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人物

陳秋盛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一位令人敬重的師長

陳老師在排練時是個相當嚴肅並且霸氣十足的音樂家,在舞台上則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指揮家,每次看他指揮,總是不自覺地令人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看著他指揮時動作小小的,但是情感卻無限放大,好像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千變萬化。而義大利歌劇更是陳老師的拿手絕活,深刻且內斂的情感,掌握呼吸的脈絡,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文字|姜智譯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
藝號人物 People 以色列指揮家

殷巴爾 不斷尋找意義 滋養強韌靈魂

「馬勒的音樂深刻地寫出了生命是由喜悅、挫折、希望、恐懼等各種好的、不好的事融合在一起的狀態,然後又在其中注入不斷掙扎與奮鬥的精神,試圖為人類找出活著的力量與意義。」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覺得詮釋馬勒的關鍵之一,即在於演出者是否能感受與面對這種內在衝突。而不斷尋找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讓殷巴爾始終與音樂作品共振著,「我覺得好的演出就是要不斷去尋找、探勘、確認作曲家的意圖。」

文字|吳毓庭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法國編舞家普雷祖卡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家

普雷祖卡 以畫入夢的奇幻旅程

繼二○一五年的《一千零一深夜》,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又將帶著同為東方題材的《壁畫》訪台。常以文本入舞的普雷祖卡表示:「文本不僅賦予作品一種戲劇結構,也讓創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檢視自己的編舞風格。」而在《壁畫》的改編上,他說:「故事中的人物穿越一幅畫,來到如夢似幻的彼岸,幾乎就像是現代人透過螢幕深入影像世界、沉浸在虛擬空間之中。這部短篇故事不但勾勒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也使現代人想起眼前的現實。」

文字|王世偉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何康國
藝號人物 Peopl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何康國 為每一個缺口 冒險挑戰

曾任國內三大公部門交響樂團副團長,身兼學術研究者、藝術教育者、節目製作人等多元身分的何康國,於二月份接下了懸缺多時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重任。他說自己是一個喜歡衝鋒陷陣的人,「在人生過程中,只要發現有些缺口,就會想要冒險去突破它!」回看他的人生歷程,著實印證了他溫文儒雅外表下,有一個不畏挑戰的靈魂,他期待北市交能夠結合在地連結,回溯人文歷史,結合不同的藝術領域、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文字|李秋玫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迪.妮絲
藝號人物 People 女高音

迪.妮絲 為你我而唱的歌劇女伶

生於澳洲、在美國學習與發展歌唱事業的迪.妮絲,是難以用單一頭銜形容的女高音,她以優異天賦征服歌劇舞台,卻也曾以主持人身分獲得艾美獎最佳兒少系列節目獎項,還參與過電影《人魔》;從小螢幕到大銀幕,從大銀幕再到鏡框舞台,迪.妮絲每一步都帶著這樣的信念:「我深深覺得,音樂家有義務要讓我們所做的一切能夠觸及與感染大眾。」

文字|吳毓庭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林于竣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紙風車劇團編導暨副團長

林于竣 「不」堅持 一切都為了演出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文字|陳茂康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金承志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指揮

金承志 將普通的歌 唱出一道彩虹

彩虹合唱團以別具特色的戲謔歌曲與活潑演出在中國爆紅,其魅力也將在四月親臨台北。該團靈魂人物、指揮金承志也如該團演出風格一樣古靈精怪,「從小就惹怒了全世界了!」他說自己是因為「人」才愛上合唱,致力於打造忠實反映生活、不矯揉做作的作品,「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普通的日子裡,做普通的音樂、唱這些普通的歌。」但他們卻把普通的歌,唱成了一道炫麗的彩虹。

文字|李秋玫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無尾熊小子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DJ

無尾熊小子 刷碟、塗鴉、配樂 說故事創意無限

唱盤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圖像小說家這些身分都屬於「無尾熊小子」,雖然大學念的是教育,但早早就投入創作,透過不同的形式現場刷碟、寫作電影配樂、創作圖像小說,為大家「說故事」。他說:「不論是在製作唱片或圖像小說等等,其實我只是喜歡用自己的創意跟大家講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想。」改編自其小說作品的表演《機器人情歌》,結合現場音樂與偶戲電影製作,將讓我們看到無尾熊小子的鮮活創意。

文字|劉馬利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簡珮如
藝號人物 People 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

簡珮如 我要做的事情,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簡珮如追尋自我的舞蹈之路沒有太多曲折迷惘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筆直得沒有任何岔路。五歲學舞,廿三歲隻身赴美,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舞壇打拼逾十年,從不愛說話的社交障礙者到繼許芳宜之後、成為第二位跳進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的台灣舞者,奪獎無數,被紐約舞評家譽為「瑪莎.葛蘭姆的化身」,她只淡淡地說:「我喜歡挑戰。我要做的事情,拼也好,忍也好,我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文字|張慧慧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王嘉明與李維菁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給親愛的孟若,那些說與不說的故事

