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北市交演出貝多芬唯一歌劇
《費黛里奧》 裸鑽般輝映自由與人權的珍貴
貝多芬的唯一歌劇《費黛里奧》,從交響曲的精神發展出前所未見的新音樂理想,將政治思潮與個人自由以悲劇與人道頌歌融成一體。北市交這次以音樂會形式搬上舞台,由曾道雄執導,日籍指揮大勝秀也指揮,國內歌手孔孝誠、林慈音擔綱男女主角。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外國音樂家眼中的台灣
「旅人樂記.台灣」 樂說所見所思
台灣國樂團客席指揮閻惠昌開啟國外作曲家來台采風計畫,邀請盧森堡、日本,及德國的作曲家到訪台灣,並依所見所聞創作樂曲。簡單的多媒體投影,呈現當時采風的過程;豐富的節目透過不同國際作曲家的觀察視角,用他們的音樂語言來表現台灣的人文民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稻草人舞團「希勒微Silhouette.2014獨白剪影」
從文學發想 兩個女子書寫「恐懼」與「自由」
以「剪影」概念為命題,稻草人舞團的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左涵潔、蘇鈺婷各自從文學作品發想舞碼。左涵潔《女流》從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的《秀場後台》出發,以各種面向刻劃女人們的大膽嘗試與挑戰。蘇鈺婷《小心輕放》以胡晴舫《濫情者》及卡謬《異鄉人》為靈感,描述個體在制度下被迫成為道德規範裡的棋子的無助與無奈。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
投影結合舞蹈 讓人驚歎魔幻的《幻影王國》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擅長以人體影戲結合各種議題,他們以開放的性格與各領域的傑出藝術家合作,積極跨域創作,並以流暢肢體讓觀者自由出入夢境般的奇幻王國。這次訪台帶來的《幻影王國》結合幕後投影與幕前舞蹈,讓夢境與真實空間交互進行,也不避諱讓觀者看見那些在幕後神乎其技的影像,是如何由這些敏捷得不可思議的舞者們所堆疊、創造出舞台的奇觀。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紅新文本劇作家馬克.瑞文希爾
《游泳池(沒水)》 變調的人生歡樂頌
這齣本無具體人物、語言交錯疊置的劇作,因四名演員各具互補特質而得以立體化,能更深掘人性矛盾或差異的精神狀態。《游泳池(沒水)》拆解功成名就的虛像,解剖殘酷暴力的多重面向,演員如同在黑洞般的競技場中載浮載沉,透過肉身搏鬥、語言辯證,褪去虛偽更深探人性幽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的專業是評論人
什麼是評論?評論人人可寫嗎?評論和觀後感有何不同?評論一個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功課?評論的主客觀性如何平衡?評論有方法嗎?評論寫給誰看,觀眾還是創作者?評論會因發表媒體的不同而變化嗎?評論的價值為何?評論是一項專業嗎?有沒有評論的評論? 在表演藝術的產業生態中,評論人大概是一般人最陌生的角色,但評論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 近十年來,由於網路的崛起,評論的環境看似眾聲喧嘩,人人都可以發表評論,然而,愈是多元與分眾的評論取向,評論的專業價值,愈加值得建立與捍衛。 我們從評論的歷史展開,通過藝術評論與閱聽媒體的牽連發展,深入探索評論核心的變與不變。 同時,藉由國內評論環境的觀察,與國外藝評現況的相互對照,試圖建構出成熟健全的評論機制的想像與期待。 此外,我們也邀請戲劇、戲曲、舞蹈、音樂四個領域的評論人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實踐評論這門專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評論藝術 也是評論的藝術
網路平台方便快速,人人都可以成為評論者,充滿學院式理論語言的文章敵不過大眾取向的欣賞習慣。這呈現出藝術評論的多元與分眾化,藝術評論不該被一群學院象牙塔裡的學者,以艱深的文句、以理論綁架或假象式的抬高自己的身分與地位。雖然一些沒有學術專業背景的文章介紹被詬病為主觀偏頗的評論,但是當多數大眾認同時,也反映了對藝術欣賞的時代品味改變。藝術評論不再只是對藝術的評論,評論本身也可能成為被評論的對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網路時代 評論舞台開闊更多樣!
