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奇遇
從戲劇開場創造的懸疑性,黑漆漆夜裡男女僵持在方可立足如島嶼如舟楫之薄板,爾後倒敘進行,我們看見情感如何猶如舊屋不斷脫漆掉瓦,當再次回到第一幕時,才知曉原來是他們的房子壞爛掉了忍不住發笑。
從戲劇開場創造的懸疑性,黑漆漆夜裡男女僵持在方可立足如島嶼如舟楫之薄板,爾後倒敘進行,我們看見情感如何猶如舊屋不斷脫漆掉瓦,當再次回到第一幕時,才知曉原來是他們的房子壞爛掉了忍不住發笑。
石佩玉的偶,能無形中拉近觀眾與舞台的距離,因為小,怕觀眾看不見,所以一定要在小劇場;也因為小,所以不能離舞台太遠。《房間》加入皇冠藝術節,充分發揮皇冠小劇場的空間,黑盒子的場域,就是一個房間的型態;與觀眾的近距離,也讓偶在劇場裡得以安身立命。觀賞偶劇,對觀眾和演員來說,是一種親密。
羅伯.威爾森的戲總是在辯證「不適應」才是從同質性的文化制約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身體。因此從跨文化的角度看,是不是刻意讓魏海敏的戲曲表演方法,夾在噪音及冷光之中而露出的尷尬性,才能突顯我們對東西文化結合的想像?
本製作的四面舞台,幾乎是歷年來所見最為有效的一次呈現;舞台設計精心鋪製的鏤花地板和機動的道具,堪稱配合得天衣無縫。演員群展現高度專注的表演活力與能量,搭配成功得宜的服裝造型和角色設定,就算是卡通式的喜劇呈現,導演詮釋的一致性,讓人賞心悅目。
以三段舞作組合而成的演出,揉和了個人式的反思和社會評論。創作者以一個深具巧思的設計出發:藉由看與被看之間的角色轉換所帶來的不安,而帶出如何自在的思考。
贊成以戰爭拓展財源的藍鼠王Bagi,與愛好和平的紅鼠王Tashi,兩者身形的大小,隨著劇情逐漸拉大,隱喻和平無形的巨大能量;劇中可靈活跳躍的Tashi與總是藏身於美金紙鈔華盛頓頭像之下,無法移動的Bagi無形中也暗示著和平的輕盈感。孩子總怕說教,這樣的巧妙設計,化說教於無形,配上契斯基適切的音樂及NSO到位的演出水準,真要為所有的藝術家鼓掌歡呼!
譚盾的作品每每有極打動人的部分,但動人的部分往往也是「既有的素材」亦即原本就存在歷史時空中的無形文化寶藏,譚盾將這些寶藏從深山遠水帶到現代世界來,他想以西方技法編織一襲縫綴著寶藏的華美大袍,以贏得巧手裁縫之名──他的確也得到了。
想要寫這麼一篇文章,是因為周書毅在過去的這一年(2008)裡到處都看得到他的影子:從年頭到年尾,至少六件大小新作,為別人舞兩次,實驗劇場、小劇場、各學院舞台,甚至跨領域詩歌節、數位藝術節、公共藝術活動,都可見到他的身影,還身兼概念指導扶助合作過的舞者創作,為戲劇節目設計動作。這樣密集的曝光是少有的,除了足堪作為一個現象,對他個人的創作,又留下了什麼呢?
