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戲曲音樂發展的新景觀
以傳統戲曲而言,唱腔與伴奏音樂在演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製作一齣新戲,編腔者與音樂作曲者對於該劇種之音樂體製要有深入的研究還有要重視唱腔「聲情」與「詞情」的配搭、「聲情詮釋」與「伴奏音樂」的配搭,進而才能在這基礎之上,新創發現代化的唱腔與樂團伴奏音樂。
-
回想與回響 Echo
龜山島的意象
《凍水牡丹》如此巧妙地將母親形象、歌仔戲、時空情境,透過舞者、歌者、戲中戲,與廖瓊枝本人疊合。其交織手法不循直線鋪陳,而是穿梭進退,偶有大片渲染,偶有停頓。這片拉開的大幕底,於是就有了戲劇人生的人影穿梭,也有音樂渲開的色彩空間,更有舞蹈抽象隱喻的感性魅力。
-
其他分類
「附屬」或「駐館」?
劇院是在演出與觀看中進步成長,藝術是在教育與推廣中累積發展。每個表演藝術中心因為分屬國家或民間、中央或地方,以及本身條件與軟硬體設備的差異,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雖不盡相同,但所承擔的功能與任務應是或多或少類似的。未來興建完成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不管是以「附屬」或「駐館」形式與演藝團隊合作,都應維持劇院本身、藝術團隊與觀眾三方的平衡與良好互動。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有創意的心靈好禮
有人常說,父母能給兒女一生最好的禮物,其實並非物質或金錢,而是教育。因為金錢或有用盡的一天,但教育的影響卻能讓孩子終生受用無窮。同樣,我們送給別人的禮物,除了可能是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有沒有什麼禮物,是超越物質金錢,能夠幫助人們豐富精神生活、提升內在?讓這份禮物在收禮者的生活當中或心靈內處持續發酵、回響? 在不景氣的年代,人們對未來惶惶不安,生活中無形累聚諸多壓力,而藝術的創作與欣賞正是面對壓力時,最好的情緒出口與正面能量的轉換。藝術就如同心靈的加油站,欣賞一場好的表演藝術,不僅能陶冶心性,有時更有助於撫慰心靈、提昇好心情。 這也是兩廳院發行「藝術e禮券」的出發點之一,期望透過藝術禮券,提供國人不一樣的送禮選項,那就是把欣賞表演藝術的機會當作禮物來送給人,一份不一樣的精神好禮。而收禮者可以使用禮券去自由選擇想要欣賞的表演節目,無論是戲劇、舞蹈、音樂或演唱會;可以是高藝術性,也可以是通俗大眾的節目。相信當人們透過使用「藝術e禮券」而走進表演殿堂,聆賞一場文化及心靈上的饗宴,送禮者的美好心意也已經深刻傳達至收禮者了。 「藝術e禮券」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張專為表演藝術消費設計的禮券。當今台灣表演藝術消費市場仍不如歐美日等國成熟,欣賞人口仍偏少數,除非是極具商業賣點或是擁有藝人明星、國際大師號召力的表演節目,否則在票房推廣上向來非常辛苦。尤其面對目前全球性經濟衰退,國內消費景氣嚴重緊縮,首先遭到衝擊便是休閒娛樂的消費市場,對表演藝術市場更是雪上加霜。要如何在這種不利的大環境下,把觀眾帶進劇院欣賞表演,對國內所有表演藝術團體而言是一項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或許「藝術e禮券」的發行,並非解決上述問題的萬靈丹,但兩廳院希望藉此多方推動藝文消費,不僅一方面增加欣賞表演藝術的人口,尤其是許多可能從來不看表演的族群,透過使用藝術禮券,吸引他們進入表演廳,擴大藝文消費市場。另方面,由於藝術禮券的使用規則是,只要透過兩廳院售票系統銷售票券的節目,無論是在兩廳院或是在全台各地表演館場演出之節目,皆可使用藝術禮券來購票,所以也等於直接挹注國內各藝術表演團體的票房。因為唯有更多人欣賞表演藝術,才能累積足夠的資源,以支持更多元的表演藝術發展。 期待「藝術e禮券」能獲得國人的回響與支持,讓欣賞表演藝術成為更多人日常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崛起
六○年代前衛運動 羅伯.威爾森的起點
