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挑釁的幽默 撫平歷史傷痕
將帶領柏林高爾基劇院訪台演出《共同境地》Common Ground的德國當紅導演雅葉.洛能,出身以色列戲劇世家,她用紀錄劇場的形式,與演員互動、創造出最後舞台上的呈現,而她所瞄準的題材,都是涉及屠殺或迫害歷史、種族仇恨、文化歧見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政治地雷。但與其說洛能的戲是打破禁忌、敢於挑釁的政治性記錄劇場,不如說是,帶領觀眾進入一場治療內心傷痛之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專訪《共同境地》導演
雅葉.洛能 在劇場中探索真實與虛幻的界線
即將在九月訪台演出的《共同境地》,找了五位在前南斯拉夫種族相殘下劫後餘生、後在柏林安身立命的演員,讓戰爭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後人,一同回到故鄉,尋找共同的歷史記憶。身為以色列人、定居德國創作的導演雅葉.洛能,為什麼選擇這個與她出身背景距離遙遠的題材?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這位當紅導演,請她一談其劇場創作理念與《共同境地》的工作過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信?不信?這是個問題
由電影導演羅蘭.艾默瑞奇於二○一一年推出的《莎士比亞的秘密》一片,因劇情設定為那些偉大的「莎劇」其實都不是莎士比亞本人所寫,作者其實另有其人,不論故事是虛是實,都引起現實「莎學」界的緊張,也把正統派與懷疑派的長年爭論搬上檯面,原來長期以來有不少人質疑莎劇作者的身分,其中還包含了名作家狄更斯、馬克.吐溫等,但這方面的聲音一直被壓抑。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亞」寫了「莎劇」,To be-lieve, or not be-lieve. That is the question!?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解除一本書的封印
被德國政府「封印」多年的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在今年屆滿著作權期限,除了有學術界推出豐富註釋的版本,知名的「記錄劇場」劇團「里米尼會議記錄」也在去年推出《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奮鬥第一、二卷》,透過六位所謂的「生活專家」,到舞台上與觀眾分享他們接觸與閱讀此書的經驗、看法、甚至他們的私密家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篇
定目好戲剽悍繼續 新年新製接力奔騰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裡框外無限造景 舞台空間決定一切
德國當今對舞台空間的認知與舞台設計的趨勢,可以說是後現代主義以降的兩股戲劇藝術潮流的傳承與延伸發展,於是舞台被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與行動空間,空間的開放性與演出區的蔓延擴大,伴隨而來的是,舞台設計師負責的範圍,已經不再局限於舞台上的空間布局,還得界定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關係,整個劇院與附近環境都得納入考慮之中,甚至還擴散到社會的生活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失重、身歷其境 讓空間演戲的魔法師
德國劇場的豐富多元、創意奔放,除了有許多優秀導演、編劇,精采的舞台設計更是讓演出更加出色的關鍵。本文介紹四位當代德國劇場的重要舞台設計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他們各自有長期合作的導演,以最佳拍檔之姿造就令人驚豔的舞台風景,風格或講求極簡,或愛玩機關,或是看似寫實、卻寓意深遠。他們深掘戲劇內涵,透過舞台空間展示象徵、讓觀眾感知,他們的魔法就是「讓舞台空間也演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員的玩興,這當然不應只是純粹的遊戲空間,而是,得給予演員一股演戲的衝動與原動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間緊密結合,進而彰顯人物性格,傳達導演所解讀的劇中意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失竊的時光》導演
克里根堡 轉輪之中 述說小人物的夢與失落
舞台上巨大的轉輪裝置,一幕又一幕地把劇中人物轉出又轉入,如同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向來關注底層人物的導演克里根堡,以舞台設計與黛亞.洛兒的劇本《失竊的時光》相互呼應,他說:「(劇中人物)從不引人側目,從不會肇事,不會上街頭示威遊行,也不會跟人爭論,他們是規規矩矩的老實人,總是希望一切都很好。所以,我想我需要一個舞台空間,能夠把他們帶向舞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跨文化展「吸星大法」 舞蹈變色龍「變」無止境
出身穆斯林與天主教混血家庭,「跨文化」可說是西迪.拉比的生命底蘊,於是在舞蹈創作路途上對不同舞蹈文化的熱中交流與關注,可說是其來有自。除了與不同的舞蹈類型、視覺藝術等其他藝術領域密集對話,探索、開拓舞蹈動作與肢體語言外,西迪.拉比創作關注的主題都環繞在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上,對他而言這種關係並不僅止於私人層面,亦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他們來自傳統,也樂於創新
瑪麗亞.佩姬絲(Mara Pags)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賽維拉(Sevilla)的佛朗明哥舞蹈家瑪麗亞.佩姬絲,堪稱是西班牙國寶級人物。四歲開始學舞,其師伯樂識馬,傾心栽培。瑪麗亞不負期許,十五歲已是專業舞蹈師,一九九○年成立自己的舞團,經典舞作如Sevilla、Mirada、Utopia等經常巡演世界各地,所到之處,都掀起了一陣佛朗明哥舞的熱潮。她之所以能在全球舞壇上占一席之地,在於她視佛朗明哥舞為不斷演進、屬於現代的活藝術,因此,她不死守傳統窠臼,總是孜孜不倦地在佛朗明哥的語彙裡重新探索、改革與創新,並廣為吸納其他藝術手法,使原本平民色彩濃厚的佛朗明哥舞煥然一新,晉身國際舞台。 其貢獻尤其體現在積極的跨界合作上,如為西班牙導演索拉(Carlos Saura)的佛朗明哥舞系列電影如《卡門》、《魔愛》El Amor Brujo、《佛朗明哥》裡編作情感表現豐富、戲劇張力十足的熱舞;還有為愛爾蘭傳統踢踏舞舞團《大河之舞》Riverdance編過舞,並跟踢踏舞王麥克.弗萊利(Michael Flatley) 飆舞。二○○九年與西迪.