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專欄 Columns建了,就有人來?
劇院音樂廳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但是如何發揮整合效益卻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而這些耗資數十億的文化投資更需要審慎的財務評估,以及未來的經營部署。在思考劇院音樂廳的興建之前,倘若無法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還是集中資源,先提升目前的營運績效再說。
-
專欄 Columns「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當出錢的「主辦單位」、喜歡當沒有責任的「協辦單位」,不免枉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好熱鬧的八月─本土爵士、彩色「四季」與澎湃擊樂 八月實在非常熱鬧!除了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Party即將開跑以外,國內知名的爵士樂二重奏「啟彬與凱雅」也將在演奏廳演出一場以「台灣新爵士」為主題的音樂會。一年前捧著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演奏碩士學位回國的謝啟彬與張凱雅,回國之後在藍調與迴廊咖啡兩個場地固定演出,造福了不少爵士音樂迷,演奏之於,兩人也致力於爵士音樂的推廣與教學,可說是由學院紮實培養而出的全方位演奏家,這次進入兩廳院,啟彬與凱雅開出一桌親切的菜色,以兩人的成長回憶與週遭生活點滴為出發點,樂迷們即將聽到台灣自己的爵士之聲。 另外,六月在實驗劇場成功演出「大兵的故事」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本月將在新舞臺舉行一場「樂興弦樂美聲祭」,由指揮江靖波帶領樂興弦樂團演出兩種「四季」:韋瓦第與皮亞佐拉,聽聽看巴洛克大師與探戈大師眼中的四季是何種風情吧! 「擊樂.十方」是十方樂集打擊樂團今夏的重頭戲。除了吳丁連與潘皇龍兩首國人作品以外,還有一首為二十世紀初現代音樂大師瓦瑞斯(E.Varese)的〈離子〉Ionisation,〈離子〉可視為瓦瑞斯對打擊樂聲響的試驗,不但演奏技巧艱難,聲響上一向毀譽參半,喜歡的人覺得澎湃壯闊,而不喜歡的人視之為另人坐立難安的噪音,這首不常被演奏的曲子值得現場體驗一番!(林芳宜) 舞蹈 以身體寫經典雲門舞集三十週年特別公演《薪傳》、《行草貳》 燠熱正午,車行台北街頭,強光下的柏油路面隱隱冒著蒸汽。 在因紅燈而停頓的片刻,乍見一尊佛像,佇立車潮中間低頭微笑。宛如時空錯置,眼前這幅圖像超現實得令人神魂飛散。綠燈車動,微笑的她自右而左移行,逐漸從眾車輛的遮幕中露出,才知她不過是被一輛小卡車運載著,去向不明。 這時忽然想起基督教友殷殷告誡的不可拜偶像,原來真有深意。對於那些屬神的、無可言詮的,沉默與留白即是最妥適的詮解方式;然而,眾多信仰依然留下了經典,或許,經典的存在,倒也不見得是「神」低估了人們的智慧或信心,而是為了傳佈、為了存
-
戲劇喵喵聲中看見劇場奇觀 音樂劇
《紐約時報》前劇評主筆法蘭.克里奇在《貓》劇於百老匯首演時便預告:「一定有一個理由會支撐《貓》劇,讓它在百老匯存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齣會把觀眾帶進完全幻想空間的音樂劇,而這個幻想空間可能只存在於劇場藝術裡。里奇這番見解,預示了《貓》劇長達十八年的演期,也透露出在伴隨《貓》劇而來約莫十年的「奇觀音樂劇」時期,創作者將音樂劇場的文學性及其縝密整合的特色化約成簡單的視聽奇觀,通行海內外各個不同文化族裔及語言社群,成功將之完全「國際化」、「統一化」。
-
戲劇
以專業精神向家鄉致意!
