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受到石雕山林的啟發,參與者依附雕塑環抱舞動。圖中為艾力克斯山卓.蓋拉(右)與伊利莎白.戴爾曼。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 啟動五感連結

於八月舉行的「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透過音樂、舞蹈、雕塑、建築、聲音、環境、身體療癒等主題,建構跨領域對話平台,吸引歐、美、亞、澳四洲的授課達人及參加者前往維也納近郊的聖馬格利特城(St. Margarethen/Burgenland)進行為期八天的工作坊,藝術家的進駐也活絡了奧國知名酒鄉的產業行銷。

文字|張欣怡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國際藝術節大發魔力 張藝謀首度跨界京劇

上海國際藝術節十月揭幕,除了有來自各地的參演節目外,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知名電影張藝謀,首度跨界執導的京劇《天下歸心》。這齣戲取材《左傳》中〈鄭伯克段于鄢〉一段,傳統老戲亦有《掘地見母》講述同一故事,這次的製作匯集了京津滬等地頂尖陣容,但張藝謀此次標舉了簡約路線,要「讓京劇呈現出它最本質的美」。

文字|李翠芝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回顧、總結、再出發

2013第六十七屆亞維儂藝術節

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有一種送別會的氣氛,因為擔任藝術總監長達十年的阿尚波和波德里耶,將在這次藝術節落幕後揮手告別,交接給法國劇場話題人物的奧利維耶.畢。正因為如此,本屆的節目邀請了十年來的「協同藝術家」及長期合作的導演重回亞維儂舞台,輪番搬演精采作品,回顧、總結意味濃厚。

文字|廖俊逞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擁抱靈魂與土地的東歐劇場

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東歐芳華」的劇場風景

今年十月中起跑至十一月中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打出亞洲觀眾相對陌生的主題「東歐芳華」,藉著多齣劇場、舞蹈、音樂等製作,展現東歐藝術風情。而東歐劇場的特色,就是展現出人類「靈魂與土地之間的猶豫不決」,這次藝術節中的劇場節目如朵金《凡尼亞舅舅》、七A班戲劇組教室改編自哈維爾作品《通知書》的《疊配文》、陸帕的《假面.瑪莉蓮》,可讓觀眾看到東歐劇場藝術家的深刻思考。

文字|耿一偉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歐陸夏季新熱點

強調實驗性、表演性與前衛性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六月底至七月中舉行,這次活動聚焦旅德創作的美國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展現他的多面向創作能量。而開幕演出是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與新生代編舞家夏馬茲合作的《帕琵塔2號》,結合肢體、音樂與空間的實驗之作,令人驚豔。

文字|陳思宏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重回歷史實境 無處不是真實舞台

在故事發生現場看相關歷史劇,感覺分外不同。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巡演,挑在莎翁描寫的玫瑰戰爭古戰場處,歷史記載傷亡最慘烈的陶頓、 蒂克斯伯里、巴內特及聖奧爾本斯四地演出。這樣的形式,不僅示範了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同時也更加地提高大眾對歷史的了解與參與。

文字|魏君穎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部長推動人事變革 引爆表演藝術界爭議

上任一年的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近期推出人事變革政策,希望縮短各地戲劇中心總監續任可能及主張總監人選應儘可能達到男女各半。兩項政策都引發表演藝術界的批評爭議,前者從蒙帕黎耶市國立戲劇中心的十三風劇院總監貝司被換下一事引爆;後者則被認為很不可行,即便「性別平等」是目前法國左派政府的重要方向,但在實務上卻能難有足夠的適任人選來達成這個目標。

文字|謝宜靜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好萊塢星光失效 東尼獎肯定劇場人

曾經,好萊塢的星光大舉照亮紐約百老匯,甚至「喧賓奪主」,搶下好幾座東尼獎。但過去這個劇季落幕,卻讓人看到好萊塢明星光環失色掉漆,包括艾爾.帕西諾、黛博拉.溫姬、史嘉莉.喬韓森、湯姆.漢克斯等大牌影星,在百老匯的演出不再是票房保證,而在甫揭曉的東尼獎中,也慘遭滑鐵盧;而受到獎項肯定的,還是原本的劇場人。

文字|謝朝宗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揚言取消租約被逼演戲 柏林劇團與劇院房東爆紛爭