拉比共創的《沙丘》,是現代舞與佛朗明哥的對話。次年,與西班牙芭蕾巨星Tamara Rojo一同為西班牙就任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慶典獻舞,讓熱情奔放的佛朗明哥與優美柔和的芭蕾並陳,形成強烈對比!瑪麗亞兼容並蓄、求新求異,卻不離精髓,以卓越舞藝,超越階級、文化、語言的壁壘。 阿喀郎.汗(Akram Khan) 台灣觀眾相當熟悉的孟加拉裔英國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一九七四年生於倫敦,七歲起即接受北印度傳統卡達克舞蹈的訓練,一九八八年曾在名導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印度史詩劇《摩訶婆羅達》中演出,其後在英國的大學接受芭蕾與現代舞訓練,出類拔萃的他很快地在歐洲當代舞壇嶄露頭角,二○○○年成立自己的舞團,一夜爆紅,成為最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創作了Kaash、ma等震撼舞壇之作。二○一二年成為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編舞家之一,並親自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武」亦「舞」 是禪非禪
由西迪.拉比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僧人共修三個月打造的舞作《空間》,是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十六位武僧、一位小沙彌與他(編按),在舞台上與英國雕刻家葛姆雷設計的廿一個形似棺材的空箱共舞,藉著空箱的推疊搬移,意義不斷變換,原本擺布空間與武僧的「魔法師」,最後也從老在觀望的位置,進入了神殿,與武僧們一起練功,二元對立的世界,逐步交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揭露赤裸人性 挑逗偷窺、同謀的罪惡
凡.霍夫要挖掘的是在理性文明的社會行為表象下,所隱藏的脆弱、自私、嫉妒等人性黑暗面,熱中於多媒體呈現的他,常用多台攝影機與數面屏幕做現場實況錄像,並馬上投影到舞台上,使影像與表演同步。他說:「錄像在於讓觀眾能夠更清楚故事與人物,同時,也是去強調人物內在的絕望與淺薄。」藉此,凡.霍夫讓觀眾窺探角色內心,也挑起觀眾偷窺、甚至是同謀的罪惡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舞台設計師
楊.維斯維爾德 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
凡.霍夫的左右手、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可說是讓凡.霍夫得以縱橫劇壇的重要創作夥伴,兩人一起激盪,打造出讓觀眾瞠目的舞台風景。維斯維爾德表示,他總是忠於材料的真實本質,他創作的舞台空間從來不會給人有任何的錯覺,因為它不營造幻象。他說:「我想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讓演員跟觀眾分享這個真實,同時也把觀眾變成這個真實中的一部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風潮
經典搬演反映當下 集體創作顛覆文本傳統
入選戲劇盛會的劇作家前三名,是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契訶夫與易卜生。作為經典,德國劇場人特愛用他們的劇作諷喻當下。而入圍最多的當代劇作家,則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為代表,她後現代主義式的寫作風格,給予導演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在搬演當代文本上,戲劇盛會反映了當前德國劇壇的兩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導演與作家的合體,其二是集體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點將
一浪更比一浪狂 劇場美學驚奇不斷
柏林戲劇盛會五十年來,有些大師級導演突然不再受到垂青,有些卻還屹立不搖。老將新秀的世代交替,從每年入選十大的作品中,嗅出潮流所趨。藉由導演們獨樹一幟的風格,不管是受到喝采的還是掀起爭議的,在某種程度上,都確立了一定的美學與思想潮流。因此,戲劇盛會不但是一窺德瑞奧劇場的最新主流概況,也是探知其文化政策走向的必修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風景
舞台決定戲的命運 「空」的空間「演」出力道
舞台空間對一齣戲的成功與否經常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除了身兼舞台設計的導演外,幾乎每位當代知名導演都有自己「御用」的舞台設計,兩者間儼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近年空間純淨派之所以崛起,不僅在於他們創造的視覺震撼十分直接,也跟其搭檔導演的表現手法有密切關係。因為,有什麼舞台空間,還能比「空」的空間更能讓人看出演員的能耐與功夫,更能讓人感受到戲劇原始而單純的魅力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從「德國是哈姆雷特」 到「莎士比亞是德國的」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德國人依舊在莎劇人物中不斷地看到自己,或藉此重新定義自己,從一絲不苟的忠實演繹,到肆意地解構莎翁,或拿他當幌子的舞台創作,一應俱全。莎士比亞是一座工廠,而哈姆雷特是這座工廠裡的一部機器,它把大家全攪和了進去。只是,莎士比亞工廠不再局限於德國,而早已擴張為無遠弗屆的跨國文化產業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重生經典、與當代同步——列寧廣場劇院
雖然歷史不及其他劇院悠久,但成立半世紀的列寧廣場劇院卻以多部精采製作,在德語劇壇享有重要地位。前有大導彼得.胥坦為劇院奠定對文本提出新詮釋、以銜接當前社會政治議題的優良傳統,近期則由現任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以獨特的新寫實手法搬演經典與當代劇作,屢屢讓劇評人與觀眾大呼過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無政府主義者的烏托邦——人民劇院
沒有華麗的建築,位於羅莎盧森堡廣場旁的人民劇院自一九一四年落成以來,就是底層人民的劇院,左派的群眾舞台。雖然歷經德國近代歷史巨變的衝擊,人民劇院依舊保有它的理想在思想內容與戲劇美學上追求突破性與革命性的創意,它所展現的實驗精神,以及不畏強權,不向主流勢力低頭,不一味迎合觀眾、不做商業行銷、不屈從社會既定價值觀的傳統,屬德國劇界一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