除了新增的歌舞場面,楊呈偉表示這次《囍宴》的創作改編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開始說這個故事」,以及如何將全劇翻譯為英文,好有別於一般觀眾印象中的電影版本。負責《囍宴》演出行政與技術協調的汪慶璋表示,這次楊呈偉聘請的編導創作群幾乎清一色都是美國百老匯的資深設計者,整齣戲的製作遍及美國紐約、西雅圖與亞洲的台北與新加坡,讓《囍宴》的製作過程更富挑戰性。
-
戲劇
想像台北的演員劇場
李立亨認為紅樓劇場「一有表演,就像個馬戲團,讓人著迷於把新鮮的想法立體化。」不過,台灣沒有批判性的政治劇場,台灣觀眾娛樂的選擇很多,演員劇場個人呈現的文本內涵不管有多批判,有多辛辣,大概都比不上現實生活裡的媒體報導與立法院亂象。李立亨期待有人能砸下大錢,以更強、更大的製作能力與預算,來測試台灣多元劇場的可能性。
-
戲劇
內在覺察,讓身體開光
大多數的演員訓練旨在開發演員的肢體潛能,讓演員瞭解不同的使用身體的方式,有些訓練動作的組合或變化,甚至可以直接運用在角色的行為動作創造上,然而這些似乎不是薩睿立的訓練最主要目的。他希望藉由瑜珈、太極和kalarippayattu的練習,演員能夠去體驗動作時的呼吸狀態、肢體與心理的活動能有密切的關連、培養內在的覺察和專注力、以及直覺地去對應外在(表演)環境;簡言之,便是讓演員的「身體」變成「眼睛」。
-
專輯(一)我舞故我在
七○年代,恰恰是一個世界已脫離了有一套規律運作的叛逆時代。第一次看到林懷民的《風景》,記憶中他不甚跳躍的身體,是完全與我們那時既有的舞蹈或現代舞的概念不同,一看便有現代主義的感覺,像讀一首戒嚴時常拿來發散過度正常情緒的現代詩。在《寒食》中,披在林懷民背後那一疋長長的白布,至今想來有如陷阱,因為強調乾淨而撣除了覆蓋在上面的千年風塵。我們的現代舞從這一疋白布開始,上面沒有任何書寫話語的印漬,沒有一粒灰塵,我們站在這塊白布上面開始揮毫自己的身體語言。
-
專輯(一)舞動本土樂音
雲門可說是國內第一個重視國人音樂作品、民間音樂與素人藝術家,並且以舞台的表演將之呈現給觀眾的表演團體。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他們與雲門的合作有如讀一章台灣現代音樂發展史;可以想見當年風起雲湧的藝文界與互相激盪出火花的藝術家們。
-
柏林
檢視文化,挑戰疆界
柏林世界文化館所舉辦的「越界藝術節」(In Transit)系列展演在六月舉行,短短三週內共呈現了五十場演出、工作坊與專題座談,此外還包括展覽及名DJ的跨文化音樂晚會。今年藝術節的總稱是Customs──Nothing to Declare,主題環繞在全球國際化的現今,何謂疆界、文化、種族?我們是否都是外來人?移民者?當我們論及家鄉、根源,它具有何種意義?
