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大稻埕戲苑」歡慶三周年
老幹新枝連番上陣 大稻埕「戲」風強強滾
大稻埕戲苑為慶祝營運三周年,二月下旬起推出的「週年慶系列」及「青年傳統藝術節」,由駐館團隊一心戲劇團首先演出《茶の心》,與壓軸演出的唐美雲歌仔戲團《御夫鞋》,都以大稻埕為故事背景。年輕團隊則有栢優座的《狹義驚懼》、元和劇子《越》與奇巧劇團《Roseman玫瑰俠》,另有日本春謠流共襄盛舉。
-
焦點專題 Focus
老味道 新生命
沉寂好一陣子的大稻埕,這幾年因為文創小店、文化資產保存團隊陸續進註,又活絡了起來。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處處瀰漫先民智慧。如此獨特性吸引許多表演藝術界的人在此落戶立業。 有人將多年老宅翻新,但仍保留住家族的老記憶。充滿歷史的老字號店面,依舊生意興隆。走在大稻埕街頭,猶如閱讀一部活生生的歷史,但又處處充滿驚奇新意。 這就是懷舊又創新的大稻埕,等著你去探索!
-
焦點專題 Focus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 阿兜仔藏東方靈魂 落戶廿年總也不膩
林柳新偶戲館的「掌門人」羅斌,雖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卻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近幾年,保有傳統樣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創生力軍,展現出活潑風貌。來台超過廿年,從新住民變成熟門熟路的大稻埕人,羅斌看到改變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變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還是有新的發現,這麼好玩的老台北,永遠也住不膩。」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設計
柯智豪 五代在地扎根 一磚一瓦如數家珍
家族扎根大稻埕已經五代,音樂設計柯智豪可說對此地的一磚一瓦如數家珍,那些歷史的過往風華,滄海桑田的高樓起落,都是他口中說不完的故事湧泉。而生長的傳統環境也成為他的音樂DNA,有時也想短暫拋下包袱,換種音樂語法,「但大稻埕給我的影響已經長在身上,拿不掉的。」
-
焦點專題 Focus 燈光設計
江佶洋 為阿公翻修老診所 重回故里認真生活
劇場人每年大約有四至六個月的時間在國際碼頭跑,江佶洋渴望回到一個可以完全充電、完全放鬆、安身立命的故里。回來大稻埕,他開始有「生活」這件事。人際關係雖然密密匝匝,好像一群螞蟻緊緊繞繞香甜馬卡龍,雖然看得人眼花撩亂,但好緊密好親切好有情分。
-
焦點專題 Focus 思劇場藝術總監
張哲龍 閱讀活生生的歷史 讓夢想發酵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許「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服裝設計師
賴宣吾 方便省錢落戶立業 拼貼「劇服廠」之夢
為了採買方便、節省車錢,賴宣吾選擇搬來大稻埕。做劇服需用到很多材質,而大稻埕周遭的材料行應有盡有。這些傳統店家的買賣特色彷彿萬化無窮的DNA,直接間接調配出賴宣吾一套又一套讓人目不轉睛的服裝。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舞台父子檔 互為羈絆的影子
吳念真,台灣最會說故事的男人,卻始終擺脫不了焦慮和憂鬱的影子。吳定謙,一般人對他最大的印象仍是「吳念真的兒子」,他在劇場多年,也參與各種演出、編導,但始終仍像是一道父親的影子。 吳念真歷經多次家人死亡事件,這些悲苦的經驗成了他創作的養分,而在這些家族重大事件裡,吳定謙一直扮演默默的旁觀角色,這種旁觀親人的苦痛,在他的生命裡生了根,產生微妙的影響。 父子兩人的創作題材常常圍繞著家庭,吳念真老練捉準觀眾悲喜的神經,吳定謙則是學院派出身,講求的是演員創作的空間,排練場上,老吳有效率,小吳則是勤寫筆記。 既然是父子,又關心家庭題材,兒子卻說老爸的日子很無聊,沒什麼值得好奇;老爸說,尊重兒子做為獨立的個體,會告訴你的事就會告訴你,不想說的秘密你也別問。他們倒是徹底把對方當成影子了。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表演臺灣彙編」出版及「@Theatre APP」
攀登雲端 搭建劇場與觀眾的橋梁
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重創全世界,各國藝術補助遭受空間壓縮。二○一○年,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在「刪減藝術補助」、「創意產業升級」和「經濟加值」的話語混亂中,登台亮相。面對這樣的混亂困境,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意圖以「破殼育成」突圍。除了推出以「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ti-tw.com)典藏為基礎的雲端出版計畫「表演臺灣彙編」,進而發表推動表演藝術閱讀文化的「@Theatre APP」,串連表演藝術與觀眾間的距離。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幢幢自我禁錮的夢遊幽魂
英文劇名Crystal Boys(水晶男孩)暗示孽子晶瑩又脆弱的本質,而孽子之所以成為孽子,乃是因為受到父權宰制之社會的驅逐,所以他們渴望自由、包容與被愛,但在這個劇中小人物與大社會對立的戲劇框架下,此種渴望救贖的聲音似乎被削弱了,或者根本不存在。
-
新銳藝評 Review
貞觀之治變奏曲
《大唐風雲》描述唐初李淵諸子的王位爭奪和感情紛陳,以李世民和他引發的玄武門之變為中心,搬演帝王家是非。然而戲劇呈現只揀好的部分,略去負面;事件發展刪除太過,只見結果,無法完整發抒戲中人的慾望與愛恨情仇。服裝造型也未顧及時代特點,殊為可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跨足劇場的獨立音樂人
黃大旺 把緩慢當成一種激烈
