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寧
-
回想與回響 Echo
芭蕾不老 絕對前衛
如果我們今天還逃離不了對芭蕾的古老刻板印象,那不只是因為,我們很少接觸古典芭蕾,尤其對現代芭蕾,更是顯得相當陌生。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其幾乎無懈可擊的舞星表現,涵蓋芭蕾舞不同面向、精心安排之舞碼,加上不遑多讓的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激起了國內難得出現的芭蕾舞高潮,更重要的是,《英倫經典》舞碼的安排,也總算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的魅力。
-
藝號人物 People 波蘭劇場大師
陸帕 打造時間魔法 挖掘人性真實
即將帶著作品《麗特、丹妮、佛斯》首度訪台的波蘭劇場大師克里斯提安.陸帕,是波蘭劇壇廿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導演之一。與康托、葛羅托斯基齊名的他,其劇場特點亦是關於時間的處理,他讓時間成為劇場的角色,在空間中任意延長、壓縮、停頓,而時間的進退處理,是為了讓出空間,表現角色的人性部分,並用演員的寫實性,來更挖掘人物更深層的真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影共舞 打開另一扇門?
由於影像拍攝(攝影機加入)的過程,讓舞蹈與影像的主客關係,產生了各種有趣的辯證,到底,從現場性的舞蹈表演,到虛擬性的影片播出,算是舞蹈藝術?還是影像藝術?從編舞家的角度來看,從劇院舞台的框框,躍進電子螢幕的框框,成品到底是螢幕上的舞蹈?還是舞蹈創造出的螢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還是編舞家本身對於影像的態度。
-
舞蹈
坦承無知 認真上課
表演進行到此,很顯然的,創作者主要著墨的,是技術層面的南管介紹,策略是暴露舞者無知的本身,讓觀眾看到年輕人身上關於現代/傳統的扞格,顯然大部分觀眾都很喜歡這種「後設」的手法,因為隔著舞台看到的,可能是同樣的自己。
-
舞蹈
回歸舞蹈本質的清新勇氣
身體性的場域,以貼身的牛仔褲與襪子構成,一反今日劇場喜愛的大目標大論述,編舞家以最靠近身體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變符號意義成為象徵,城市、人群、地鐵車廂、行駛方向一面讓舞者真正成為舞台上的主角,焦點集中在舞蹈動作本身,光是這個樸素回歸舞蹈本質的策略,就是一個今日已經難得的清新勇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環遊世界 參加好玩藝術節
要說到主題特色鮮明的藝術節,國際上更是充滿琳瑯滿目、奇想妙點滿天飛的藝術節慶,請準備好你的藝術護照,拿好你的想像力機票,搭上我們「PAR狂想號飛機」,跟著四位藝術節達人,環遊世界去「玩」藝!
-
戲劇
這一帖,補出了什麼?
看「現代劇場大補帖」,不斷讓筆者回想到八○年代小劇場運動的相似演出,那個囫圇吞棗外國期刊雜誌翻譯文章,努力揣測學習模仿一知半解的劇場大師理論的年代;這麼多年都過去了,能夠填滿劇場時間罅隙的,竟還是一片空白,而我們的學院劇場教授們,繼續執鞭於厚厚的劇場史迷宮中。
-
戲劇
問號不斷做文章,卻成裝飾一場?
導演以影像及聲音,提出了許多問號,如:這個動作的名稱是否政治正確?這個動作的深層結構和權力有什麼關係?問題是,舞台上體制內的演員,並不真參與問題,自成一個封閉世界,舞台下體制內的榮念曾,欲言又止,完全上不了體制外的梁山,眾多問號成了裝飾,倒形成了一種分裂、壓抑的劇場氛圍。
-
戲劇
深掘軍旅記憶,刻畫身體黑洞
導演刻意經營劇中演員的身體,完全處於一種極度壓抑、找不到出口的苦悶,所以從「身體」的觀點來檢驗,甚至回顧《黑洞》系列作品,這些導演長期以來關心的議題,這些不斷重複的荒蕪淒涼身體景象,讓人不禁要問,是否在劇場中,只有他還極度在意,體制無所不再地對身體進行宰制?