羅伯.威爾森生逢其時,如果沒有戰後紐約前衛運動,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劇場大師。六○年代的時代精神不但孕育、鼓勵了他的創作美學,也提供了大量的合作人脈。畢竟羅伯.威爾森做的是劇場,劇場是門合作的藝術,是社會的縮影。紐約下城緊密的人際關係,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意激盪與友誼。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視覺美學
錯綜複雜下 理性與辯證的曖昧
確實,威爾森是想要藉著舞台,呈現出一個被碎化(與被機械化)的世界,那是他詮釋這世界的方法。但這種因碎化一切現實而得的神秘氣質,也有可能引人往離世的方向作趨靠,甚至有自我虛無化的危險。對此,威爾森明智地以具某種聖性、憐愛所有受苦事物的入世態度,成功作出化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聽覺美學
喚醒多元並存的心靈景觀
羅伯.威爾森的聽覺美學,就是將語言、音效、音樂等,當作是一種聲音景觀,一種可以在空間感受到的物件。威爾森像是室內設計師般,針對某一齣戲的室內空間,擺設他的聲音家具,然後邀請觀眾來欣賞品味這個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表演美學
由外而內的低限表演
機械化的動作與手勢,雕塑般怪異的身體姿態,在緩慢、接近停滯的節奏控制中靜態運動這是我們所常看到的羅伯.威爾森作品中的演員表演,高度形式主義的肢體,其實是為了反抗劇場的寫實主義,威爾森反以極簡的表演,沒有太多戲劇動作,卻產生最大的情緒效益,使觀眾能忽略追求情節與角色的連貫性,轉而將焦點投入欣賞作品的結構和形式之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跨文化風景
由邊緣啟發的「劇場生態學」
由於羅伯.威爾森的跨文化傾向,使得原本以「意象劇場」稱呼他的邦妮.馬蘭卡,在看到他一九八○年代的變化之後,又發明了「劇場生態學」(ecology of theatre)這個詞,來描述威爾森中期之後的作品。因為他的劇場讓各種不同的題材與文本,都同時存在於一個表演製作當中,這就跟生態學強調的多元永續精神,十分接近。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創作基地
讓藝術家相遇的「水磨坊藝術中心」
經年全球走透透、忙著推出各種創作的羅伯.威爾森,到底在哪裡醞釀他的獨特創意呢?答案就是:位於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這是威爾森夢想實現的地方,不僅是一個藝術交流的平台,威爾森畢生收藏的私人博物館,也是他所有創作發想的基地,更是他的家。每年夏季,威爾森會邀請世界各國約一百位藝術家來到水磨坊藝術中心,相遇交流激盪創作。去年台灣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應邀駐村,透過他們的經驗,讓我們認識威爾森的創作基地,也看到不同於作品之「冷」的熱情威爾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女性獨語導讀吳爾芙的《歐蘭朵》
從小說到劇場 一場心靈的漂泊之旅
與其說《歐蘭朵》是小說,不如更像是一篇童話故事或是浪漫傳奇,所演繹的是超越特定時空的、最基本的母題:變與常、死亡與重生、家園與異鄉、自我與他者。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劇場搬演這個故事,省卻了原著中許多細節的具體描繪,抽離了原著與當時讀者之間的默契,在羅伯.威爾森極簡的舞台上,反而更能彰顯故事的原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版《歐蘭朵》
伊莎貝.雨蓓 穿越三個世紀的美麗與哀愁
羅伯.威爾森首次執導《歐蘭朵》,是一九八九年的柏林版;然而相較於此,一九九三年,威爾森找來知名的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擔綱演出的法文版本,顯然更為觀眾所熟知。從小說到在文本的轉譯上,威爾森有系統地刪去原著中有關歐蘭朵顯露在文學範疇的積極野心部分,將其靈魂深處的隱晦糾結戲劇化處理,使凝聚力量迸發成一種劇場迷惑,突顯主題,巧妙地展露了文學作品改編搬演於舞台之上的一切可能性與魅力,為劇本不屬於舞台、文學作品不宜作戲劇演出之說,作了一次緘默而成功的實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台灣版 《歐蘭朵》女主角魏海敏
