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劇場歷史的迴光
劇場是屬於「當下」的藝術,發生過後不可能百分百再現,而近期則有兩檔展覽、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切入多年前的劇場時空,透過藝術的再演繹,與當年對話,召喚劇場回憶
劇場是屬於「當下」的藝術,發生過後不可能百分百再現,而近期則有兩檔展覽、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切入多年前的劇場時空,透過藝術的再演繹,與當年對話,召喚劇場回憶
韓國藝術家崔旴嵐的創作都賦予機械「生命」,他認為擁有生命的證據就是「動」,並以「靈魂機械」稱呼自己創造的新物種,它們猶如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從遠古走向現在的未來生物。透過動態雕塑,他傳達了個人對於政治、城市與生存環境的看法。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的「靈魂機械鍊金術」個展,可說是崔旴嵐迄今最大規模的個展,共展出卅三件歷年代表作。
由策展人胡朝聖借用德國作家茱迪思.夏朗斯基《寂寞島嶼:五十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概念,策畫「不存在的地方」聯展,展出六國、十一位藝術家的十八件作品,從手工到新媒體藝術涉及面向廣泛,也涵蓋表演、互動、虛擬實境等元素,呈現藝術家在各自的文化、信仰、美感基礎上,所揮灑的不同創作能量。
錄像藝術家陳萬仁這次的最新個展「旋轉世界的靜止點」,透過視角的改變,將過去平移的視點改為高空俯瞰,推出兩件新作《旋轉世界》與《深邃而璀璨的憂鬱》。著迷於「重複」主題的他,無論是影像內容或影像播放的重複,當把重複推向極致,反而揭示一種特殊的幽默感,甚至帶點邪惡的小趣味,但讓影像不斷重複,將稍縱即逝的瞬間化為無限循環的永恆,也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的結界。
常玉這位第一代海外華人藝術家,除了因作品在拍賣會上屢屢拍出高價而聞名外,我們對他的藝術、人生有多少認識?這位華人現代藝術的先行者早在廿世紀初便已透過毛筆、油畫的手繪過程,開啟現代藝術的辯證。這次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展出的作品是他過世前幾年所做,觀者可見其孤寂中帶著喧嘩的色彩,簡潔中呈現毫釐未失的嚴謹。
位於南投九九峰下的毓繡美術館,是台灣少見的私人美術館,更特別的是以「當代寫實藝術」為定位,並以預約制參觀。去年一月開館後迄今已策劃了三檔展覽,今年開春推出了四位台灣年輕藝術家黃品彤、盧嬿宇、盧昉與楊博堯的個展,提供民眾不同的觀看視窗。
一九八八年,「伊通公園」這個由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幾位年輕創作者共同創立的空間誕生了,近卅年來從這裡起步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其中不少人躍升國際舞台,但非商業導向的空間宗旨及獨立營運的艱辛,財務狀況不穩定是伊通長年之痛,於是「伊通公園限量版」策展應運而生,透過藝術家協力提供作品製版銷售,為「伊通公園」找到向前行的力量。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藝術家吳長蓉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個展「耳令聲」,發表從現代人手機出發的錄像新作《耳令聲》,她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
對農業議題的關注,是藝術家黃博志近五年來創作最大的轉向,他從母親的生命經驗出發寫成《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一書,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農業與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遷,近期更透過檸檬樹種植計畫,試圖跨出藝術實踐與社會對應的局限。初步成果正在北美館展出,除了六棵檸檬樹,也陳列了耕種過程中在田地、廢置農舍裡發現的各種物件、文字書寫及目前釀造出的五百瓶檸檬酒。
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菲常態:尋找家園」特展,邀請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呈現多樣作品。他的創作汲取菲律賓的民間傳說和工藝傳統,也多方吸取西方藝術經典,甚至美、日動漫美學,發展出混搭普普趣味和流行文化意象的超現實畫面。他早期融合寫實技法和怪誕風格,之後創作朝向多元發展,這次除展出平面畫作,也透過立體和空間裝置呈現,闡述「家」對漂流異鄉工作者的情感投射與社會定義。
法國攝影史學者米榭勒.費佐策畫的「看穿 每張照片都是一個謎」,展出一八五五年至一九七四年間的照片,這些古董照片各異其趣,內容古怪難解,但展出的目的並非作為時代的反映、歷史事件的實錄、新聞報導的視角,也非傳達自然景致、異國情調,更不是為了突顯某類攝影藝術的美學理念,而是從這批原本被遺落在歷史洪流裡的奇特影像,闡釋「觀看影像的方法」,貼近攝影的本質。
現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出近兩百四十件潮汕彩繪陶偶,組出四十一組故事屏,這些「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是成組為主題的陶偶人物作品,每「屏」取自戲劇中最經典或最為人熟知的一幕。從其精雕細琢的程度,可看出製作者對戲劇的喜愛,才能精準掌握劇中要角的神情姿態,繼而捏塑出如此巧緻的陶塑藝術。
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浮世繪」,刻繪生動且色彩鮮豔,保留了幕府時期民間文化美學,但難得能見到真跡風采。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精采作品百件,除了有經典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更有多幅「上方浮世繪」人物畫,寫實描繪了當時歌舞伎演員的神情。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得主高行健,也是備受矚目的畫家,更涉獵戲劇創作與電影導演,可謂全方位的創作者。以不同的路徑指向同一套哲學理念的他,將在台北舉行「呼喚文藝復興」個展,預計展出繪畫、電影、攝影、文字等多樣作品,讓觀者看到他如何擺脫意識形態、回歸人文思想。
由策展人簡子傑策劃的「日日湯馬森」展,援用日本前衛藝術家組成的「路上觀察學」所提出的「湯馬森」(指稱「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概念,邀集八位藝術家參與,他們均從日常普通、廉價乃至於用剩的材料當中,找尋「失去功能的人工物件是如何透過觀點的置換,而重獲新生,成為藝術的可能」。
來自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原就讀法律科系,卻因「赤柬」過往的審判開展,人生轉了彎,展開以藝術追尋家國傷痛記憶的旅程。將在台北展出的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展出其代表作《炸彈池塘》、未完成的影像作品《告訴我你的故事》、《獨白》等,讓觀者跟隨他穿越赤柬屠殺過往的心靈地景,探看一個失語群體如何為過往帶來修彌集體創傷的可能。
提出「膠彩畫」之名更替原來的「東洋畫」,讓此類畫作與其創作者脫離認同困擾的知名畫家林之助,在數十年為膠彩畫的命運奮鬥之餘,其個人創作也豎立了在地典範,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可說是當之無愧。現正在台中國美館展出的「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展出他一九三四年至二○○八年間作品共一百零三件,讓人除了看到他的典雅細膩,也能一探他的叛逆和當代性。
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的王仲堃,創作上也重視與觀者的互動,如「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即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
筆下以貓狗隱喻人類,以鳥瞰視角呈現人間的蘇旺伸,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動物莊園:蘇旺伸四十年繪畫展」,匯集了一百餘件作品和手稿,展出一九七○年代末迄今各階段代表作,及五件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作。以「動物莊園」為名,除了反映蘇旺伸的題材特色,也讓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讓人循著作品的軌跡,也回顧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種種變化。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