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於浪漫與現實之間 談《碾玉觀音》
二十年的戲碼《碾玉觀音》是姚一葦的舊作,然而戲却越沈越香,不斷地被搬上舞台銀幕。今年的「台北世界戲劇展」,《碾玉觀音》將再度登場,與世界其他經典劇目一響愛戲老饕。
二十年的戲碼《碾玉觀音》是姚一葦的舊作,然而戲却越沈越香,不斷地被搬上舞台銀幕。今年的「台北世界戲劇展」,《碾玉觀音》將再度登場,與世界其他經典劇目一響愛戲老饕。
羅蘭.比堤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的台北演出,是一九九二年台灣「芭蕾熱潮」的尾聲,現場觀衆對於兩套舞碼《睡美人》及《我的帕芙洛娃》均報以熱烈的掌聲。主要舞者舞技精湛,舞台及服裝設計華麗眩目,但此次演出作品中舞蹈編作的意念,則是筆者感到疑惑的。
經過撲朔迷離的幕後爭逐,「北京京劇院」終於脫穎而出,成爲兩岸交流後第一個來台演出的京劇團。睽別四十四年之後,大家風範的流風餘韻終將展現台北中山堂。
俞遜發在各型樂曲中千變萬化,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廣國樂團的配合也令人印象深刻。
「小宛然」是李天祿的法國子弟班,此次將帶著說法語的「狐狸古畢」回阿公的家,演戲給台灣的朋友看。
柯瑞亞在難以預期的實驗中,還維持一種危而不亂的流暢節奏,像坐擁一整個大玩具間的頑童,玩得興高采烈、花樣百出。
這兩三年,我不斷建議國家劇院邀請約翰.凱吉和模斯.康寧漢來台演出──在他們還能動的時候。心願未曾實現,卻傳來凱吉中風去世的惡耗。 一九七○年,我在康寧漢舞校上課,没見過約翰,也無緣見到模斯。七二年,在阿姆斯特丹美術館,初次看到凱吉的作品:一室任人搬玩的唱機。不同的唱片,在不同的時間開始轉唱起來,鬧熱滾滾,十分好玩。參觀的人不以噪音爲忤,個個面帶微笑,彷彿回到童年。 聲音.顚覆 凱吉喜歡噪音,喜歡紐約居家的第六大道的市聲。夜裏,車聲人聲警車鳴聲,都不妨礙他高枕酣睡。他説,每種聲音各有特色,他把音響化爲圖像,很美;市聲,是生活的詩篇,凱吉認爲所有的聲響都是音樂。年輕時,他隨十二音大師荀伯格習作曲。日後,荀伯格説他不是作曲家,是發明家。 四十年代,在離婚後的徬徨裏,凱吉求助於東方哲學,研究《易經》,又隨鈴木大拙學禪,自此欣賞環境中的聲響,是隨緣靜觀大千的心境,是一朵花一世界的童心。 除了掀開鋼琴蓋子,敲打琴絃,把鑼半浸水中,這些怪招之外,凱吉以《易經》卜卦的道理,發明以卜卦或抓鬮的「機遇」手法,來決定樂曲的走向。傳統的起承轉合、調性、和聲、主題與變化,通通推翻了。用流行的語言來講,他「顛覆」了藝術──不只是音樂──的規律與形式。二十世紀後半期的音樂史因他而改寫。 音樂.表達 一九四五年,約翰.凱吉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行音樂發表會,兩極化的樂評潮湧而出,《生活》雜誌專文報導,凱吉一舉成名。四五十年代,他的音樂會最多吸引一百二十五人出席,近年來,他的觀衆每場多達八九千人。不變的是,中場休息總有成隊的人離席退場。參加凱吉的音樂會是一種珍貴的經驗,在起居室放他的CD,專心欣賞的人大概不多。 他的音樂要表達什麼?凱吉認爲世界萬物,只要存在,自有它的意義,只是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他痛恨主題掛帥的藝術,痛恨説教。凱吉同意杜象的説法:藝術因爲觀(聆)賞者的詮釋才得到完成。他不認爲藝術必須透過學習才能欣賞。 凱吉崇拜杜象,摯愛達達,憎恨跟在達達之後的超現實,因爲那表示有太多心理學。他也心儀抽象表現主義畫作,曾經勉力分期付款買下馬克.托貝一幅純白的畫作,
也許正因爲演出的動機如此單純,元素如此簡單,反而格外感人。
《人間孤兒》眞正令人動容的戲是從日軍登陸,搬演「哇噠係劉備喋嘶」的布袋戲開始。平凡生動的庶民文化,質樸地傳達了某些鮮明的時代訊息,篇篇牽引如枝葉交疊,光影複印。
對編舞者言,將生活體驗透過舞蹈,在各種場合以不同角色呈現,是對自己的挑戰;對觀衆而言,街頭表演的欣賞,感官的再思考,更是另一種挑戰。
鋼琴手奇柯瑞亞(Chick Corea)是位善於思考的人。他在琴鍵上思考,從傳統到前衛;他在創作時思考,音符是工具、音樂是遊戲。 如果說奇柯瑞亞游於藝,相信沒有人會反駁。從傳統鋼琴,到五花八門的現代電子鍵盤樂器,他借用大小不等的樂團編組,尋找聲音世界中如萬花筒的多變音彩。有時候很古典,有時候很浪漫。偶而也戲弄聽者來上一段純泛音以外的抒情美感。但是他也可以嚴肅地獨坐在鋼琴前,用絕對形而上的觀點譜出詩人的哲理,和他自己的思想對談。 傾聽他的音樂必須緊跟著音樂前進嗎?我們並不容易洞悉他的音樂本身所欲傳達的思維。是遊戲嗎?可以這麼說!奇柯瑞亞的音符是精靈抽象的化身,當你以爲開始掌握它的繁複,頑皮的旋律卻又構成一幅似有若無的單純圖像。 如果音樂就是生活的反映,我們一定可以感受到奇柯瑞亞在生命的瀚海自在地悠遊。生活的確沒那麼艱澀,也沒有那麼自如。因爲所有生命的訊息,都是交疊而成的線條,只是自己選擇了不同的現實規律。
將道具和佈景減到最低限度,以質樸的舞台載錄台東的道敎儀式,台東的一群愛戲女子讓戲劇回到劇場裏來。唯有演員面對觀衆活生生的表演,才能給戲劇這門藝術經久不衰的魅力。
新人類終究要面對這些「醜劣」的後現代文化現象,並開始在創作中思考。也許「發條橘子聚場」的地下室正是台灣次文化的生產基地吧?