-
阿姆斯特丹
少了顛覆力道,多了幽默輕鬆
匈牙利裔作曲家于特福斯(P.Etvs)繼《三姊妹》之後,又以惹內(J.Genet)極具爭議的作品《陽台》le Balcon為劇本,寫成一部同名歌劇。于特福斯對於聲音中的語言性格與語言中的音樂性格,本來就有非常高的敏銳度,自由遊走在學院、爵士、搖滾音樂的本領也是戰後一代作曲家共同的特質,然而《陽台》會不會像《三姊妹》一樣,再度於其他地方造成轟動,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慢慢觀察。
-
舞蹈口白串接 舞藝清淡
如果想在《出走》中看到接觸即興較多動作變化的部分,觀賞者定會大失所望,因為大部分的舞蹈段落已預先設定了動作,只有些許空間行使著即興;但如果經由古名伸與口白之間、與環境之間、與其他舞者之間的即興對話,去讀取其產生的另一層想像空間,何嘗不是另一種說舞式的接觸即興方式。
-
音樂遲來的巨浪
華格納的作品即便在歐美也非歌劇院節目單上的常客。由於它極端冗長的長度與困難的演唱技巧,對演出者與聆賞者都是沉重的負擔,單單是能勝任五個小時馬拉松演唱的男女主角就不易得。而指揮,要賦予這厚重的總譜中每一音符應有的意義,更是身負無比的壓力。在歐洲,一百多年前華格納席捲文化圈的衝擊或許已成往事,在我們這裡,第一個巨浪才拍到岸邊。
-
戲曲演「神」好生精采,論「人」難解困局
呂洞賓經一番內心掙扎終被漢鍾離點化,但真正讓他徹悟的關鍵,是漢鍾離讓他看到了未來,竟是賴活七、八十無有好下場,幾番內心交戰,終才放手一搏。試問人生在世,不正是因為無法了透前世來生,因而充滿考驗與挑戰,若能知未來,又進而從中做選擇,這一悟,又如何稱得上「超凡入聖」?雖說如此,《劍》劇仍可見編導的巧思。漢鍾離與呂洞賓一丑一生的對話,魅力遠勝小生小旦對手戲,尤其是漢鍾離角色的塑造,活靈活現,神機妙算、深得人心。
-
戲劇一場「文」學劇場的奇特示範
身為學院中人的編劇對於當道的種種後現代論述十分內行,在遊刃其中的同時,又露出對這些論述的批判與質疑,和隨之而來的哀傷,顯出了一種驚人的專業完成度;「愛的殺傷力為什麼這麼大?」這也是他對於假愛之名而行操控之實,與愛的真相難以捕捉的慨嘆。然而由於此劇的「文本性」(textuality)是如此之強,三個受困於文本的演員,也就成為反過來成了被台詞駕馭的影子背稿人。
-
表演視界
後SARS時代的藝術生活
因為SARS的隔離, 觀眾與表演藝術已經許久不曾相遇。 如今口罩禁令解除, 悶壞了的觀眾,與悶壞了的表演藝術, 發現竟可以在再通風也不過的戶外空間重逢。 管它是人潮洶湧的夜市,還是歷史悠久的廣場, 「後SARS」時代的藝術生活不再那麼「殿堂」, 看戲觀舞,一如吃飯飲水, 別是一番暢快風光。
-
創作新潮與聲音玩出一條創作之路
Mia(謝韻雅)是台灣極少數以「人聲」實驗作為創作媒介的創作者,在她的作品中,雖然混合了肢體與錄像藝術的媒介,但是「人聲」的「玩耍」是她在每一次表演中重複使用、也是最容易見到其潛力與爆發力的創作元素。Mia在聲音實驗上的自信,源於台灣並無此創作傳統,且沒有師承與流派的壓力。比較起她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的肢體元素,顯得更能悠遊於音色的選擇與即興。
-
專輯(二)
摸、刺、接、壓、泡
台灣的民間療法五花八門,多屬於溫和慢性的方式,例如:按摩、推拿、針灸,部分治療法也被納入正式醫療體系中,療程因醫師而異,也因患者的體質而異。
-
深度藝談演好戲,土腔土調也能深耕台灣
豫劇與歌仔戲,在台灣都被稱為「地方戲」,雖然條件很不相同,卻也有其相似的軌跡。本刊特地邀請兩個劇種中具代表性的兩位演員──王海玲與唐美雲,針對她們的養成教育、演出歷程以及近期參與新編戲的經驗,進行交流與激盪。
-
深度藝談窺見作曲家的私密花園
現代音樂在音樂的領域當中屬於相當小眾的一門,國內雖然經由作曲家們與演奏家們的努力,現代作品的音樂會時有所聞,但是現代作品仍普遍被視為難以理解的音樂語言,有鑒於這個小眾藝術的喜好者日益增加,也為了使愛樂者能夠更了解作曲家的作品,十方樂集將陸續製作「台灣現代音樂論壇」作品賞析與座談會,預期將逐漸跨越現代音樂與愛樂者之間的鴻溝。(編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