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在日籍建築師隈研吾的改造下,「船廠1862」展現新風貌。
上海

翻轉百年面貌 「船廠1862」劇場驚豔現身

位於浦江岸邊,昔日英商建造的祥生船廠,在百年歲月的洗滌下,帶著時間的風華,在日籍建築師隈研吾的改造下,翻轉成為新穎的劇場藝術中心「船廠1862」,即將在五月份正式開幕。試營運邀請曾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立陶宛OKT劇團演出契訶夫的《海鷗》,正是開幕則由現代舞蹈家趙梁的「東方靈欲」三部曲《幻茶謎經》、《雙下山》、《警幻絕》領軍。

文字|李翠芝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香港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廿歲 業界齊聚「非懷舊」深度交流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歡慶成立廿周年,以四季為主題策劃了相關活動,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進進在牛棚劇場展出相關歷史文件,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劇團並在四月初舉行「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活動邀請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分享,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

文字|陳國慧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香港、澳洲兩地攜手 舞寫四季人生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易季」

匯聚香港、澳洲兩地編舞家同台創作的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製作「易季」,選擇以「季節」為主題,面對自然的規律,探尋人類文明在季節變換中的共向,將呈現城市當代舞蹈團副藝術總監黃狄文的《尋常》,澳洲Expressions Dance Company藝術總監娜泰莉.維亞的《四季》與澳籍華裔獨立編舞家陳小寶的《夏》,三位創作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訴說人與自然交織的季節感知。

文字|張慧慧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歷史終結後的文明新頁?

法國導演戈瑟蘭與小說家貝隆傑的《1993》

卅一歲的戈瑟蘭被譽為法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他擅長以充滿感官的劇場效果,表現出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去年他應史特拉斯堡國立戲劇學院之邀,為該校畢業生發展一齣全新創作,他與法國當代小說家貝隆傑合作,以加萊難民營為主題編創了《1993》,試著用「九○後世代」的批判觀點,探究歷史與當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尋覓歐洲夢碎的關鍵線索。

文字|王世偉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音樂拼貼,轉化藝術

談香港近期四檔演出

近期的幾個演出如城市當代舞蹈節的《證言》,香港藝術節的蘇黎世芭蕾舞團《安娜.卡列妮娜》、勅使川原三郎的《崔斯坦與伊索德》與中國國家京劇院《帝女花》,剛好都用了「拼貼融合」的手法。不管是從文學、歌劇轉化為舞蹈,或是將粵劇轉化為京劇,「拼貼融合」的手法用來轉化不同的藝術形態會是一種有效的手法,不過,這卻絕非是萬應靈丹,如以這四個製作來看,效果亦是各有不同。

文字|周凡夫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紐約

紐約愛樂與大都會歌劇院 從新樂季看未來

紐約在地最受矚目的兩大音樂團體紐約愛樂與大都會歌劇院,近期都宣布了新樂季(2018/2019)的節目,前者的領導班底全新上任,在地人不太熟的新音樂總監與捲土重來的新總裁,透過「在地性」的節目安排要與紐約人拉好關係;後者則因領軍四十年的列汶身體狀況、性醜聞等問題被開除,新任音樂總監聶切-瑟昆提早接棒,人事更迭比節目更受矚目。

文字|謝朝宗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柏林

She She Pop 新作《論壇》 探索「擁有」的人性真實

德國代表性紀錄劇場團體之一的She She Pop,二月演出新作《論壇》,討論與揭露所謂「財產所有權」的各種面相,演出中,表演者從觀眾席陸續走上舞台,或獨白或合誦,描述著一個個關於「我擁有什麼?」或「我理應擁有什麼?」的生命片段與宣言,理解的笑聲不斷,所有的陌生人在此時被連結起來

文字|陳成婷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倫敦

倫敦地窖裡的藝穗舞台 聚焦小而獨特的創作觀點

倫敦規模最大、給予新進藝術家許多展演與發表新作的「拱形地窖戲劇節」,利用滑鐵盧車站旁的地底空間,讓各種多元演出在此展現,讓觀眾體驗不同於主流的觀賞經驗,今年的節目更著重在給予身心障礙藝術家創作與展演的舞台,討論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殘疾問題;同時也聚焦有非裔、亞裔與少數族群的藝術家及女性創作者。