聲名卓著的柏林劇團最近爆出與劇院房東的紛爭,陷入可能取消劇院租約、無劇院可演出甚而被迫熄燈關門的窘境。作為房東的劇作家霍赫乎特,在租約中要求柏林劇團要演出他當年的劇作《代理人》,但藝術總監克勞斯.派曼一再找藉口推託。這場戰爭上演了數年,今年夏天似乎抵達了臨界點。

文字|陳思宏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春之祭》百年後相呼應 探索斯特拉溫斯基內心

適逢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也特地推出系列節目,當代編舞家新詮舞蹈經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備受矚目,他將斯氏原作品約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編作新曲,企圖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經驗,深掘原作中豐沛的能量背後的成因。

文字|魏君穎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嚮往演員這一行 各家學校開門等著你!

與文學、哲學關係密切的戲劇學科,除了在基礎義務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外,進一步的進修管道也所在多有:除了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大學戲劇系外,還有培育菁英戲劇人才、競爭相當激烈的國立高等戲劇學院,而私立學校中也包含多所或歷史悠久、或觀念創新的課程,提供有心於演員行業者進修學習。

文字|謝宜靜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錄像、劇場、身體、觀看 四方通話

在澳門藝術節看雷.洛伊《潛藏空間》

法國編舞家夏維.雷.洛伊在《潛藏空間》演出前,不要觀眾看到節目單,因為演出時你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就是他演出的目的,「我不決定觀眾要看到什麼。」洛伊如此宣稱,將觀看的主體性完全交給觀眾,同時全然專注於自我身體的探索、呈現。

文字|鄒欣寧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光影與身體 鋪陳非常「床笫關係」

在澳門藝術節看以色列多媒體舞蹈《同床異夢》

由兩位以色列藝術家舞台導演兼燈光設計尤然.摩勒與編舞家約南.卡爾米聯手打造的《同床異夢》,多種燈光變化加上豐富的肢體動作、音樂,並結合影像及舞者、操偶等元素,呈現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兩位創作者表示,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能因為技術問題而影響動作、氛圍,一定要找到平衡點,絕對不可妥協!所以整個製作非常耗時,過程中舞者們也極為艱辛。

文字|俞秀青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差異共振的劇場旅程

澳門藝術節中的台灣澳門跨地域製作

此次澳門藝術節中「台」味濃厚,不是台灣表演團隊應邀呈現在台灣的製作,而是邀請台灣導演與演員,與在地劇場工作者合作,共同鋪展一場互相撞擊激盪的劇場之旅。包含王墨林與澳門演員的《長夜漫漫路迢迢》,高俊耀、鄭尹真、王肇陽參與的《大世界娛樂場》與馬汀尼執導澳門青年劇團的莎劇《冬天的故事》,這樣的過程,為兩地劇場工作者帶來怎樣的體驗與思索,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文字|吳思鋒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脫情慾 訴諸佛法

田沁鑫《青蛇》禪意十足

三月在香港藝術節首演、六月下旬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的舞台劇《青蛇》,是中國中生代導演田沁鑫繼《紅玫瑰與白玫瑰》之後又一探討女性意識的作品。修佛多年的田沁鑫,在李碧華原著架構上發揮,但除了原文探討的情慾糾葛,也加入佛教思想,讓作品成為一部具有東方禪意精神的戲劇。

文字|廖俊逞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亞洲文化協會」創立五十年 台灣編舞家演出誌慶

由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創辦的「亞洲文化協會」,今年已屆五十年,該會藉由在台北、香港、東京和馬尼拉的四個分會,提供超過六千個贊助款項給在亞洲廿五個國家的藝術工作者和團體。紐約本會挑選了四位曾獲獎助的台灣編舞家許芳宜、周書毅、鄭宗龍、黃翊,在五月初演出三場的「台北舞蹈」,並將最後一場演出,定為周年慶晚會。

文字|謝朝宗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是好生意! 「然後呢?」運動續問未來

日前由英格蘭藝術理事會委託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報告,具體呈現了文化藝術帶來的產值,印證「文化是門好生意」非虛,文化觀光媒體大臣瑪麗亞.米勒也表示:在政府撙節的艱困環境下,補助也勢必減少。日後,政府將更著眼於文化和藝術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個說法,也招致「文化商品化」批評。為探問未來文化發展,文化界領袖發起「然後呢?」運動,邀請各界加入關心。

文字|魏君穎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