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裕惠
臺大戲劇系博士後研究
-
現象視察
誰替劇場展開安全網?
吳慎宜表示,若是劇場界重視人的培養,願意釋放空間讓主管機關涉入檢査,一旦業界人士整合共識,主動向主管機關提出訴求,主管機關可以針對需要的職業指定適用,劇場技術人員便能因此獲得保障。不過在藝文界正式納入法律保障之前,所有相關的雇主與受雇人,未來都得面臨產業本身是否調整的問題,這是表演藝術產業化勢必面臨的陣痛過程。
-
現象視察
葉錦添:「這是一場對當代台灣服裝的思考與集體創作!」
原本可以是一樁「錦上添花」的美事,卻又因政治力介入主導,讓一項動員數百人、耗資千萬預算的「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活動,招致褒貶兩極的批判。八月初《民生報》社評嚴正質疑該項活動的文化意義與影響性,而同行的劇場工作者則對因該項活動期待落空,嚴厲指責主辦單位與設計者,希望能就政策方向來溝通對話。 的確是因為奧斯卡 透過千萬餘元的預算執行,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幾乎個個玩得開心,並在當天「天公作美」的成全下,擁有「振奮、投入」的感受,葉錦添也在事後受訪表示對當天的活動「非常滿意」。若暫且不論當天活動執行現場,到底有什麼見仁見智的瑕疵;隸屬國家最高文化機構的文建會,爲什麼獨獨鍾愛葉錦添的設計創意,甚至選擇以他的作品,來代表以及代言台灣當代的服裝美學?又爲什麼大筆一劃就是一千餘萬的經費,又希望藉此達到什麼樣的文化影響性呢? 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鍾佳濱不諱言地表示,希望集中曝光的機會,好讓各界注意文建會此次提倡創作當代台灣服飾美學政策的意義,確實是借重葉錦添奧斯卡獎鋒芒的原因之一:而以奧斯卡金像獎爲指標,可能比從「金馬獎」獲獎者來選擇合作對象的爭議度低。也許葉錦添不算台灣本土培養的人材,但換言之,從葉錦添在台灣不斷累積舞台設計工作的歷史來看,台灣的創作環境既與國際接軌,又能包容多元,確實能吸引不同的表演藝術人材來台合作。 至於備受爭議的經費問題,鍾佳濱指出補助政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雨露均霑」型的需求性政策,往往基於民間仰賴政府供養,政府必須予以補助經費,然後視公共效益如何以決定是否持續補助。另外一種則是競賽型的方向指導性政策,政府爲達成政策指導效果,選擇目前最能符合政策需要的對象,而將經費給予該領域最傑出的單位或個人。因爲「推動政策需要鮮明、快速的效果」,鍾佳濱認爲公共政策的執行往往在「圖利」(求政策的效果)與「便民」之間拉鋸,很難做到全民「雨露均霑」之福;至於要做到「防弊興利」,當然我們便得就「興誰的利」來看這次政府經費投注的目的與效果了。 這是一場集體創作的思考 對於外傳葉錦添的個人品牌服飾即將於近日上市,葉錦添本人倒是不置可否,只表示朋友都在鼓勵他出來做;當被詢問這次文建會的參與,似乎有協助宣傳的嫌疑時,葉錦添坦
-
舞台之外
輕鬆一點!堅持一點!
奥斯卡金像獎的光芒,把《臥虎藏龍》中的葉錦添鍍造地更加璀璨輝煌。有人說葉錦添是「大師」,所以無法置評,也有同行說,葉錦添的美學她沒有研究,很難說出個門道;最經典的說法是:「葉錦添的設計並置了古典與前衛,他所突顯的精準與美感,恐怕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現象視察
打開學生視野,迎接新戰場
辜懷群強調,雖然培養明星絶對是正確的戲曲生態政策,但現在更須提升至綜合性與全面性的觀照,及早培育幕後創作人材,而非一味倚賴大陸的編導作品,改革師資與教材;最重要地,要讓學生有健康樂觀的觀念。
-
現象視察
肩負傳承使命,同學仍須努力!
