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傅裕惠

發表文章 201 篇
  • 《寞日寓言》中,導演透過區位交錯、融合與演員動線的變化,試圖達成五十四個場景變換於無形的魔法。
    演出評論 Review

    苦心駕訓.試跑上路--評《寞日寓言》《紀念碑》《貼心》

    他們都回歸劇場創作的一個基本面:以表演功紮底,三齣戲都得透過完整的卡司呈現劇本意涵。偏偏,導演的學問就在調整表演的重量。我很訝異這三齣戲的表演,展現了這樣的平衡;不過,導演們因為多了平實穩重,便嫌少了膽量與冒險的勇氣。

    文字|傅裕惠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

    評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湯顯祖 在台北」

    古時每年中秋,蘇州虎丘曲會中「穿雲擊石」的唱腔表現,此時此地的觀眾自然不能期待──這若從策展角度的「潛意識」推斷,真叫人既痛且嘔;然而,三團編創者竟能新編文本,各以其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策略與湯氏對話──而且還不盡能求得知音,其情真摯,是正值得喝采!

    文字|傅裕惠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上、下舞台區同時呈現鄭和(黃誌群飾)及麗波公主(劉若瑀飾)與另一組扮演鄭和的舞者與麗波公主的互動、交錯,風格化的表演交代了故事的過去。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美麗的「誤讀」--評Robert Wilson與優人神鼓《鄭和1433》

    既然麗波公主出場的時候,後頭都能跟著穿著希臘風格服裝的女僕/女神,我倒也不難接受終場前那一幕幕「科學探險人物奇觀」:鳥人、留聲機人、電人和雲人,符號聯想引領著我們思考:鄭和為我們帶來什麼?

    文字|傅裕惠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沙丁龐客劇團的小丑,不若明星丑角那樣譁眾取寵,而是真以發揮十八般武藝那樣,在舞台上盡心盡力。
    演出評論 Review

    擺脫了自戀與高姿態的小丑表演!

    汽球與地攤偶劇場景呈現了小丑演員們在肢體之外的操偶表現,也許他們的操偶技巧不盡完美無缺,但「退居幕後」的謙謙風度,讓這整晚的演出增加了少見丑劇表演的內涵與深度。沙丁龐客劇團的小丑,不若明星丑角那樣譁眾取寵,而是真以發揮十八般武藝(儘管可能也不到十般)那樣,在舞台上盡心盡力。

    文字|傅裕惠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 葉雯的戲型準確,對戲自然,能夠以自己的意思來表達台詞的意義。
    跨台演出

    「正統靑衣」的非常形象 天眞衝動的葉雯擁抱年輕劇場

    螢幕舞台上的葉雯,累積了三十幾年豐富的表演經驗,樹立了傳統典雅的演技派女星形象;私底下的葉雯,健談風趣而天眞詼諧,直覺、不彆扭地詮釋新戲的關鍵角色。

    文字|傅裕惠、劉振祥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陳昭榮跨出螢幕,登上舞台,與郭子合力琢磨一齣眞實自然的生活小品喜劇。
    跨台演出

    從無心揷柳到積極耕耘 陳昭榮期待立即熱烈的喝采

    台灣電影環境的惡劣,讓陳昭榮這樣的演員,失落於短暫的燦爛;兩年的思考之後,他決定自我提昇,以強烈的學習心,站上舞台。

    文字|傅裕惠、劉振祥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春眠》這齣戲,好像現實災難裡一則倖存者們的故事。
    演出評論 Review

    因為如此不完美,而致完美!

    四名演員,不論老將、新人,均有相當誠懇、真實的當下感,而台詞的白話貼切,融合在台上台下的交流之中,節奏聽來又有散文的韻味。不管我有多不願將這種種優點,歸功於主角的魅力,但我仍必須承認,主角確實有著台灣劇場少見的懾人魅力!偏偏,這是靠劇場條件的不完美,才得以全然呈現。

    文字|傅裕惠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倒過鏡底金盆的水,踩著鏡底金盆的自己前進。
    戲劇

    冷熱交熾的《山海經》

    習慣用地圖看「遊記」的觀衆,如果不能謹記「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恐怕就會迷失在榮念曾的山海經緯裡。

    文字|傅裕惠、游輝宏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一言難盡的「海枯石爛」

    不過,從劇場實踐的角度來看,《煮》劇的呈現,就顯得有些尷尬和不堪。除了前述的全體有氧舞蹈體操,和劇中龍女猶如「中邪」、轉若「乩童」形象與張生對話的肢體表演較具創意之外,其他的段落似乎都無法克服在地空間的特殊性與複雜度。當觀眾坐在野台區裡「仰望」演員自溺在第四面牆的虛擬敘事裡,反而更加凸顯這齣戲與空間的扞格不入。

    文字|傅裕惠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 延續二十年前《戲螞蟻》的戲緣,陳玉慧(中)再度與將明華園及孫翠鳳(右)合作,這次連孫翠鳳的女兒陳昭婷(左)也來「共襄盛舉」。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靈魂對話,與人相處

    如果你以為《海神家族》這本小說如此動人,那麼在劇場裡,陳玉慧也會「利用」歌仔戲表演、而讓觀眾情緒被渲染得「血肉模糊」,那可是嚴重的「誤讀」。她問:「私底下,生活裡,妳真的覺得台灣人話很多嗎?」陳玉慧對照自身生活經驗,「台灣人的話,不多,所以,這齣戲絕對不會是話劇。」從語言反差的角度切入創作立場,陳玉慧想要用西方歌劇的結構,來呈現這齣充滿歌仔戲曲調的表演。

