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本多慎一郎(左)與塚原大助(右)。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動」與「動」 共築讓夢想閃耀的「演劇之街」

訪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文字|沈亮慧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一艘文化與藝術的大船

觀察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的營運方向和策略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文字|鄭筠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 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

文字|陳佾均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體系、領域與區域 馬戲藝術的多重培力

「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側記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辦、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共同策畫的「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於去年十一月下旬舉行,邀請來自台灣、亞洲與歐洲不同地區與國家的馬戲工作者,在對話、分享的過程中,共同激盪馬戲的現在與未來。從中可以觀察出衛武營積極推動馬戲文化的兩種面向:一是藝術家與藝術家的直接交流,二是平台與網絡的串連。

文字|楊禮榕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程式捕捉肢體 性別思辨化為肉身敘事

「性別、社會、翻轉」鄭淑麗演講與工作坊側記

應台灣舞蹈學會之邀,藝術家鄭淑麗舉行了「數位、性別與身體的演算法:跨域創作與舞蹈對話的可能觀點」專題講座與工作坊。作品關心身體政治,大量使用數位、電子互動的混合媒材與科技,討論科技於當下的社會性與性別意涵的鄭淑麗,在本次工作坊中選擇不同背景的十位舞者,藉由舞蹈身體創造化身動作的觀察,讓舞者想像敘事肉身化的過程,傾聽程式捕捉身體的邏輯與程式自身的閱讀限制,以啟動科技藝術與舞蹈跨域合作的第一步。

文字|劉純良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上揚唱片 台灣文化歷史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為台灣留下珍貴聲音的林太太——張碧

上揚,是台灣第一家國際唱片公司。從早年代理主流大廠音樂引進優質唱片,八○年代起為台灣作曲家錄製專輯,系統化整理四百年來的台灣歌謠,並發行樂譜。多年來獨立開創的新時代,不但作為表率,也影響了台灣唱片產業。獨到的魄力與眼光,來自於靈魂人物張碧及幕後支柱林敏三這一對伉儷,為此二○一五年上揚獲頒傳藝金曲獎「特別貢獻獎」,感念其「讓世界聽到台灣」之功。如今兩人相繼辭世,令人喟嘆,但可喜的是他們為台灣留下的音樂記錄,終能永流人間。

文字|陳樹熙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尋覓「能動者」 展開創造的動態實驗

編舞家梅田宏明策展「能動者平台#1台灣與日本」

由國藝會創設的「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來到第三年,特邀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策展「能動者平台 #1台灣與日本」,並在近期徵選台、日各三名青年編舞者共同創作。所謂的能動者,指的是擁有獨特的肢體,但尚未具備一套定義「自己的語言」編輯能力的舞蹈創作者。梅田指出:「能動者計畫最吸引我的並不是提出完整的作品,而是進行一種動態的實驗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很難說,但我期望透過新的嘗試,為大家留下新的價值標準。」

文字|張慧慧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溝通與信念 讓藝術與現實找到平衡

阿喀郎.汗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講座側記

知名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今年的「舞蹈秋天」系列中演出其獨舞封箱之作《陌生人》,也因此機緣,兩廳院邀請其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舉辦講座,分享其入行經過,及與阿喀郎.汗共事多年的生涯與思考。喬迪里在藝術家、政府資源、協同製作、場地、贊助商之間,學習不同的語言,轉譯給不同的人,用溝通讓所有部門一起前進。他認為,一個好的製作人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念,將做的事,跟自己內在深層的核心價值連結,他說:「因為你必須相信,你才有可能做到。」

文字|詹慧君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公共思辨出發 探索文化扎根的未來

記「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全國論壇」

由表演藝術聯盟所策劃的「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在經歷七月至九月全台北、中、南、東共八場分區會議之後,於十月廿七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壓軸的「全國論壇」。現場邀來文化部長鄭麗君、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與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等接受現場提問,對推廣、教育、人才培育等面向,展開對話與討論。

文字|簡韋樵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一

一個舞評人的初生與成長

我的評論史

許多年前開始寫舞評時,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若干年後有人讀到我的文字時可以想像與體會那支舞作的大致樣貌與核心質地,這與舞蹈作品只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而且許多舞團的舞作生命只有短短一個週末有關。這樣的想法到今天仍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對於自己作為一個觀賞者的位置與視角有了愈來愈多的覺知。

文字|陳雅萍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二

評論的當代性與評論的歷史性

對田啓元作品評論的重新解讀

《表演藝術》雜誌關於田啓元作品的評論或介紹、田啓元參與的座談記錄、本人提筆為文者,統計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蓋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的「藝術生活」雜誌來說,如此「關照」一個不在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演出的非主流劇場創作者,已屬熱情。不過媒體及大眾,甚至當時評論人、戲劇學者,卻未必真正理解田啓元的前衛劇場美學。於是這個謎團就留給了廿年後的我們

文字|林乃文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電子音樂與當代文化 聲波中的激盪共振

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電音」特展

自今年四月至八月在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舉行的「電音」特展,以電子音樂為出發點,展陳與電子音樂一路共振發展而來的各種文化產物與現象,透過探索電子音樂的想像力、創新、神話,及與視覺藝術的對應,展示了電子音樂在當代文化中的重要歷史。整體展覽提供真實的聲音體驗和感官參與感,加上強大的視覺和空間效果,狂歡派對的氣氛召喚觀眾身上的青春身體記憶。

文字|詹育杰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監獄中,被監控的性別、慾望與表演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鄭淑麗作品《3x3x6》

