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回應與挑戰
從歧視到注視、從技術到學術
本刊今年一月號「舞蹈論述初探」的特別企畫中,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別從自身專長和興趣的角度,提出關於舞蹈研究的重要議題,突顯舞蹈研究的現況,但也有遭遇到的誤解。本文作者欲藉此機會回應「舞蹈論述初探」,並表達個人對舞蹈研究的看法。
-
專欄 Columns
歌者的困惑
作為一位歌者,尤其是東方歌者,我們一定要知道各種歐洲聲樂學派的存在,才不會產生很多無謂的疑惑,也會有較多的機會做適當的選擇與調適。理想的聲音應該是多樣性的,應該能夠自由進出不同的語言,不受技巧的限制。
-
專欄 Columns
戲劇中的肢體說了什麼?
肢體語言雖然在戲劇中有其作用,但是局限性也太大了,不可能單獨依賴肢體的動作完成一齣具有深度的作品。否則有舞蹈、啞劇足矣,何苦還要戲劇?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新加坡〕 二〇〇一年新加坡藝術節 二〇〇一年新加坡藝術節將於五月三十一日起展開為期三週的活動,至六月二十四日止,預計將有舞蹈、音樂、戲劇及音樂劇場等來自二十個國家的三十二個節目一齊共襄盛舉。 在舞蹈節目方面,除了來自日本的女性現代舞團H.ART Chaos將演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Ultima Vez)推出《非關慾望》In Spite of Wishing and Wanting外,法籍越裔的編舞家Ea Sola 則演出其亞洲首演的作品《安魂彌撒》Requiem、還有韓國多元創作編舞家Sen Hea Ha與印尼傳統宮廷舞者合作的《迷宮》Labyrinth,以及加拿大皇家溫尼伯芭蕾舞團等的演出。 戲劇方面,外國團體有剛在台北.國際城市藝術節演出的澳洲團體艾雷那現代劇場(Arena Theatre)的作品《吞噬青春》Eat Your Young。新加坡當地的兩個戲劇領導團體「必要劇場」及「實踐劇場」將擺手合作推出由郭寶崑、Haresh Sharma及張子建編劇的藝術節大戲《百年等待》One Hundred Years In Waiting。另外,曾在義大利Workcentre of Grotowski and Thomas Richaeds工作兩年的新加坡「老牛劇團」也受邀在藝術節中演出One Breath Left。 在音樂方面,這次藝術節的壓軸則邀請到美國的極限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他的團體做三場不同内容的演出。前兩場分別演奏格拉斯為Life Out of Balance以及 Life In Transformation這兩部電影所作的配樂。第三場則是格拉斯的作品回顧,囊括其創作的器樂曲、歌劇、舞蹈和電影配樂;如《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Second Movement of Low Symphony以及《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配樂作品均會一一呈現。音樂劇場方面,則有加拿大團體 Les Deux
-
台前幕後
流體的做答
面對場景極瑣碎的劇本,導演傅裕惠思考著如何將所有的片段流暢地串聯起來,如同操弄著俄羅斯方塊,好讓他們墜落得美麗而優雅、帶刺卻輕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威爾第百年祭
威爾第將義大利的歌劇美學推向極至;他以人聲戲人生,以合唱激勵了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用音樂將浪漫文學重新詮釋。在他譜寫的歌劇中,以人聲細膩地雕琢著人物的性格,充滿了戲劇張力,直到今日仍挑戰著歌手與指揮家的極限。 或許因為威爾第的歌劇呈現了現實人生與優美旋律,而常被誤認是「通俗」而「膚淺」的,卻忽略了其劇作豐富多層次的藝術内涵;在這新世紀之初,適逢威爾第逝世百週年,全世界的歌劇院紛紛端出威爾第的菜餚之際,我們試圖以多元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這位長期以來被誤解的歌劇英雄,試著歸還威爾第應得的歷史評價。
-
舞與影的對話
有雲無云.有伊無影
「到時候這段會放映的影像,你現在是要跟他跳舞。」而實際上除了空氣,舞者看不到任何東西。
-
名家訪談
音樂是用一生來追尋的信仰
