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演出評論 Review

向亡靈致敬!

說是一個家人的死,還不如是哀悼整個存在環境或價值觀的崩解。上、下半場結束前的一段師公領路念念有詞的表演,叫人起雞皮疙瘩。事實上,當觀眾理解編劇的「雙重」手法時(兒子在劇中的口述與筆述,正好與編劇在劇場外現實的觀察和書寫,互為表裡對照),應當就能接受上、下半場互為表裡的情感與意識的呈現。

文字|傅裕惠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樂章與樂章之間的掌聲

愈是熟悉胡德夫的琴藝歌聲和他「遊唱詩人」的風格,我反而愈好奇這尊大武山來的山神、太平洋吹來的風神如何擺進國家音樂廳這座殿堂?細膩的是陳樹熙的編曲並沒有起到喧賓奪主的冒犯,而是用輕柔的幾組絃樂把陽剛的鋼琴聲烘托得更和諧,也讓胡德夫原本有血有肉的歌聲聽來更具有行雲流水般的韻致。

文字|黃醒醒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政治劇:救贖與絕望

當年車臣游擊隊在莫斯科劇院發生的人質事件,基本上說明西方文化賦予了劇場的救贖使命,因而劇場在戲劇史上常常被象徵為生命的祭壇,流血也就必然是在儀式進行中替罪羔羊的意象。拉夫拉劇團重拾這一段歷史素材,除了再現這場無情與殘酷的暴力事件,導演是否也想告訴我們:當代劇場仍然是一座生命祭壇,而人類苦難想在這裡獲得救贖的盼望,卻永遠是真實的!

文字|王墨林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五顆星的藝術交易

南台灣與蘇格蘭的《對弈》

《對弈》的演出並非單純的藝術活動,而是由產、官、學聯手主動出擊,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包裝出一段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演出,是配合二○○九年高雄世運會周邊文化活動的一環。雖然對於台灣觀眾而言,觀戲經驗或許比不上西方人的觀戲驚豔,但這齣舞劇在國際上取得的成績,已達成其身負的宣傳任務。

文字|易曉玲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空白中綻放的新色彩

作品發表會中的《原住民之祭》是李志純整場作品中最具個人風格特色的一首作品。利用台灣布農族在〈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微分音唱法,發展出曲中婉延而神聖的旋律線條,並混合其他原住民音樂元素所開展創造的音樂圖像。纖細的絲竹樂器在此散發出深山密草的狂野氣息,古老的音樂文化釋放了它強大不息的再生能量。

文字|董昭民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新藝見/新銳藝評 台新藝術獎特別報導

持續灌溉台灣藝術的活水源泉

第六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側記

年度藝術界盛事「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於五月三日舉行,這是該獎頒獎典禮首度在台新銀行自家大樓的元廳舉辦,而且入圍特展也首度進入台北當代美術館展出,意義不凡。頒獎當天藝術氣息濃厚,主持人以詼諧口吻說明台灣藝術界的經營不易,點出了台新藝術獎如雪中送炭一般,不但適時為瀕絕的藝術團體注入活水,更肯定了他們的努力。

文字|廖俊逞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新藝見/新銳藝評 台新藝術獎特別報導

驫舞劇場《速度》 完全顛覆形式的誠懇舞作

年度表演藝術獎

決審團主席、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林鶴宜表示,《速度》完全顛覆了形式,如對舞蹈的美之定義、入場出場的表現方式。驫舞劇場的活力和創造力令人看到了創作與表演的真誠,此真誠一方面關乎藝術態度的誠懇,另方面流露出一群純真大男孩的質地。

文字|周倩漪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