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邀請知名藝術家鄭淑麗參展,她重新爬梳了台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的歷史,創作了全新藝術作品《3x3x6》。作品結合錄像、舞蹈虛擬化身和有著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裝置,把台灣館裝置成拘禁空間,並透過十位因性別及性傾向而遭囚禁的歷史和當代案例,探詢不同時代法治系統如何建構及合理化關於性與性別的「正常」方式,以此提醒觀眾重新思考當代監視科技與社會身分認同的關聯。

文字|張懿文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國家兩廳院Asia Connection論壇側記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

文字|蔡淳任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從「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談起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文字|盧家珍、游富凱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致十六歲的惡情書

記影響.新劇場「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五周年

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今年來到第五屆,由影響.新劇場帶領的「少年扮戲計畫」,每年徵選青少年麋集一處,從《少年蒙太奇》、《在路上》、《萬花筒》、《發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發展出屬於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們的日常主旋律,脫不了親情、愛情、自我生命史與對時事的關注,每屆皆觸及身體缺憾與課業壓力等議題,於《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運用繃帶的視覺意象,頗能呼應伴隨成長之痛的癒合期必須給出空間,讓瘡口長出新肉。

文字|黃資婷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碎化、廢墟化的當下 劇評人如何找到動力?

2019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觀察

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以「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下的評論動力」為題,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別在台南、高雄與台北舉行。南部場回顧九○年代大眾媒體和藝文書寫及討論評論人和機構、藝術節的關係,台北場的主題之一以勞動、文學性、獨立性三個關鍵字,談藝術書寫與實踐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題則以「劇場與都市」為軸進行四場討論。主題間跨度足,同場次的與談人異質性也夠,每場都有不同面向的個案,帶來大異其趣的資料和觀點。

文字|余岱融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想像.轉化.記憶 數位時代的策展新挑戰

2019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每四年一次的劇場盛會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今年於六月上旬舉辦,本屆是該展暌違十一年後終於重返原本的主展場「工業宮」,大會的主題則提出三道讓舞台和空間設計師、建築師的藝術生命得以連結、前進和持續地發展的力量想像.轉化.記憶。其中台灣的學生館「試衣間」以台式熱炒店為背景,讓參觀者穿上戲服、戴上耳機聆聽原創文本和執行動作,進入角色並與其他觀眾互動,貼合劇場性與現場性,博得評審青睞,獲頒最佳學生館體驗獎。

文字|陳國慧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放牛班的舞台 從生活發生的音樂

藝術家入駐柏林校園 帶領學生激發聲響創作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文字|邱映潔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關於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

文字|張慧慧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我們跟惡之間就只有一朵花的距離

日本舞蹈家尾竹永子與《身在福島》

「作為一個人,跟一個藝術家,人生中有些很遙遠但難忘的人或事或物,會累積在你的身體裡。你之所以會把他們轉化成作品,不是因為有人提醒你要這麼做,而是因為你不想遺忘。」永子如是說。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野一雄百年冥誕的時候,廣島核爆滿七十年的時候,唯獨她會特別推出作品來反思紀念。這也是為什麼,一次次造訪福島之後,《身在福島》會被創作出來。

文字|李立亨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社區議題出發 劇場裡的真實論壇

OD表演工作室的「實境實驗劇場」

源自新加坡戲劇盒發展出來的「實境實驗劇場」,以應用劇場和論壇劇場形式為基礎,在劇場中設定情境,讓演員與觀眾,針對議題進行討論,作為民主參與及練習的過程。OD表演工作室獲得戲劇盒授權,將在新作《克隆少年》中採取同樣的形式,主要方向是關於民主過程和集結共識的實踐與可能,關於政策的規劃者和被政策服務者之間的距離,並反思青少年被社會所賦予的角色。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在亞際交流的向度

從「東亞戲劇交流計畫」到《隱形城市—三城記》

二○一九,以「城市」為焦點展開的交流。出現了「隱形的城市」這個頗具詩的隱喻性的符碼。城市一經隱形,便不再是固定的形狀、規模或樣式,它一直處於流動的狀態下,前來探視我們和它交錯的時光、身影或經驗可以說,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身世;而每一則身世,都活絡著生動的故事。我們因此更驅動自身以劇場人的身體,在亞際流動的對話間,看見那被顯影的城市,並在日光移走的城市時空中,探索與發現徘徊在光與暗間的「影」。

文字|鍾喬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挑起創意跨出國 發現海外實驗場

2019表演藝術類國際駐村概述

全球有許多藝術村或藝術基地,會公開徵求各國藝術家駐村創作,他們提供務實的協助,幫助藝術家暫時逃離日常生活場域進行創作或研究,藝術家也可能從中獲得新的啟發。目前全球數以千計的駐村open call計畫,受限於語言,主要針對的創作領域仍以視覺、聲音、新媒體藝術為主,表演藝術領域中,戲劇類受限於文本的語言翻譯問題與團隊共製的信任感建立,僅舞蹈較不受此限。

文字|張慧慧、許雁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科技同行 尋找未來與觀眾

記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卅周年「劇場.遇見未來」國際論壇

創立已屆卅年的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於一月中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劇場.遇見未來」國際論壇,邀請來自台灣、香港、中國、英國、美國等地資深劇場工作者、相關意見領袖與「總監」們,分場呈現、共同討論四大關於表演藝術文化的趨勢主題,包括「提昇觀眾觀賞經驗」、「現代科技對劇場硬體之衝擊」、「文化政策與表演藝術之未來」及「表演型態的趨勢預測」。多位貴賓,齊聚一堂,以個人經驗分享所見所思,在聆聽與提問間相互激盪、彼此討論,對於劇場及未來的想像。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