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北電影節上場 讀取舞台幕後
台北電影節揭幕,有不少令人驚喜的作品,讓人一窺劇場幕後的故事:《奇士勞斯基之職員》是大師所拍的一部描寫劇場幕後人員藝術夢想的紀錄長片;下手大輔《仨小確幸》以舞台劇導演為主角;紀錄片《少年鼓手》的主角是「優人神鼓」在彰化監獄進行鼓藝教學的受刑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傳統戲曲在台北
因為商業繁榮,台北城早在日治時期,就發展出鼎盛的戲曲榮景,當時的大稻埕更有「戲窟」之稱。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分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說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區範圍為主的戲曲史料專書,見證人文薈萃的台北,與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對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提琴、提琴、提琴
現代的提琴家族有四位成員,分別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都有四條絃,但琴體大小各異、各具音域。儘管不如樂器之王鋼琴表現那般全面,但提琴無疑是深具展技性格,容易造就舞台明星的樂器,即便是低音提琴都如此。本月就選三張明星提琴專輯,有大有小、有創新有傳統,各具風味、值得一聞。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
《The Apartment》 新生代舞者鋪展新舞思
在台南耕耘現代舞創作有成的稻草人舞團,於去年開始策畫年輕編舞者發表平台「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今年二度舉辦,由曾獲羅曼菲獎助金赴法國創作表演的資深團員左涵潔與新生代舞者蘇鈺婷,以「公寓」(the Apartment)為題,串聯發表《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平行公寓》。 左涵潔的《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描述一屋四房不同居住者的生活,呈現不同型態的同居關係。人際不同的距離安全距離、沒有距離,或是無聲的壓迫式距離是主要的動作元素,隨距離開展出親近或疏遠的同居關係,交錯四個不同的時空,讓觀眾潛進房間窺看不同的生命故事。蘇鈺婷的〈平行公寓〉則將公寓比擬為記憶存放的空間。房間中的物件象徵記憶的斷片,牆與牆之間,意味著看似斷裂的記憶潛在的關聯。她認為,「銘記不代表永恆存在;遺忘不表示沒有發生」,在不同的房間裡,記得與忘記同步演出,反映人類情感和思維的複雜景觀。 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說,「年輕創作不是『經驗不足』,而是『無所畏懼』,給年輕人發揮的空間與舞台,他們會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來!」在前輩稻草人的扶持下,新一代的稻草人能否帶來無懼的嶄新作品?值得觀眾期待。(鄒欣寧)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
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當代古典吉他界的一顆新星,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 Guitar/Mediterrno即拿到二○一一年Classic chart全球銷售冠軍,同時也獲得德國《古典迴聲》雜誌「年度新人」獎。 一九八三年出生於歐洲的小國,一個不太為人知的神秘國度蒙特內哥羅,八歲開始玩吉他,九歲第一次在學校面對著一千多位觀眾公開表演,這場表演對他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在他幼小的心靈裡面就知道他是屬於這個舞台了。 由於對於吉熱情和天賦,他的彈奏技巧細膩,有層次且曲風多元,不管詮釋各種不同類型的樂曲皆有他獨特的味道,彈奏時的專注神情讓人印象深刻。最近米洛許開始全球巡迴表演,台灣兩廳院能夠有機會邀請到他來,對於喜愛古典音樂的你來說一定不能錯過。 這次來台灣和多位知名的演奏家有不同樂器的搭配,是很值得期待一場表演。
-
音樂新訊
NSO樂團學苑有成 「超越」音樂會展現成果
