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香港
民政署「藝能發展資助計畫」 首批十八團獲撥款
香港民政事務署去年中推出了「藝能發展資助計畫」,以藝術創作、拓展觀眾、藝術教育及提升團隊整體能力為目標;當中又以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或跨媒體項目為主要資助對象。二月初時公布首批入選計畫名單,有十八個團隊共獲得三千九百萬港幣資助。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首度攻「蛋」 朱團給你「擊度震撼」!
邁入廿六歲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今年開春又展開創舉,首度挑戰萬人場地台北小巨蛋!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征服小巨蛋並不是一個目的,而是希望能藉著這個場地,讓更多觀眾接觸到精緻的打擊樂。於是重新編整曲目並創置新曲,加上舞蹈、聲光等豐富元素,期待將擊樂的可行性再度推向高峰。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
今年邁入卅周年的漢唐樂府,端出演繹商代宮廷愛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為歡慶之禮。《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結合南管樂舞、《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加上長期合作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
藝號人物 People 跨世紀的指揮大師
羅許德茲特溫斯基 俄國音樂的代言人
生於同樣的年代,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是少數與幾位廿世紀俄國作曲家親身接觸者,他的名望讓知名的作曲家如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都曾題獻多首作品給他。許多樂迷們不但透過他認識豐富的俄羅斯音樂,藉由他在各地的演奏,更能讓觀眾體會原汁原味的樂曲風貌,超越一甲子的指揮生涯裡,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可說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俄國音樂大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古董大改裝 與當下時空對話
費森斯坦以降,許多導演企圖從現代角度檢驗歌劇演出,尋找一種與音樂之美與力相互匹配的表演形式;也有許多導演努力將傳統劇目和現實生活連結。在他們手中,古典世界不再只是懸空的心靈居所,而能夠幫助我們從中找到與時代的對位關係。歌劇在廿世紀吸引了更普及的觀眾,遠勝其前兩個世紀的創作全盛時期,這正是現代歌劇演出不斷求變求全的成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獄或天堂? 全看你怎麼玩!
面對限制重重的歌劇,導演可說是又愛又恨,歌手演員不好用,還要跟指揮「左右共治」,在此中如何揮灑創意,就看導演的想像與功力。不過,樂於接受挑戰的當代導演不少,更有各種奇妙策略執導出精采製作,無論是去蕪存菁的簡化、或是走表現主義的誇張,也都能在歌劇濃烈元素的基礎上,得到發揮的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情深富哲理 音樂熔冶各大門派
《魔笛》雖取童話題材,卻有相當深刻的德國民族性與哲理性,透過莫札特巧奪天工、充滿戲劇性的音樂手法,以詠歎調、民歌風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將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地勾勒出來,而且曲曲動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空的空間 體驗原始的劇場魅力
彼得.布魯克的《魔笛》,會要讓今日已經習慣製作規模愈來愈豪華的歌劇迷大吃一驚,舞台上所有元素都精簡到只是「必須存在」。一架鋼琴取代一個交響樂團、數十根可以移動的竹棍成為舞台的全部彼得.布魯克解釋說,他想要歌手用最自然純粹的方式,真正喜愛地存活在這個迷人的故事當中,不提供多餘的佈景、裝置、特效或影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探索禪宗思想的獨角戲
笈田ヨツ《禪問》 叩問生命意義
與彼得.布魯克一起工作長達四十二年,笈田ヨツ可說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他們共同的疑問是:「劇場是什麼?」、「演員是什麼?」、「演員與大眾的關係為何?」回溯早年那些巡演歲月的精神、邂逅,笈田ヨツ有了創作《禪問》的想法,透過這齣獨角戲,探索禪宗大師的思想,提出人生的大哉問。
-
即將上場 Preview 巴赫權威大師 海慕特.瑞霖指揮
《聖馬太受難曲》 不朽經典的臨場體驗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巴赫的不朽經典,《馬太受難曲》是許多樂迷的唱片收藏首選,但因演奏編制難度甚高,能搬上舞台演出的機會可說是不可多得。今年歡慶四十周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特別獻上這個珍貴的禮物,邀請知名巴赫權威指揮大師海慕特.瑞霖,讓台灣樂迷有機會體驗這部經典帶來的無邊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作者已死,那我呢?
