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華麗而奇詭的冒險
導演楊.賈區營造出一種融合超現實與通俗藝術的眩目劇場幻境,爲莎劇賦予了現代意識,並爲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贏得多座大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莎士比亞在歐陸
莎士比亞在其自成一格的戲劇世界中,不斷向現代人提出挑戰:如何才能做出比前人更好的成績?
-
入門
認識莎士比亞
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一人孤立於天地之間──那是現代存在主義和荒謬劇場的境界;他看到的是父母、妻子兒女、敎會、國家、全人類。這使他能看破紅塵、又擁抱衆生,能在工業革命以前就進入「後現代」而超越後現代。
-
入門
如何看戲?
看表演和生活一樣,最重要的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
即將上場 Preview
葛瑞卡爾 神奇的低音提琴家
國內樂迷對低音提琴(dou-ble bass)的熟悉程度,可能遠不如提琴家族中的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但低音提琴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以深沈的低音淸晰地提示著名的「快樂頌」主題,以及詮釋聖桑《動物狂歡節》中「大象」的幽默表情,倒也讓樂迷們對這項樂器刮目相看。 雖然低音提琴由於音色的限制而少見以獨奏的形式出現,但在大合奏和交響樂中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體而言,國內以低音提琴爲主角的音樂會比例偏低,在繼七十九、八十年分別邀請法國低音提琴家卡若宏(Jacques Cazauran)、伯納.卡若宏及霍列茲(J.M. Rollez)來台演出後,今年二月獲邀來台獻藝的是美國低音提琴家葛瑞.卡爾(Gary Karr);集指揮、作曲與演奏低音提琴於一身的俄裔美籍音樂家庫塞維斯基曾贈予他一六一一年製的「阿瑪第(Amati)」低音提琴。 在現今低音提琴的大小、模樣尙未固定的情況下,這把在庫塞維斯基去世後,由其妻送給卡爾的名琴,體積並不大,而卡爾向來也主張不要用太大的琴,但他的演奏以能釋放大音量著稱。與歐洲低音提琴細膩、優雅並充滿音樂性的詮釋相較,美國低音提琴家的親和力較強,並注重臉部表情。 卡爾與低音提琴的結緣可說是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他的家族中有七位低音提琴手,可謂家學淵源,注定了他與低音提琴的深厚情感。雖然卡爾曾任職於樂團,目前則以獨奏家身份活躍於世界樂壇,演出曲目也已超過四十首,而多位現代作曲家如:Henze、Wilfrid Josephs及Gunther Schuller等也爲他譜曲。此次來台與「聯管」協奏的《卡門幻想曲》,也是卡爾的老師杉奇(Sankey)特別爲卡爾改編的。另外,有「低音提琴的帕格尼尼」之譽的作曲家兼低音提琴家波特西尼,所寫的協奏曲《塔朗泰拉舞曲》,也是另一首相當具有技巧性的作品。國內低音提琴家饒大鷗指出:有人形容卡爾演奏這首協奏曲時,手指是「飛」的。不難想像其演出讓人大開眼界之處了。 任職「聯管」的低音提琴家傅永和,對於演奏這項較爲樂迷忽視的樂器,提出一點心得:不僅要有表現慾,而且要擅長改編其他器樂曲。卡爾另一場獨奏會中的曲目即多半爲改編曲,其中艾克勒斯原爲小提琴所作的〈a小調奏鳴曲〉,是習琴者必學之作;卡爾並以其最喜歡的作品:帕格尼尼的〈幻想曲〉作爲壓軸,都是低音提琴曲目中重要
-
即將上場 Preview
聯管情人節音樂會 浪漫的婚禮
聯合實驗管弦樂團今年樂季推出「風情系列」套票,由於曲目綜合了悅耳動聽的古典巨作與引人入勝的現代作品,深受樂迷歡迎,銷售量高達七百多套,爲聯管今年勵精圖治的策略打了一支有效的強心針。 「風情系列」最後一套節目將安排在二月十三與十四日情人節晚上七時半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由聯管駐團副團長廖年賦敎授指揮。廖年賦敎授是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音樂硏究所碩士,現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專任敎授,及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指揮組兼任敎授。 這場定名爲「浪漫的婚禮」情人節音樂會,曲目通俗易懂,浪漫感人。