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金慶雲

發表文章 28 篇
  • 《愛的堅貞》或可作為布拉姆斯一生感情的寫照
    焦點

    純眞年代 布拉姆斯的第一首歌

    《愛的堅貞》或可作為布拉姆斯一生感情的寫照。他的終身未婚,不論是因為對第一次愛情的堅持,或是不信任自己對愛情能夠堅持,可能都糾結在這個課題上。

    文字|金慶雲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布拉姆斯的歌是通往其內心世界的窗口。圖爲布拉姆斯(右)與小約翰.史特勞斯合影。
    焦點

    如果維特不死 布拉姆斯的歌

    一九九七年,是舒伯特生辰二百年及布拉姆斯百年忌日,這二位相差近一世紀的作曲家,對德文藝術歌曲有著極重要影響,其中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及室內作品廣爲大衆所知,在其百年忌日,特別針對其藝術歌曲作一介紹。

    文字|金慶雲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 金慶雲
    焦點

    美麗的旋律及其他 舒伯特的歌

    舒伯特的天才近於莫札特。他一揮而就,猶如宿構,源源不絕寫出自然流暢美麗的旋律,從沒有勉強造作的地方。舒伯特的音樂不可思議的貼合於詩的極細微隱密的轉折。詩人經營的難以捉摸的溫度光線氣味心情,被那音樂,準確的擊中,甚或讓我們更深刻的感知。

    文字|金慶雲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馬勒是一個太複雜的演說家。常在還沒有充分發展時就岔開主題,但他總曉得自己要說什麼,遠兜遠轉地又回來。小題大作,歇斯底里。白裡翻纏,死中求活。他怕自己說不清楚,標題不夠,還得加上歌詞。卻好像更離題了。但他那麼認真,你知道他是有道理的。然後在越來越長的最後一樂章,說了又說,咬住不放,非要你感動不可。

    文字|金慶雲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音樂

    黑姑娘的玻璃鞋

    不是標新立異,我誠心想為芭托辯護。名無倖至,芭托絕非一無是處。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討論一下聽眾的心理,批評的尺度,還有「芭托現象」。

    文字|金慶雲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德國古城敏斯特(Münster)紀念女詩人德蘿思特二百週年誕辰的神劇便在此敎堂首演。
    德國

    在地平的邊緣,我看到生生大地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二日是德國古城敏斯特(Mnster)最引以爲傲的女兒,女詩人德蘿思特(Annette von Droste-Hlshoff, 1797-1848)兩百歲的生日。今晚一齣神劇在敎堂演出。作曲者是施捷。

    文字|金慶雲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 威爾第的分析者巴塞威認為威爾第的歌劇《西蒙.波卡内格拉》受到德國格國歌劇的影響;圖為Tito Gobbi飾演西蒙.波卡内格拉與飾演阿密莉亞的Orianna Satuniones於一九六五年在倫敦柯芬園演出的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威爾第百年祭/表演篇

    以人聲戲人生

    各種人聲在威爾第的筆下,似乎早已安排妥當;飾演反派角色的女中音、受到命運捉弄的男中低音,比起女高音與男高音是幸運多了,他們不一定是主角,但是是歌劇中的靈魂人物。威爾第給予女高音與男高音吃重的音樂與悲劇性的角色,讓他們遭受命運的撥弄,他更以暴烈的音樂凌辱歌手,教他們嘔出心血,以製造威爾第式的悲劇,而讓觀衆處於這施虐與受虐難分的痛苦快感中。

    文字|金慶雲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音樂

    參孫的頭髮

    從低音到高音區,跌宕衝擊。那種絶望的吶喊,激烈真摯,沒有一點躲閃。只有瑪頓這樣的重戲劇女高音有這麼寬廣的幅度,在每一個聲區,把每一種情緒和盤托出。任何雕琢,都趕不上這樣充溢著大廳的沈痛淋漓。

    文字|金慶雲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舒伯特一生寫作無數藝術歌曲。
    里程碑

    讓石頭唱歌的人

    舒伯特創立了一種新的美學。一個人聲,一架鋼琴,音域多半在一般人可以唱的範圍內,可以短小到只有十幾小節。就憑著這麼樸素的工具,他建構起一個包羅萬有的想像世界,呈現出這世間乃至以外的幾乎一切情境與感覺。

    文字|金慶雲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音樂

    大神踟躕

    特菲爾之所以為歌劇明星,除了聲音之外,顯然還因為他是絶佳的演員,天生富於幽默感。 而他具備了作為喜劇演員必須有流利語言和清晰吐字。安可時他唱了《唐喬凡尼》, 這就是他那上了《紐約時報》頭版、風靡大都會的另一個莫札特角色。 不只因為外型,他的唐喬凡尼據說散發的是粗獷的雄性魅力。

    文字|金慶雲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牡丹亭》的文學成就雖高,但也是在樂師、演員、歌者等人士歷多年心血才使之成爲崑劇演出的經典作品。
    回想與回響 Echo

    崑曲札記

    崑曲命不該絕,或正是它具有每一種偉大藝術必備的多重性。而做爲舞台表演藝術,多重性指的不單是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劇本,更是各項劇場要件的個別高度發展與互相糾葛。決定崑曲命運的不僅是劇本的文學或社會價値,也是它的音樂、表演形式和演員。

