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國王不自拍
亨利五世的人格魅力,來自他的勇者無敵。《戰爭之王》中,他抹黑了臉,走進戰壕,混在士兵之中聽取自己在他們心裡是怎樣的君主。你別說,戴安娜當年擁抱愛滋病人,(象徵式)走進地雷區宣傳拆除地雷等媒體活動,還都帶有王者風範,反而在鏡頭前眼睜睜否認有負妻子的查爾斯,更像是《戰爭之王》中常常對著鏡子顧影自憐的理查三世。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樂擴散無邊 TSO要你參一咖
八月,臺北世大運的開幕演出驚豔眾人,也讓表演藝術界感動不已。精采的節目看得到,然而看不到的功臣之一,還有讓現場氣氛洶湧激昂的交響篇章,那就是由首席指揮吉博.瓦格親自率領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身為市民的交響樂團,他們絕不僅屬於音樂廳舞台,而是步下殿堂,用音樂向下扎根。不但到國小校園表演、介紹樂器,更讓孩子的小手碰觸樂器、發出屬於自己的琴聲。更特別的是,在導演與聲樂指導的協助下,可以上台演出一場音樂劇。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就讓我們一窺究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踏入校園撒種 灌溉音樂種子
除了在音樂廳殿堂中演奏動人的樂章,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音樂家與團隊,也在不同的地方散播音樂能量與美好。透過「音樂進入校園裡」與「樂器學習圓夢計畫」,他們除了帶著樂器進入校園與學童們進行親切的「第一類接觸」,也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樂器的演奏,更深入了解音樂的美好,樂團期待在這樣的計畫中,讓音樂成為孩子們一生共同行路、分享感受的夥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唱跳之間親近藝術 讓孩子得到一生的寶藏
在前團長陳樹熙扣合城市文化政策的策劃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推出的「國小學童音樂劇」計畫,將音樂劇演出降低到更年輕的世代,選擇了台北市的銘傳、麗山、富安、太平四所國民小學的學童,在上下學期演出兩齣音樂劇。在歌唱詮釋指導魏世芬統籌指導下,孩子們歡欣鼓舞地享受旋律音符、用自己的身體表達,並且讓小小的創意像雪球一樣滾動、發酵,誰能說兒童不能駕馭音樂劇?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水墨藝術的當代想像
水墨是東方特有的藝術類型,傳統以毛筆、墨、紙絹等為媒材,在美術領域自成體系。最近的兩個展覽:國美館的「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台灣水墨」與高美館的「水墨曼陀羅」不約而同梳理水墨的發展,一方面呈現藝術家利用現代科技與新的觀看方式,為水墨開啟截然不同的審美經驗,另一方面也省思水墨的當代處境:當水墨不再強調「筆墨」美學時,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真切走過的生命影像
創辦迄今十年,以「一年十部,十年百部」來積累紀錄片創作能量的CNEX,今年也達到了百部的目標。「2017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將於九月下旬啟動,以「承諾與承擔」為主題,從家國烽火、社會現場到人生風景,凡真切走過的,讓紀錄片的影像銘刻你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陪孩子一起聽音樂吧
您有多久沒陪孩子聽音樂了?藉著林佳靜的《小音符的圖畫日記》、日本鋼琴家井上直幸的《象さんの子守歌》,不管有沒有自己的孩子,您也可以在音符的陪伴下,回到幸福的童年時光,度過音樂陪伴愜意開心的一天,在洋溢著慈愛的搖籃曲中悠然入眠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你「聽」得更有趣
在聲音教育匱乏,音樂教育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流的台灣,薛佛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是個極好的開端。透過看似遊戲的練習,誘導出聲音的不同面向,進而又從哲學、文學等社會科學,及城市規劃、公共藝術裝置等設計的角度切入。讀者可從練習對聲音的敏銳度開始,到主動聆聽,乃至主動創造。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羅文瑾《深淵Abyss》 探看人性風景
編舞家羅文瑾以其一貫對存在主義的關注,交出了新作《深淵》。舞名看似沉重,但她急急否認了這個說法:「『深淵』是人的本性,人出生之前待在黑暗的子宮,那也是深淵,深淵可以是庇護港,也可以是想逃離的所在。」「我喜歡一句話,形容傷心時『我的心裡裂出了一個深淵』,我想,深淵藏在每個人的心底。」 在舞台呈現上,懸掛的白色橡皮圈編織而成的繩索上,吊掛著白色衣物,強烈的視覺效果壓縮了六名舞者的行動空間,舞台地板也以可移動的棧板塑造出不穩固的移動狀態,創造出充滿張力的人物關係,不僅呈現深淵的窄仄、不安,也呼應了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說的:「人是一根繫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子。也就是深淵上方的繩索。走過去危險,停在中途也危險,顫抖也危險,停住也危險」。 羅文瑾從人面對「深淵」的動物性、人性到超人性,嘗試在舞作中表現人的依靠、對抗、利用與掙扎,並與音樂人米莎、孟濂以電吉他為主旋律,並配以長號、double bass、鼓等四名現場樂手,以變化多端的搖滾曲風呈現出深淵的重量感。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北筆記》
