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糊塗判官妙妙案》
九歌兒童劇團的歲末公演《糊塗判官妙妙案》是一齣融合傳統戲曲的兒童劇,由眞人與人偶聯合演出。九歌兒童劇團希望藉由本劇,以輕鬆戲謔的方式表現一個社會事實,並提醒觀衆以多方角度去看待事情。導演鄧志浩表示,《糊》劇整齣戲的精神在一個「玩」字,對同一主題嚐試不同的表演方法,進行不同的聯想,就如同兒童對玩具作出不同玩法一樣,兒童在看戲的過程會看到「玩」的創意。
-
活動看版
永遠現代的貝多芬 兼談音樂浪漫主義的締造者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
CD小舖
義大利傳統、名歌手饗宴──《茶花女》
這部原由法國文豪小仲馬所著,描述富家子弟與靑樓交際花之間的悲戀故事,百多年來儘管世代交替,但情節一樣地令人感動。畢亞威所改寫的劇本,將原著中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改爲薇奧蕾塔,場景將小仲馬改編的戲劇版本加以濃縮,改爲三幕四景。雖然威爾第僅僅四週便將全劇曲譜殺靑,但音樂結構嚴謹,曲中的詠嘆調與二重唱、前奏曲與間奏曲都極爲優美動聽。暗示男主角阿弗列多熱情的主題、前奏曲中出現的薇奧蕾塔愛的主題等,都使用的適時而巧妙。這麼一齣現代各大歌劇院不可或缺的戲碼,劇情、音樂都令人落淚的傑作,首演時竟慘遭滑鐵廬,實在是令人費解。若將首演失敗歸咎於肥胖的女主角,那末就不能解釋今天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e)演出薇奧蕾塔所獲得的成功了。 這個純義大利血統的演奏,展現出道地的義大利風格。年輕的史柯朶展現出相當豔麗的歌聲,這位帕華洛帝的師姐一出道即引起各方矚目,在卡拉絲與提芭蒂相繼聲衰之後,著實風光了好一段時光。史柯朶在沃托極爲妥貼的扶持下,〈夢中的人兒〉、〈始終自由〉二段連接的詠嘆調展現出憧憬愛情與眷戀獨身的雙重情感;雖然她的第二次錄音(EMI)更爲深刻,但年輕時的豔麗歌聲則已不再。男高音萊蒙第(Gianni Raimondi)的歌聲介於抒情與厚重之間,能表現的戲劇範圍較廣。他的阿弗列多充滿靑春氣息,恪守義大利式的歌唱句法,不濫用滑音與圓滑唱(有些男高音濫用滑音以找到正確的音高)。在第二幕第二景的決裂場面,也適切的表達出緊張感(當然大部分得歸功於指揮)。二重唱〈離開巴黎〉在一片美麗的憧憬中,二人也表現出淡淡的哀戚,以戲劇性來看算是相當成功的演唱。 當年的男中音之王──巴斯提亞尼尼(Ettore Bastianini)他略爲陰暗的頭聲,完好的胸腔共鳴與低沈的氣力,正是義大利傳統的美聲。與同儕戈比(Tito Gobbi)相較,雖然戈比的演技精湛超凡,但在歌聲的密度上仍稍遜巴斯提亞尼尼。巴斯提亞尼尼的斷句與咬字功夫風格道地,在〈純潔的像天使〉Pura siccome un angelo 與〈普羅汶斯的海與陸〉Di Provenza il mar, il sol二個段落的詠唱都極爲傑出;與史柯朶長大的二重唱則扣人心弦,是整套錄音中最精彩的部分。沃托的指揮有著精確的樣式,在他手下,管弦樂與人聲渾如一體,有著強力的統一感。在衆多的《茶花女》
-
活動看版
且聽蕭邦彈蕭邦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
九四回顧
藝術政治年
今年的藝術很政治。表演團體從跟不上政治節拍,第一支「骨迷宮」之舞被痛踩一脚,直到年底的「二十四小時台北藝術運動」舞者升空、組成藝術聯盟等事件,看出藝術家在新的政治環境中試圖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
-
九四回顧
今年的票房很冷淸 票房與票價分析
八十三年國內最大的表演場地──兩廳院的表演節目數又比去年往上攀升了,但是觀衆入場數卻向下滑落。不到七成的「指數」到底指出了表演市場什麼樣的問題?且待我們一一分析各項利空因素。
-
焦點
給世人的一份禮物
今年的聖誕節,國家劇院將呈現一齣感人的大型舞劇《May B》。《May B》是法國舞蹈家瑪姬‧瑪漢的代表作,是根據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的人物而來的。透過旅法舞蹈、戲劇工作者林原上和瑪漢的對談,我們將一探瑪漢創作《May B》時的內心世界。
-
焦點
生命的過客 瑪姬.瑪漢的舞蹈藝術
在《May B》整部作品之中,音樂的多樣性,以及舞者動作的深刻度,在在讓我感到欣賞瑪漢的舞劇並不是沈悶的經驗,而是感受到一個有智慧的編舞家開啓了一個新的觀點來擁抱現實人生。
-
焦點
看她的舞,就像吃一道可口的地方小吃!
