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探人性深處 挑戰藝術可能
看2008蒙彼里埃舞蹈節的四支首演舞碼具法國舞蹈發展指標性的「蒙彼里埃舞蹈節」,每年編舞家在這裡演出為數相當的首演新創作,使這個舞蹈節成為透視法國當代舞蹈藝術面貌的重要節慶。本刊駐法特約記者羅苑韶親臨現場,特以專文介紹四檔首演舞作,形式殊異、表現大膽,或探索人性或探索藝術本質,都讓我們得以窺見法國舞蹈的多元面向與豐富思考。
具法國舞蹈發展指標性的「蒙彼里埃舞蹈節」,每年編舞家在這裡演出為數相當的首演新創作,使這個舞蹈節成為透視法國當代舞蹈藝術面貌的重要節慶。本刊駐法特約記者羅苑韶親臨現場,特以專文介紹四檔首演舞作,形式殊異、表現大膽,或探索人性或探索藝術本質,都讓我們得以窺見法國舞蹈的多元面向與豐富思考。
拜羅伊特樂劇節藝術總監換人一事紛擾多年,終於在九月塵埃底定,將由現任總監沃夫岡.華格納的兩位女兒伊娃與凱瑟琳娜一起出任。資深劇場導演楊世彭親臨今年的拜羅伊特樂劇節現場,特撰此文介紹今年全新製作的《帕西法爾》,及去年首演、由新任總監之一凱瑟琳娜執導的《紐倫堡的名歌手》,讓我們一窺華格納一手創辦的這個樂劇節的新樣貌。
今年的「舞在八月」舞蹈節以「人權」為主題,包括比利時現代舞團、威廉.佛塞、傑宏.貝爾等知名團隊與編舞家,都用身體盡情展演性別、性向、種族、戰爭等議題,提醒人類「人權」的重要。開幕由比利時現代舞團與九位扮裝皇后合作演出的《卡蒂妮亞》,以舞蹈劇場的形式,透過誇張的俗麗戲服、獨特的扮裝故事,優雅又悲傷地道盡老扮裝藝人的辛酸與絢爛。
曾訪台演出舞作Rain的比利時羅莎舞團,該團編舞家姬爾美可擅長將日常動作融入舞蹈、運用重複動作並與極限音樂搭配合宜,成團經典Rosas danst Rosas尤其久演不衰,迄今已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九月份羅莎舞團再訪倫敦沙德勒之井戲院,演出姬爾美可親自上陣的Rosas danst Rosas與最新舞碼Zeitung。
明華園在第一夫人周美青擔任榮譽團長的領軍下,十月中以柏林為起站,展開首度的歐洲巡迴演出。這次在柏林演出的《濟公活佛:雪狐情》,讓德國觀眾有了台灣歌仔戲的初體驗,即便不熟悉聲腔身段,但在現場流暢的德文翻譯輔助,與演員與演出的親民特色下,觀眾仍能體驗到歌仔戲的豐富精采。
在六月初舉辦的「工廠大廈創意空間」的公開論壇中,由於對政府提出的活化工廈以支援藝文創作的措施深感疑慮,加上與會的官員無法為工廈藝術家釋疑,使得部分工廈藝術工作者在官員背後拉出抗議布條,使得這個意在溝通交流的論壇也就此草草結束。
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以生活行動的記錄為創作核心,目前她的回顧展正在倫敦展出。其中作品Take Care of Yourself中可見到芭蕾舞者以激烈的舞姿、老牌女星珍妮.摩露以朗誦,還有小丑以滑稽的動作來解讀蘇菲前男友X給她的「分手信」。
來自比利時的導演詹.洛華茲近日在巴黎上演的作品《麋鹿之屋》,是他近年來集心血大成之「悲傷/快樂的臉」三部曲中的終結篇章。美術學院出身的他,一手包辦舞台裝置及影像視覺,觀眾進劇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宛如在現代美術館展場,白色系的地板背幕及可移動的短牆、低平台,配上後方散置的眾多麋鹿及鹿角雕塑,讓人好奇地進入一個充滿故事性的場域。
美國兩位重量級的藝術家:作曲家卡特與編舞家康寧漢,近期分別歡慶百歲與九十大壽,兩位德高望重的大師不是僅以舊作重演來慶生,同時也推出新作首演,讓人驚嘆其不懈的創作力!
