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黑不黑,沒關係?
事實證明,光是好奇是不夠的,我們絶對相信編導在之前一定做過相當多的訪談、資料搜集等等前置作業,只是在面對種種素材時,個人的觀點仍是不可省略的,這個主觀的視野應是融合了創作上的意趣與個人價値的態度。
-
音樂
嚴酷與惆悵的生命樂章
馬勒樂曲中「身處時局巨變,不知何去何從」的特質,演奏者除了應該將樂句處理得「很滿」之外,拍子與速度也必須徐緩且穩定,然而後者對梅哲的體力是項嚴酷的考驗。
-
音樂
「沒」插電的貝斯聲
査理.海登的演出,顯然企圖保有唱片中風貌,但明顯地錄音中較易凸顯貝斯清楚的旋律線構思,甚至發動樂團的樂念,然而在現場音樂會並沒有激盪出太多Live的驚艷。
-
非演評
負心之外
赴法演出版的《王魁負桂英》不僅在薄情小生的角色塑造上平添心理深度,在旦角表演上,苦旦戲更有動人心扉的唱腔。尤其大段「都馬雜碎仔」實令聽者動容,而三唱「陰調」更叫人毛骨悚然。
-
異人館
爲「雲門」變幻「宇宙光」
燈光是舞台要角,卻不是主角;個性敦厚的他,設計風格一如其人,幾個作品的燈光都秉持輔助舞蹈表演的立場。他不喜歡在台上顯耀自己,卻熱愛燈光設計的舞台表現,隨舞變化「光」景。
-
現象視察
台灣的樂評有沒有明天?
古典音樂史所供奉的神祇基本上都具備反抗、顛覆的特質,方能促進音樂史時期/流派的演進與循環,然而音樂學者在評述當代音樂創作時,是不是也意識到在悍衛「正統」美學的同時,有時也不免流露「反動」的姿態?
-
現象視察
併購之必然?獨立之必要?
WW是近年來在歐陸經營得相當出色的獨立廠牌,它的前身JMT,曾有多次與主流唱片交手的紀錄。在面對全球化的合併風潮、MP3的興起等,德國籍的唱片總監史蒂芬.溫特特別接受本刊專訪,表達了對於未來唱片工業的看法。
-
歐陸劇場
新感官主義的政治劇場(註1)
從今年一月開始接掌德國「劇場」劇院藝術總監的歐斯特麥耶,是當代德國劇場新銳導演中的佼佼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所構成的劇場風格,為布萊希特之後的德國政治劇場發展另闢新徑。
-
研討會
戲劇研究回歸原生脈絡
對關心戲劇的人士來說,研究素材俯拾皆是,試著放下身段做田野,將是改變對既定戲劇史看法的開始;尤有甚者,還有必要敞開心胸,多觀看別的領域,嘗試把戲劇放在儀式或社會環境中討論,讓戲劇研究回歸原生脈絡。
-
專欄 Columns
再探華文戲劇節
想想奧運四年才舉辦一次,而亞運也是四年舉辦一次,華文戲劇節也不必急著年年舉辦,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戲劇節辦得活潑創意、多元發展才是重點,而在每兩屆之間,可以舉辦一些小型的、專題性的深度對話,以及成長導向、創意激發的交流。
-
專欄 Columns
擬寫實主義美學的程式化
據我的觀察,「擬寫實主義」的戲劇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美學程式(或成式)。劇情有主題、有高潮;人物有正反、有善惡;對話最好切合人物的身分,但至少也要口語化、有意義,且盡量避免使用方言。舞美要似真而不逼真,有時強調風格化。演員的表演混合史坦尼拉夫斯基和傳統戲曲的表演方式,半生活化,半誇大化。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娛樂到藝術的舞步
二十世紀是舞蹈藝術從娛樂到藝術的大分水嶺。從掀起現代舞革命狂潮的鄧肯,到後現代舞蹈的天外奇想;從富勒如夢幻影的《火之舞》到碧娜.鮑許詭譎多變的舞蹈劇場,這一世紀的舞蹈家們不僅脫下高貴的白紗舞衣,以雙足撼動大地證明肉身的存在,更以精編細織的肢體流動,體現形而上的哲學辯證。 我們企圖從幾個面向一窺這一巨變的面貌: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記錄了在世界脈動的衝激之下,舞蹈前輩們的創見、流派的興起與轉變和重要事件。 《百年來的觀舞之道》 側重在舞蹈美學的興起與理論的建立,對舞蹈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從舞台舞上螢幕》 則從舞台技術的運用到影像媒介的介入,特別是被稱為新藝術形式──舞蹈影片──的產生,書寫了科技為舞蹈帶來的重大改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世紀表演藝術大事記