瑪漢在創作上有她個人的風格,在舞蹈動作字彙上,不借重花俏技巧,不依賴大動作,但每支舞的結構嚴謹細微,音樂性強,流暢淸楚,是一個對日常生活周遭環境觀察敏銳的編舞家。
-
焦點
性別、肉體、永不磨滅的自由意志 多面向新作《奇幻女子歐蘭朶》
多面向舞蹈劇場關心女性、身體與環境結構議題的性向嗜趣,而《歐蘭朶》訴求之要旨,實可視爲對女性、男性、人之身體、歷史觀、階級意識的全盤檢視。
-
焦點
用手走路,用手唱歌 速寫艾札克.帕爾曼
到底帕爾曼是如何散發出其獨具的魔魅呢,除了演奏上超絕專業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個性及人格。在討人喜歡的小提琴家之前,他更是討人喜歡的好兄弟,總是帶給人如沐春風的欣快喜悅。弔詭的是,這個甜美的人,好像生來不該這般甜美的。因爲他背負著兩個大標籤,「大我」的是猶太人,「小我」的是重症小兒麻痺患者,雙重的苦難。
-
焦點
謎樣的西方中國公主 普契尼的《杜蘭朶》
Insomma io ritengo che Turandot sia il pezzo di teatro pi normale e umano di tutte le altre produzioni del Gozzi In fine:Una Turandot attraverso il cervello moderno il tuo, d'Adami e mio 總之,我認爲杜蘭朶應該是一部很正常又富人性的舞台作品,就像勾季的其他作品一般。最後:一部經過現代頭腦、由你、阿達彌和我共同創造的杜蘭朶。 ──普契尼致希莫尼信,一九二〇年三月十八日
-
焦點
古事今觀《潘金蓮》
潘金蓮這個人物出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人物,但是書中的女性角色,不是淫娃就是蕩婦,要不就是母叉大蟲。我覺得施耐庵可能吃過女人的虧。他以男性的立場寫女人,那就請容我以女性的觀照來導演男性,並表達一份現代女性的聲音。
-
人物檔案
九齡童魏明倫
他自小台上生旦淨末丑都演,台下詩詞歌賦劇全學。他的劇作總是轟動兼爭議,或爭議兼轟動。在中國作家協會中,他是唯一連小學文憑都沒有的人。
-
巴黎
羅勃.威爾森的《歐蘭朶》 導、演、劇作的完美結合
簡化的舞台設計,魔幻夢囈式的燈光,如水流般穿淌整個劇場的音樂,演員的靜態姿勢、線形移位,神祕美感的手姿,催眠性的半音、斷音,羅勃.威爾森提供了通往歐蘭朶淒美孤絕,錯綜瘋狂的內在世界的入口。
-
新浪潮
傳統舞蹈美學終結者
六〇年代的美國社會是個凡事質疑的年代。從事舞蹈創作的一群年輕人也開始質問舞蹈和舞者的本質。伊凡.蕾娜即是其中一名勇於突破的革命家。 她反對舞蹈對技巧或故事情節的仰賴, 期望恢復動作本身的獨立地位,因而發表了她著名的「不」宣言:「不談景象的經營、技巧的運用、意義的轉化及吸引力的濫造不標新立異,不影響他人,也不受他人影響。」
-
面對大師
輕輕地掌握,輕輕地鬆手 路德薇希回首五十演出生涯路
我的母親常說:「一個歌唱家要是不能在歌劇、神劇、藝術歌三方面都有所成的話,算不上是一個完整的歌唱家。但你不必唱得跟這個人或那個人一樣,你必須找到你自己的本質、你自己的方式。」每一樣東西都有一定的時間,你必須輕輕地掌握,輕輕地鬆手。這正是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停止職業演唱,這就是慢慢、輕輕地鬆手。
-
TIFA名家訪談
閃耀的東方之星 訪荷蘭孔德拉辛指揮大賽得主呂紹嘉
「指揮與樂團是互動、是一種活的關係,我經常比喩說,這像是一場球賽,沒有兩場球賽是完全一樣的,要看對方投給我一個什麼樣的球,再決定怎樣打回去。」
-
TIFA名家訪談
頑「銅」赤子心 加拿大銅管五重奏
當年爲因應兒童節目而開始在音樂會加入肢體動作及走位的演出方式,而開創出另一種演出型式,並成爲世界各地銅管樂團競相模仿的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在演出之際,也分享了他們的演出經驗。
-
TIFA名家訪談
與惡魔共舞
跳舞才可以脫離這個死板的社會,才可以到另一個國度獲得完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