王嘉明 ╳ 李維菁

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王嘉明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作品篇名《親愛的人生》作為演出名稱,他計畫改編孟若,將幾個不同的短篇故事,串接、混揉成一個晚上的演出,那將會是什麼景象呢?於是,我們邀請將孟若稱為「最鍾愛作家」的李維菁,與王嘉明一同聊聊,在深究孟若、改編重寫的路程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給孟若迷的小叮嚀,以及如何在字間行外,讀出那些她選擇不說的事。

文字|陳茂康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崔台鎬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崔台鎬 極具存在感的綠葉 自認無聊的老靈魂

當年抱著星夢踏上舞台,現在卻踏上以劇場為主的演員之路,崔台鎬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朋友說他長相嫩,但個性老,如果硬要幫自己貼上標籤,他首選「無聊」,是他對自己生活狀態和心境的直觀點評。他不輕忽自己在台上丟出的任何訊息,「有時你隨意增添一個小笑點、小台詞,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完整。」相較於個人表現,他更重視作品的傳達與溝通,尊重每個作品的使命。

文字|陶維均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曾道雄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的「歌劇教父」

曾道雄 歌劇 是他肩上的信仰

聲樂家、歌劇導演、劇作家、作曲家都是曾道雄的頭銜,他是國家文藝獎得主,也是台灣歌劇藝術發展的幕後推手。數十年來,他致力於音樂教育與培育工作,以紮實的中西文化底蘊為這塊土地耕耘,至今在國內外首演的歌劇已逾四十齣。雖然年近耄耋,他的創作力卻愈來愈旺,去年執導《月亮》與《浮士德》,一開年又要推出《馬克白》,為推展歌劇,他還有許多的夢想要實現,正如他所說的:「歌劇對我來講近乎宗教!」

文字|李秋玫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傑夫.索貝爾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傑夫.索貝爾 在荒誕悖論中,尋找昇華的力量

五歲時,傑夫.索貝爾曾立下誓言要成為一名魔術師,雖然長大後變成了劇場工作者,但在他的作品裡,依然隨處可見魔術的影子,「我從魔術師變成一名演員,而現在是個小丑。」曾在賈克.樂寇戲劇學校接受的訓練,奠定了他肢體劇場與小丑表演的基礎。即將來台演出作品《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索貝爾,將透過與大小紙箱中各種物件的互動,探索在荒謬中的昇華能量,從詩意非寫實的劇場性中找出最貼近人性的複雜情感。

文字|杜凱捷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瑞典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典指揮大師

布隆斯泰特 我演奏,是因為我喜歡這些音樂

雖屆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鑠,風塵僕僕於世界各地這就是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始終不懈,以令人驚嘆的體力與熱力,散播美好的音樂。擁有古典音樂的高深造詣,他更樂於與樂迷分享,他說:「我演奏是因為我自己喜歡這些音樂,所以我會儘可能地讓我的聽眾喜歡這些音樂。」睽違十二年,他將再度率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造訪台灣,為台灣樂迷帶來精湛樂章。

文字|蔡永凱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舞蹈家廖末喜
藝號人物 People 耕耘南台灣卅年的熱血舞蹈家

廖末喜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長期深耕南台灣,作育眾多舞蹈人才的廖末喜,是創作、表演、教學三位一體的舞蹈家。從十三歲首度發表編創舞作,迄今剛好一甲子,非舞蹈科班出身的她,憑著舞蹈天賦與創作直覺,從生活周遭取材,也從文學詩詞發想,她說:「大家看我跳舞會流淚,會感動。當我創作時,若不會感動自己,這個作品也就不會感動觀眾。」無悔沉浸舞蹈六十年,正是因為對舞蹈的熱愛,所以執著。

文字|徐瑋瑩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美國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男中音

湯瑪斯.漢普森 永遠好奇 征服歌唱人生

美國金嗓傳奇湯瑪斯.漢普森將在十一月首度訪台,與NSO合作演出馬勒的《少年的魔法號角》,身為馬勒迷,他表示馬勒「對我而言不只是音樂家,還是哲學家,他藉著音樂探索時間本質、人類靈性,甚至是一整個宇宙。」作為自我要求甚高的聲樂家,他說:「(歌者)不管是演唱會還是歌劇演出,都像運動一樣耗費體力與智力,更是精神層面的付出。同時,我們還要讓自己變得敏銳,才能在台上重現那些已經被他人創造出來的作品。這關乎著『我們是誰』及『我們呈現的作品是什麼』。」

文字|白斐嵐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日本舞台設計大師妹尾河童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舞台設計大師

妹尾河童 玩心不減的劇場老頑童

以「窺看系列」與「大不同系列」圖文集風靡台灣書迷的妹尾河童,是日本赫赫有名的舞台設計大師,六月底在香港演出的《蜷川馬克白》舞台就是他的傑作。八十七歲高齡的他,當年誤打誤撞走進舞台設計這一行,卻發光發熱成就非凡,還以狂放行徑獲致「河童」名號,名聲之響亮,讓他乾脆改名為「妹尾河童」。充滿好奇心的他總是以新鮮的眼光看世界,玩心豐沛,宛如劇場老頑童!