京劇不一定要姓「京」,要能夠跨出去
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有英、德、法三種版本,擔綱演出的皆是世界一級女演員。此次台灣演出,由傳統戲曲界第一名旦,國家文藝獎得主魏海敏獨挑大樑,挑戰歐蘭朵這個忽而男聲,忽而女聲,既是古代奇男子,又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奇異角色。向來對東方文化崇仰的威爾森,如何透過京劇的寫意美學,打造東方版的《歐蘭朵》?本刊專訪魏海敏,談她與威爾森在排戲過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和衝擊,以及如何共同激盪出,融合京劇元素與意象劇場的獨特表演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版《歐蘭朵》 編劇自述
在燈光設計框架裡編劇的奇特經驗
導演希望基本上按照德法版的舞台燈光設計,因此劇本結構先被框住了,甚至某些段落的演出時間也必須以德法版燈光為參考。我經常在夾縫裡反覆掙扎,只為想在框架裡把我讀小說的體會以戲曲文字表達出來。不過,面對「跨文化」這麼嚴肅的命題,當然也不能對文字錙銖計較,我抱著興奮心情敞開胸懷。最期待的是,魏海敏的「京劇身體」能被多多運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版《歐蘭朵》排練現場直擊
從每天一朵玫瑰花開始的「創造性破壞」
威爾森的執導方式與工作習慣,不但與東方不同,也和一般西方劇場的製作過程有很大的差異,使得排戲過程中有很多困難。不少西方演員在接受他的形式化指導時,也會渾身不舒服不過威爾森其實非常尊重魏海敏,他每天早上到現場時,都會送一朵玫瑰給魏海敏,並用擁抱來表達他的鼓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異國舞者巴黎驚艷 獨舞展演創新風景
巴黎上個月間,幾支獨舞作品構成的舞蹈風景,可看到以現代舞蹈語彙表現傳統文化、包容古典舞蹈形式、又大量援用舞台元素製造戲劇效果等舞作,分別是森山開次(Kaiji Moriyama)、香塔拉(Shantala Shivalingappa)、和葛瑞可(Emio Greco)的葛瑞可PC舞團(聯合創作人Pieter C. Scholten名字縮寫)。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對抗景氣冷颼颼 劇院聯手促銷求活
金融海嘯威力驚人,倫敦劇場界也難逃淹沒厄運!不少製作因賣座冷清被迫停演,再好的卡司也無法引客上門,為了求生存,各家劇院只好從「票價」下手,大幅降價刺激買氣,不但有四十五齣節目聯手推出優惠,票價十五鎊起跳,連《歌劇魅影》金牌製作人卡麥隆.麥金塔也破天荒推出家庭套票,讓一家四口進劇院一人只要六百多元台幣。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美國國家藝文獎 表演藝術獲獎多
美國國家藝文獎是最高榮譽的國家級藝術與人文成就獎,每年均邀全美相關領域代表提名人選,總統最後評選並宣佈獲獎名單,表揚對國家藝文創作、研究、發展、教育和推廣等等有特殊貢獻的個人或組織。去年十一月四日是小布希總統任內最後一次決選該獎並頒發獎項,九組得獎者中,就有五項屬於表演藝術領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在古蹟中舞動生命關懷
由柏林美麗山區市政府所主辦的藝文活動「美麗山舞蹈之夜」,每年徵選舞蹈家參與演出,演出場地就在市政府裡的古蹟大廳「光庭」。雖然只有一夜的演出,市府仍大費周章地架設舞台、燈光與觀眾席,並負責全部的宣傳行政事宜,讓參與的藝術家能心無旁鶩地編創表演,且因場地的自由,讓觀眾能輕鬆地觀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許芳宜主演Clytemnestra 葛蘭姆經典浴火重生
瑪莎.葛蘭姆舞團走過兩次重大的經營危機,終於在現任藝術總監珍耐特.艾柏的步步為營下,重回正軌,財務也獲得平衡與穩定發展。去年展開葛氏經典Clytemnestra的重建計畫,以紀念該舞的創作五十週年,並由台灣舞者、前葛蘭姆舞團首席許芳宜擔綱主角,去年九月的試演會即博得眾人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