紀蔚然自問,莎劇可以被當代劇作家自由挪用、僭越、撒野,但是當演員背著劇本念台詞,他們難道不是受到劇作家的支配和控制?「作者已死,那我呢?當劇本上演的時刻,作者死了嗎?」劇作家就算死了也陰魂不散。於是他的改編不只疏離地調侃莎翁,讓說書人發出「莎士比亞能寫擅掰,劇本總是又臭又長,但是他卻漏掉了安東尼和女王久別重逢的感情戲」這些議論,也後設地批判他自己這位劇作家,讓提詞者幹譙。
-
焦點專題 Focus
當京劇碰上莎劇 以虛喚實的跨文化相遇
-
焦點專題 Focus
戲中戲中戲 綻放豔后多角光芒
李小平指出,克莉奧佩特拉不只是讓羅馬大將安東尼沉醉溫柔鄉的豔后,也是一位女性君主,柔情似水與權謀兼具,不應該只有擠眉弄眼獻媚的單一姿態,而要像切割鑽石一樣,切出豔后更多的內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刮盤、饒舌、混音 譙出街頭文化
嘻哈風潮來自街頭,源頭就是街頭派對的音樂,透過派對DJ的播音技巧、音樂品味,以及帶動氣氛的「說唱」,逐漸發展出融合多元樂風、饒舌風格的新樂種。除了是音樂,嘻哈也是一種社會關懷的表達方式,透過饒舌說唱,即興互動地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不滿,並提出抗議與訴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嘔吐的地景 占領純粹的年代
作為嘻哈文化四元素之一,塗鴉(graffiti)起源自紐約年輕人拿著噴漆在各種牆壁上以標記自身作為「創造」的手段。逐漸地,下曼哈頓與蘇活區等地的塗鴉創作者和街頭流行的音樂、舞蹈匯聚,迸射出耀眼的嘻哈文化光芒。 台灣的塗鴉文化或未與其他嘻哈元素共存共生,卻以同樣的反叛精神與創作渴望,發展出自己的脈絡。塗鴉藝術家Bbrother筆下台灣塗鴉圈的重要名字與事件,標記了屬於我們的在地塗鴉風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都會的韻腳 記錄獨特生活態度
廣義來說,舉凡各種描述嘻哈文化面貌的文字載體都可囊括在「嘻哈書寫」的範疇內如最直接的歌詞、聚焦於音樂的樂評、甚至充斥著嘻哈態度與創作者生活描述的小說、影視劇本、傳記、文字記錄等。透過多元的文字媒介,讀者也可認識到屬於嘻哈文化的思想與生活態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YO MAN,You are what you WEAR!
寬大的T恤、褲襠低垂的垮褲、反戴的棒球帽、大戒指與粗項鍊這些打扮構成人們對嘻哈族群的鮮明印象。然而,在急著將嘻哈穿著與不合身的寬大畫上等號前,可曾注意到,近年時尚對街頭文化擷取、吸收、混搭,早已創造出更繁複的嘻哈裝扮,與所謂的街頭潮牌。 早期嘻哈的寬鬆裝扮,一說與非裔、拉美裔美國人多屬較貧困的弱勢階級,因此多購買大幾號、可多穿幾年的服裝有關。這樣的說法雖不可考,但對於物質不富裕的街頭青少年來說,在有限的資源中突顯自我風格、尋求認同,又可滿足街頭生活(跳舞、街頭籃球、塗鴉)的實際需要,可說是嘻哈裝扮殊途同歸的訴求。 例如,嘻哈打扮常見個人或團體名號的書寫,一方面襲自幫派繪製標記、辨別敵我的傳統,也反映了重視自己名字、外號勝於設計師名稱的強烈個人意識;而用鞋帶替換腰帶,或是在寬版鞋帶上彩繪自己的名字,體現了「窮得有風格、有特色」的穿搭主張;塗鴉客經典的連帽運動衫和毛衣,便於遮掩面貌,也可在越過地鐵鐵絲網時保護自己不被刺傷;風行一時的畫家帽、金項鍊、衝突色系或冬衣夏穿無不是表彰個人風格、而後被挪用為主流所趨的打扮。 在嘻哈世界中,you are what you wear絕對言之成理。不相信,下次把自己扮成個B-Boy或B-Girl,其他嘻哈客必定能輕易認出,給你一句:Hey yo~~whats up?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舞之名 挑動追求自由的神經
與嘻哈音樂一樣來自街頭的「街舞」,展現的正是街頭少年渴望發洩的精力與體力,透過高難度的舞步,讓「自己」綻放發光!吸納非洲戰舞、拉美社交舞、騷莎等等元素,街舞沛然成形,更在日後不斷跨界吸納,在影藝圈與流行音樂圈造成風潮,蔚為流行;而今更與現代舞等結合,跨入藝術殿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帶恨意的反叛 讓街舞打破疆界
莫蘇奇帶領卡菲舞團創作的作品中,不論是舞蹈語彙、音樂、舞台設計等,一貫的精神就是沒有界限、不斷跨界,雖然有很多霹靂舞、鎖舞、旋轉動作等街舞技巧,呈現重心跟地板非常接近的「地域」暗示,但又早已融入現代舞的精神及技巧,自成一種獨特的舞蹈風格;而每每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的道具或特技運用,顯然是編舞家的馬戲背景使然。來自不同根源語彙之間的交會、碰撞、對話,接納,帶來彼此的重生機會,正是莫蘇奇多變的創作元素中不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