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祈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
-
專欄 Columns
世紀新觀眾、觀劇新文化
檢場景觀三四十年來在國藝中心都是常態,常看戲的觀衆還會為不同的檢場打分數:「今天《會審》檢場丟墊子遲了些!」曾幾何時,蘇崑檢場的功能像是「展示」,像是「活教材」。倒不是批評什麼,只是忽然警覺光陰似箭,國藝中心時代結束七年了,觀劇文化倏忽變遷,一時反應不過來。
-
專欄 Columns
國立京劇團與保存傳統
京劇老化的關鍵出在劇本的情感思想和時代脫節,如果不利用豐美的形式創作出呈現當代觀點的新戲,僵化是必然的。近期新戲雖未必成功,但不能因此走回頭路。傳統當然要保存,傳統在哪裡?就在京劇演員唱念做打揚袂轉身顧盼之間,而創作卻是維繫任何一項藝術的不二法門。
-
里程碑 Milestone
昔人今已遠,典型在夙昔
胡少安是傳統京劇全盛期的代稱,周正榮的精神風貌是新舊世代交替間對藝術的堅持,兩人各自站在不同的文化思潮轉折點上,彰顯著各自的意義。年輕一輩的高蕙蘭,則在台灣文化變遷的程途上留下了深刻印記,見證了台灣京劇自家的氣質。
-
焦點
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
一句「狠心的許郎啊」和唱片分毫不差,旋律在嗓子眼兒裡百轉千迴紆曲縈繞,一如百尺游絲、搖漾風前,這悠忽婉約的唱腔讓我迷戀了三十年也等待了三十年,生命中竟有一大半的時間投注這樣的深情企盼,杜近芳三字對台灣戲迷的意義竟是這般!
-
焦點
嬌嬈嫵媚差可擬
即將來台的宋長榮,其嫵媚動人全靠摹擬形塑。嗓音寬潤,有酥、嗲之味,卻因有渾厚之底而不至流於輕飄甜膩,所謂「酥軟有骨」是也。
-
活動看版
凝眸諦視 台灣京劇史照展
由國立國光劇團委任王安祈策劃的「台灣京劇史照展」,將於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文化走廊展出。此次展覽的主要內容爲各劇團公演劇照及重要演員的個人相片,並有相關的文字資料展、經典劇目影片放映會與座談會。
-
焦點
一則美麗而神秘的傳說
許多戲迷在大陸早就看過他、熟悉他、喜愛他,但是眞正展現張派特質的幾齣戲,像是《狀元媒》、《楚宮恨》、《西廂記》、《望江亭》、《詩文會》,卻都是在兩岸分裂之後新編的,渡海來台的戲迷們從沒看過這些戲,跟著唱片痴狂學唱之餘,紛紛猜測著劇情的本末原委,原本眞實存在的張君秋,竟因朦朧而如遙遠之傳說。
-
戲曲
慧眼別具
這次「北京京劇院」在傳統部分推出了許多冷戲,惟其冷,故反而舊中顯新;新編部分按順序排出了「文革前文革引爆點文革後」《掛帥》、《海瑞罷官》和《畫龍點睛》三齣大戲,前兩齣仍以舊程式爲依歸,最新的《畫龍點睛》則展示了由「演員劇場」到「編劇中心」的重心轉移,淸晰勾陳「戲曲改革」的脈絡痕跡,一路「演」出了京劇史。
-
回想與回響 Echo
平庸與卑微 締觀縱覽看崑劇
對於戲曲,尤其是傳奇,或許要通過「縱覽」與「締觀」兩層視角來觀賞,才能得到盡情的享受吧。當然,其中除了劇作者的經營外,也有歷代演員的加工創造,更多的則是二者的相輔相成。
-
焦點
「探母」硏討會
硏討會藉著不同專業的學者發表論文、戲曲演員示範演唱,以反映這三齣戲所帶來的不同情感震撼與多元思考角度。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由傳統到創新的步跡足印
這次「中國京劇院」來台演出的戲碼中,《野猪林》、《九江口》和《響馬傳》這三齣是大陸「戲曲改革」政策下的「新編歷史劇」,所謂「歷史劇」,其實指的是和「現代戲」相對的古代戲而言,對台灣觀衆而言,倒正可以藉著這類「老式新戲」來觀察近半世紀戲曲編導手法的變化。
-
戲曲
竹林中的探險 觀《羅生門》戲曲演出
《羅生門》令戲曲界欣慰的是 傳統的表演藝術在此並沒有被 完全捨棄,京劇演員可以盡情 發揮自身數十年技藝磨練的成 果,然而,筆者在爲水袖、蹻步熱烈鼓掌的同時,思考的卻 反而是:鑼鼓配合下如此形象 化、外化的表演程式到底適不 適合《羅生門》?如此熱烈熱 鬧的氣氛是否直接影響這齣戲 的風格?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徽班印象
就劇團的生存發展而言,各種不同程度的「移植、修訂、改編、創新」原是必然的。對大部分觀衆而言(學者除外),「劇場的樂趣」遠超過「學術的探求」。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由〈蘆林〉說到崑劇的全本與折子
上個世紀末已然式微的劇種,在本世紀末居然還能有一定的市場,不能不說是個神話!但是不過度神化此現象,而有效地發揮崑劇以展現當代人的情思,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
回想與回響 Echo
改扮分飾 演員、角色、劇中人三者關係
歷來,或爲劇情或爲展技,演員以一趕二、趕三飾演不同的劇中人,是台上台下兩邊酣暢的演出。近時卻每每可見一劇中人由多位演員分飾的表演,四個四郎,三個公主,或者單是〈拾玉鐲〉一折,前後出來四個不同顏色(服裝)粉紅、黃、藍、綠的孫玉姣。「改扮」或「分飾」在傳統戲曲表演中,是否完全自由隨興?