    文字|金慶雲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馬勒用過十首呂克特的詩,這位詩人對馬勒不僅重要,簡直唯一。
    系列

    世間生活

    馬勒,在歌裡念念不忘「世界」。從《流浪者之歌》到《亡兒之歌》,他總質疑世界的無情,無視於渺小個人的悲歡離合,照常運行。而一個人也可以向世界說不,追尋自己内心的和平美麗。在「自己的天空,在愛裡,在歌裡」。而這樣的孤絶純粹,竟也是分享。因為愛,因為藝術。

    文字|金慶雲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馬勒除了歌曲是用呂克特的詩入樂外,他的四、五、六號交響曲的靈感也是來自呂克特的詩。
    聲、歌與樂

    愛與憂傷,世界與夢

    正就是這紛雜的人世風景,令人懷疑,沮喪,厭倦,疲憊。又總有小小的喜樂,永恆的憧憬,令人拳拳眷戀,就像馬勒用三個p標示的人聲,從管弦的陣仗中穿透出來。有時是無限綿長溫柔,驟然又有音程的突兀大跳,然而無論樂團如何五彩繽紛,總是清晰地傾訴著純粹真誠的本心。

    文字|金慶雲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朱苔麗承襲著卡拉斯的聲音美學,使用「骨頭的聲音」,唱出動人的音樂,挑起聽衆内心最深刻的情感。
    回想與回響 Echo

    命運的星空

    她的美聲是璀璨的星空,她還要從星空中讀出命運。而她的穿透力,她對音樂與詞意的敏感,才是第一流歌唱家的品質之所在。

    文字|金慶雲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馬勒在《少年魔號》呈現的怪誕之美,就像同年代的維也納分離主義畫家克林姆的畫。(圖為克林姆畫作《生命之樹》)
    系列

    猶是深閨夢裡人

    對《少年魔號》情有獨鍾,是馬勒慧眼獨具。或正是這種與衆不同的品味,使馬勒成為重要藝術家。《少年魔號》所代表的,不只是與「廟堂藝術」相對的「鄕土藝術」;也是與「優美」相對的「怪誕之美」。《少年魔號》是俗文學。正可沖洗一下浪漫主義後期一再重複,「雅不可耐」的虛假。

    文字|金慶雲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系列

    太陽如此光輝上升

    馬勒妻子對他上一分鐘還在逗弄孩子,下一分鐘就關上門寫《亡兒之歌》不以為然。而大女兒竟然在五歲的時候夭折,導致馬勒精神與身體的崩潰。《亡兒之歌》一曲成懺。「天以百凶成一詩人」,成就一作曲家。

    文字|金慶雲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馬勒《流浪者之歌》中的走工學徒不禁令人聯想起舒伯特(圖)的《美麗磨坊女》中的磨坊小工。
    聲、歌與樂

    我不知道,生命如何做到

    「愛與傷痛,世界與夢」是馬勒音樂不變的主題,是他人格、靈魂、藝術的自白。前二者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但似乎馬勒特別把這小我的感受,放在與「世界」對應的高度與廣度觀看。這就是馬勒之所以為大,所以為深刻。沒有達成的是夢想。而真實的世界,即便有多少無奈,也如夢境般美麗。

    文字|金慶雲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獨幕歌劇《弑父》劇照。
    藝鄉人

    從西方文化的根髓出發

    施捷是國內愛樂者一個不熟悉的名字。但在歐洲,施捷已經是一位十分活躍的作曲家了,不斷被委託作曲,作品在各地演出,甚至在最挑剔的維也納,他的作品也成了現代音樂會中不時出現的曲目。今年一月,他更受邀爲紀念德國女詩人德蘿斯特二百歲冥誕而演出的神劇《生生大地》作曲。

    文字|金慶雲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迪里拜爾是現今華人女高音最受矚目的花腔女高音,在歐洲發展的她,是歐洲各大歌劇院爭先邀請的對象。圖為她演出《來自拉默美的露琪亞》的劇照
    回想與回響 Echo

    天使飛翔

    或許這正是量測花腔歌手的一個標尺。在沒有花腔樂句的地方,迪里拜爾呈現的是一個近於完美的抒情女高音品質,與花腔能力無渉。純淨、均匀、綿長、溫煦,一任天然、似不著力,而潛能勃勃,彷彿隨時可以延伸擴張,毫不造作,簡靜中蘊含著若有若無的暗示。非關經營,而以直覺的音樂感神遇。

    文字|金慶雲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許萊亞非常喜愛布拉姆斯的民歌,因爲有保存德國民歌遺產的重要意義。許萊亞覺得他未來唱歌劇的可能性不高。
    名家訪談

    聲樂家暢談舒伯特與布拉姆斯

    一九九七年是舒伯特誕生兩百年,同時也是布拉姆斯逝世一百週年,歌唱家許萊亞選擇這兩位音樂家的曲目在台北演唱,在訪談中他談到個人對於舒伯特與布拉姆斯曲目的特殊感情。

    文字|金慶雲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