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文化政策

相關文章 74 篇
  • 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多次公開表示,雖因經費有限,但仍支持小劇場的創作。
    現象視察

    「父子騎驢」走唱荒腔

    過去十年來,表演藝術團體逐年學會以藝術行政的專業程序申請補助,然而官方在補助制度的思維卻趕不上表演團體自我成長的速度。文建會轄下的各項補助辦法定位混淆,沒有周詳的審查機制、也沒有公信力高的考核評鑑;撇開藝術價値的見仁見智,忽略數據所呈現的藝術生態,也就經常使得資源的分配掛一漏萬,皆不討好。

    文字|盧健英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十股擊樂團的《台灣風情》揉合藝陣、鄒族音樂等文化元素,是依2011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曲目編修。
    焦點專題 Focus 讓國際觀光客來台灣「藝術朝聖」

    打造「文化觀光定目劇」 是美意還是扼殺?

    去年文建會依據「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挹注總額兩千萬給全民大劇團、拾藝整合行銷、十鼓擊樂團和舞鈴劇場,以打造文化觀光為導向的定目劇碼,但一季演出下來,僅有十鼓立於不敗,其他三團均票房慘澹。這讓人思索,台灣的定目劇發展,到底需要怎樣的方向?政府扶植的美意,在配套不足的狀況下,是否反而成了扼殺團隊生機的利刃?

    文字|莫嵐蘭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歐洲劇院原名為「奧德翁」,1983年改為現名「歐洲劇院」,期許作為歐洲劇場文化的標竿,致力於介紹歐洲多語言的劇場當代美學。
    特別企畫 Feature

    民主化戲劇政策 藝術風景遍地開花

    法蘭西戲劇院的百年歷史和專屬劇團,締造了法國文化資產維護與活化的最佳範例。隸屬於國立五大劇院,法蘭西戲劇院正好反映出法國文化政策與劇場環境的息息相關。儘管法蘭西戲劇院是唯一擁有專屬劇團的劇院,其他重點劇院一樣以藝術總監的制度或地區特色,發展出獨特的藝術深度。

    文字|周伶芝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名著改編的法語音樂劇《小王子》相當成功,2007年時曾來台演出。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文字|白斐嵐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傳統戲劇教育的路線

    今天設立學校傳授,其目的是保護還是推廣成了主要的問題。要保護就應該一點一滴的傳承過去的技法與曲目,與修古建築一樣,盡量不改變古貌,要推廣就要學大陸,在傳統的基礎上,考慮民衆的胃口予以改進,這是兩條不同的路線。前者的目的是文化維護,後者的目的是大衆娛樂。

    文字|漢寶德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新政府應推動藝術立法

    藝術界最需要的不是官位,而是提供藝術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能提供些什麼幫助?在我看來不過藝術立法而已。換言之,政府所能做的,是以有利於藝術發展的法律來啓動藝術的潛力。

    文字|漢寳德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韓國《亂打秀》也曾應邀來台演出。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中韓篇

    國力推助韓流強力催送 中國崛起市場引人垂涎

    這幾年來,新崛起的東亞國家積極整合各方文化勢力、串聯藝文活動與娛樂產業,也為這些現代化亞洲國家帶來全新的劇場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創大旗的韓國,與經濟蓬勃興起的中國,在定目劇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發展。

    文字|白斐嵐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河床劇團的「開房間」戲劇節,進駐旅館不同房間,提供每場次唯一觀眾五感並用的特殊觀賞經驗。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戲曲

    創意策展很吸睛 七年級生成為創作主力

    因應民國「百年」與文創政策催動,去年的演出可謂爆量,但在藝術表現上,「創意策展」、「獨角戲」、「七年級創作者」、「非傳統空間演出」、「戲曲的實驗與嘗試」,都是這個年度的重要關鍵詞,可由此看到台灣劇壇的發展趨勢。

    文字|于善祿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自故宮下鄕說起

    城鄕均衡是很重要的觀念,但它的意思是生活品質上的均衡,而不是服務設施相等。比如說,在大都市中的水電、交通之便利,鄕間應該完全平等地擁有。然而,大城市裡有交響樂團,鄕間可以保有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並沒有建音樂廳的必要。城市與鄕間有了相等的生活品質,只是生活環境不同,其間沒有高低的問題,只有選擇的問題。

    文字|漢寶德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如何讓文化更深耕扎根,需要更縝密的思維,也需要有效的資源運用與投資。
    異聲藝談 Tribune

    「投資」文化的新思維

    由於公部門經費有限,所以政府施政應擇要為之,而非全面包山包海,應從高槓桿效應的項目著手,並且從「建設觀點」轉為「投資觀點」,減少「你有我也有,輸人不輸陣」的自我膨脹優越感,去除典範引用錯誤浪費有限資源的弊病。

    文字|陳樹熙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舞蹈空間舞團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的《風云》,結合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元素、探索並開發跨界新製作。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開源節流跨界合作 舞蹈人才處處發光

    因為台灣舞蹈教育的長期深耕及舞蹈人與團體的熱誠和創意,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大家積極開源節流、跨界合作並拓展觀眾群,促使舞蹈朝向多方發展。其結果就是舞蹈界新人輩出,年輕舞者與編舞者多方參與國內外創新製作,舞蹈人跨界參與他領域製作、或是推出跨界製作。

    文字|趙玉玲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第二場座談會討論場面熱烈,甚至一度散發些許「火藥味」。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

    文字|黃國禎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推介國人作品上國際舞台,是今年表演團體出國的一大特色。(圖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法國演出前排練情形)
    後新聞

    躍上國際舞台需更強勁的後盾

    去年下半年各樂團紛紛以不同形式出國演出,顯示出國內音樂團體(個人)在多年耕耘後,開始轉向國際樂壇開疆闢土,接受更嚴格挑戰的決心和趨勢。但相較於表演團體在外的優異表現,國內各相關政策似仍停留在厚「公家」而薄「民間」的情況,而未能與表演藝術團體建立一套溝通管道,也讓許多政策更動時未能立即傳達給表演團體以致表演團體錯失權益。

    文字|錢麗安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文化政策的變與常

    預算是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錢的流向通常也會引導藝術創作/表演的考量和民間相關文化產業的消長。而人事同樣是政策指標之一,不同的主管有不同的文化見解、行政資源(和包袱),也有不同的處事風格和經營能力,這都影響文化政策的走向。

    文字|黃志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上一頁1234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