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組合語言舞團十五周年演出「日光玉」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文字|林尚義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新藝見/新銳藝評

真實比美更重要

叫筆者最不能接受的,要算是終場的處理。導演自始就運用音樂搭配肢體/舞蹈,為每個場景定調;投影、光影與歌隊的使用,使得寫實與表現手法互為加分。此時瑪麗已死,只見伍采克加入群舞,舞曲喧囂,完全掩蓋謀殺之後的錯綜、驚嚇、斷裂、茫然等深刻歷程。也許是為求調性統一,終場群舞場面雖美,卻滿溢到歌舞劇的質感,殊是可惜。

文字|杜秀娟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新藝見/新銳藝評

有文字沒建築

評胡恩威《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

《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使用了路易.康的文字語言,卻僅止如此,並沒有分析,也沒有再詮釋。觀戲過程完全感受到語言的虛無、文字的空泛。文字若失去背後的意義,beauty僅只是b.e.a.u.t.y,不是美。大量「視覺系」的圖樣、文字,DJ的演奏音響表演,充斥現場,我卻離路易.康很遙遠。

文字|宋厚寬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龜山島的意象

《凍水牡丹》觀後感懷

《凍水牡丹》如此巧妙地將母親形象、歌仔戲、時空情境,透過舞者、歌者、戲中戲,與廖瓊枝本人疊合。其交織手法不循直線鋪陳,而是穿梭進退,偶有大片渲染,偶有停頓。這片拉開的大幕底,於是就有了戲劇人生的人影穿梭,也有音樂渲開的色彩空間,更有舞蹈抽象隱喻的感性魅力。

文字|紀慧玲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青春創意、絕不獨腳

評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論評這批新生代作品的好壞,不是我的初衷,更留不得我說,決定的是觀眾。看來,他們有的已經發現「觀眾」的存在,改善了舞台呈現的「語法」,有的還是展現個性、堅持自我訴求了深具特色的行銷製作,間接支持也證明了這批新世代年輕人的態度;過去那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堅持,反倒發揮於創意,應該再也不是那種不負責的輕藐了。

文字|傅裕惠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向亡靈致敬!

說是一個家人的死,還不如是哀悼整個存在環境或價值觀的崩解。上、下半場結束前的一段師公領路念念有詞的表演,叫人起雞皮疙瘩。事實上,當觀眾理解編劇的「雙重」手法時(兒子在劇中的口述與筆述,正好與編劇在劇場外現實的觀察和書寫,互為表裡對照),應當就能接受上、下半場互為表裡的情感與意識的呈現。

文字|傅裕惠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樂章與樂章之間的掌聲

愈是熟悉胡德夫的琴藝歌聲和他「遊唱詩人」的風格,我反而愈好奇這尊大武山來的山神、太平洋吹來的風神如何擺進國家音樂廳這座殿堂?細膩的是陳樹熙的編曲並沒有起到喧賓奪主的冒犯,而是用輕柔的幾組絃樂把陽剛的鋼琴聲烘托得更和諧,也讓胡德夫原本有血有肉的歌聲聽來更具有行雲流水般的韻致。

文字|黃醒醒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政治劇:救贖與絕望

當年車臣游擊隊在莫斯科劇院發生的人質事件,基本上說明西方文化賦予了劇場的救贖使命,因而劇場在戲劇史上常常被象徵為生命的祭壇,流血也就必然是在儀式進行中替罪羔羊的意象。拉夫拉劇團重拾這一段歷史素材,除了再現這場無情與殘酷的暴力事件,導演是否也想告訴我們:當代劇場仍然是一座生命祭壇,而人類苦難想在這裡獲得救贖的盼望,卻永遠是真實的!

文字|王墨林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五顆星的藝術交易

南台灣與蘇格蘭的《對弈》

《對弈》的演出並非單純的藝術活動,而是由產、官、學聯手主動出擊,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包裝出一段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演出,是配合二○○九年高雄世運會周邊文化活動的一環。雖然對於台灣觀眾而言,觀戲經驗或許比不上西方人的觀戲驚豔,但這齣舞劇在國際上取得的成績,已達成其身負的宣傳任務。

文字|易曉玲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