文字|林大貂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北京

始於理想終於可惜 北京小劇場的低迷風景

北京的小劇場中最重要的四個小劇場:位於東城區的蓬蒿劇場、蜂巢劇場、國話先鋒劇場,與西城區的鼓樓西劇場,呈現了文化古城表演藝術的精采豐富,但近期似乎都陷入發展困境:最早創立的蓬蒿劇場負責人揹負巨債正努力苦撐;主打孟京輝作品的蜂巢劇場,其「先鋒性」一直停留在卅年前;國話先鋒劇場是北京小劇場劇目的展演櫥窗,但其經營以出租為主缺乏特色;鼓樓西劇場自製乏力,外租檔期多,處於發展低潮期。

文字|王泊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香港

財政預算支持大灣區交流 藝文界憂為人開荒、忽視本土

新年度香港財政預算案公布,可見政府在許多地方投入資源,文化界亦然,但就內容看來是在原來的資助框架下投入資源,但對外在環境的問題與困境卻是助益有限;另方面,預算中有一億四千萬撥款支持表演團隊及藝術家到大灣區交流,「大灣區」指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在藝文業界組織「文化同行」的意見調查中,不少人對此存有在隱憂,更擔心創作受限。

文字|陳國慧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探索「根源」 讓藝術與生活激盪迸發

2018第廿九屆澳門藝術節

將於四月廿七至五月卅一日舉行的「第廿九屆澳門藝術節」,以「根源」為題,期許觀眾在生活中體驗藝術,用藝術啟發生活,拓展觀眾對生活不同面向的各種思考。此次將有廿六套節目,包含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日本導演鈴木忠志、韓國「梯子肢體實驗室」、雲門2、比利時「偷窺者舞團」與多個澳門在地團隊,加上各類型於當地社區舉辦的工作坊、講座等延伸推廣活動,將共同呈現近百場的藝術饗宴。

文字|陶維均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心理分析進入藝術領域 重現「世紀末」潮流

柏林喜歌劇院《被烙印的人》

奧地利作曲家許瑞克曾是廿世紀初最火紅的作曲家之一,但因納粹掌權,有猶太血統的他被迫卸下國立柏林音樂院院長一職,作品被禁,他也因此被大眾所遺忘。今年剛好是許瑞克歌劇《被烙印的人》首演百周年,柏林喜歌劇院特地製作演出,並邀西班牙導演彼耶多執導。這齣導入心理分析理論的歌劇,在彼耶多手中,則呈現出主角拒絕長大的彼得潘症候群,把舞台打造成一個童趣卻又暗藏恐懼的兒童樂園。

文字|吳孟珊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紐約

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 接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藝術總監

以主辦紐約最重要藝術節「下一波藝術節」而知名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上月宣布將由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接任下一屆的藝術總監。白登最廣為人知的製作成就就是花了近廿年把音樂劇《搖滾芭比》帶上百老匯,另外他也有豐富的各類藝術節策展經驗,而要帶領「下一波藝術節」這個曾將眾多大師介紹給新大陸的藝術節,他未來的地位動見觀瞻,將面臨的新挑戰也不容小覷。

文字|謝朝宗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倫敦

楊維克劇院藝術總監連恩卸任 非裔劇場人奎厄瑪接手

擔任了楊維克劇院十八年藝術總監的大衛.連恩,於今年二月正式卸下職務,交給目前擔任美國巴爾地摩中心劇院藝術總監的夸梅.奎厄瑪。連恩任期中將楊維克打造成充滿新意與想像力,同時又富含年輕創造力的場域,而身為移民後裔的奎厄瑪,背景多元且才能與經驗豐富,被認為將為劇院帶來新的活力。

文字|林大貂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巴黎

劇場創作以亞洲移民為題 認識亞裔族群的契機

今年,巴黎兩間國立劇院分別搬演了以亞洲移民為題材的作品新銳女導演恩桔妍的《西貢》,透過單一廚房場景,流轉於兩個時代與城市之間,重塑越南移民的辛酸史;曾來台創作的法國導演迪麥可《華人在奧貝維利耶》則用充滿感官性的舞台效果跨越了文化藩籬,讓法國觀眾突破成見,認識華人的現實處境。透過劇場,讓法國觀眾有機會認識亞裔族群,讓劇場藝術體現跨種族的人性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上海

滬語話劇《繁花》 搬演上海的弄堂史詩

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滬語小說,滬語話劇《繁花》調製上海弄堂走出來的市井味,用兩段時空交錯,拼貼阿拉上海人的生態地圖。舞台無法還原小說的審美取向和歷史真實,導演馬俊豐提出了「時代肌理,當代表達」,提純精煉後,不直接表現過去式,而是站在今天去回望兩個時代,走進劇場仿佛步入舊時屋檐下