為了培育人才、延續樂團傳統音色,從二○一二年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成立了「NSO樂團學苑」(NSO Orchestra Academy),試圖在學校的科班訓練和職業樂團的專業演奏中,架起一個以實務演練為主的「跨越」計畫(Leaping Program)。第一屆從三百名競爭者中選出四十三名學員,經過個別指導、管絃樂分部練習、室內樂重奏演出、參與樂團排練旁聽外,並與國際知名指揮及獨奏家有近身學習的機會。二○一三/一四樂季的第二屆起,更將以兩年為期展開培訓計畫,繼續培養國內音樂系學生及海外學成歸國菁英。 樂團學苑常任指揮由NSO助理指揮張尹芳擔任,在歷經將近十個月的定期排練和小型演出後,這群年輕菁英將以「樂團學苑」的身分首度站上國家音樂廳,以絃樂團、管樂重奏、協奏和交響組曲等不同組合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此外,曾獲選二○○九年兩廳院樂壇新秀的大提琴家黃日昇,更將代表NSO團員,擔任此次獨奏演出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為音樂會加持,同時展現傳承意義。(李秋玫)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創作即創業
去年底,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應國藝會之邀,在「新人新視野」補助說明會上,以「如果我是一個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為題,給現場年輕藝術工作者上了一堂的課。 林懷民提及,當年為演出宣傳,他和攝影師郭英聲抱著海報,在西門町一家一家問,可不可以讓雲門貼海報。整天下來,只有一家鞋店願意,郭英聲因藝術不被重視而生氣,林懷民卻非常感謝,終於有一家願意貼,還送票請他看戲。直到現在,這個經驗始終讓他記得,票是一張一張賣出去的。林懷民強調,雲門的票房,四分之三是工作出來的,文宣要做七次提醒,才能讓一個觀眾真正下手買票。 雖然今日的我們,和當年的林懷民面對的是不同的時空條件。然而,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而言,有個事實從來沒變過創作,永遠不只是創作而已。創作者,不可能只專注於創作一件事,創作,就和創業一樣,對行政、行銷、經營、管理,都得有概念、有想法、有願景。 過去的環境封閉、資訊不發達、藝術人口少,有心成團經營的人,只要加上努力與堅持,都可以掙得一片天。四十年後的今天,觀眾人口顯著成長,藝文環境也更為「友善」,例如:文化部的演藝團隊扶植計畫,從一九九二年首屆補助八團兩千萬元,成長到今年的九十八團近一億八千萬元,還不包括今年新增的一億元「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臺北藝穗節、國藝會的「新人新視野」專案等計畫,也能提供年輕人創作發表的支援。不過,競爭也相對增加,不只是劇場本身的競爭,還包括與影視、網路等娛樂的競爭。 在台灣從事表演藝術特別辛苦嗎?林懷民給的答案是,全世界都非常辛苦。台灣政府給得少,機會也不多?林懷民說,錯!在台灣起步非常容易,你覺得錢不夠,把你丟到紐約,你可能只能在小學禮堂,還要拉人來看,怎麼可能到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但重點是,除了台灣,除了台北,還有別的地方。林懷民認為,當你決定要做什麼後,只有你自己能把門關起來,其他的事情沒有不可能。也許,過程不如你想的這麼順利,但要搞這個,就要付出代價。所以,別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畢業季來臨之前,我們製作了「劇場七年級生創業的第一哩路」特別企畫,專訪「三缺一劇團」、「再現劇團」、「阮劇團」、「周先生與舞者們」、「再拒劇團」、「風格涉」,六個以七年級生為主要組成分子的團隊。這些邁入三十大關的劇場新世代,走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創業之路上,
-
專欄 Columns
道不同
許多的他,都集合好了,準備出發了,往哪裡去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的人來接他們,他們好像開始冷了,他們漸漸抱在一起,愈抱愈緊,活著的時候,從來不茫然的他,茫然了,黃泉路上無宿店今夜住誰家?
-
專欄 Columns
記錄一場幸福
兩位年紀輕的七年一貫制二年級的同學,晚上將近十點時在辦公室外頭等著我,禮貌地呈上他們已經籌備許久的班聯會組織章程,以及三個班級一起開會的會議記錄,詳細地陳述他們的想法與目的。我端詳著他們清純又誠懇的臉,感受到一種未來有望的喜悅。誰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被寵壞的一群?
-
專欄 Columns
「身分」有什麼問題?!