包括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圓舞曲與《天鵝湖》芭蕾舞組曲,廖年賦敎授的弦樂作品〈七夕〉、匈牙利作曲家戈德馬克(KarlGold-mark,1830-1915)的《鄕村婚禮交響曲》。柴可夫斯基這二部作品由於旋律優美,是古典音樂入門必聽的經典之作,也一直是年輕古典樂迷的最愛。廖年賦敎授的〈七夕〉旋律哀艷感人,富有濃厚的中國地方色彩,意境淸高雅逸。作曲家戈德馬克原是劇院小提琴手,後自學作曲(作曲風格受孟德爾頌、舒曼、李斯特,和華格納影響頗深)。一八六○年定居維也納後正式開始他的作曲事業,以第一部歌劇《希巴女王》(Die Knigin von Saba, 1875)奠定他的作曲家地位。 《鄕村婚禮交響曲》是戈德馬克最爲人所熟知的代表作,雖然在台灣鮮有機會演出,但在歐美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樂曲共分爲五個樂章。第一樂章〈婚禮進行曲〉是農村婚禮場面活潑的寫照,第二樂章〈新娘之歌〉宛如賓客們的一對新人祝福的合唱;第三樂章〈小夜曲〉其實是一首諧謔曲,性格天眞明朗;第四樂章〈花園〉充滿浪漫情調,是一對新人互訴心聲的情話;最後第五樂章以節奏強烈的〈舞曲〉來結束整部作品。由於戈德馬克少年時受到農村舞蹈音樂的薰陶,此曲的旋律流暢自然,對農村生活有十分細膩的描寫。 文字|鍾耀光 紐約市立大學理論作曲,打擊樂演奏博士
-
即將上場 Preview
游走於塵俗之外
〈空中飄〉、〈箱上走〉、〈地上游〉──這次「光環舞集」的「大地漫遊」是結合意念、力量與氣,欲達成氣、身、心一體的新里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一個化理論爲實際文化的音樂家 黃自
台北藝術季以慈善義演「名人名嘴唱名曲」的音樂會開場,將邀請政界、藝文界名人共同參與,演出曲目則以黃自的作品爲主。在李文、蔣勳的主持介紹下,再次呈現這位影響近代中國音樂先驅的藝術。收入悉捐「財團法人雙溪啓智文敎基金會」做籌募基金。
-
即將上場 Preview
用生命唱出的悲歌
歌仔戲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哭調?它多少訴說著先民面對命運和外在壓迫的自我解脫和安慰
-
即將上場 Preview
來自靈魂的歌聲
去年四月親聆卡瑞拉斯獨唱會的台北樂迷,印象最深切的不僅在國家音樂廳廳內與室外場面的熱烈,迴盪在我們內心的,更是卡瑞拉斯歌聲所含蘊的一種細膩與敏感的眞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字號展「巴洛克」原味
國內、外小型合奏團對於國內樂迷的吸引力,一直不如大型交響樂團。不過二月再度來台的「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擁有精確的演奏風格、音樂性及技巧,其馳騁世界樂壇達四十年之久的實力,不容國內樂迷再度與之擦身而過。 該團自一九五二年成立至今,一直維持不設指揮的模式。創團之初,由十二位西西里音樂院學生組成,計有六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及一架大鍵琴。幾十年來,雖然團員有所替換,難得的是仍有部分創始團員留任其中。長久以來,除了大鍵琴手爲女性外,全爲男性團員,但此次來台的成員中,第一小提琴手另有新人轉任,增加了一位女性團員Mariana Sirbu。 不僅該團四十年的團齡令人稱道,團員所使用的提琴,有的歷史也已在三百年以上,其中不乏「瓜奈里」(Guarnieri)、「瓜達尼尼」(Guadagnini)等名琴,以充分展現詮釋樂曲的精緻性。 義大利巴洛克音樂一直是該團最爲著力的演出重點;當然,本世紀作品也在其拓展曲目之列。三年前首次來台及本場演出都以彰顯該團拿手曲目爲特色;而此次更以全場義大利作曲家作品爲主,觀眾可以欣賞到該團最道地的詮釋手法。 目前該團是Philips唱片公司旗下的大將,本場壓軸曲目:韋瓦第的《四季》,是其成名之作,一九八三年以此曲錄音,全世界銷售量達一千萬張以上,贏得白金唱片的殊榮。另外,也有以此曲爲背景拍攝的LD,分別就春、夏、秋、冬的主題,將音樂與大自然做一次視聽的高度融合。三年前及今年都在音樂會中推出此曲,可見受其團員及國內樂迷喜愛的程度了。 我在三年前聆賞了該團首度來台演出,對其團員間默契佳、自然流露巴洛克音樂的原味,以及散發淸麗的琴音,深感以「恰如其分」來形容其演奏之精確度,實不爲過。
-
專題報導 Feature
倫敦表演環境導遊