維多.皮凱森(Victor Pikayzen)是跨入二十一世紀後的這個世界碩果僅存的少數小提琴大師之一。在所有演奏家及小提琴教師心中,他是傳奇性的技巧巨匠;更是把演奏美學推向極致的偉大藝術家。他的演奏足跡遍及舊蘇聯、歐洲、中東、遠東、拉丁美洲以及加拿大等等,與他合作過的傑出音樂家不計其數;許多二十世紀重要作曲家將他們的作品題獻給他;所有重要的國際比賽都禮聘他爲評審。他是俄國小提琴家稱霸全球樂壇的黃金年代之最後、以及最好的代表人物。 早露的天才 皮凱森於一九三三年誕生於舊蘇聯的基輔,父親是基輔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母親則是基輔歌劇院專屬鋼琴伴奏。四歲時得到他第一把小提琴,六歲開始由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Joseph Gutmann正式啓蒙,並由其父親亞歷山大.皮凱森繼續教導。九歲時以神童姿態首次登台,由國家交響樂團伴奏,演出韋尼奥夫斯基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十歲時演奏柴可夫斯基協奏曲,並於廣播電台錄製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十三歲時他獲邀以十三天的時間練成、並演出Nikolai Rakov的小提琴協奏曲,獲一代宗師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之讚賞,收爲入室弟子,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師生關係,是跟隨Oistrakh最久的學生。 十六歲開始,年輕的皮凱森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無數,其中重要的獎項包括:一九四九年布拉格庫伯利克(Kubelik)大賽第二獎與桂冠、一九五五年比利時伊莉沙白女王大賽第五獎銀牌、一九五七年巴黎提博(Thibaud)大賽第二獎、一九五八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第二獎,以及一九六五年熱那亞帕格尼尼大賽首獎;並於同年受聘於莫斯科音樂院任教。自此,皮凱森開始了他演奏與教學、忙碌的雙重生涯。 作爲獨奏家,皮凱森曾和無數世界一流的樂團與指揮家合作;除了傳統經典曲目外,他更擔綱許多二十世紀重要作品的首演。他是第一個在俄國演出巴爾托克無伴奏奏鳴曲的小提琴家,也是第一個把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帶到拉丁美洲的人;他更發掘了帕格尼尼的《G弦上的拿破崙奏鳴曲》以及《春天變奏曲》,作世界首演以及首次錄音出版。他也從不間斷室內樂的演出,合作的對象都是歷史性的音樂家,如 David及Igor Oistrakh、Lev Oborin、Maria Yudina、Alexander Nasedkin等
-
即將上場
台北傳統藝術季《原鄕樂舞祭》
今年台北傳統藝術季唯一的樂舞節目是由台北市立國樂團與台北民族舞團共同演出的兩岸藝術家作品聯演《原鄕樂舞祭》。節目將邀請香港作曲家郭亨基指揮,演出作品將分西南風與台灣祭兩大部分。 西南風部分由香港編舞家何浩川根據郭亨基的作品《火把節之夜》、《戀歌》等曲子編作富雲南風味的舞作。台灣祭部分則由台北民族舞團演出本土祭儀舞蹈《跳神祭》,以及由陳中申作曲的《慶神醮》。
-
即將上場
黑森林肢體靈魂劇場《血如噴泉》
「黑森林肢體靈魂劇場」將重新演譯殘酷劇場導演暨劇作家安東尼.亞陶的作品,推出《血如噴泉》一劇,期望能震撼一下觀衆的神經與心靈! 此劇力圖以人聲、鼓音、肢體、運動、空間、影像等等舞台元素的整體調度,讓演員心底最隱密的部分(潛意識)展現出來,讓觀衆能夠深切地被演出的氛圍所打動
-
即將上場
國家巡迴音樂劇團《艾薇塔》
由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並曾獲一九八〇年美國東尼獎最佳作曲、導演、劇本、女主角、音樂劇等諸多大獎的音樂劇《艾薇塔》Evita,將於本月起由美國的國家巡迴音樂劇團(National Touring Musicals)在台展開巡演。 故事描述阿根廷已故總統斐隆的夫人艾薇塔,如何從一位出身中下階層的私生女,憑著美貌、聰明才智與野心,成為人人愛戴的第一夫人的傳奇。豐富的劇情加上韋伯融合南美熱情的Basa Nova、探戈、華爾滋及流行音樂等多變的音樂旋律,讓此劇在七〇年代便風靡了歐美的觀衆。並於一九九六年改拍成電影,也獲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
-
即將上場
平安之歌女生三重唱「咱的母親咱的夢」
由三位視障母親組成的「平安之歌女生三重唱」,成立五年以來,曾深入社區、感化院、醫療院所、地震災區、安養中心等地,以其優美的歌聲關懷、撫慰著受創的心靈。一九九九年更受邀赴美於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演唱,獲得高度肯定。 在二〇〇一年新世紀的母親節前夕,「平安之歌女生三重唱」將演出「咱的母親咱的夢」,為天下的母親祈福。