    文字|傅裕惠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母女倆扮演親密愛人,說不尷尬是騙人的,唯有回到演員的專業素養才能處理。
    特別企畫 Feature

    孫翠鳳、陳昭婷 一趟征服自己的旅程

    從行當分明、程式清晰的歌仔戲舞台,走進必須放下身段、呈現真實的現代劇場,來自明華園的當紅小生孫翠鳳與她的女兒陳昭婷,如何在陳玉慧的手中,轉換性別與年齡,扮演一對不倫的叔嫂戀人?丟卻了傳統戲曲身段的「保護色」,孫翠鳳融合自己排演電視、電影的經驗來創作舞台角色,而陳昭婷則誠實地將自己的內在,全然攤在導演觀眾的面前。

    文字|傅裕惠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雖沒孫翠鳳的戲,她還是專心聽戲中音樂,一刻不放鬆。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要身段 從情感迸燃

    為了試探膠著的肢體移動,導演想玩個關於「火」的練習。火在燒,是燒了痛著?心頭灼燒似焦?還是像火那樣,硬是吞噬了眼前周遭? 明華園的演員突然沿著石壁流動的山澗,走動、變形;隨著「水」,變換速度與節奏,變化表象的模擬。導演說,動作要從內在衝動而出;不要習慣、不要身段,這個衝動,是情感。

    文字|傅裕惠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在不斷排練衝擊下,阿亮終於也找到衝跑點,適應了另一種表演舞台的考驗。
    跨台演出

    第一次登上國家劇院舞台的「恰吉」 値得期待的演員卜學亮

    在整個即興演出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擁有寛廣的空間;他的創意就像漂亮的急轉彎,這樣乍然突現的火花,大家都喜歡。

    文字|傅裕惠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莎拉.肯恩的作品是「極端劇場」的代表之一。圖為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在2009/10季度演出她的《4.48精神異常》。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扭轉經濟頹勢 批判香火不斷

    相較於百老匯的樂於冷飯重炒、老是挖經典老骨頭來保庇票房,英國的劇作生態就看起來活力生動多多,而且除了新製作不斷,劇作家也稟持著一脈傳承的社會批判,不論是銀髮級資深劇作家,或是年紀輕輕火氣正盛的新生代,皆不忘以劇作關懷世情。

    文字|傅裕惠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演員邱安忱以細膩自然的方式,來演繹不同的角色特質,是全劇可喜之處。
    演出評論 Review

    巨大對比下的孱弱與渺小

    台灣製作的版本似乎完全無法刻劃歷史巨輪下的人物情境,因此,我們只有從演員炫技般的詮釋來窺探這紀實題材的一二。遺憾的是,基於製作條件與環境現實所限,這次同黨劇團的呈現,幾乎完全端賴演員表演,而仰賴表演建立的客觀敘事或背景,在對比強烈的文化差異下,顯得孱弱、疲乏

    文字|傅裕惠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在市政府主導下,荒廢已久的中正二分局即將重新整修,開放給劇場界使用。
    現象視察

    期待「英雄」的多頭馬車時代 南、北兩個劇場聯盟的矛盾與困境

    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環境,基於不同的原因,儘管燃燒著同樣的動力─對戲劇的熱情與執著─南、北兩個劇場聯盟的籌備,都產生了一種多頭馬車奔馳時的恐懼與孤愁。這種孤獨摸索、挫折奮鬥的情緒,讓南北兩地許多劇場工作者,開始期待一雙能抓穩韁繩、馴服野馬的「好手」。

    文字|傅裕惠、布爾喬亞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台灣海筆子創作集團匯聚了社會抗爭的力量,空前未有地以流動的「帳篷」,堅持了自己的創作主權。圖為台灣海筆子作品《變幻痂殼城》。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劇篇

    生態劣勢製造創作優勢 遍地開花令人驚豔

    相較歐美各國、甚至大陸重要城市的定目劇巡演,或舊作重演的比例,台灣全新創作累積的成績,令人訝異,而這完全不是針對一個製作、一年表現的評論觀點足以涵括與預期。在劇場產業型態薄弱的台灣,十年累積下來,卻是打造繁花盛景:中大型劇場系列性製作的持續與票房佳績,女性創作者的多元發聲,商業性劇場的持續發展,風格化導演的轉型出擊。

    文字|傅裕惠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作品輯》中的女作家露絲,幾乎代表著文學界菁英最幽暗不堪的人性。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有「瑕疵」的女人,才美!

    沒有大卡司、沒有景觀場面,美國劇作家唐諾.馬戈利的《作品輯》與英國劇作家克蘿伊.摩斯的《無盡之夜》,分別都是透過女性角色探討議題的劇作,前者描繪女作家教授與自己調教的指導學生之間的微妙互動與衝突,後者則演出女性受刑人出獄後的適應與期待。

    文字|傅裕惠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金士傑飾演的柯律師,內心與外在表現之間的衝突戲十分吃重。
    焦點

    天使在台灣

    原名《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的劇本,憑藉著什麼樣的魅力橫掃各地的劇場和觀衆?八月底,天使將降臨台灣,表演工作坊將揭開《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的秘密。

    文字|傅裕惠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爲戲劇發展添磚加瓦

    去年開始招生的台大戲劇硏究所、及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設計系,爲國內「戲劇硏究」、「設計實務」這兩個領域,建立了學院派的基地。這兩個系所課程的設計極爲專業;招生來源則甚爲寛廣。在對統籌系務的兩個負責人進行訪問的同時,我們發現他們對國內戲劇發展所具有的熱誠是相同的。

    文字|傅裕惠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11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