舞蹈篇 黑色字體為舞蹈藝術記事 橘色字體為政經科技大事 〇表西方 ●表台灣 ※表大陸 〜1919 1909 〇狄亞基列夫將俄國芭蕾舞者引進法國,並在巴黎造成轟動。 1911 ※辛亥革命成功。 1912 〇尼金斯基推出《牧神的午后》。 1913 〇尼金斯基推出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曲而作的《春之祭》。 1914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〇瑪麗.魏格曼代表作《巫舞》推出。 1918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〇英國婦女獲投票權。 1920〜29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7 〇第一部有聲電影問世。 1928 〇喬治.巴蘭欽以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編出《阿波羅》。 1930〜1939 1931 〇瑪莎.葛蘭姆以美國西南部印地安部落為靈感所編的作品《原始的神祕》。 1932 〇德國編舞家庫特.尤斯的
-
工作坊
反傳統的RSC,樹立新標準的RSC
雖然演出劇碼並不局限於莎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最爲世人所熟知的,恐怕仍然是招牌上掛著的「莎士比亞」劇作。每年超過三十齣製作、旗下兩團各八十餘名團員同時於倫敦、雅坊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兩地五處劇院演出、年度二至三齣重要製作國內外巡演、去年超過一百萬人看過一次以上的RSC演出、自詡「百餘年來在世界各地樹立莎劇製作的標準」。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一直鞏固著 RSC在莎劇表演業界的「正典」地位。 然而,一如作爲「西方正典中心」的莎士比亞不斷地遭受挑戰與質疑,RSC的表演風格也不斷地在做調整、創新,而非固守傳統地那樣「皇家」。此次來華指導工作坊的團員Virginia Grainger就表示,「反傳統是我們RSC一貫的表演政策」。 從節目單的安排可以發現,RSC的演出素材既有莎劇,亦旁及其他(可能近四百年未曾演過的)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當代戲劇,以及較爲早期、或觀衆較不熟悉的歐洲經典。而團員們除了劇場演出經驗外,更多曾在電視、電影圈演出。長期以來RSC致力於與各國不同的導演合作,近期更積極尋求與年輕導演的交流。這些因素都說明了RSC在表演風格的雜揉與吸納。若要尋求RSC的表演風格,或許就像Grainger所說的,「完全得看導演來決定,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門的內在心靈開發方法,那不是可以輕易解釋的」。 RSC的教學課程 由於「RSC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所以團裡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訓練課程」。相反地,RSC裡頭成立有陣容龐大的教育部門,來訓練、指導外界想一窺莎劇表演堂奧的民衆。這次於台灣舉辦的工作坊,就是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部分,其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欣賞並喜愛莎士比亞」。此外,RSC在國內還特別針對戲劇教師、藝術教育者設計工作坊與短期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翻出莎劇新意、如何指導學生演出莎劇、個人表演技能的開發與提升、協助學生準備學科能力會考的表演指導等等。至於在劇場技術部份,RSC也備有燈光、音效、舞台等實務課程可供選擇。 聽起來RSC的表演方法好像有點遙不可及,但曾經擔任戲劇教師多年的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藝術饗宴迎千禧」
九歌兒童劇團參與八十九年度表演藝術團隊基層演出活動,將演出《寶貝小咕嚕》,故事敘述小貓頭鷹小咕嚕正在學飛卻怎麼都學不會,掉到樹下的小咕嚕被美美和強強撿回家,開始了一連串有趣的故事。 另外九歌還將在八月份演出兩齣兒童劇:《東郭獵人狼》由真人與人偶同台演出,被書生東郭救了的大野狼恩將仇報,反而想吃掉東郭,聰明的東郭會如何躲開這場災難呢?改編劇《判官審石頭》演的是賣了油條的小六子發現他的錢掉了,於是他向判官報案,判官卻決定審判一顆石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判官要如何抓到小偷呢?
