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胥坦獲頒大獎 親身讀劇《浮士德幻想曲》
在聖彼得堡看第十四屆歐洲劇場獎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標榜自己是「現代劇場實驗室」的藝術活動「怪異貨品節」,今年的壓軸演出是由導演諾基希勒執導的貝克特作品Limage,這齣戲全文不到十頁的內容裡是一個長長的句子,從頭到尾沒有標點符號,諾基希勒在這個創作裡稱自己是概念設計,他用影像、音樂、台詞、身體分別重現同一個時刻曾經發生的「各自事實」。
劇場中性別轉換的演出所在多有,而且是源遠流長:如十六世紀莎翁時代的戲劇、中國清代的京劇乾旦,而現在正在紐約演出的熱門劇碼,從歌劇、舞台劇、音樂劇等等表演形式,都可見精采多樣的跨性別演出。
第三屆的「歌劇與戲劇長夜」在四月十六日舉行,這個活動中,幾乎所有柏林的劇院都推出當季菁華劇目,以卅分鐘的長度為基準,表演藝術迷買一張票,就可以從晚上六點半到午夜,一直在各個劇院之間趕場。今年有兩萬劇迷出籠,六十個劇場加入長夜的行列。
是什麼原因,能讓一齣芭蕾舞劇的首演票房在一週內售罄?答案就是「寵物店男孩」!這個當紅的電音樂團,為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舞劇《不可思議的事》擔綱編曲,加上演出的是皇家芭蕾舞團的知名舞星,陣容之堅強,也讓這齣舞劇成為難得的吸票機。
當行道樹枝椏的新葉陸續點綠綻放後,代表上海市花的白玉蘭也漸次開放迎向春風,預示了上海官方的「白玉蘭表演藝術家獎」,即日產生新一輪戲劇界領軍的風雲人物,與此同時,靜安區主辦的「壹戲劇商業大賞」也將公佈第二屆的獲勝名單,雙星映輝前後展示著這座城市、上年度戲劇工作者的文藝丰采,並且再度受到傳媒和公眾的關注與肯定。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於四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香港式離婚》、《動物農莊》等劇都奪得多項大獎,而最大獎項「最佳整體演出」則由香港藝術節製作的《香港式離婚》獲得。雖然此獎的評審過程透明度和評審委員看戲是否「夠多夠廣」一直為人所詬病,也有人因此表明不再參與,但作為香港目前最有歷史的劇場獎項,由此觀察劇場現況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暢遊者」藝術節是德語地區很重要的自由獨立劇場藝術節,年輕的劇團在此發表創作,由資深劇場人擔任「教練」,給予適切的專業指導。今年的藝術節自三月十日於柏林起跑,七齣來自不同都市的嶄新製作參與演出。這七齣製作都展現了年輕人跨界的野心,偶戲、多媒體、裝置藝術、行動藝術都可在這些創作裡看到。
Comic Relief是個自一九八五年由知名喜劇演員編劇家Richard Curtis和Alexander Mendis發起的慈善活動,目的是希望所有倫敦人做一些有趣的小事或小小的改變,然後能夠有所貢獻、幫助他人的生活,尤其是幫助英國以外或非洲國家為主的慈善活動。自那時起,每年三月英國頂尖的喜劇演員便齊聚一堂表演,由英國國家廣播電視BBC轉播。而今年除了喜劇表演,還有其他許多活動不斷電地接力,就連時尚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也加入設計T恤義賣的行列,使其成為全倫敦入夏前最活躍的活動。
發生於一八七一年春天的「巴黎公社事件」(la Commune)(註1)是法國歷史中知名的革命事件,人民自發地組成自衛軍的武裝部隊,並成立自治委員會,企圖實現民主、無階級的理想,但卻遭到政府軍血洗「平定」。今年適逢事件一百四十週年,除了巴黎市政府推出紀念活動(註2),劇場也有相關演出,讓觀眾在參與演出中體驗當年歷史。
藏身在北京重要商業區的「世貿天階」裡,「大隱劇院」以專業話劇劇場自我定位,由台灣設計師黃展春設計的空間,精細考量音響需求與中西劇場文化歷史,打造為可以「自然聲」表演的劇場。然而才開幕不到一年的「大隱」不僅是一座作風低調的豪華劇場,事實上是大陸第一個高調地企圖以「院線」方式開展營運的戲劇產業品牌的「旗艦店」。
當初捧出「海派清口」周立波的關棟天和孫徐春,近期再度推出「毛威的國語清口」,盼能再現高潮,分得票房大餅。但在毛威最近演出的《喝酒這點事》中,不僅演出場地張揚地擺出知名酒廠大酒瓶,連演出過程也不時地進行「置入性行銷」,這樣的演出真的能贏得觀眾青睞嗎?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來自白俄羅斯的「自由劇團」應邀演出,呈現兩齣戲:《反轉哈洛.品特》Being Harold Pinter與《翩娜.一朵花》A Flower for Pina。被譽為「歐洲最後的政治劇團」,自由劇團在自己的國家被當成異議者迫害,被逼踏上離鄉流亡的路途,而在白俄羅斯,連觀眾看他們的戲都犯法!
