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劇院 高調布局全中國的戲劇院線產業
藏身在北京重要商業區的「世貿天階」裡,「大隱劇院」以專業話劇劇場自我定位,由台灣設計師黃展春設計的空間,精細考量音響需求與中西劇場文化歷史,打造為可以「自然聲」表演的劇場。然而才開幕不到一年的「大隱」不僅是一座作風低調的豪華劇場,事實上是大陸第一個高調地企圖以「院線」方式開展營運的戲劇產業品牌的「旗艦店」。
藏身在北京重要商業區的「世貿天階」裡,「大隱劇院」以專業話劇劇場自我定位,由台灣設計師黃展春設計的空間,精細考量音響需求與中西劇場文化歷史,打造為可以「自然聲」表演的劇場。然而才開幕不到一年的「大隱」不僅是一座作風低調的豪華劇場,事實上是大陸第一個高調地企圖以「院線」方式開展營運的戲劇產業品牌的「旗艦店」。
當初捧出「海派清口」周立波的關棟天和孫徐春,近期再度推出「毛威的國語清口」,盼能再現高潮,分得票房大餅。但在毛威最近演出的《喝酒這點事》中,不僅演出場地張揚地擺出知名酒廠大酒瓶,連演出過程也不時地進行「置入性行銷」,這樣的演出真的能贏得觀眾青睞嗎?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來自白俄羅斯的「自由劇團」應邀演出,呈現兩齣戲:《反轉哈洛.品特》Being Harold Pinter與《翩娜.一朵花》A Flower for Pina。被譽為「歐洲最後的政治劇團」,自由劇團在自己的國家被當成異議者迫害,被逼踏上離鄉流亡的路途,而在白俄羅斯,連觀眾看他們的戲都犯法!
擁有八十五年歷史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除了擁有豐富的葛蘭姆經典舞碼,也持續創新與新世代對話。台灣編舞家布拉瑞揚這一季也再度應葛蘭姆舞團之邀,編創新作Chasing,並於三月中於紐約首演,這支舞的出發點是葛蘭姆偏於晦澀的作品Death and Entrance,布拉從舞者出發,以幽默與非舞蹈、生活化的動作,與前者構成強烈對比。
二月八日,美國十二個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紐約主要平面媒體及《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不約而同都刊登了他們對百老匯音樂劇《蜘蛛人:關掉黑暗》的劇評。不出所料,是一面倒的詆毀。背負了六千五百萬元投資人血汗錢壓力的製作單位當然不甘示弱,馬上發表聲明,指責批評家在作品「還沒定型前」就下論斷是不公平的。
美國劇作家莉莉安.海爾曼的《雙姝怨》,在暌違多年後,再度搬上倫敦舞台。這次邀來知名演員兩大知名女星綺拉.奈特莉及伊莉莎白.摩斯演出,雙姝上台競飆演技,在媒體評論中,飾演壓抑角色的伊莉莎白.摩斯以細膩的表演贏得大多數的喝采。
奧斯卡獎影后大熱門的新片《黑天鵝》也在巴黎掀起波瀾,重量級的法國藝文雜誌Tlrama週刊,特以這部描繪芭蕾舞者台下黑暗內幕與身心壓力的電影為引,製作專題探討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與舞校多年來被質疑近乎虐待學員及團員的「追求完美」。
戀愛與結婚,現在正是中國社會的熱門話題,據調查十二億人口中就至少有1.8億單身中國人忙著找對象。這股風潮也吹到了話劇舞台,上海情人節檔期推出的製作,就有不少與婚戀相關的題材,透過喜感加笑鬧略帶一點悲涼的奇特組合模式,也反映了中國「剩男剩女」當下的心情與處境。
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如果你是一個偶戲人、當你覺得你有一個好主意,想要試試看靈不靈,或是你的新創作做到一半,想看看觀眾的反應,你可以試著參與在美國偶戲圈很流行的一種活動「偶戲撞擊」(Puppet Slam)。它還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最常出現的是偶戲夜總會(Puppet Cabaret)、偶戲大雜燴(Puppet Potpourri)等等。
匯集柏林前衛劇場創意的「一百度100」小劇場馬拉松藝術節,在二月廿四日到廿七日之間,共有一百二十個獨立劇場團體連番演出,觀眾可以在這個小劇場馬拉松裡,見證柏林小劇場的創新與生命力。這次台灣導演張乃文也應邀演出其與德國女演員合作的創團作品《逝者未殪,更未逝》,以獨角戲的形式,呈現內在過去與現在的無盡拔河。