今年六月,台灣戲專將送出第一屆歌仔戲科畢業生。這批歌仔戲生力軍,坐科近十年,肩負了許多傳承的使命與期待;但面對現實環境的演出需求,這些同學都必須經歷更多的磨練與挑戰,資深前輩與戲曲學者都提醒他們「不要計較自己賺的錢多不多,要在意自己有沒有賺到自己需要的經驗?」
-
現象視察
一場被合理化的「婚姻」?
若政府能提出文建會與體委會兩者結合的必要與迫切,又能就未來的改變,對照現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評估,幫助我們一同想像改變之後的各種好處,民間自然能支持這項政策。可是當我們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來評量今天兩會所提出的合理性報告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解釋。
-
現象視察
最好精打細算、看緊荷包!
從今年度國藝會所有下半年的演出補助案看來,表演藝術界仍舊呈現旺盛的創作力;舞蹈與戲劇類申請補助的案子皆有高達七、八成的全新製作比例。今年補助的案件以「中、小型的實驗性演出」為多數,卻與兩廳院為慶祝十五週年而密集推出的「安打」節目,共同繪製出今年國内表演藝術界的整體光譜。
-
現象視察
首長有見識,文化展成績
新竹市、台南市文化局是全國目前少數採取府内局架構的文化行政單位,分別以大型的 文化產業活動與古蹟和空間改造計畫,對外展現了地方文化產業特色和搶攻台灣文化角頭的企圖。到目前為止,新竹與台南當地文化界人士多對兩位局長──甚至市長──的文化政策持保留與觀察態度;但就過去經驗判斷,市長與局長之間的互動和共識,對新竹與台南的文化耕耘最有影響。
-
專題
看天吃飯、求雨灌溉
近幾年,我們會偶爾聽見中央氣象局預報說,來自大陸内地的「沙塵暴」,即將隨著大陸冷高壓南下而瀰漫台灣上空,讓我們連走在馬路上呼吸都會開始擔憂;埋首耕耘台灣各個表演藝術角落的在地工作者,不知道是如何看天吃飯、引水灌田?又如何在大環境的變動起伏中,栽培一代代接班的幼苗?究竟政府在文化藝術的培育規畫上,有何具體的政策、建樹與實際成效昵?
-
現象視察
省視自身戰力,邁步全球市場
在今年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年會」中,台灣的演出團體成功出擊,爭取到美國市場的演出邀約;但這只是第一步,如何乘勝追擊才是更需深思的。面對全球的表演藝術市場,我們的演出創作工作者應該檢視自身作品是否能夠「創意獨特」並深具「想像空間」,足以讓世界驚艷。
-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
劇場對談
戲演三分生,見山又是山
京劇演員的工夫在於如何讓程式化的動作套著角色傳達出去,讓觀衆了解角色的背景、語言、年紀、知識水準高低、成長環境與身分等等,梅蘭芳說過,演員必須「一人千面不能千人一面」,還有「凡是上台作戲要帶三分生」;每個動作都要有當下的心情做鋪墊。
-
專題
江湖闖蕩,先掂清功夫深淺
對於身居台灣這塊土地之外的人而言,他們總能琢磨出台灣文化與藝術創作的特點,進而拼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風貌;可是,身處台灣的創作者,似乎像困在錢鍾書描繪的《圍城》裡,看不見大格局,也走不出困境,總有喃喃未盡的焦慮。
-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
文化生態
二十年的台灣文化行政史見證人
一位孜孜矻矻的文化行政工作者,其眼見與經歷,彷若一篇長達二十年的台灣文化行政史。在工作了二十年之後,她開始反芻過去累積下來的成績,更清醒地面對今天擔任國藝會執行長的工作。
-
環球舞台
愛在戰火蔓延時
在作品裡描繪戰爭,是提允一向的創作主題; 家鄕長年的戰亂與血腥,尤其是前年一場示威抗議事件, 使敏感纖細的提允,以退還印度最高榮譽的象徵行為, 自己從事藝術專業的虛幻和挫折, 進而實踐自己對同胞的關愛。
-
專題
被「出賣」的文化?
文化消費市場早已充斥著西化的資訊與觀念,目前政府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有更多的營收與就業機會;無可計量的文化衝擊,早在全球風之下遍及全台,這又豈是加入WTO的原罪可以蓋棺論定?!
