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
不夜城中拉丁天使
果陀劇場的歌舞劇音樂,從古典的《西哈諾》到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每一齣均有其獨特的風格。但其間的「戲劇性」與「流行性」卻是不變的方向。在今年推出的新戲《天使不夜城》中,更可明顯地看到。
-
焦點
鏡花「水月」總是空 雲門流浪到水邊
雲門舞集秋季推出兩檔演出,《流浪者之歌》和林懷民流浪的系列新作《水月》。這是一套蘊釀很久的寧靜之舞,展現林懷民編舞創作的最新動向和雲門舞者最大的潛能。
-
焦點
揮指引爆戰火
持反對一派的人,用舊時代俄國超人音樂家的水準,在衡斷著普雷特涅夫與他的樂團;而持贊同意見的一派則在他們淺薄的俄國經驗中,興奮於這些音樂不凡的生命力。
-
台前幕後
戀曲一九九八
此次實驗劇展三齣戲的內容,都將討論的問題回歸到人身上,這是相當可喜的現象,台灣也終於可以好好看待「人」了。
-
台前幕後
異曲同工新啓發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張健,定居台灣後,擔任蘭陽戲劇團專任舞蹈身段老師,並導了民間小戲《桃花過渡》,這一次接下《賣身作父》的導演工作,是執導歌子戲大戲的第一部作品。
-
愛丁堡
世界最大的藝術節 愛丁堡藝穗節
隨著「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一起創辦的「愛丁堡藝穗節」至今已五十一歲了。這個沒有什麼政府資源,原本幾乎是依附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所吸引的觀衆群旁邊成長的小小表演族群,至今已成爲一個巨人,其所吸引的注意力竟已超越國際藝術節,成爲愛丁堡城市八月份最大的焦點。
-
愛丁堡
愛丁堡──劇場人夢想與實踐夢想的城市
愛丁堡的藝穗節今年比國際藝術節搶先一個星期登場,除了進一步凸顯藝穗節組織的健全運作與表演節目之多,早已有獨立門戶的能力;也彰顯藝穗節主席史壯(Hi lary Strong)的強勢作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音樂的對話 戲劇配樂概述
戲劇裡的音樂到底是配樂還是音效,在台灣還未有專業化的定義及分野。然而我們回首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戲劇與音樂彼此合作的經典作品,値得我們從中探討、學習與創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合塑完美曲線 戲劇與音樂的合作
台灣的劇場導演是如何看待戲劇中的「音樂」?爲什麼在做戲的過程中他們較少與學院出身、有專業背景的音樂創作者合作?此次導演們將提出各自的觀點,探討戲劇和音樂該如何搭配演出,以突破隔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限制中創造自由 音樂設計在劇場
學院及非學院出身的音樂創作者,從他們和劇場導演合作的經驗中出發,來談音樂與戲劇兩領域在共同創作及溝通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各自所得到的靈感激發。
-
跨台演出
紀實與虛構
因〈懺情錄〉一文在文壇上得到肯定,出版人吳繼文寫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也因爲國立藝術學院陳玲玲相中《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希望能改編演出,卻因而促使吳繼文第二次跨台演出,寫下了他的第一個劇本《公園一九九九的一天》。
-
戲與影的對話
宗敎追尋與情色歡娛
有限的肉體歡娛 無限的想像昇華
-
舞與影的對話
在巴哈的音樂中「墜落樓梯」
一個來自惡夢的舞蹈 引發一場神聖的頌讚 一次樂舞影攜手演出的盛宴
-
世界民族樂
誰在皇宫外唱歌?
《賭徒之歌》紀錄了十九世紀 英國社會底層的生活
-
現代音樂盒
如果淺易是一種罪行
你會感謝 有人願意用那麼無矯飾的方式 與你分享他最內在的聲音
-
爵士縱橫談穿球鞋的薩克斯風老爹
他每一次回到爵士樂壇 都帶給樂迷一些新的東西 雖然不一定是好的轉變 但也夠吊足樂迷胃口
-
戲劇
後現代社會的現代情懷
達利歐.弗以現代人演出後現代事,在後現代社會的劇場表達現代的社會關懷,對於審美造景的傳統規範依然有所堅持,這種「批判性實踐」,或許是弗的戲劇所能帶給當代台灣劇場最可貴的啓示。
-
戲劇
吃顆「糖衣藥丸」吧!
達利歐.弗在一九七四年完成的《絕不付帳》一九七〇年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具有相聯性,也是對當時義大利政局的反應。台灣版的《絕不付帳》也充斥對當前政壇、社會的嘲諷。
-
舞蹈
極度內省的探索過程
在《靈魂的圖像》記錄下,具體完成了陶馥蘭由內向外的尋索,其中一再強調舞蹈在人類集體文明與個人心靈成長的儀式性功能。
-
舞蹈來自德國的身體成長與蛻變
在一波波從美國回來的人群中,出現張恆莉這樣來自歐洲的學習成果展現,敎人覺得難能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