-
戲曲
繁華落盡之後 觀賞《龍女牧羊》
「未成曲調先有情」是對演出意義的肯定,而曲終人散後,要問的是它體現了幾分梅派的本質?在「繁華落盡」之後,這齣戲剰下的是什麼?是眞淳、還是簡單?
-
戲曲現代化研討會
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
《春閨夢》展演的是一段「情絲游移」的過程,程派傳人王吟秋在台灣的演出,不僅展示了流派的功力,更難得的是他舉手投足間所體現的「雅靜」意趣,與全劇的抒情風格穩穩相配,而觀衆在表演層面的享受之外,更能深刻體認傳統戲曲的藝術精神。
-
人物點描
側記劉玉麟
「巧耍令旗」是劉玉麟的一絕,他耍的不是只有武生力道才能操持的大旗,對於耍弄方形小令旗要能於準確中兼具輕巧之美與飄逸之姿,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劉玉麟的〈雅觀樓〉便展現了這項絕活。一方令旗在手中靈活流轉,李存孝這個人物所兼備的陽剛陰柔之美,便氣象生動的呈現出來了。民國七十二年的競賽戲,海光以《楊金花》參賽,魏海敏在一句南梆子倒板出場亮相後,隨即配合過門舞弄了一陣令旗,這個身段的安排,具現了人物的颯颯英姿,據說魏海敏這手功夫便是劉玉麟傳授的。 六〇、七〇年代,《紅梅閣》(即《李慧娘》)一劇在台灣大爲走紅,當時有兩種版本,一是大鵬徐露、鈕方雨(反串小生)所根據的趙燕俠本,另一是戴綺霞所走的筱翠花路子,戴的小生搭檔即爲劉玉麟。大鵬本子以意境哀怨取勝,戴綺霞則火熾奔放。鬼路和救裴時,持陰陽扇、紮鬼髮踩嬌翻滾,和劉玉麟在身段上有嚴密的配合,眼波流轉四目相對時則十分「熱辣」,筆者當時雖猶在稚齡,但至今仍記得劉玉麟在戴女士火艷眼神逼視下所閃露的一絲羞赧。 劉玉麟的女兒復雯,在復興劇校本工武旦,畢業加盟海光後,卻展現了花衫甚至靑衣的唱唸才華,推出〈三堂會審〉時,飾玉堂春情郞的正是其父劉玉麟,當即形成一幅父親審問女兒與「自己」一段愛情史的有趣畫面,觀衆無不大樂。 劉復雯後來走紅電影圈,成爲武俠影后嘉凌,逐漸脫離京劇舞台。某年自美返國,特別到海光客串〈紅娘〉,俏丫頭傳書遞柬,爲劉玉麟飾的張生撮合了一段美姻緣,海光小花臉張劍秋所飾的琴童當場抓了這個「哏」:「好妳個嘉凌,千里迢迢從美國回來,就爲了給妳爸爸拉皮條?!」舉座絕倒。 文字|王安祈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競賽戲和我的因緣
在國軍文藝金像獎下,歷時三十個年頭的國劇十月競賽,自民國五十四年第一屆開鑼以來,可謂是台上(劇隊)台下(觀衆)每年都翹首引盼的京劇演藝大拜拜,白熱化的競賽氣氛,炒熱了主題意識,在競賽戲益顯僵化的困局中,新一代編、演的加入,爲台灣京劇的現代化注入一脈生機。 本文作者從小看著、跟著十月競賽國劇長大,由觀衆到評審到參與編作而得獎,在看不到競賽戲的今年十月,不惟回顧,並擇要義以記之。
-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