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從報紙專欄首開先例,平面媒體沒落後,逐漸轉入網路平台各自發言,從個人感性抒發到培養專業理性批判,可謂眾聲喧嘩,各有立場。評論的累積、演後討論形成的文本,都是建構台灣表演藝術立論的知識檔案,如果我們不當評論的生產也是匆匆流逝觀後感而已,則更多好文的產生將足以協助我們觀視著台灣的創作力如何、為何,邁向未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寫評走上專業之路
為培育專業的藝評人才,國藝會首度啟動「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通過補助機制,鼓勵長期觀察、書寫,提升知識、評論實力的累積,培植有志於評論書寫的老將新秀,共同為表演藝術評論領域深化耕耘。不論劇評、舞評、樂評,乃至跨域評論,都能提升其自身涵養,擴充自我認識,在創作與觀賞者之間,扮演引介、論述、教育、傳播的知識功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劇評觀點
郭亮廷 評論者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
郭亮廷認為,除了理論的基礎訓練,評論人還需要累積文學涵養。評論不是發明理論,一篇評論可能沒有恢弘的、偉大的理論,但它可能創造一個很迷人的表達方式,當評論人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也就是一種音樂,一種文學的感性。「理論是現成的,可是沒有現成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會根據個人、環境、對象有所不同,評論者某種程度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郭亮廷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評觀點
陳品秀 雜食閱讀豐厚功底 一刀切下就是觀點
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的風氣漸起,然而多為即時性的短評,少見主題論述的長文。陳品秀認為網路評論因時間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覺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訓練駕馭文字和快速轉換感受與觀點的能力。因此平時需廣泛大量地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了解世界動態,找到自己可以不斷關注的脈絡,也才更能理解作品與時代的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評觀點
陳漢金 夠廣博 才能有深度
由於音樂的領域太廣,各種樂器吹拉彈唱、不同時代的風格,學問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夠廣博」。陳漢金解釋:「每位音樂學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但這作為一個評論人卻是不夠的,因為要面對的音樂是千變萬化、各式各樣都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評觀點
謝筱玫 提供外在視角 重新審視作品
「對我來說寫評論可以是很主觀、很個人的。每一個人的美學喜好、品味都是依生命經驗慢慢累積的。我就是一個觀眾,把我這個觀眾看戲的感受、想法書寫下來。我很期待看到非常個人化的劇評,好比看完戲寫首詩,也很美麗。」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力,劇評的沃土,人人都可栽種,謝筱玫如此堅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英國的評論人社團「評論圈」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專業網絡,範圍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著名劇評發表平台多是全國性的大報,深受讀者重視。然而英國的劇評少有獨尊一家之言的狀況,報紙間的褒貶也不盡相同,常出現不同評論各有所愛的狀況。同時,觀眾在選擇作品購票時,也未必會對評論照單全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美國
專業評論式微 網路互動及時又熱絡
由於美國報紙媒體萎縮,專業的表演評論家失去發表舞台,對作品「一言定生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因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評論卻是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快。原本報紙的專業評論逐漸被藝術公關所取代,這樣的評論生態,未來會怎樣發展,誰也不能預見。演出、評論、觀眾的關係,還在繼續改變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
演出評論 Review
就是要你看見身體!
陶冶的舞蹈以低限、重複的手法要觀眾凝視身體,以極度的流動感和複雜的身體路徑抗拒亮相式的表演慣習。他要中國舞蹈經常向外炫示、向觀眾諂媚的目光,回神凝視身體自身。如此觀之,那麼《4》的舞者們臉上深藍近黑如面具般的墨色,還有《6》裡隱藏在昏暗中舞者們的臉面,或許都是抵拒觀眾消費式目光的手段之一。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
黃致凱 回歸初衷 繼續做夢
身為李國修的得意弟子,黃致凱在李國修病逝、屏風表演班宣告無限期暫停演出後,與資深團員另組劇團「故事工廠」,繼續李國修未完成的戲劇夢。卅歲以前的他,人生一直在獲得;卅歲以後的他,面對的是失去。現在,每天睜開眼睛,都強烈感覺到更接近死亡一步,所以,他要擁抱當下,更用力地生活。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長笛演奏家
陳廷威 打掉重練 更上層樓
第一個勇奪布達佩斯國際長笛比賽首獎的台灣青年陳廷威,國外求學經歷一波三折,冥冥之中注定落腳維也納。而當地的緩慢節奏,讓他放緩自己腳步,用心體會當地人文風情。因為放慢,所以多了時間給自己慢慢地思考,慢慢地體驗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的美妙。在教授的指導下,他在長笛的基本功上重新打基礎,「就像打掉重練一樣,雖是挫折,卻是重新對自己將馬步紮得更穩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