擁有八十五年歷史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除了擁有豐富的葛蘭姆經典舞碼,也持續創新與新世代對話。台灣編舞家布拉瑞揚這一季也再度應葛蘭姆舞團之邀,編創新作Chasing,並於三月中於紐約首演,這支舞的出發點是葛蘭姆偏於晦澀的作品Death and Entrance,布拉從舞者出發,以幽默與非舞蹈、生活化的動作,與前者構成強烈對比。
二月八日,美國十二個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紐約主要平面媒體及《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不約而同都刊登了他們對百老匯音樂劇《蜘蛛人:關掉黑暗》的劇評。不出所料,是一面倒的詆毀。背負了六千五百萬元投資人血汗錢壓力的製作單位當然不甘示弱,馬上發表聲明,指責批評家在作品「還沒定型前」就下論斷是不公平的。
美國劇作家莉莉安.海爾曼的《雙姝怨》,在暌違多年後,再度搬上倫敦舞台。這次邀來知名演員兩大知名女星綺拉.奈特莉及伊莉莎白.摩斯演出,雙姝上台競飆演技,在媒體評論中,飾演壓抑角色的伊莉莎白.摩斯以細膩的表演贏得大多數的喝采。
奧斯卡獎影后大熱門的新片《黑天鵝》也在巴黎掀起波瀾,重量級的法國藝文雜誌Tlrama週刊,特以這部描繪芭蕾舞者台下黑暗內幕與身心壓力的電影為引,製作專題探討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與舞校多年來被質疑近乎虐待學員及團員的「追求完美」。
戀愛與結婚,現在正是中國社會的熱門話題,據調查十二億人口中就至少有1.8億單身中國人忙著找對象。這股風潮也吹到了話劇舞台,上海情人節檔期推出的製作,就有不少與婚戀相關的題材,透過喜感加笑鬧略帶一點悲涼的奇特組合模式,也反映了中國「剩男剩女」當下的心情與處境。
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如果你是一個偶戲人、當你覺得你有一個好主意,想要試試看靈不靈,或是你的新創作做到一半,想看看觀眾的反應,你可以試著參與在美國偶戲圈很流行的一種活動「偶戲撞擊」(Puppet Slam)。它還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最常出現的是偶戲夜總會(Puppet Cabaret)、偶戲大雜燴(Puppet Potpourri)等等。
匯集柏林前衛劇場創意的「一百度100」小劇場馬拉松藝術節,在二月廿四日到廿七日之間,共有一百二十個獨立劇場團體連番演出,觀眾可以在這個小劇場馬拉松裡,見證柏林小劇場的創新與生命力。這次台灣導演張乃文也應邀演出其與德國女演員合作的創團作品《逝者未殪,更未逝》,以獨角戲的形式,呈現內在過去與現在的無盡拔河。
歷史悠久的舞蹈劇院DTW,今年一月起與也很資深的比爾.提.瓊斯舞團合併,在紐約現代舞界引起矚目。前者是許多舞蹈家生涯開始的重要地點,後者是敢說敢做特立獨行的編舞家,瓊斯表示,與DTW合併,他希望未來能多花些時間,尋找年輕舞蹈工作者,而這是在他個人特色鮮明的舞團中做不到的。
喜劇演員亞當斯達爾在一月份推出自編自演的作品《傑克森的道路》,首度在倫敦挑戰,連續密集地在廿六天內,選擇在廿六個大小不一、觀眾規模不同的戲院演出。亞當斯達爾在劇裡化名為傑克森,以模擬宗教信仰且帶有勵志啟發性的演說,闡述著如何依循Jactions公式/方式,達到所謂Jacksons way的境界。
由「易碎品小心!」劇團演出的《繞一圈心之所愛》,由演員吉爾.加佑自編自演,在巡迴的小帳篷中,以三小時四十分鐘演遍莎翁卅七個劇本。到處巡演的他,終於來到巴黎,在位於「彈藥庫」園區的木劍劇院演出,以「想像者」的身分,引領觀眾進入莎翁的世界,也想像出一個世界。
東城區是北京戲劇文化資源最豐厚的區域,除了轄內有許多營運穩定並且具備藝術分量的劇場,包括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中國兒藝、北京兒藝、中央戲劇學院等戲劇專業機構也都在此,因此該區也積極推動「首都戲劇文化城建設」計畫,企圖成為中國的百老匯。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