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舞展跳脱传统镜框式舞台,编舞者也充分利用空间来创作。(黄浩良 摄 三十舞蹈剧场 提供)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十种景致

三十舞蹈剧场「独舞拾景」舞展

仿宋元勾栏式的木质舞台,充满一群跳跃的现代舞蹈精灵,「独舞拾景」舞展分为「上舞展」、「下舞展」两阶段呈现,不论在楼上或楼下,室内或户外演出,皆考验编舞者的创意。

仿宋元勾栏式的木质舞台,充满一群跳跃的现代舞蹈精灵,「独舞拾景」舞展分为「上舞展」、「下舞展」两阶段呈现,不论在楼上或楼下,室内或户外演出,皆考验编舞者的创意。

三十舞蹈剧场「独舞拾景」

上舞展

3月4日〜7日

下舞展

3月12日〜14日

汉唐乐府艺文中心

汉唐乐府艺文中心仿宋元勾栏式的木质舞台,向来呈现的是典雅幽远、古意盎然的南管音乐、梨园乐舞。你可以想像这个沈静空间充满一群跳跃的现代舞蹈精灵,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展现舞蹈艺术的多样面貌,藉著作品「与空间对话」,是近年来国内许多舞蹈工作者探索的方向之一。年轻的舞蹈团体三十舞蹈剧场,参与这次「独舞拾景」舞展的十位编舞者,都是由环境出现,尽情地玩一次舞蹈与空间对话的游戏。

「独舞拾景」舞展分为「上舞展」、「下舞展」两阶段呈现。上舞展发表的空间是汉唐乐府艺文中心楼上的排练室和户外的走廊、空中花园。下舞展则在面积不大的勾栏式舞台上演出。不论是楼上或楼下,室内或户外环境,各有其自由处与局限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考验编舞者的创意。

别有天地的上舞展

既然跳脱传统镜框式舞台,编舞者也充分利用空间来创作。张秀萍自编自演的新作,以「等待」为主题,将去年下半年苦无演出机会,从焦虑不安到只能等待的低潮情绪,藉舞蹈彻底宣泄。从室内舞到屋外,她刻意将舞蹈和空间氛围作对比设计,在室内以抠指甲等肢体动作来表达等待中内心的不安和不耐烦,可是到了吵杂的屋外,舞蹈中反而看不见不安分的因子。

取得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硕士学位后返回马来西亚的陈连和,透过《短诗两首》重现他由多元文化演绎出来的身体质感。第一部分〈冥想〉在排练室内发表,陈连和蜷缩在地上的肢体,平缓移动如胎息;第二部分在花园表演的〈旅行〉,他像舟行湖水般轻柔自在。整个作品是编舞者探索身体原点的吿白。

从小习舞至今,名流理论和技巧寄居在旅美舞者林向秀的身体里,如限制她自由伸展肢体的网。在新作《囚》中,她以肉色丝袜编织成蜘蛛网,禁锢著她的身体和心灵,挣脱枷锁的设计,反映出她潜意识里想抛开过去的舞蹈训练,可是她在与地上一大片布互动时,又透露著她对过去所学的依赖。舞的最后,林向秀想到两种结尾,难以抉择,这何尝不是她现在心情的反射。

曾参与陆爱玲的舞台剧《等待果陀》演出的朱星朗,对剧作家贝克特作品中表现人对生存和死亡的荒谬想法有深刻感受,他的舞作也利用贝氏剧中常见的石头、水、树枝、帽子、绳子等道具,随机取样来发展,以凸显生活也是在不可知中不断作选择的特性。其即兴的方式加上戏剧元素的编作方式,有别于其他舞作。

十位编舞者中年纪最轻的周怡,希望抛开近年在海内外辗转不安定的心情,所以在舞作中她会穿上透明、飘逸的舞衣,让舞蹈与空间结合,呈现不受束缚、自在飞翔的感觉,寻回属于她的年纪该有的轻松、快乐。

在你前面的下舞展

吴碧容的作品就是以空间来构思,《游走在方寸之间》选用的新时代音乐,有奔跑在草原上的感觉,吴碧容设计走路、跳跃等动作、与音乐的感觉贴合,却与局限的空间形成强烈对比,以至舞作中常会出现撞到墙壁、勾栏等状况。吴碧容说:不是我不会跳舞,而是空间有限。方寸之指「心」,舞作也透露出编舞者对开辟的心境和视野的追寻。

延续去年在蔡瑞月舞蹈馆发表的作品,卓庭竹以女性角度去思考女性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体状况,《花》以强烈的视觉感强调生命的呼吸。舞台色彩、服装和舞者的动作,都是强烈而绝对的血红与纯白。她说,尤其被空间压缩后,舞蹈的力量是膨涨出来、渗透进去的感觉,她刻意减少舞蹈动作的比重,只是距离太近,每个动作在观众面前都被放大,加强视觉效果。

云门舞集舞者王维铭在这次舞展中发表编舞处女作《动》,由张秀萍演出。看过许多表演,自己又是专业舞者,王维铭却常自问「舞者一定要跳舞吗?」,为改变大家对舞蹈刻板的印象,《动》是一支不跳舞的舞蹈,舞者只是在小小空间里不断地做著走、停、蹲等动作,音乐和动作都在不规则中进行或停止,动、静之间微妙的变化,造成空间放大和缩小的改变。他期望能玩出新的身体感觉,也呈现他对舞蹈不同的想法。

颜凤曦的《正扑克牌与反扑克牌的对话》是一支游戏感很强的舞作。她为十三张牌设计不同质感的动作,黑桃、红心、方块和梅花也分别代表我、你、她和他,在三副扑克牌铺满的舞台上,舞者以另外两副牌所翻开的数字和符号来表演,肢体动作配合简单的中、英文并陈的语言,传达的却是复杂的意念或想法。

紧扣与空间对话的主旨,蔡慧贞的《迷》是舞者与空气中情人的对话。没有道具布景,手部和关节动作的设计,使身体线条得以延展出去,虽然不以女性身体的探索为出发点,作品却可见女性敏锐细腻的特质。

舞作的主题不同、使用的肢体语言也各有特色。对于参与「独舞拾景」舞展的编舞者来说,如何使舞蹈与空间的互动展现独特的风格,是一项自我考验,他们也在实验的过程里寻找更多身体与创作的可能。

 

文字|徐开尘  新闻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