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违多年,中国国家京剧院于今(2023)年9月再次来台,好戏连台,座无虚席,除精湛的唱腔余音绕梁外,掌声不绝,也从观众席穿透到整个国家戏剧院。
这一连6场的演出,不仅是COVID-19疫情后首位专案申请通过来台的中国剧团,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京剧院访台的30周年。1993年中国国家京剧院首次来台,是两岸交流后最盛大的一次,从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到台中、台南再回到台北社教馆,近百人巡回16场。当时随团来台的文武老生于魁智以《打金砖》及《文昭关》的精湛演出打响名号。而李胜素原在山西京剧院,1998年在已故剧作家贡敏的慧眼推荐下,首度与于魁智合作演出《野猪林》的林娘子、《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引起台湾戏迷的关注,与于魁智被誉为最佳黄金组合。
30年后,我们在国家戏剧院的观众席,在密集演出的缝隙里,邀请于魁智、李胜素,与王安祈教授聊聊这次来台的感受——时空对照,薪火相传。
王安祈(以下简称王):首先恭喜两位老师,6场演出门票秒杀近乎完售,一票难求。30周年演出的火热程度,很多戏迷专程从海外飞回来看戏。
于魁智(以下简称于):我知道有从美国、新加坡、泰国来的,也有台湾南部戏迷赶高铁上来看的,以及包括台湾戏曲学院学生在内的很多年轻人。
李胜素(以下简称李):我本来担心票房不太好,(王:怎么可能)真的,后来这两天演出,发现台湾青年观众非常多,我收到很多信,其中有一封写「我十几歳看戏,本来想考戏校但没办法,希望台湾青年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两岸多交流」。
王:记得2005年传大艺术周敦仁先生说可能接下来不办了,您那一年特别贴出《打金砖》,我在台下清楚见您谢幕时抱拳环顾四周,深情望向每一位观众,看得出来您很激动。
于:那年演《打金砖》有段插曲。当时我们有个同行在飞机上看到台湾报纸,有一则新闻报导「传大计划停办,中京院可能是最后一次来台演出」,我知道后就报了《打金砖》给周先生。这戏是我当年进中国京剧院的敲门砖,我在1979年下了一整年功夫学,当时天天都要摔个30回,我到港澳台英国都演这戏,我有自信《打金砖》能唤回周先生的心。
我经常跟团队讲「谢幕也是一场戏」,我谢幕一定环顾四周围,不只一楼,二楼也有观众,那一次我特别用心灵跟台湾观众对话,「我们一定会再来,感谢大家爱我们的戏」,那天现场气氛很热烈,周先生夫妇也被感动到。
王:您来台演出就像是探亲访友,跟观众互动很不同。这次《打金砖》的〈上天台〉幕后念一句「摆驾」,全场观众都在回应您,跟30年前中京院首度来台盛况对照,当时也是一股热到不行。30年我们台湾观众物换星移了好几批,不变的是对京剧艺术热度始终这么高。
您1998年与胜素在台湾的舞台上首度合作,至今25年,台湾观众看您二位的戏,情感特别不一样。

疫等4年,飞机落地那一刻
于:任谁都没想到2020年爆发疫情,整个艺术活动近乎停摆,每个人都宅在家里,不知道将来会如何变化。防疫这几年,每到这个季节,我们的心就到台北。我跟周先生一直保持连系,无不期盼疫情快快过去,一切恢复如常,没想到一隔就隔了这么多年。
宣布解封后,传大艺术第一时间发出邀请,我要特别感谢周先生对我们的认可,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做出要到台湾演出的决定,同时启动相关程续,包括挑剧目、编排、调整演出阵容,因为有些老演员退休了,像是江其虎、张静、陈国森等等,必须由中青代顶上。这次一行80人到台湾演出,多数团员来过国家戏剧院,但很多青年演员是第一次来。我在临出发前开了个会,除了强调团队纪律,最重要跟团员讲,这次到台湾,非比以往。
30年前中国国家京剧院,当时叫中国京剧院,首次访台演出,京剧大师袁世海、杜近芳先生开创两岸交流的道路,给台湾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我们打下非常好的基础,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沿著前辈大师的路在走,这次去台湾不仅仅是艺术面貌、舞台呈现、团队作风,一言一行都要展现国家级水准。
当我们收到申请通过消息后,心情很兴奋,特别希望时隔4年半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整体面貌,过程中给周先生造成很大压力。很多人问「你要去台湾演出」,我只能说「有在规划」, 不敢说得太肯定,等拿到入台证后才敢说。
飞机落地那一刻,我第一句话是「终于回来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朋友,熟悉的剧场,真的就是回家的感觉。

李:我每次来演出都会在剧院前留影发朋友圈,总是有好多人留言「我们去过、也在剧院留影过」,很多朋友都来过,对台北太熟悉太、亲切了。
于:30年前梅葆玖先生到台北中山堂演出,袁世海、杜近芳先生从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到台中、台南,再回到台北社教馆,名家前辈可说是破冰之旅地打开两岸京剧交流之门。这次我们时隔4年半来台湾也算破冰之旅,对于两岸交化交流,推动京剧艺术,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在年轻人可能不觉得,但若干年后就知道这项工作不容易。
王:这次能来真的是历史走到新页。我经历过30年前中京院第一次来台演出,那个激动至今难忘,后来传大应戏迷要求,开始年年邀请中京院来台,30年来除了受SARS影响没来,几乎年年都来,我们觉得一切很稳定,从没担心过哪一年会不来,谁知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阻断4年多。
于:30年前百人巡回全台近一个月的盛况,用现在网路说法叫「爆棚」,我第一次在国父纪念馆感受到京剧爆棚,两千多人的座位,像个大扇面,幕一拉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演员很兴奋受到欢迎。这次幕一拉开,观众抱以热烈掌声,青年演员没见过,受到很大激励。
李:台湾观众对青年演员很包容很鼓励,不管你有没有名气,谁出来都给予热烈掌声。
于:台湾有一流水准的京剧观众,欣赏水平、素质都非常高,京剧演员在台湾演出,能找到身为艺术家的尊严。
王:我们很尊敬京剧艺术,尊敬每位艺术家。《霸王别姬》虞姬字幕才出,胜素人都还没亮相就掌声如雷。
李:对演员压力也大,肯定要把最好一面展现出来。
于魁智X李胜素X王安祈 30年时空映照,25年京剧奇缘(下)


主持:王安祈(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退休讲座教授)
与谈人:于魁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总监)、李胜素(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时间:2023年9月29日 16:00-17:00
地点:台北 国家戏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