即使蕭邦的爸爸是個法國人,但他到底是哪裡人,是他自己說了才算數。就算他的後半輩子都住在法國,但他還是不斷地寫作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來表達愛國情操與榮耀他的祖國。對於蕭邦來說,「身分」真是個和音樂非常有關係的問題。
-
專欄 Columns
楚
談「清楚」,是為了談創作。因為,搞得清楚自己的創作才有鬼!!有誰可以完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潛意識?完全透析所謂文化和對自己密密麻麻的影響?有誰確定文字可以完全掌握真實世界?如果沒有,那麼說自己或別人創作「清楚/不清楚、「誠實/不誠實」是在演哪一齣衣冠楚楚的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讓炫目燈光音樂 帶你遙想宇宙星光
紐約光害嚴重,抬頭也很難看到星星,不過三月份的兩檔演出,卻是透過炫目的音樂燈光秀,讓人體會遙想宇宙之遼遠無垠。選自前衛作曲家史塔克豪森歌劇《光》的《八聲道》,透過音響與光線的變換引導人去沉思冥想;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演出的《天象館》則以五彩燈光搭配音樂,讓聽者如置身流行演唱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威爾森劇場新詮 《彼得潘》變身闇黑成人劇場
非常喜歡柏林自由創作氛圍的羅伯.威爾森,近年在此推出頗多新作,四月又跟柏林劇團合作,重新詮釋經典童話《彼得潘》,找來另類歌手女子二人組CocoRosie擔綱作曲,翻轉童話面貌,把《彼得潘》演成黑暗的劇場成人冒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歡慶五十施作改建 英國國家劇院蓋「戲棚」作實驗
迎向五十大壽的國家劇院,也展開了空間大改建工程,為了改善空間不足的問題,劇院特地建構了替代性劇場「戲棚」(The Shed),同時也在此上演實驗劇作,第一炮為Tanya Ronder作品《桌子》,以一張傳了六代的餐桌為中心,講述六代人的家族功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聖丹尼市全力支持 百年劇院整修重開張
建於一九○二年的巴黎近郊聖丹尼市傑哈.菲立普劇院,在歷經十個月的大整修後,終於在全體市民期待下重新開張。這次的裝修主要是大劇場伯藍廳的空間重整,讓觀眾席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劇院平日在地方上的用心經營,也是其得以獲得支持、通過改建經費的原因。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天橋與天壇 西城與東城的競與合
在上級政策推波助瀾、文化產業成為新興熱門行業的大潮下,「文化圈地」與「文化地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而由政府主導的開發案則更令人期待:北京有西城區的「天橋演藝區」,預計在廿年內建設五十座劇場;東城區則有「天壇演藝區」計畫,預計在五年內新建卅四座劇院並改造廿七座劇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發局首屆藝評獎 金獎文章惹爭議
去年首度舉辦、首獎獎金高達五萬港幣的「藝評獎」,在二月底揭曉,由北京作者賈選凝憑〈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一文獲得金獎,但文中觸及了香港熱門的中港矛盾論述,引爆媒體關注討論,雖然讓人關注了原屬小眾的藝術評論,但讓活動失焦,活動主辦者也被嚴重質疑。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標舉「文學劇場」 六種風景繽紛
繼去年首度舉辦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邀來對岸三團演出、也送台灣三團過去後,廣藝基金會今年再接再厲,擴大規模邀來對岸六檔製作,以文學劇場為主軸,改編題材涵蓋韓寒《1988》、老舍《我這一輩子》、魯迅《狂人日記》、蒲松齡《聊齋誌異》、伍迪.艾倫《中央公園西路》等。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卡拉瓦喬》 舞動畫家的情與慾
○四年創團的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舞者來自柏林三大公立芭蕾舞團,由有「世紀舞神」之譽的馬拉可夫擔任藝術總監,他也將舞團打造為歐陸重要且馳名的芭蕾舞團之一。這次首度訪台,將演出義大利編舞家比貢哲提為該團量身訂作的舞劇《卡拉瓦喬》,將卡拉瓦喬如何藉創作反映內在的極端性格,具象為舞台的呈現。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境遷人變 試問《知己》依舊?
台北新劇團的新製作《知己》,改編自中國劇作家郭啟宏的同名話劇,描述三個朋友剖心交往的動人故事;因為郭啟宏與新舞臺館長辜懷群對「知己」的不同看法,竟促成了雙方的合作。戲曲版《知己》由李寶春改編、導演與演出其中一角,並邀來旅台崑生溫宇航助陣,以不同劇種的表演方式區隔角色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