-
即將上場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三十週年世界巡迴
被譽為「室内樂中最偉大的團體之一」的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為紀念成立三十週年,特別於巴黎、倫敦等重要的大城市展開世界巡演活動,台北的演出也將於本月舉行。此次節目,除了演出其頗受歡迎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132號外,更將與國内大提琴家張正傑攜手演出舒伯特最後一首室内樂作品弦樂五重奏作品163號。
-
即將上場
廖末喜舞蹈劇場《舞祭》
廖末喜舞蹈劇場推出年度公演《舞祭》。全新創作的節目將結合蔡瑞月、廖末喜、胡民山、蘇子毓等老、中、青三代的編舞家共同創作,演出《舞祭》、《背影》、《沙漠》等舞碼。 其中,廖末喜將在《舞祭》的作品當中,以迎接新世紀的心情,用舞蹈來追思過往的悲傷與喜樂。而每齣舞作均將以詮釋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來傳達生命的悸動與展望。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無可奉告之無可奉告
無可奉告!因爲:純屬隱私,猥褻難言。 無可奉告!因爲:猥褻人間不足爲奇,天下無啥新鮮事,毋需敲鑼擊鼓,大肆聲張。 無可奉告!你知我知,眞的無可奉告。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Valek父子-指揮家與小提琴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小提琴教父阿卡多
-
台前幕後
遠方的鼓聲繼續敲打
符宏征說,儘管現在小劇場的主流論述總是得大膽創新,好像沒有一個可以引起話題的顚覆創意,就表示落伍了,但他希望自己可以儘量不受干擾,回歸劇場本質及自我的創作路線,紮紮實實地做戲。
-
台前幕後
帶刺的語言
關於創作,紀蔚然認為一個好作品必需要「帶刺」,也許立場不夠政治正確、也許論調不為人所接受,可是一個不帶刺的作品,就是一個甚麼都沒有的作品。一個作品若只想討好觀衆,就容易喪失自己的特色。他想看到帶刺的作品,也堅持寫出帶刺的作品。
-
台北
百分之兩百的雅莉絲.畢
經常被柏林人誤認成莎夏.瓦兹(Sasha Waltz)的雅莉絲.畢(Alex B)是柏林舞蹈界深具潛力的編舞新銳。《柏林日報》Morgenpost於一九九七年即寫道:「雅莉絲.畢以她敏銳與獨特的舞蹈語彙,將於不久成爲柏林舞蹈界的主要菁英」。 有著典型藝術家的狂熱與偏執 雅莉絲.畢在一九六四年誕生於萊茵河畔的一個小城賓根(Bingen),在母親的期盼下學了五、六年的芭蕾舞。十五歲時,畢開始交男朋友,情竇初開的她寧可去約會、看電影,早將跳舞一事拋至九宵雲外。直到十八歲時她才眞正愛上跳舞。 爲了開展她的舞蹈生涯,畢搬到了柏林,二十歲的她因爲超過年紀進不了國家芭蕾學校,便輾轉學了兩年的葛蘭姆現代技巧。之後,她到碧娜.鮑許的「福克旺舞蹈學校」察看了一週,她發現整個小鎭除了跳舞之外,什麼都沒有,特立獨行的她嚷道:「每個人都太嚴肅、太沈重、太德國了!若待個兩年,我準會瘋了!」。於是,她索性到倫敦一探究竟。 英國人獨特的幽默個性與豐富的舞蹈語彙立刻深深地吸引住她,尤其是強烈的爆發性肢體風格,更讓她爲之瘋狂。她認爲這種直接而不夾帶過分理性思維的身體,才能眞正感動她。在拉邦舞蹈中心(Laban Center for Movement and Dance London)三年,她浸淫在充斥著自由創作氣氛的環境與超級舞者之間。畢業前夕,她榮獲學校的編舞獎,許多大好機會正等著她,但由於英國男友要到香港工作,所以她也隨行前往至一個完全陌生、疏離的國度。在香港極度閉塞地渡過一年半後,她毅然回到柏林,開始了她的創作生涯。 回柏林後的第一個作品立即嶄露頭角,《肉與血》(Flesh and Blood,1994)深獲舞評家青睞:「舞作具令人驚異的創作性與想像力,在清晰的形式下展現自然渾圓的動作」。接著她又陸續地編作Ssss's、《完美的陌生人》Perfect Strangers、《個人想法─公共場所》Privat Thoughts ─ Public Place、《陷落》The Fall、《紅》Rot、《微不足道的事》Small Things。 她除了馬不停蹄地推出新作,創作之餘偶而也教舞,但她寧可在餐館、酒吧工作,因爲那裡讓她回歸現實生活、供她觀察人性並給她泉源不絕的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