-
即將上場
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二〇〇〇狂笑版
屏風表演班的情境喜劇《風屏劇場三部曲之二──復仇曲──莎姆雷特》狂笑版,將於八月展開北中南的全省巡演。 劇中描述業餘的風屏劇團推出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在一連串錯誤和意外的糾葛,以及迭起的高潮中,演變成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與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喜劇! 屏風的《莎姆雷特》曾在一九九二及九五年兩度搬上舞台,並在九六年遠赴加拿大安省國家劇院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的演出陣容,除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國修以及屏風的固有班底之外,還特別邀請到倪敏然、梁家榕、蕭言中、樊光耀參與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將重新傳達導演意圖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現實生活的為難,以及台灣劇場幕後鮮為人知的各種面貌。
-
即將上場
九九劇團「語言劇場」作品《九九狂講二部曲》
《九九狂講曲》系列是九九劇團打破「傳統相聲框架」、掙脫「美式脫口秀局限」、不依賴舞台、佈景、燈光等非必要演出條件,直接以「語言」與觀衆進行溝通的原創性表演形式。今年的盛夏,延續去年「首部曲」的精神,九九劇團再度製作《九九狂講二部曲》的演出,由團長劉亮佐擔任總執行導演,參與創作與表演的陣容,除了鄧安寧、趙自強、郎祖筠、劉萬光、范瑞君、鍾欣凌等表演工作者之外,還有來自廣播界的前ICRT音樂總監聶雲。九九劇團希望藉由這個「以笑聲來消暑」的夏季歡樂盛宴,以及探索語言劇場的全新表演形式,為台北市持續開發出一個適合中小型演出的絶佳場地。
-
即將上場
詹曜君個人舞蹈創作發表
舞蹈空間舞團團的資深舞者詹曜君,將於八月推出她自美回國後第二次作品發表會。演出將以其一貫關注的女性為主題,與影像創作者歐佳瑞合作,發表三支獨舞作品。 《天真的身體》編舞者企圖由回溯孩童時期的的身體記憶,重新建立個人化的動作語彙。《熱情的身體》將女性的定義從愛情、社會的價値觀中脫出,重新定位女性的感官審美,重塑女性肢體在舞蹈表演中的語彙。《倒影》以活動影像與現場的舞蹈呈現,表現母親與女兒在家庭主婦與單身女性、打字員與藝術工作者之間,不同角色的對話辯證。
-
即將上場
蘇淑慧芭蕾舞團芭蕾舞劇《雪之少女》
四歲就跟著媽媽蘇淑慧學習古典芭蕾舞的吳青吟,十五歲就獲得獎學金赴美求學,現就讀於美國猶他大學舞蹈研究所。趁著暑假空檔,回國帶領蘇淑慧芭蕾舞團的年輕舞者們,演出柴可夫斯基作曲芭蕾舞劇《雪之少女》。 《雪之少女》的主要男舞者是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的鄭松筠和洪康捷,故事敘述春之神與冬之神的女兒「雪之少女」,不聽父母勸阻和精靈警告來到人間,並墜入愛河。最後,雪之少女被太陽神的溫度融化,以悲劇收場。 除了《雪之少女》外,吳青吟也將於節目中演出古典精選與創作芭蕾,發表《時辰之舞》、《火鳥》、及Kiss Me等個人創作,與《青鳥》、《春之頌》等古典舞碼之精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