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從來,就是關乎「活著」
這個作品可視為《呼吸》的再發展版,相較起來,《呼吸》中拿掉了較多因為情感連結而產生的努力呼吸或是被強迫呼吸這件事,似乎是較為邏輯思考下的作品,但或許因為理性,也失去了清晰的主題與有話直說、將內心情感一路到底、直覺、流暢的陳述與發展;但新作中的理性也不見得完全阻礙作品,因為理性的再檢視讓編舞者能夠回顧過去,細細剝絲、重組整理,其實是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間。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專訪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
李惠美 營造創意花園 擦亮領導品牌
個性直爽、熱情理性的新任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任職於兩廳院廿七年,從籌備階段就開始參與兩廳院工作,歷任企畫行銷部經理及副總監等職務,策畫節目近四千場。李惠美的接棒,代表著兩廳院中生代的薪傳,而在兩廳院尚待升格為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之時,她仍將帶領大家往「國際化」及「全民共享」的既定方向努力,並且提出建置創意中心的構想,期待兩廳院能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的培育花園。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為台灣人說故事,繼續……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圓形空間裡的不斷循環 心靈與驅動力的實驗
中文翻譯成「馬戲」的circus,其實來自拉丁文,意思是circle,指的便是作為馬戲表演的圓形空間及其雜技動作的不斷循環。所以,新馬戲創作者在尋找新出路和藝術性時,多是回歸字源意義,重新思考馬戲和身體的定義。大體來說,新馬戲的美學發展有幾個主要方向:回歸馬戲本質並賦予當代意義、深入探究專一的雜耍身體及其本質、尋找馬戲的文本、跨域混種開創新的藝術性、身體動能的解譯轉化為行為或裝置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擺盪於奇觀與日常之間
傳統馬戲帶給人們的印象,往往充滿著異國情調:來自遠方的珍奇異獸、五彩繽紛裝飾繁複的服裝、身體技能超越日常的表演者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奇觀的欣賞經驗。但今日的馬戲表演者對此提出質疑,在他們的表演中,甚至刻意暴露肉身的缺陷,或是大量使用科技輔助,消減了令人咋舌的高難度肢體,表演更貼近日常生活。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女武神帶路 華格納歌劇探訪高中校園
為了帶領高中學子認識華格納的歌劇世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NSO聯手,趁著NSO即將製作演出全本《女武神》,特地到新竹高中舉辦讀劇活動。由劇場導演鴻鴻主講,帶領竹中音樂班同學進行,透過親身的劇本體驗,也種下了學生心中的歌劇種子。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搞不定後的再出發
此次三位編舞者皆有其擅長:黃翊有著外冷內熱與不說多了的精簡風格;鄭宗龍有將渾沌抽絲剝繭化為畫面與聲響的能力;布拉瑞揚則有敢於面對不確定並即興反應與順勢發展的勇氣。如何能在所擅長之餘,發掘更多的可能性,將會是下一個作品出發前的、面對自己的功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映現當下生態? 活絡產業氣氛?
「得獎的是」當獎項揭曉,鎂光燈亮起,所帶動的是什麼呢?在政府高舉「文創產業」大纛的此時,設置表演藝術獎項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除了肯定與光環,這中間所串起的連動效應,包括反映創作趨勢、活絡「產業」氣氛、打造藝術明星等等,似乎都是大家所期許的「可能的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既遠且近,千年遊移的時空旅人
由眾多以色列舞團一起成就的以色列當代舞蹈風格,有著快速移動的腳步與張力十足的節奏感,經常被形容為精力四射、充滿旺盛生命力。如此具爆發力與戲劇性的肢體語彙之得以發展成型,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也必然反映出現今以色列的政治現實,在衝突窒礙難解、烽火連天的日常生活情境下,身體必須要能反應快速、敏捷強壯,以期安然度過每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五: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一場關於「編織」的旅程
跨國製作早有前例,今年則在舞蹈與劇場領域都呈現了新面貌,甚至在國際性藝術節之外,民間舞團與校園都出現了跨國製作的演出。儘管不同的製作有著不一樣的行事作風,很難以「跨國製作」一概而論;但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提到了「聆聽」、「主動回饋」、「不預設立場」的創作立場,也讓台灣教育下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演員/舞者更願意自我挑戰,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編導、演員
高俊耀 生活與創作的探險家
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高俊耀在生活上選擇了一條「冒險」的路,走進台灣劇場,編、導、演俱兼,成為劇場圈活躍的名字。作品中,高俊耀經常運用的手法,是從現實情境的肢體動作,溢出、連結到更深的核心情境,加以強化,他說:「我希望表達在故事表層底下,隱藏的脈絡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城市記憶與眾人參與的藝術平台
阿得雷德藝穗節(Adelaide Fringe)是世界第二大藝穗節,創辦迄今已有五十二年的歷史,現任總監葛瑞格.克拉克(Greg Clarke)接任以來,將藝穗節辦得熱鬧繽紛,今年更創下高達四千八百廿萬美元的產值。九月初,克拉克應台北藝穗節之邀訪台,本刊亦趁此機會進行專訪,邀他分享阿得雷德藝穗節的經營心得。
-
即將上場 Preview 仍舊跨界 各自獨白
《身體輿圖》 鑽探「死亡」臨界狀態
在新作《身體輿圖》中,編舞家蘇文琪一改以往「論文寫作式」的創作思維,不談外在環境給人的刺激和變異,而是鑽進肉身,尋找隱藏在感性情緒底下的,生命的核心。邀請王福瑞、吳季璁與周曼農一起創作聲音、舞台視覺、文字、動作,四元素如四道獨白,在劇場匯流為一支關於生和死、平衡和失衡、控制和失控的私密展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戴君芳 麻瓜進入魔法界 找到傳統與現代的互動
投入現代劇場跨界傳統戲曲的製作已經八年的戴君芳,一系列的實驗崑曲頗受好評,也自承自己如同經歷了一段新生兒從初生到翻身、學坐,乃至爬行、走路、奔跑的過程。在舞台上放一個異質於傳統的裝置可說是她的作品特色,她表示這是:「一種表演座標,一個我切入的、尋找到定位的工具,也是讓傳統與我懷抱的現代產生對話關係與互動的途徑。」
-
焦點專題 Focus 經營社群網站,宣傳必勝?
Facebook兵家必爭 關照粉絲不可或忘
社群網路的行銷媒介,在現今劇場宣傳上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除了不斷企畫出觀眾的需求及連結,社群網絡的粉絲專頁需要關照及注意的,卻與一般演出傳單發送的形式截然不同。並非演出完了就船過水無痕,而是需要真的將這些粉絲當成「粉絲」來對待。即便演出已經結束了,都還要繼續為他們服務。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催生創作 並打開世界之門
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喜劇哈哈鏡 演繹人生現實難解
喜劇就像小丑本身,是個行走江湖的瘋癲者,不受理性約束、擁有犯規的天分。時至今日,它的樣貌仍然多變,但高明的喜劇一定蘊藏批判的力量,像一面哈哈鏡,將混亂世界的現狀納入諷喻,在變形中演繹人的異常和解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部看過來!這是我們的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一
高雄表演藝術起步的見證者──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成立迄今卅年的高雄文化中心,是許多演出進到高雄的唯一選擇,它也見證了高雄在地表演團隊的崛起和進步。而在新場館陸續出現的未來,它會走出一條新的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