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北管驚奇》的形式與風格

變奏(variation)在西洋古典舞劇中是編舞者在重新詮釋上最具創意的一部分,但仍是在旣有的窠臼下展現出來。而《北管驚奇》的「變奏」却是在強力的解構和重組中,在傳統戲曲和現代舞的統一和不統一間,尋求另一個平衡。 在〈扮仙趣聞──出將入相云云〉中,陶馥蘭打散北管戲最固定的形式「大醉八仙」,保留了出將入相兩扇象徵性的門扇與代表八仙特徵的道具,以及灑糖祈福的儀式,並刻意把檢場及穿幫鏡頭加入其中,重組了最具生活化及舞台上最想遮掩的細節。在舞蹈形式上,大量採用了瞬間重心轉移和柔性圓形運作的對比動作,在突兀間尋求共通點,亦如同在北管和現代舞間尋求意識上的連繫。服裝的搭配亦運用對比和溫差,把華麗俗艷的北管色調,溶入高貴風雅的基調上。 〈作戲軼事──歌舞戲夢種種〉採用電影和小說的倒敍法,場景的轉換在生活、情愛和一連串的重覆動作中發生,表現北管老藝人王金鳳雖然每天演出不同的戲碼和劇情,但下戲後的生活却是如常人般有著用餐、祭祀和情愛。兩組主題雙焦點的形式,藉王金鳳和現代舞同台展現。這兩條線時而平行,時而交錯,時而像照鏡般的對稱,將王金鳳的生活跳脫到現代舞者眞實的生活面。如果這兩條線單獨抽離獨立表現,則舞台張力及說服力似嫌不足;妙的是兩者的契合,看若無關,却有所相繫;相背相離,却又合成一體。王金鳳就在扮演自己,無須矯飾,天生的戲感在簡單樸實的動作中展現出來。 主動作軸沿著王金鳳的故事發展下去,拼貼式的轉換在序幕中更迭,帶過了芸芸眾生皆有的共同經驗。燈光的轉換不僅帶出了場景的深度亦巧妙的變化場景,偏暗的色調主宰了整個空間的情緖,即使一些大動作的發生亦不致使整個情緖產生重大轉折。在這樣的基調下,〈作戲〉隱隱道出了北管藝人的沒落和辛酸。 我們無法將《北管驚奇》這種後現代主義式的表現手法定義爲「進步」或另一個「原始」的開始,也許是另一種「抽象原則式」的組織:將音樂、舞蹈、燈光、服飾、甚至舞台等元素放在一起,作成實物及意象的交會。如同把板凳和竹掃帚放在一塊兒,它們不見得僅是家中陳設的一部分,還另有抽象的意義。就像逐漸式微的傳統藝術在現實緊湊的生活中給現代人的感覺。 文字|李斌榮 舞蹈工作者

文字|李斌榮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莘莘學子看《孫臏和龐涓》

現代人對國劇的印象是,它背負了歷史的包袱,刻板、嚴肅及敎條意味濃厚。《孫臏和龐涓》則以人性化的角度來體現命運,將人性之間的矛盾,義利之間的衝突,藉劇中人物表達,使人自省。本文係由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四年級全體同學,就該劇之演出,分從情節處理、人物刻畫、演員表演及舞台效果等廣泛討論並加以整理。

文字|許綠倫、張燕玲、吳玟慧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Our Town與《淡水小鎭》之間

今年三月果陀劇場推出改編自懷爾德Our Town的《淡水小鎭》。早在演出月餘前,隨著宣傳品(一幀五〇年代背景的劇照及感性文案)的四散,《淡》劇流溢出一股淡淡的鄕愁與期待。然而,落幕之後,鄕愁與議論交錯本文係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鍾明德與知名影評人黃建業的對談討論,從他們的談話中,可一窺《淡》劇所碰觸到文化殊異、改編劇本、導演風格的問題。

文字|江世芳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怯於面對生命的不堪 《雷雨》、《米蒂亞》與無措的觀衆

四月在國家劇院先後上演了兩齣戲:曹禺的《雷雨》和日本蜷川劇場的《米蒂亞》,這兩齣戲其實有著相互疊映的關係,對用心的觀衆來說,也正是學習到現代劇場與古典悲劇如何交融的一個機會。但是,這兩齣戲同時都被許多台灣觀衆粗糙地認爲沒有可看性而丟到思維之外;這不僅是曹禺與蜷川的遺憾,更是台灣戲劇工作者的損失。

文字|王墨林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演出評論

高歌低吟兩爲難 評中文歌劇《原野》

以燎原之勢燒過大陸及美國音樂界的中文歌劇《原野》,在台灣上演後,出乎意料地並沒有聽到一面倒的安可聲。是台灣觀衆的胃口被外國月亮慣壞?是作曲家金湘被盲目吹捧?還是中文歌劇太坎坷難行?也許《原野》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我們下一代的中文歌劇作曲家更向上一步的踏脚石。

文字|陳樹熙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廣場的回聲

「廣場」一向是群衆活動的空間,人們在這兒交換休閒的心情、慶典的歡愉,以及政治主張。在各個城市的中心,廣場是居民精神凝聚的象徵。兩廳院前的廣場在解嚴後的初期,一直是街頭運動的必爭之地,近兩年帕華洛帝、雲門公演、慕尼黑愛樂音樂會、卡瑞拉斯的戶外轉播,乃至電資館閩南語懷舊電影的放映,使這個廣場揚溢著淸新的藝術氣息。在此摘錄兩則廣場音樂會觀衆的回響,在動輒以數萬計的廣場群衆中,他們代表了一部份聲音。

文字|陳貞慧、江秀靜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