人稱「音樂活百科」的黃大旺以「黑狼那卡西」吸引一批忠實粉絲。自認有天生表演慾的他,除了創作音樂之外,也導戲演戲。個性奇特、單純又熱情,不以世俗標準看待事情,忠於自我,自然呈現。因為自身關係無法快速進入環境,也因此讓他在這些破綻、分神中,更透徹地看見世界的是非對錯其實從來不存在。於是,他把緩慢當成一種激烈的抗爭,以對照環境的快速轉動。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揮揮衣袖 戲留人間
張義奎導演,六歲進上海「囍臨堂」班(又稱張家班)學習京劇,終其一生,將全副心力都投入京劇中。雖然不識幾個大字,卻在擔任主排期間,將戲導得生動靈活,令人折服。一生懸命在京劇的張義奎導演,於二○一四年一月國光劇團歲末公演第一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教導我們的何止是戲,也開啟了我們對人的尊重。
-
藝視窗 News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國際】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台灣當代藝術中具有指標性的獎項之一「台新藝術獎」,至今已邁入第12屆,評選機制經大幅改變,首度將「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兩者合併,以不分類的方式進行評選,並由七位提名觀察人王浩威、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紀慧玲、陳泰松、陳漢金,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觀察眾議、獨立提名、撰文評論,日前公布15項入圍名單,老中青藝術家皆榜上有名,如張照堂、何曉玫、林文中、蘇育賢、牛俊強、羅智信等,當中也不乏跨國、跨領域製作模式,呈現了近年來的藝術創作、策展方向。 綜觀而言,本屆入圍作品維持以往「創新」、「人文關懷」兩個面相的特質,並更加重「藝術介入社會」的參與,將觸角深入近來延燒於台灣土地的動盪與壓迫,而格外讓人欣喜,比如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金磚上的遺民」為土地正義發聲;陳仕瑛《山地話》呈現不同族群的對立,高壓政權對人性的摧殘;蘇育賢《花山牆》將鄭南榕的自焚事件發展成一個有多重指涉的龐大政治寓言;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凝視礦災殘骸,歷史遺跡的現代性警示;而張照堂的「歲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橫跨進一甲子的回顧展,捕捉了台灣庶民生活與困頓,不只是攝影大師的生涯呈現,也厚實地展示了時代的切面,堪稱去年度不可錯過的重量級展覽之一。 6月份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將評選出1名年度大獎,得主將於6月21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張慧慧) 第25屆傳藝金曲獎全新上路 金曲獎自民國79年開辦,原以「流行帶動傳統」的思維與策略推動,但「非流行音樂類」獎項在「金曲獎」的光環下顯得相對弱勢。雖在1996年第18屆起劃分為「流行音樂作品類」及「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並分別舉辦頒獎典禮,但為因應傳統表演藝術專業領域長遠發展,後者自今年起,轉型為「傳藝金曲獎」,移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 邁入第25屆,傳藝中心連結表演與出版領域,重新歸納獎項。特別考量台灣傳統表演藝術家長期缺發獎項的肯定及面臨人才斷層危機,增設「戲曲表演類」相關獎項。而由於傳統暨藝術音樂需有優秀且具經驗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她寫作,因為她不想自殺
關於孤獨,她說,她終生一個人寫作,有時有人陪伴,有時沒有人陪伴,她和每個人都一樣,一路把孤獨掩藏到底。原來,她是這麼活下去的。原來她這麼活了一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紅舞鞋》排練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卅一日 地點:宜蘭演藝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難題永遠都在,重要的是改變心境
在「影像設計」這塊對於大多數台灣劇場人來說尚屬陌生的領域中,儘管前輩無法提供什麼技術上的幫助,卻願意給予時間讓王奕盛慢慢嘗試,有時他們看似無關的意見,也帶來不少解決問題的靈感。一手攤開過去曾參與的影像設計,從傳統戲曲到大型晚會,不同的演出形式都有著不同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本身。
-
企畫特輯 Special
巨靈的過場
如同廢墟裡的雜物反映了屋主的性格,工地上的瓦礫碎石也是某人留下的痕跡。不對,沒有任何人能完成如此大規模的毀壞,那必定是某種比人更巨大的東西,政府、國家、企業,或是這樣說吧,發展主義的巨靈。這麼說來,布魯克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這幕工地戲的真相,就是發展主義的巨靈一步步碾碎了紅毛港的聚落,我們見證了巨靈的過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玩文弄字 與西方世界對話
徐冰是在國際間享有知名度的中國藝術家,但多數作品尚未在台灣展出過,大眾是透過報章雜誌的引介熟知。六十歲前夕,北美館為徐冰策劃生平第一次大型回顧展,廿二組件展品梳理四十年創作歷程,包括《天書》、《鬼打牆》等巨型裝置代表作,一窺他「玩弄」文字,與環境、藝術對話的格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專業演員加持 學生作品也亮眼
今年金穗獎入圍影展共有五十四部影片,一般作品類有廿五部,學生作品有廿九部,各分為劇情、紀錄、動畫、實驗四類,加上有許多專業演員助陣,成績相當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