文字|李翠芝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時間逝如斯,只有香仍在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香.夭》

延續二○一六年無伴奏合唱團「一舖清唱」回溯二○一四年香港「佔中」事件的製作《香.夭》,二○一八年四月「一舖清唱」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合作了同名舞劇,由「一舖清唱」的藝術總監之一、編舞家伍宇烈編創,十三位舞者加上十二位歌手同台演出,「在舞台上,他們將會述說記得或者不記得的、那夭亡了的、那個因個人經歷而存在過的香港。聲音和身體對他們來說,不是媒介,是象徵。」伍宇烈說。

文字|李海燕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別具特色的音樂比賽 遲到一年的頒獎典禮

泰國清邁「吉納斯特拉國際音樂節」

第一屆的泰國清邁「吉納斯特拉國際音樂節」暨音樂比賽於二○一六年十月舉辦,原是難得的音樂盛事,卻因泰皇蒲美蓬駕崩,全國肅哀,停止一切文娛活動,原本的頒獎典禮,也被迫延至次年舉辦。音樂比賽的成人組採開放式,比賽不分樂器種類,聲樂、鋼琴、吉他、薩克斯風、長笛、絃樂等互相抗衡,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同場競藝,放開的不僅是種類,也是思想、情緒、觀念。

文字|唐若甫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新世紀鋼琴之聲 隨性自在的「新古典」

跨界鋼琴家侯舒卡

這場元旦音樂會是跨界鋼琴家侯舒卡今年巡迴的第一場音樂會,向來以現場即興演出為主的他,這天是與阿爾瑪絃樂四重奏這個古典音樂團體合作,因為偏向古典樂,侯舒卡也透過「樂譜」與四重奏團溝通,他招牌的預置鋼琴、電子聲響也沒缺席。作為「新古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融合了古典、嘻哈、搖滾、龐克等多樣風格,侯舒卡難以定義也不在乎如何被定義,「我喜歡說人的故事,因為我關心人,我在乎人。」侯舒卡如是說。

文字|林琬千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紐約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

文字|謝朝宗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柏林

藝術教育全面啟動 為新世代培養「開發未來」能力

為了培養下一代的創意思維與開發未來能力,柏林各藝文機構莫不卯足勁進行藝術教育。「藝術欣賞的年紀,愈早開始愈好!」是柏林藝術家的共識,透過制度與資源的支持,在「量」上面已有相當成績,但「質」的追求更需要人才與研發,多樣型態的體驗性親子節目、貼近生活的節目企畫,是讓市民更願意參與的關鍵。

文字|邱映潔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倫敦

歡迎來到《叢林》! 在難民營裡尋覓不屬於你的國家

二○一五年時英國劇作家墨菲和羅伯森曾在名為「叢林」的加萊難民營中創建了「好機會劇團」,隔年當營區被法國政府剷平後,他們便將以圍繞著難民營中一間阿富汗餐館的故事,寫成了這齣《叢林》,近期並在倫敦楊維克劇院上演。透過《叢林》一劇,讓置身其中的觀眾們,被獨屬那塊土地的喧鬧和真摯情誼交流所團團圍繞著,那些如「文明」產物的界線與階級,逐漸變得模糊

文字|林大貂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巴黎

當紅導演凡森.麥坎尼 用極端表現挑動當代社會敏感神經

縱橫劇場也跨足銀幕,編導演全才的凡森.麥坎尼可說是法國倍受矚目的青年導演。他以經典改編驚豔劇場觀眾進而崛起,認為劇場演出重點並非情節合理性,而是揭露現世矛盾的力量。去年巴黎秋天藝術節他推出三齣自編自導作品:揭露政治現實的《我是國家》、沉浸式的《這就是我永遠不會告訴你的》與批判文化產業的《缺乏》,透過極端的表現方式,麥坎尼將演出化為一場震撼人心的體驗。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上海

究竟總是負好春 京劇《大宅門》的門外風波

《大宅門》從電視螢幕搬上京劇舞台,去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上海戲劇》雜誌針對此劇作了幾篇報導,包含專業劇論、網友短評和編導郭寶昌訪談等,卻引發郭寶昌負面回應,媒體雖回覆道歉,卻又引來導演解釋種種不滿,來回交鋒,卻只在報導評論內容的錯謬上打轉,討論竟沒有回歸作品本身

文字|李翠芝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