盜火劇團與日本劇場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台北筆記》終於在台北登場,此劇的前身為平田織佐的經典作品《東京筆記》,創作靈感來自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東京物語》。 此劇是《東京筆記》首次在華語地區在地化的改編版本,今年二月時曾在橫濱美術館演出,因臺北藝術節終於有機會在台北登場。劇團邀請到影后王琄、《海角七號》女主角田中千繪、謝盈萱、徐麗雯、朱宏章等多位優秀表演者共同演出。 全劇的時空背景,設定在未來的台北,在遠方(歐洲)有戰事的狀況下,許多名畫來到台北避難,在展出「梅維爾特展」的美術館中,透過各角色看似瑣碎的日常對話,一層層抽絲剝繭地勾勒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等不同層面的議題。期待台北的在地化版本,不僅可展現出原劇本固有的精巧,也讓觀眾產生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
-
戲劇新訊
身聲劇場《春釘》 探索創作者的「殘疾」意義
身聲劇場的二○一七年,彷如他們的作品一樣繽紛、熱鬧又精采,從南北輪番上演的主婦魔幻日常《群婆亂舞》,到八月遠征愛丁堡藝術節重新搬演《噬》,九月底,回到位於竹圍工作室的「主場」,身聲將推出與前不同的全新創作。《春釘》劇名源於中國詩人海子的一句:我的身子上還有拔不出的春天的釘子。廿五歲即臥軌自殺的詩人海子,曾多次在作品中假想、演繹死亡,生存的意志、瘋狂的日常與精神的折磨,時時在體內拉扯。 由此,也印照出另一位中國身障作家史鐵生的文字,兩位皆帶有悲劇色彩的當代作者,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自身與「病」共生的態度,也帶出了「痛」在他們作品生涯中的重要性,而這也成為身聲劇場構作《春釘》的基底。身體的限制、心理的禁錮,身聲劇場試圖以他們所擅長的肢體風格與音聲節奏,結合文本所帶來的各種意象,重新定義「殘疾」在創作過程中,對於表演者、乃至於創作者的可能意義:一種對於需要的失去、一種喪失了願望的溝通。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狂舞皮耶佐拉」
那是十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我們就像參加挑戰實境節目比賽的選手般,回家打開電腦收下表演課的指令:請你以皮耶佐拉的音樂發展一段開場表演。那是初次接觸皮耶佐拉的音樂,熱血奔騰的感覺還清晰記得! 我們踩著剛學到的新鮮舞步,在音樂裡滑動旋轉,那是幾乎可以清晰感受到彼此呼吸的距離。跟著音樂,甚至不透過眼睛的交流,光是一個呼吸、一個身體的帶領便可感受到當下的情感流動。阿根廷Tango對我來說絕對是最性感的舞蹈,兩人之間的交流與音樂的纏綿悱惻。 皮耶佐拉的探戈音樂總帶人往深谷去,但會在最後拉你一把,從地底拉上天,並回到人間。 他曾說:「並不是我悲傷。絕對不是。我是個快樂的傢伙,我喜歡品嚐美酒,我喜歡佳餚,我享受生活,所以我的音樂沒有任何理由是悲傷的。但是我的音樂是悲傷的,因為探戈是悲傷的。探戈是悲傷的、戲劇性的,但卻不是悲觀的。」 HDC探戈五重奏又將來到台灣「狂舞皮耶佐拉」,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到現場被熱辣性感的樂章包圍!期待指數大概就像看一場諾蘭的電影般,給五顆星!
-
戲說外遇血淚 《清明時節》三度搬演
綠光劇團本週起第三度上演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演員陣容除了老班底柯一正、羅北安,兩位重要女主角林美秀與張靜之是不二人選,男主角則換成王耿豪,精采可期。
-
皮歇.克朗淳《靈薄域》:歡慶生死是對生命最高的禮讚
創新泰國「箜舞」傳統舞蹈的編舞家皮歇.克朗淳,今年第三度來台,演出全新創作《靈薄域》,舞台上將會有一個金色大環,舞者們在上面迴旋奔走,象徵生死輪迴。
-
2017新點子樂展 超越自我創造新旅程
第五屆新點子樂展以關注亞洲為題,由作曲家趙菁文擔任策展人推出三檔製作:由歐洲看亞洲的《不承受時間的花》,接著是歐亞交界《來自中亞的新語》,最後回到台灣自製《遶境共聲》。
-
擊樂新世代跨界創意培育計畫 「JPG擊樂實驗室」成果發表第二屆團隊接棒
二○一六年十月,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JPG擊樂實驗室」,創辦人朱宗慶表示,計畫核心價值在於體驗整個實驗創新過程,鼓勵年輕團隊勇於不斷嘗試挑戰,為打擊樂開創不同視野和發展。
-
國際藝術家齊聚2017臺北藝術節 共構城市未來想像
今年臺北藝術節以「城市,及其未來」為題,邀請八國藝術家及團隊,帶來十一檔節目、一檔展覽,將於水源劇場、中山堂、城市舞台、大安森林公園熱鬧上演。
-
《一家之魂》 尋找家族和解
台南人劇團與法國導演帕斯卡・朗貝爾合作共製新作《一家之魂》,透過看似平凡的家族聚餐,六個兄弟姐妹面對父母及家族鬼魂的故事,緩緩道出每個人的家族記憶及情感上的離散。
-
全民大劇團《室友ROOMMATE》 談論婚姻習題
全民大劇團最新作品《室友ROOMMATE》,劇情談論三個年齡階段面對婚姻的心境,身為導演的王偉忠提到自己的感情經歷,他透露自己快卅年的婚姻關係,沒有一次談論到離婚。
-
當代傳奇劇場挑戰《浮士德》 穿越兩千年的愛與理想
當代傳奇劇場卅而立,挑戰全版《浮士德》,以詩歌為主,用戲劇方式呈現主線劇情,加入舞蹈表達抽象意涵,呈現現實與虛幻不時交錯的詭譎氣氛,是詩劇、舞劇的全新融和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