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台前幕後
諦觀圓鏡,蓮由心生
台北民族舞團在潛沉兩年後,推出以佛教為發想的新民族舞劇《異色蓮想》,編舞家蔡麗華舞作風格一洗熱鬧活潑的台灣本土印象,蛻去絢爛的外衣,直探人類内在心靈的本質。
-
台前幕後
詩,在劇場裡
在台灣,所謂的跨界演出,都還只是點與點或線與線的接連,很少做到全面的結合,因此,「詩,無處不在II」號稱結合四十多位不同領域藝術家的「總體劇場」演出,格外令人注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區域對話與角色認同
我不要我家的四壁完全被牆封住,也不要我的窗户被堵死,我要世界各地的文化風在我家盡可能地自由地吹,但是我拒絕讓任何人把我的腳吹走。 ──甘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傳統」與「前衛」
任何「傳統戲劇」在其成立之初,都是一種投向異種的、新奇的視線,也就是「前衛的」。而任何「前衛戲劇」在經過時間之後,也有從其異種性被收編成親近性、日常性的可能,也就是「傳統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捍衛傳統的前衛鬥士
薩多諾早期所受的武術和古典舞基礎訓練,對他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生為現代亞洲人,他往往會在作品中融入傳統的因素。然而他卻不抄襲傳統,而是走兩個極端:完全不變地運用傳統的部分或只是觀念上的提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太傳統音樂的現代趨勢
亞太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現狀和趨勢與亞太國家的政治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它的變化從世界古文明的傳承者到殖民文化政策的犧牲者、西方文化的擁護者,到今天如浴火重生的大悟者,未來我們期許它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
名家訪談 掌握聲腔的差異性
專訪戲曲導演謝平安
在戲曲舞台已然走向導演中心的今日,謝平安悠游於各種聲腔劇種之間,導演作品搏得諸方好評。此番趁他來台執導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朶》之便, 本刊特安排專訪,藉以一窺這位導演的戲曲歷程與執導經驗。
-
戲曲 煙鎖重樓幾不見
《中國公主杜蘭朶》究竟航向何方?
這次的觀劇經驗,最令人感到興奮快樂的部分,莫過於演員的演出表現了。飾演杜蘭朶的王海玲,飾演柳兒的蕭揚玲,特邀飾演無名氏的王柏森,這三位演員的表現都足令人擊節讚賞。
-
戲曲 穿舊鞋走新路
談《宰相劉羅鍋》的「舊」與「新」
京劇藝術走在時代的洪流中,接受時代嚴格的檢驗考核,各種因應方式相繼產生;《宰相劉羅鍋》是其中較為大衆接受的因應方法之一。同時,也顯示京劇從業者多年來在自我摸索的成長過程、與在劇種新舊的傳承中,找到平衡與自信的嶄新定位。
-
音樂
合唱環遊世界,各唱各的調?
團員平穩的汰換率是維繫一個職業團體演出水準的要素。反觀今日台灣的合唱生態,各地山頭林立,這種個人主義的表現,使得台灣的合唱音樂在數量上雖然激增,但在品質上仍舊不足。
-
音樂
熱情激昂的歌劇饗宴
一般管弦樂團最容易出差錯的銅管樂部分,在立陶宛歌劇團裡並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精確的整齊與嘹亮的音色,讓人聽得熱血都快沸騰起來。
-
舞蹈
電腦推算下的太極「氣」韻
舞者出身的余金文,善於運用新科技的特質,肢體不但展現了爆發力、彈性和延展度,還凸顯出他在情緒張力及融合不同文化肢體方面的努力。
-
戲劇
笑裡藏刀 評《臺灣人間(兼)神》
劇作家特別用一種接近荒謬劇場的寫法,賦予整齣戲一種在寫實中蘊涵超寫實況味的喜鬧劇/卡通/無厘頭基調。而這一點到了導演Brad Loghrin(龍威德)手中可以說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
戲劇
失落於天地間的「走影者」
坊間論者一再提到X小姐在「尋找自我」,然而姚一葦寫的是個體喪失記憶的苦楚及其引發的社會焦慮。要說劇中涉及追尋的主題並無不可,不過那是社會衆人在尋找她的自我,而不是她本人在尋找。導演蔣維國邀請觀衆在人群中辨認X小姐的身影,恰如姚一葦請出不同的社會人士確認X小姐的身分。
-
戲劇
演出務本,改編有道
從台灣劇場的生態著眼,香港話劇團的這場製作最値得稱許的,或許是改編的部分所透露導演對於原作的理解。楊世彭在保留雙關義的修辭技巧和文字遊戲的幽默筆調之餘,竟又能同時兼顧整個製作的文義格局,令人佩服。
-
戲劇
被框住的英雄人物 評《商鞅》
商鞅精神一如雷鋒精神,無比銳利地刺中中國國家體制,是這樣地切合實際,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才讓中國總理朱鎔基觀劇落淚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備忘圖象的沉澱
如果我們對華文戲劇節的期待不止於一場嘉年華式的大拜拜,如何才能凝聚力量,將演出成果刺激學術上的精進,同時反過來以學術的探討對演出的品質產生正面的影響, 恐怕是戲劇節落幕之後更重要的智慧沉澱了。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異地試煉,不完美的平衡
在國王學院教堂那個特定的空間裡,經過這幾百年的時間,筆者相信,在三十名合唱團歌手和學院教堂的管風琴之間,已經達致某種聲響的平衡。一旦到了別的場地,譬如台北的國家音樂廳,人聲與樂器的平衡就可能出現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關於黎明前的擺盪與斷裂,種種
穿過闃黑、隱現、透光、白亮的各個戲劇層次,從夢中的游泳到夢醒之際的現實面,藉著希望、恐懼、猶疑的各種情緒,交錯組合而成的每個情節段落,乍似無序地散置著,但不管是導演、演員或編劇,乃至角色的設定,都是依稀相仿地重述、描摹著類似的人生圖像──三十歲的而立夢魘或夢想。
-
回想與回響 Echo
才子佳人應猶在
事實上,「愛情」裡的人性若琢磨得好,愛情戲的藝術價値和它的票房價値是一樣高的。何況這是歌仔戲原本擅長、且頗有基礎的類型戲。在「改良」的道路上,沒有理由放著這條活路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