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耳令聲響起的科技生活群像
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藝術家吳長蓉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個展「耳令聲」,發表從現代人手機出發的錄像新作《耳令聲》,她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五百棵檸檬樹 藝術實踐的擴張
對農業議題的關注,是藝術家黃博志近五年來創作最大的轉向,他從母親的生命經驗出發寫成《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一書,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農業與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遷,近期更透過檸檬樹種植計畫,試圖跨出藝術實踐與社會對應的局限。初步成果正在北美館展出,除了六棵檸檬樹,也陳列了耕種過程中在田地、廢置農舍裡發現的各種物件、文字書寫及目前釀造出的五百瓶檸檬酒。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家」的飄移 「菲」常關注
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菲常態:尋找家園」特展,邀請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呈現多樣作品。他的創作汲取菲律賓的民間傳說和工藝傳統,也多方吸取西方藝術經典,甚至美、日動漫美學,發展出混搭普普趣味和流行文化意象的超現實畫面。他早期融合寫實技法和怪誕風格,之後創作朝向多元發展,這次除展出平面畫作,也透過立體和空間裝置呈現,闡述「家」對漂流異鄉工作者的情感投射與社會定義。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謎樣的寫真
法國攝影史學者米榭勒.費佐策畫的「看穿 每張照片都是一個謎」,展出一八五五年至一九七四年間的照片,這些古董照片各異其趣,內容古怪難解,但展出的目的並非作為時代的反映、歷史事件的實錄、新聞報導的視角,也非傳達自然景致、異國情調,更不是為了突顯某類攝影藝術的美學理念,而是從這批原本被遺落在歷史洪流裡的奇特影像,闡釋「觀看影像的方法」,貼近攝影的本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巧手泥塑戲劇時刻 「翁仔屏」的舞台世界
現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出近兩百四十件潮汕彩繪陶偶,組出四十一組故事屏,這些「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是成組為主題的陶偶人物作品,每「屏」取自戲劇中最經典或最為人熟知的一幕。從其精雕細琢的程度,可看出製作者對戲劇的喜愛,才能精準掌握劇中要角的神情姿態,繼而捏塑出如此巧緻的陶塑藝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繪浮世人生
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浮世繪」,刻繪生動且色彩鮮豔,保留了幕府時期民間文化美學,但難得能見到真跡風采。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精采作品百件,除了有經典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更有多幅「上方浮世繪」人物畫,寫實描繪了當時歌舞伎演員的神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文學繪畫並行 呼喚文藝復興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得主高行健,也是備受矚目的畫家,更涉獵戲劇創作與電影導演,可謂全方位的創作者。以不同的路徑指向同一套哲學理念的他,將在台北舉行「呼喚文藝復興」個展,預計展出繪畫、電影、攝影、文字等多樣作品,讓觀者看到他如何擺脫意識形態、回歸人文思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微物顯現的藝術之光
由策展人簡子傑策劃的「日日湯馬森」展,援用日本前衛藝術家組成的「路上觀察學」所提出的「湯馬森」(指稱「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概念,邀集八位藝術家參與,他們均從日常普通、廉價乃至於用剩的材料當中,找尋「失去功能的人工物件是如何透過觀點的置換,而重獲新生,成為藝術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萬迪.拉塔那 重構柬埔寨失落記憶
來自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原就讀法律科系,卻因「赤柬」過往的審判開展,人生轉了彎,展開以藝術追尋家國傷痛記憶的旅程。將在台北展出的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展出其代表作《炸彈池塘》、未完成的影像作品《告訴我你的故事》、《獨白》等,讓觀者跟隨他穿越赤柬屠殺過往的心靈地景,探看一個失語群體如何為過往帶來修彌集體創傷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膠彩畫之父 灑脫繪就明日之風
提出「膠彩畫」之名更替原來的「東洋畫」,讓此類畫作與其創作者脫離認同困擾的知名畫家林之助,在數十年為膠彩畫的命運奮鬥之餘,其個人創作也豎立了在地典範,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可說是當之無愧。現正在台中國美館展出的「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展出他一九三四年至二○○八年間作品共一百零三件,讓人除了看到他的典雅細膩,也能一探他的叛逆和當代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留存生活大小聲的造聲機器
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的王仲堃,創作上也重視與觀者的互動,如「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即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物的秀場 搬演台灣四十年
筆下以貓狗隱喻人類,以鳥瞰視角呈現人間的蘇旺伸,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動物莊園:蘇旺伸四十年繪畫展」,匯集了一百餘件作品和手稿,展出一九七○年代末迄今各階段代表作,及五件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作。以「動物莊園」為名,除了反映蘇旺伸的題材特色,也讓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讓人循著作品的軌跡,也回顧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種種變化。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物之軌跡的烙印
以仿製考古文明遺跡來創作的涂維政,在這次「身體軌跡的皺褶」個展中,將孩子的玩具,自己的電子產品、拆解的健身器材零件、畫框、工業產品廢棄物等物件,以類似印章壓印凹模的方式,壓印在油土泥版上,展示當代消費文化存在過的痕跡。每次都投入大量勞力在一連串繁複的媒材轉換過程中,涂維政也試圖透過身體的勞動性,打造視覺的物質性呈現,回歸視覺藝術的古典價值。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兔子洞的奇異之旅 混種的藝術新感知
刻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兩項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與「索多瑪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聲響和視覺,還有科技元素。蕭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創作,在現場互動中營造作品意義;後者由與劇場界互動頻繁的王俊傑主持,作品《索多瑪之夜》是「一場十五分鐘的表演,卻沒有演員」,討論的是「藝術要做什麼」。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腦殘山水 破除水墨傳統的鬼魅
早年以顛覆批判的行為藝術與攝影聞名的姚瑞中,近年居然拿筆畫圖,畫的還是「山水畫」!但用原子筆畫的山水谿壑,姚瑞中不改惡搞風格,在展覽「腦殘遊記」中,他將過去針砭政治、歷史所做的行為與影像攝影融入繪畫,揶揄當年的揶揄。他還加入當代視覺語彙如視窗和漫畫對話框,破除傳統水墨的結構,「台灣的水墨不能被中國傳統的鬼魅籠罩,即使是繪畫,我還是在談認同的問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身體書寫的激進力量
什麼是行為藝術?這個在台灣藝壇向來屬於非主流的門類,觀眾可以透過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特展,而有機會得到進一步認識。展覽以「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為中心,延伸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的國際行為藝術創作,並對照台灣的行為藝術發展,共展出卅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及文件,揭櫫半世紀以來,藝術家如何透過身體書寫產生更激進的行動力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我們一同參與藝術
旅美藝術家李明維的個展「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擅於從個人微小的生活經驗出發創作的他,展場平實一如日常家居,那「藝術」在哪裡?其實李明維是透過吃飯、睡覺、寫信、縫補等生活日常,結合當地文化與東方人的背景,擴展成互動性的空間裝置,邀請觀者參與,而這層「關係」,則讓人回省自身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年的對話關係 「慾望」的三種呈現
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千零一夜的剪紙故事
藝術家吳耿禎以剪刀為是「畫筆」,透過各種材質與空間「剪」出他對世界的想法。最近展出的「一千零一夜九個海一片黃昏」,呈現了他《一千零一夜》剪紙計畫的成果,透過剪紙與他人交換文字,互動中形成如同阿拉伯民間經典《一千零一夜》般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