歷史悠久的舞蹈劇院DTW,今年一月起與也很資深的比爾.提.瓊斯舞團合併,在紐約現代舞界引起矚目。前者是許多舞蹈家生涯開始的重要地點,後者是敢說敢做特立獨行的編舞家,瓊斯表示,與DTW合併,他希望未來能多花些時間,尋找年輕舞蹈工作者,而這是在他個人特色鮮明的舞團中做不到的。
喜劇演員亞當斯達爾在一月份推出自編自演的作品《傑克森的道路》,首度在倫敦挑戰,連續密集地在廿六天內,選擇在廿六個大小不一、觀眾規模不同的戲院演出。亞當斯達爾在劇裡化名為傑克森,以模擬宗教信仰且帶有勵志啟發性的演說,闡述著如何依循Jactions公式/方式,達到所謂Jacksons way的境界。
由「易碎品小心!」劇團演出的《繞一圈心之所愛》,由演員吉爾.加佑自編自演,在巡迴的小帳篷中,以三小時四十分鐘演遍莎翁卅七個劇本。到處巡演的他,終於來到巴黎,在位於「彈藥庫」園區的木劍劇院演出,以「想像者」的身分,引領觀眾進入莎翁的世界,也想像出一個世界。
東城區是北京戲劇文化資源最豐厚的區域,除了轄內有許多營運穩定並且具備藝術分量的劇場,包括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中國兒藝、北京兒藝、中央戲劇學院等戲劇專業機構也都在此,因此該區也積極推動「首都戲劇文化城建設」計畫,企圖成為中國的百老匯。
以德國搖滾巨星烏多.林登柏格(Udo Lindenberg)的經典曲目與軼事來串連的音樂劇《地平線之外》,於一月於柏林波茨坦廣場的音樂劇院舉辦盛大的世界首演。這齣音樂劇主角設定就是林登柏格本人,講述他於一九八三年在東柏林演唱,認識了東德女子潔西並墜入愛河,但這段愛情卻被殘酷的柏林圍牆所阻隔的故事。透過西德巨星與東德女子的愛情,觀眾跟著進入時空,重訪冷戰時期的柏林。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何謂經典?經典是不是真的可以百看不厭,還是也得適可而止?是不是要一字不改才算經典?還是可以有新的詮釋?紐約在六個月內,上演三個不同版本的《胡桃鉗》The Nutcracker和《天鵝湖》Swan Lake,強力考驗芭蕾舞迷的胃口。不同的舞團都排出相同的舞碼,顯然是證明經典不怕多,溫故可以知新!
時近歲末年終,大型演出充斥提升熱鬧氛圍,而慶婚嫁娶,也是年終活動一道紅色的煙花,人人都喜看燦爛的團圓,何況是鬧過緋聞明星的創意婚禮?海派清口名嘴周立波,正是善用視聽大眾的微妙心理,索性將計就計,把婚禮辦成公開演出,將禮金變成慈善基金,在媒體公開運作下,再度踏上婚姻殿堂。
儘管保守勢力在美國期中選舉大勝,紐約劇場裡卻是自由派大行其道,好幾個演出都有著自由派甚至左傾的思想。或者正是因為對政治的不滿,無從發洩,只好讓想像人物來代言。
歐陸當紅的波蘭籍導演瓦里科夫斯基,去年與法國巨星伊莎貝.雨蓓合作,演出新詮版本的《慾望街車》。瓦里科夫斯基的新版以《街車》為名,去年十一月底來到柏林演出,脫下原著的美國南方風情,換上巴黎時尚,劇中雨蓓以巨大能量征服劇場,幾乎讓人無法逼視。
回望二○一○年,由於英國政府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影響到藝術單位的津貼補助、學費的高漲,鎮日裁員抗議的新聞占據版面,表演藝術市場多少也遭受波及,倫敦城籠罩在低迷氛圍中。所幸,英國媒體點醒我們,若是仔細檢視倫敦去年一整年在表演藝術上的表現,還是有些亮眼的新星及佳作誕生。
日本劇作家、小說家及劇場導演岡田利規的劇場融合超現實的語言對話與怪異的身體編舞動作,內容常是與反思世界霸權操控與社會階級罅隙。近期在Gennevilliers國立劇院一舉推出兩齣戲,包括《辣椒、空調和告別演說》及《我們不會傷害他人》。
正乙祠是北京城南知名的會館之一,館內的戲樓造型別緻,全木構建,許多老一輩藝術家程長庚、譚鑫培、梅巧玲等戲曲鼻祖均曾在此登台演出。在皇家糧倉成功經營了三年崑曲《牡丹亭》的「普羅藝術」,勇敢承接下活化這棟歷史文化古蹟的挑戰,為正乙祠量身打造了《梅蘭芳華》,一百分鐘在三百年古戲樓裡看盡梅派六大經典的精采折子。
今年邁入第三十九屆的香港藝術節,在迎向「四十不惑」的路上,除了依然引進多元的國外精采節目,更戮力打造新銳現身的舞台。今年推出的「新銳舞台系列」,是運用香港藝術節的製作經費與專業團隊管理資源,由藝術節親自主辦,將演出《唐人街繁華夢》等四檔節目。此外,舞蹈方面也邀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演出經典作《康乃馨》,一起展演的還有鮑許的相關影片展。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