倫敦是戲劇之都。 這裏的戲劇活動數量之多、品質之精,堪稱世界之冠。雖然英國近幾年來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各行業莫不呈現蕭條景象;但表演藝術的活動力卻未曾動搖,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十九世紀叱咤世界的歐洲老大哥在藝術上的成就肅然起敬。 西區看表演 每天天黑以後,倫敦西區(West End)(註)車水馬龍,交通擁擠。除了川流不息到餐廳、上酒吧的人潮外,無不是劇場觀眾。 綜觀西區的劇場多達五十多家,而散佈倫敦其他各區的大小劇場約百家。根據調査,平均每場觀眾出席率約達八成。在如此龐大的觀眾需求下,這個世界戲劇之都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對於一般初來倫敦欣賞戲劇者,筆者提供一些精扼觀眾須知,以供參考。 *有關戲劇及其他各類表演藝術活動節目演出時間及日期,可在Evening Standard、Time Out、What's On、 City Limit及TNT等報章刊物上找尋資料。另外由「倫敦西區劇場組織」(The Society of West End Thea-tre)每半個月免費提供的《倫敦劇場指南》(London Theatre Guide),則報導西區各劇院及其節目的消息。如您對艱澀難懂的英文論調感到困難,建議您不妨直接由所謂的Critical Choice來幫您選擇,這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 *買票方式,可直接到劇院售票口購買。一般售票時間自早上十時到晚上八時。付現、使用信用卡,也可使用英國銀行發行的支票。 電話預約是最省力省時的購票方式。通常三天前可預約。預約時得報出信用卡號碼,或直接於取票時付現。當日預約時,須於開演前一小時到票口領票。 *如當日想看的戲票已售完,則可試由戲票經紀公司(ticket agency)代購;亦可試回頭票(return ticket),即當場觀眾退回的票。 *打折優待方式種類頗多。半票亭(The Half Price Ticket Booth)位於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邊。大部份西區劇院的票在此都有半價優待。這是每家每場當日未售完的最高票價集中在此以半價賣出。通常下午場從十二時開賣;晚場則從下午二時三十分到六時賣票。一人只准以現金限
-
專題報導 Feature
發現香港 新舊演藝場地的競逐
香港藝術節已自元月底鑼鼓喧天地展開,除了是旅遊、購物勝地,香港的文化面貌也如此多姿。透過以下兩篇文章,希望讀者對香港文化建設的硬體及軟體,有進一步的認識。
-
專題報導 Feature
金絲籠裡會唱歌的鳥
繁多的現代場地,豐盛的文娛活動,香港不過是一個城市,卻有比台灣還熱鬧的表演環境。
-
專題報導 Feature
九二年實驗劇展彙評
國家劇院主辦的第五屆實驗劇展落幕了。從一九九二年八月開始,在一百五十個觀衆席的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共有六個劇團六齣戲演出五十三場。這屆劇展的各個戲,呈現多樣而歧異的面貌。本刊特別舉辦一場「實驗劇展年度彙評座談會」,針對每一齣戲作詳盡的討論,包括理念的探討、技巧方法的分析等等。同時,也對台灣的劇場及文化環境提出看法,希望在原來的「表演/觀衆」的關係之外,能夠解析出劇場與社會之間更多的面向,例如「表演/批評」或「表演/媒體」等關係。
-
專欄 Columns
審美敎育從何入手
藝術敎育的普及化之難,難在審美能力是一種修養,修養並不能用簡單的課堂授課方式去解決。
-
專欄 Columns
導演「主政」的得失
世人對戲劇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在表演藝術一端,而忽略了戲劇所蘊有的豐厚人文內涵。國內的劇場也受到這種風氣的習染,由導演領導一切
-
專欄 Columns
民俗藝術進城 省博物館戶外民藝表演的意義
城市人接受了「現代化」的觀念,以藝術殿堂爲貴,促使民間藝人也爭相擠身其間,結果遠離了培育的芬芳土壤,又失去了全民參與的樂趣。其實,藝術何來高下之分?場地豈有雅俗之別?
-
演出評論 Review
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音樂劇場」 聽後感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文建會的經費補助下,克服了龐雜的樂器問題,培養了良好的表演默契,表現了對國人作品的嚴謹演出態度這些都是値得稱許的現象,也是它整場演出成功的因素。
-
演出評論 Review
沈穩釀造「德奧」聲勢
近年來,國內樂團的精進是有目共睹的。這次,曾受敎於多位德國大師的簡寬弘,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舒曼的《萊茵交響曲》,顯露出德奧系應有的重量感,成績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