擔綱今年「歐洲戲劇節」開幕演出的,是名編舞家莎夏.瓦茲的新作《繼續》。這支舞延續瓦茲之前的博物館對話系列作品,跳出博物館空間,獨立成為完熟的鏡框舞台演出,台灣旅德舞者孫尚綺的獨舞也在幕與幕之間扮演承接的重要角色。
集合前國立歐迪翁劇院總監、導演兼燈光設計拉佛東和藝術指導杜瑞及編舞家卡洛塔,為法國香檳區「馬戲藝術高等學校」畢業生設計一場七十分鐘的馬戲舞蹈戲劇表演「第二十場首演」,在巴黎維特公園演出,混合馬戲、舞蹈、音樂、戲劇等表演元素,年輕男女表演者年紀自二十至二十七歲,在戲劇燈光場景氣氛下,展現令人屏息的技巧。
在全世界掀起的「節能減碳」風潮,劇場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位於倫敦南郊、老染坊改建的社區劇場「彩色屋兒童劇場」,就以「全世界第一座完全藉由風力發電的劇院建築」登上媒體刊頭。而倫敦的各大劇院,也紛紛想方設法,換用燈泡等等來節能減碳又省錢。
為了讓公共補助的大餅劃分更具公信力,英國藝術基金會新近實施了「藝文觀察員」制度,透過徵選出來的一百五十個藝文觀察員,來參與藝術委員補助的八百八十個機構的活動,並且評估參與活動的品質。這些藝文觀察員的身分與姓名都是公開資訊,以免增加藝文機構的猜忌與糾紛。
「世界舞蹈聯盟」(World Dance Alliance)及「舞評協會」(Dance Critics Association)兩個組織七月中同時在紐約開會,舞者、編舞家、舞蹈研究者、舞評等等齊聚一城,很是熱鬧。台灣在本屆「聯盟」裡又特別出風頭,不但大會主席是台灣人,表演節目裡,有十一個台灣舞團或舞者,讓人不得不讚歎台灣舞界的活躍。
前陣子在台灣沸沸湯湯的搏弈條款尚未定案,如果有人提起去澳門看表演?!大家肯定一頭霧水。是的,其實澳門不只有賭場,不只有威尼斯酒店和太陽馬戲團的Zaia,不只世界遺產歷史城區,還有藝穗節。澳門藝穗節從前澳門市政廳(現為澳門民政總署,澳門於一九九九年回歸中國)主辦首屆「澳門藝穗1999」開始,已有十年歷史,與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並列為澳門三大藝術節慶之一。
倫敦南岸藝術中心五月的5 Days in May新舞蹈活動,主題在探討新世紀的舞蹈形式如何和視覺藝術、文本、語言、Live Art、喜劇等形式做更密切的結合。其中法國編舞家瑪蒂爾德.莫妮耶和西班牙編舞家拉芮波合作的Gustavia即是結合現代舞和喜劇形式的表演。
在本屆的「首步藝術節」中,最令人矚目的演出,是來自阿富汗的青年劇團Aftaab Theatre,Aftaab在波斯語的意思就是「太陽」(中譯「陽光」),這個與陽光劇團同名的劇團,不但是阿富汗境內唯一的現代劇團,並由莫努虛金與陽光劇團一手推動。他們的作品《魔鬼的日子》,用年輕人的觀點,說出了來自本身及親友的悲慘故事。
由實驗劇團「電梯維修公司」演出的《蓋茲》Gatz,是本季紐約最特殊最熱門的一部戲,演出的腳本就是《大亨小傳》全文,一字不漏,一字不多。以一個無聊的辦公室為場景,主角演員如同小說中的敘述者拿著書從頭唸到尾,七小時後唸完;演出當中,同個辦公室的同事不時入戲演出書中角色,可說是把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投入的狀態具像化。
擅長改編經典文本的導演尼可拉斯.斯泰曼(Nicolas Stemann),在全球經濟危機仍沸沸揚揚之際,在柏林德意志劇場(Deutsches Theater)執導了布萊希特的作品《屠宰場裡的聖女貞德》Die Heilige Johanna der Schlachthfe,用劇場裡的革命來反映二十一世紀的金融危機。
勒帕吉為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萊茵黃金》及Gotham Chamber Opera在New Victory兒童劇場演出的《穿靴子的貓》,以不同的手法及天差地遠的預算,巧妙展現了劇場化現實為想像的魔力。前者創造了大都會史上最大的佈景The Machine,歌手還要吊鋼絲唱歌,演得戰戰兢兢;後者則是以傀儡上陣,操偶者與歌者同台,卻依然展現奇幻魅力。
布雷根茨戲劇節創立於一九四六年,主辦單位在戰後殘破的歐洲籌劃了這個藝術節,在湖邊推出莫札特的歌劇《可愛的牧羊女》,成為當年的表演盛事。經過多年舉辦,「布雷根茨戲劇節」已經擁有完整的劇場硬體設備,各類表演藝術也都囊括。每年在湖上舞台演出的歌劇都是重頭戲碼,今年仍演出去年的製作《阿伊達》,美麗的湖上風光與炫麗的大型場景讓觀眾陶醉不已。
倫敦的冬日凜冽且憂鬱,日照時間短少,但每年冬季舉辦的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總能以獨特的戲劇形式和幽默感照亮寒冷的冬夜。長達半個月的二○○九倫敦國際默劇節甫落幕,包括舞蹈、偶戲、默劇、馬戲等多元的形式,在五個重要的展演場所演出,今年的表演團體來自英、美、法、德、俄、西班牙等國家,而默劇節已經舉辦了三十多個年頭,成為倫敦歷史最悠久的戲劇節之一。
二○○八年東尼獎於六月十五日頒發,頒獎典禮由知名喜劇演員琥碧.戈柏主持。綜觀入圍和揭曉結果,大牌卡司、火熱題材、新穎效果不是今年主要的獲獎關鍵,實力派亮眼的表現讓開獎結果和預期相去不遠。
北京的舞台劇市場,近兩年成長迅速,在量方面蓬勃發展成長,其中貢獻卓著的就是小劇場形式的製作演出。然而真正的「民營」性質的小型演出場域,卻是在這個高峰後才開始出現,而這兩年來突出的、又扮演「先鋒」的民營小劇場場地,都藏身在古老的胡同深巷中。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