也許整部戲的劇情只能抓到七八成,我還是深信《老虎與士兵》是部成功且完整的製作。如同盲眼人的聽覺往往特別敏銳,在「語言無效」的劇場中,我們被迫去觀注戲劇元素的起源。肢體早在語言/文字之前,就成了承載意義的文本。十個月大的小女嬰能得到的共鳴,我們也行。
單色紙在這齣戲裡有很好的作用,溫暖的橘色是狐狸,淡雅的天藍色是大熊,舞台上我們看到的這幾個主要角色,視覺上的安定引發心理的聯鎖反應,使得看這齣戲的過程中的確很滿足喜悅;再看狐狸在草綠色的草叢與樹林間穿梭,我們很清楚知道心靈需要的色彩和諧便是如此。
人間如地獄、認同的寓言與大小我的衝突是去年底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新點子劇展」系列作品的幾個主題。不知是不是犯著了什麼鬼魅之誡?這幾齣戲似乎都呈現了一種「懸念未決、言猶未盡」,甚至原地打轉的概念窘境。然而,即使說的故事不盡完全,這三齣戲在導演執行、跨界合作與表演行當上,仍舊展現難得的企圖與鬥志。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當然,NSO與中華棒球隊的類比是張飛打岳飛,史拉特金在美國的地位與洋基隊總教練也不可等同論之。但當史拉特金驅使NSO爆發雄渾的力道時,坐在台下的本人,腦中卻不斷浮現著這樣不倫不類的比喻。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叫筆者最不能接受的,要算是終場的處理。導演自始就運用音樂搭配肢體/舞蹈,為每個場景定調;投影、光影與歌隊的使用,使得寫實與表現手法互為加分。此時瑪麗已死,只見伍采克加入群舞,舞曲喧囂,完全掩蓋謀殺之後的錯綜、驚嚇、斷裂、茫然等深刻歷程。也許是為求調性統一,終場群舞場面雖美,卻滿溢到歌舞劇的質感,殊是可惜。
《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使用了路易.康的文字語言,卻僅止如此,並沒有分析,也沒有再詮釋。觀戲過程完全感受到語言的虛無、文字的空泛。文字若失去背後的意義,beauty僅只是b.e.a.u.t.y,不是美。大量「視覺系」的圖樣、文字,DJ的演奏音響表演,充斥現場,我卻離路易.康很遙遠。
這是魯迅嗎?!魯迅的文字能讓這群表演者在劇場裡這樣堅定地宣示自己「視死如歸」嗎?曾幾何時,我們能在劇場機制運作下,讓台上的表演者毫無疑惑地執行導演概念?
僅管作品還須要更細膩的琢磨, 《小》卻是林文中舞團 一個腳踩著地板、不浮誇的開始。
整個作品所建立「化外之境」的氛圍讓人想起小孩遊戲,照著鏡子、面對水面或看著光線下的影子,小心翼翼看著這些「影像」如何跟著你動,受你操控,動靜虛實來自你對自己、載體空間(鏡、水、空氣)和反射物件的知覺。這是一種觀照、想像和純真本質的回歸。
在鵝黃色的光芒中,舞者幻化為草葉與花朵,順著大自然的韻律,與世無爭地逕自展顏。末了,蓮葉緩緩降下,回到舞台平面,藉此,天兒牛大引領觀者再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燈光逐漸微弱,枝葉間悄悄開出一朵朵荷花,而花,正是日本幽玄之美的最高境界。
《凍水牡丹》如此巧妙地將母親形象、歌仔戲、時空情境,透過舞者、歌者、戲中戲,與廖瓊枝本人疊合。其交織手法不循直線鋪陳,而是穿梭進退,偶有大片渲染,偶有停頓。這片拉開的大幕底,於是就有了戲劇人生的人影穿梭,也有音樂渲開的色彩空間,更有舞蹈抽象隱喻的感性魅力。
論評這批新生代作品的好壞,不是我的初衷,更留不得我說,決定的是觀眾。看來,他們有的已經發現「觀眾」的存在,改善了舞台呈現的「語法」,有的還是展現個性、堅持自我訴求了深具特色的行銷製作,間接支持也證明了這批新世代年輕人的態度;過去那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堅持,反倒發揮於創意,應該再也不是那種不負責的輕藐了。
人總是互相取暖又不斷傷害彼此,總是親近而後疏離,後退而後再靠近,在反覆中循環著,宛若一個不曾終止的迴圈。生命中有許多說不出口的祕密,英才早逝的伍國柱彷彿是顆明亮的彗星快速地劃過天際,而《斷章》就像個窗口將祕密釋放,在漫漫長夜中閃爍,留給人們不會遺忘的點點餘韻。
這段始於仰慕終於謀殺的愛情,始終無法有力地說服觀眾:我是如此地愛她以致不得不殺了她。因為這段愛情缺乏說服力,以至於奧賽羅從吃味、嫉妒到怒火中燒的動機缺乏有力的支持。
當小鄧為饅頭描述巨人少棒奪得世界冠軍的經過時,我們終於了解:《六義幫》終究還是一個浪漫懷舊的作品,對六義幫的幫眾們,容許歧義的歷史論述,盡量不受私人情感羈絆的批判態度,可能都是過分的要求了。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