂於擁抱這個世界,樂於相信人性的善良。
在還沒進入「世紀末」之前的十九世紀中葉,無論是音樂或美術的主流,都充滿著「追憶」的精神,這個承平年代的大部分藝術家們,較少望向前方去進行大膽的創新實驗,而是經常回顧著過去,反芻著傳統的精髓──一個洋溢著懷舊傷逝(nostalgia)的時代。儘管這個眷戀過去的時代,將逐漸隨著現代社會的興起而解體、消逝;它可說是介於浪漫時期與「世紀末」之間的過渡時期。
身體的律動課程,不是「舞蹈班」,不學芭蕾也不學現代舞,而是帶著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享受和身體談戀愛的愉悅。雲門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生活律動」課程,讓三歲到八十幾歲的人找到「玩身體」的樂趣;無垢舞蹈劇場的「輕鬆玩」課程,則把舞團訓練的內容轉化為有趣的活動,讓大家能在輕鬆的肢體開發中,增強對身體的自信。身體的律動課,讓人人都可以是一輩子的舞者。
目前台灣坊間出現許多強調以舞蹈為媒介的養生方法,都以簡單易學為入門要點,在輕鬆的狀態下,不僅疏絡經骨,達到流汗減肥的效果,更將中國傳統「氣」的觀念引入,凝神聚氣,讓現代人緊張的身心都獲得平衡,其中隱含著中國傳統以形、氣、神為核心,探求生命開展的的哲學思想。其中「敦煌養生舞」與「元極舞」均強調以舞蹈的方式理氣、舒活經絡、雕塑體態,並促進身、心、靈平衡達到人體自癒的功效。
長久以來,劇場研究幾乎被視同戲劇文本的研究,但到了今日,劇場研究來到了一個領域、定義、研究焦點都正待轉變的關鍵時刻。由於劇場本身具有高度複雜特質,不論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他們想研究的題材。《劍橋劇場研究入門》一書,盡可能攤展劇場研究的所有摺縫,一方面揭示新世紀劇場研究的面向,一方面也似乎也含有重釐劇場的新定義之意。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也適合書寫時間的心情故事。《寧靜之丘》與《流轉時光》這兩張專輯,以「時間」作為概念出發,讓人聆聽時特別能感受到時間的流轉與風景的變化,也鋪陳了創作者的回憶與感懷。
自從《海角七號》《艋舺》掀起風潮後,華語電影的氣勢是愈來愈旺了。九月上映的幾部華語電影更展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有趣的是裡面都可看到一些「混搭」,或劇情、或演員,讓人耳目一新。
老照片不只有悠悠的歷史氛圍,更是充滿魔力的時代印記。現在正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展出攝影工作者簡永彬花了廿多年的時間,從台灣各地、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開設的「寫真館」後人手上,蒐集到大量影像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老式攝影器材等。多幀百年前的老照片首度曝光,讓人窺見舊時代的人文風景。
從垃圾掩埋場變身為世界新馬戲的創發中心,位於加拿大東岸蒙特婁市的西北地區,由加拿大國家馬戲藝術協會、國家馬戲學校、太陽馬戲團共同創立的La TOHU,自二○○四年六月開幕迄今,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馬戲藝術訓練、創意發展、製作及表演中心。它不僅以匪夷所思的專業設施聞名於世,也因太陽馬戲團無遠弗屆的影響及推波助瀾,使得加拿大已經與「新馬戲」畫上等號,La TOHU也成為馬戲世界的神秘香格里拉。
一個是名聞國際的音樂大師,一個是因為《鋼琴課》的優美文筆才受到英語世界重視的作家,《想飛的提琴手》和《鋼琴課》都是在探索音樂可以在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克雷默想知道「可以不走音樂路的理由」,奈茲則想知道自己「可以走音樂這條路的條件」。他們兩人都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同時,也受到音樂的折磨。
對台灣觀眾來說,夏天好像特別與爵士樂關係匪淺,一來是「夏日爵士派對」總是在這時候邀來重量級爵士樂演奏家讓人親炙丰采,二來爵士的熱鬧氛圍,也似乎特別能與夏天的消暑需求搭配,所以CD也要來聽爵士囉!
國民戲院於八月推出了「藝識形態」影展,辛苦蒐來重量級的夢幻片單,網羅了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的影像紀錄,讓我們不用出國就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新的潮流。
素人畫家洪通是台灣的藝壇傳奇,從未受過訓練的他五十歲才開始提筆作畫,卻展現出素樸有力又充滿奇想的創作,在一九七○年代掀起「洪通狂潮」。此刻正在台北紫藤廬展出的「生命在萬化中流轉─分享洪通,周渝私人收藏展」,難得地展出多幅洪通的大幅畫作,讓觀者得以重溫他那充滿魔力的藝術之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