-
現象視察
這回,我們開始玩真的!
在新年度扶植計畫開始時,我們仍舊關心這一年來入選團隊的評鑑結果與過程:其成果評鑑能否反映於未來的申請評選?文建會是否能承擔與支持這次的評鑑團隊?今年的評鑑是否能篩檢出台灣目前的表演藝術生態現象與問題?
-
台前幕後
誰來發現小劇場?
在今年年初的「小劇場聯署抗議補助不公」之後,表演藝術聯盟主動地爲台灣小劇場界向文建會提出一個爲期六年國際性規模的藝術節企畫申請。在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的支持下,獲選參與年底「福爾摩莎國際小劇場雙年藝術節」的十四件作品,將於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九日,在皇冠小劇場、華山藝文特區、臨界點劇象錄劇團以及高雄南風劇團展開持續三週的匯演,屆時將從中推薦優秀的小劇場作品代表,以參加隔年的國際性藝術節演出。 據表演藝術聯盟前理事長平珩表示,希望藉由這樣的國際性長期規畫,來建立一套更能直接鼓勵台灣小劇場多元化創作及國際化交流的機制。然而在連續國際政經局勢變動、景氣低迷,而明年台灣又篤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情形下,前陣子才有屛風表演班與牛古演劇團相繼宣佈取消演出的消息,台灣小劇場熬不熬得過這個年關,或許就看這些參與的創作者,是如何定義自己在台灣當代創作的理想、能量與態度了。 「文建會一發現台灣小劇場二〇〇一年秋季選秀」活動計收到來自全省三十五件的參賽作品,獲選的十四個作品包括十三月戲劇場《妹個》、王嘉明《V》、外表坊劇團《道德神經》、世紀當代舞團《pub,怕不怕》、台灣渥克劇團《再按喇叭就幹掉你》、金枝演社《可愛冤仇人之千里風雲》、河床劇團《水日Water/Speak》、柳春春劇社《美麗》、泰順街唱團《序號》、南風劇團《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桌二椅X2》、極體劇團《白鬼》、臨界點劇象錄《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臨界點劇象錄《裂口》等新舊劇作。 適逢年底國內立委與縣市長選舉,回顧學運與解嚴當時風起雲湧的小劇場運動,如今的「台灣小劇場」早已失去「運動」與「批判」的色彩;偏偏在所謂「文化藝術」的範疇裡,又僅佔有邊緣化的尷尬角色。爲什麼要看小劇場?爲什麼要從事小劇場創作?在毫無所謂「表演藝術工業(產業)環境的台灣社會裡,這群前仆後繼地小劇場創作者,到底會以什麼樣的行動回答以上的問題?在這一次難得聚集台灣目前常見的中小型劇場創作的大型藝術節中,有心的觀衆或許能推敲出一些答案和觀感。但對於立志獻身於前衛性、未來性且具開拓性創作的劇場創作者而言,回答什麼都可以,最確定的還是需要一些固執和勇氣吧。 (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喬瑟夫.門尼諾
康乃狄克州布里茲堡聖潔心大學英語與戲劇學士,華盛頓美國天主教大學傳播戲劇藝術碩士。 一九八二年擔任邁阿密新世界藝術節的總經理。一九八三至八九年擔任下一波藝術節駐團經理,一九九一年擔任諮詢顧問;一九九二年起,擔任BAM的執行製作。一九八四年第一屆下一波藝術節,他負責推出由羅勃.威爾森執導、菲利普.葛拉斯作曲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門尼諾視該製作爲個人事業的代表作。一九九〇年,擔任第二屆紐約國際藝術節的藝術總監之一。 自一九九九年起,門尼諾接任Harvey Lichtenstein之職,擔任下一波藝術節藝術總監至今;期間曾推介各地知名藝術家如日本的勅使川原三郎、永子與高麗,以及台灣的林懷民等等。 門尼諾目前也在布魯克林學院研究所教授藝術管理,也是國家藝術基金會、紐約州藝術諮議會委員之一,並曾爲無數的藝術企畫、基金會與評議會擔任撰述、演講與顧問。 (本刊編輯 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