-
藝號人物 People 前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里昂雙年展主席
費弗爾.達榭:藝術節就是要創造出集中、熱烈的氛圍
曾擔任十六年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雙年展主席的法國重量級國際策展人貝拿.費弗爾.達榭,日前應兩廳院之邀訪台。曾於一九九八年邀請八個台灣團隊站上亞維儂舞台的他,認為當年的演出的確為歐陸觀眾開了眼界。作為一個藝術節的策展人,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挑戰,但也可能為未來的大師鋪路,為觀眾打開觀賞的新視野。
-
戲劇
隱喻為翼,飛馳探索歷史深處
當人物的滑稽扮演,快速轉換於工廠與電腦之間,譬如扮演紂王的演員,也同時扮演暴發戶工廠老闆、演受雇殺手的金烏,也同時是工廠警衛,這種多重角色扮演,隱喻了事件的核心,及權力階級運作的歷史脈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岡田利規法國演出 呈現日本新世代觀點
日本劇作家、小說家及劇場導演岡田利規的劇場融合超現實的語言對話與怪異的身體編舞動作,內容常是與反思世界霸權操控與社會階級罅隙。近期在Gennevilliers國立劇院一舉推出兩齣戲,包括《辣椒、空調和告別演說》及《我們不會傷害他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春琴》主要演員
笈田ヨツ 帶領觀眾看見舞台之外的「想像」
由兩廳院主辦、被形容是年度最好看的劇場作品《春琴》,演出後在劇迷之間的討論回響不斷,當眾人讚嘆英國導演麥克伯尼巧妙的舞台空間運用、多重複聲的敘事手法,女主角深津繪里從小女孩演到少婦的精湛演技與聲音表演,及畫龍點睛的三味線宗師本條秀太郎之外,可別忽略貫穿全劇的主要敘事者,七十七歲的笈田ヨツ(YoshiOida,前譯笈田勝弘)。這位跟隨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長達四十二年的日本演員,在歐美劇場界享有極崇高的聲譽,甚至可以當成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本刊特別於此次演出期間專訪笈田先生,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偉大的亞洲現代劇場演員。
-
戲劇
論述的戰場 失溫的劇場?
兩個小時的夾敘夾議,雖然達到布萊希特所主張的「疏離效果」,全場觀眾不斷保持著故事外的冷靜思考,不過同時要提問的是:這是導演希望達到的完全目標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羅伯.威爾森與路克.邦迪 演繹荒謬劇名作
巴黎劇場每年的上演劇目,永遠少不了荒謬主義劇作家的作品。而本檔期的巴黎劇場,也出現了荒謬劇場之聯合國大戰的有趣場面:美國的羅伯.威爾森帶領義大利知名女演員Adriana Asti,演出愛爾蘭貝克特的《美好的時光》;瑞士名導路克.邦迪(Luc Bondy),挑戰羅馬尼亞尤涅斯柯的《椅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瓦里科夫斯基:莎士比亞是我的私塾老師
出生於德波邊境小鎮Szczecin的瓦里科夫斯基,劇場學習之路上非常幸運地有大師的提攜陪伴,深受彼得.布魯克與魯帕的影響,之後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劇場視野。他不畏挑戰大師經典,特愛莎士比亞,迄今導演了十部莎翁劇本;而且創作力豐沛,迄今已累積有三十個戲劇與十三個歌劇作品,近年來作品對影像的大膽運用,甚至已經發展成獨樹一格的現場即時拍攝影像投射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堅持藝術的反抗與理想 鮮明風格與觀點
近年來在巴黎劇場界炙手可熱,波蘭最猛的中生代導演瓦里科夫斯基,他的劇場以其漂浮的波蘭身世為背景,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觀點與新穎的形式為工具,重新詮釋了歷史經典及當代劇作中的共通人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傑宏.貝爾《三次送別》 讓姬爾美可「不跳舞」
今年姬爾美可的新作《三次送別》邀請了「不跳舞」創始者之一傑宏.貝爾來共同編舞,由她本人擔任獨舞,並有現場樂團伴奏,主題是馬勒晚期交響曲《大地之歌》中的最後一樂章〈送別〉。傑宏.貝爾讓舞者腳穿厚重登山鞋、親自控制場上及觀眾席燈光、開口對觀眾講話、傑宏.貝爾上場要樂團樂手邊演奏邊離開、或者邊死在舞台、姬爾美可開口唱起聲樂。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三齣大河劇 劇迷頂禮膜拜
巴黎劇場新季開始,就有三齣紮實的「大河劇」吸引劇迷入場,分別是波蘭導演魯帕的Factory 2、加籍黎巴嫩裔導演瓦吉‧穆阿瓦德的《濱海、焦土、森林》三部曲與德國導演彼得.胥坦的《附魔者》,演出長度分別是七個半小時、十一個小時與十二個小時,透過不尋常的演出長度,讓我們繼續確認,「劇場」仍然是一塊人類無可取代的精神溝通聖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佩伊爾「自動機械偶歌劇」
由藝術家佩伊爾與音樂創作者佩松合作的「自動機械偶歌劇」《位於天堂與地獄的房東─酷畢東》,就在巴黎開幕不到兩年、融合藝術創作與市民生活美學的「Le 104藝術中心」演出。這個演出充滿了藝術家用廢棄物回收重造的偶與裝置,搭配教堂聖樂、流行歌曲或當代音樂聲響,營造了充滿超現實感的場景,讓觀眾如經歷一場奇幻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