文字|沈亮慧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美籍旅歐小提琴家班迪克斯-巴格利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旅歐小提琴家

班迪克斯-巴格利 來自新世界的老靈魂

身為上世紀遷徙至美國的東歐移民後裔,小提琴家諾亞.班迪克斯-巴格利在新世界出生成長,但身上的文化基因根深柢固,反映在他身上的,正是這樣的新舊融合。並非出身音樂世家,卻展現了天才般的才華,曾任匹茲堡愛樂首席,現任柏林愛樂首席的班迪克斯-巴格利回返歐洲發光發熱,展現一種更開闊、更切合實際的世界觀,一個屬於這個世紀的文化演進模式。

文字|陳政廷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陶冶與蘇文琪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提問與創作 愛情與孤獨

陶冶 ╳ 蘇文琪

在陶身體劇場三度抵台,六月初於雲門劇場演出《6》、《7》前夕,本刊協同雲門基金會合辦了這場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與YiLab(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對談,從藝術、科學、哲學到生活、愛情,無所不包。 這晚,我們聽了二○一六年至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藝術與科學倍速合作計畫Accelerate@CERN(後簡稱CERN)駐村回國的蘇文琪談科學;聽了以「數字系列」驚豔了世界舞壇,以純度超高的肢體風格為人所知的陶冶,分享他「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俗」的熬夜有病追劇心得,還見識到他樂於閃瞎眾人眼睛,曬妻子段妮恩愛的各種閃光,依然不忘逼問文琪情史的功力藝術家們走下舞台,掀開面紗,剖析內心,不只談創作的極限,也分享了日常的調適、愛情的力量堪稱是一場含金量超標的對談。

文字|張慧慧、鄭慕岑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舞者簡晶瀅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現代舞者

簡晶瀅 她的醜與髒 迸發野獸能量

嬌小的個子,卻有充滿爆發張力的肢體,反差之強烈,讓看過簡晶瀅跳舞的觀眾無不印象深刻。今年初以《輪》獲得第17屆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女性表演獎(現代舞類)」的她,自承擺不出「美」的姿態:「美一直是我的障礙。對我來說,我的美並不是古典,我的美就是要怪。」她的怪與瘋狂被阿喀郎提升了等級,變「髒」又變「野」,卻讓舞蹈長出新東西

文字|張慧慧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林克昌在樂壇留下的印記不算多,卻是點點關鍵。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人樂壇的燦爛霹靂

林克昌的傳奇一生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文字|楊忠衡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NSO長號首席宋光清
藝號人物 People NSO長號首席

宋光清 人生 是美麗的凸槌

帶著一把長號,宋光清吹遍古典、爵士、流行,各種角色、音色游刃自如,不但是NSO長號首席,也跟著周杰倫世界巡迴。音樂之路從小走來曲曲折折,他卻說:「純粹是被騙了!我的人生與靈魂,就被那一點點聲音給騙了,騙到我心甘情願要幹這一行。」不但出了長號演奏法教本,更錄製了台灣第一張古典長號演奏專輯《這裡真好》,未曾考慮銷售,只問自己想不想做。人生常有美麗的凸槌,即將當「老」爸爸的他,將如何迎接人生另一個凸槌?相信走慣岔路的他也會順利克服。

文字|李秋玫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法蘭斯-厄特.布格拉夫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北市國第一屆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

布格拉夫 荷蘭指揮 燃燒國樂魂

在報名參加臺北市立國樂團舉辦的首屆國際指揮大賽前,來自荷蘭的法蘭斯-厄特.布格拉夫根本沒有到過亞洲、沒有聽過國樂,更遑論認識國樂器,為了比賽,他認真研究、讀譜,竟然能過關斬將,拿下首獎。布格拉夫說:「指揮國樂或西洋交響樂團,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差異;不管是貝多芬、莫札特還是傳統古曲,我都一樣從頭準備起。」認真投入,荷蘭指揮也能燃燒國樂魂!

文字|李秋玫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芬蘭指揮家暨作曲家沙隆年
藝號人物 People 芬蘭指揮家暨作曲家

沙隆年 用心良苦 引人踏入音樂國度

來自芬蘭的指揮家暨作曲家沙隆年,以令人讚嘆的音樂才華征服世界樂壇,除了創作、指揮,更積極與科技合作,讓古典音樂的觸角延伸至多媒體藝術,並協助發展iPad應用程式The Orchestra,透過新科技邀請年輕世代踏入古典音樂的美麗國度。這次再度訪台,將帶領英國的愛樂管絃樂團,踏上臺中國家歌劇院舞台,帶來兩首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文字|劉馬利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