無論演戲或打棒球,華燈劇團的宗旨是希望藉著藝術活動,提供一個與人類心靈碰觸的機會。
剛完成理論作曲博士學位的鍾耀光一定也迫不及待地想趁著「慣性」仍強,再產生一系列「周易樂法」的作品。
從舒伯特的優雅和諧,到貝爾格的浪漫自由,林玉卿嘗試掌握每一個音韻吐納的奧妙。有詩有韻的珠玉小品,將使您充份品味德文藝術歌曲之美。
今年九月五日是約翰.凱吉八十歲的生日。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爲了替他慶生,七月三日到八月二十九日間在雕塑花園舉辦了一系列的音樂會,發表他1984年以後的作品,總稱作「1992夏日花園」(Summergarden1992)。他這一系列作品仍延續前期的基本架構與義理,但音樂的表現手法變得極單純而詳和,單一音符的持續度也加長了。 但夏日最後的一場音樂會,竟等不到他「夏日花園」的結束就落幕了。在秋陽斜映的紐約,這個集世界之最鮮艷的都會竟也形色蕭然。胡齡之回憶起她參加這場音樂會的情景:七月十一日悶熱無風的週末傍晚,我沿著第五街的繁華喧嚷向現代美術館走去。轉過街角的大教堂,就進入了古樸寧靜的美術館後門。在自由開放的雕塑花園中,人們散散落落地聚在現代雕塑間,有的席地,有的則漫坐在台階之上。凱吉坐在模斯.康寧漢右後方不遠處,看著譜,若有所思,透過麥克風開始吟唱《虛字》(Empty Words)。我坐在他左方不遠處,彷彿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但聽不太懂他吟哦聲中的歌詞。此際,清風徐吹,蟲鳥婉吟,人們陸續進出的輕細步履沙沙作響;凱吉蒼老、低沈、而又沙啞的聲音,像中古世紀教堂廟宇的老鐘,深深地敲印在我心底,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悸動,驀地了悟了「音樂」見證與詮釋生命的力量──這種感覺,是我即使再經數十年的努力與體驗也很難企及的境界。當時我就很想介紹凱吉給台灣的朋友,於是和他約定了八月二十日的專訪;可是他八月十二日就走了,那麼突然我好難過好難過,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虛字》這部長篇的文學作品完成於1973至1978年間,歌詞來源爲自然主義者梭羅(Henry D. Thoreau)的日記,分爲四個部分,若由黃昏時開演,翌日破曉的鳥囀將成爲第四部分悅耳的音符。「1992夏日花園」中演出的是第四部分(Part IV),全長兩小時又三十分鐘,分作七月十日與十一日各演出一半。凱吉自己寫下了第四部分的導論:「這是由語言到音樂的過渡,一種既無主題又不成句法的語言。近兩百萬的字已給了答案,但也無言以對。這也是另一個『寶庫』(reservoir)嗎?是芬尼根的守夜(Finnegans Wake)嗎?是喬埃斯(James Joyce)的excroly loomarind han her crix/dl y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一九九一年年初,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接二連三地推出五台荒誕劇: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的《椅子》、《禿頭女高音》,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情人》、《風景》等。大陸從六十年代開始介紹荒誕劇,研究文章斷斷續續發表了不少,但搬上舞台的卻寥寥無幾,如此集中地搬演荒誕劇,可以説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改編童話故事入舞而著名的「聖彼得堡芭蕾舞團」,將以一系列精緻代表舞作於台公演,並在中南部加演三場。 巡演舞碼包括《一千零一夜》、《胡桃鉗雙人舞》、《俄羅斯古典芭蕾選粹》,以精簡、富戲劇性取勝。服飾設計上也十分考究,可一覽俄國沙皇時期的貴族服飾的華麗繁富與民間裝扮的純樸淸新。選粹部分的〈白雪〉乃俄式童話改編,有別於我們耳熟能詳的白雪公主童話。 舞團成員多來自俄著名的瓦嘉諾娃舞蹈學院,具有專業且謙遜的素養,而藝術總監柯布森,亦爲俄編舞界佼佼者。該舞團自一九六六年成立以來,已發表不少創新佳作,世界巡迴演出的經驗豐富。 (魚兒)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