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回到源頭 尋找現實的啟示
國際劇壇知名的跨文化大師彼得.布魯克與亞莉安.莫虛金,都曾向印度傳統表演請益,並深入當地汲取靈感,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時的巨構規格搬演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為此花了十年準備,並數度帶團隊深入體驗印度文化。後者則學習印度傳統表演形式,轉化運用在莎劇或希臘悲劇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當代世界。恆河文明讓劇場創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質、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價值與創作的無限潛能,充滿承先啟後的能量。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劇場導演
德馬西-莫塔 人性手法 創造現代的奇幻寓言
卅一歲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劇場導演艾曼紐.德馬西-莫塔接掌巴黎市立劇院以來,即以多項計畫鞏固了該院多元、國際化的風格,更改編許多廿世紀經典劇作,企圖打造一套市立劇院的定目劇,即將訪台演出的《犀牛》就是其中之一。尤涅斯柯的《犀牛》是荒謬劇經典之一,但德馬西-莫塔的新版卻刻意淡化了荒謬語言製造的喜劇效果,而強調出人物內心的不安與惶恐,企圖用人性化的手法烘托出劇作家筆下對於存在的困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打破體制 到讓藝術走入生活
從劇場藝術史來看,劇場的演出本來就是在戶外呈現,如一場共同參與的慶典,是到後來才進入室內劇院,成為特權階級附庸風雅的娛樂。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因前衛藝術與抗爭風潮的啟發,藝術家開始走出劇院黑盒,試圖找回劇場原有的節慶性與共享特質,於是多樣的舞台實驗在廢棄空間、古蹟發生,讓民眾見識到表演藝術的多元性,及深度思索景觀社會與個人生活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空間局限的劇場實驗者們
走出劇場,街頭、森林、山邊、水濱,處處都可能是劇場!國際上許多表演藝術家以天地為舞台,呈現不受空間局限的創意,就讓我們來認識數個來自歐陸與日本的表演團體,略探他們的創作面貌。
-
藝號人物 People 《歐洲聯結》法國導演
馬修.華 讓你聽見當代劇作家的聲音
從戲劇學院畢業後就創立了「守夜人劇團」,法國導演馬修.華致力於搬演當代劇作,他說:「當代作者用文字描繪了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進而表達出他們對於現世的看法。我非常欣賞這種對於社會、政治提問的態度。與其呈現經典作品,我寧願選擇讓大家看見嶄新的戲劇文本。」而他更與夥伴發展出「沉浸式劇場」的演出方式,透過雙面台、耳機裝置或是流動性的影像給予觀眾不同的劇場體驗,他強調:「我們是要創造出一種適宜的氛圍,讓觀眾能聽見文本。」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眾家爭鳴,卻百無聊賴
菲利浦.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龍之憂鬱》導演
菲利浦.肯恩 建構劇場中的無限風景
出身視覺藝術背景,也曾擔任舞台設計工作,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投入創作的入徑與其他導演很不一樣:他不以文本為唯一依歸,他說:「我希望自己的劇場作品能夠突顯身體、空間和材質的關聯,讓舞台變成一種動態的圖畫;隨著排練,演出才一步步成形。一切都像一種共同研究的過程:我與表演者一起展開各種關於空間、燈光、聲音的實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詮釋《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 劇場中輕盈的重量
德國劇場重量級導演彼得.胥坦,在劇場生涯中執導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卻從未導演過貝克特的劇作,直到近期才執導《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應「作品劇院」之邀,與法國知名演員賈克.威柏合作。胥坦讓觀眾脫離快速變遷的生活,進入貝克特筆下緩慢、幽禁的個人世界,用人性化的小丑表演一步步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讓他們意識到回憶與現實辯證所產生的疑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位於兩邊的曖昧 重塑《三姊妹》當代性
身兼電影與劇場導演的巴西藝術家克里斯蒂安.賈塔伊,將契訶夫經典作《三姊妹》抽絲剝繭,以一句假設性的問題:「要是她們當時真的去了莫斯科?」重新強調出當代人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矛盾。透過劇場與電影手法的交錯運用,觀眾更深刻體會到在若無其事的表面下,三姊妹內心的徬徨與掙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癮.迷》 時空交錯的愛戀苦痛
描繪兩個時空中生命經驗交錯的《癮.迷》是勒帕吉一九九一年的製作,藉由三條故事線法國藝術家尚.考克多、美國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與虛構的演員羅伯,讓觀眾看到,面對異國風情,藝術家們如何突破神魂顛倒的狀態,將百味雜陳的自身經驗轉化為日後創作的養分。不同於著重拼貼效果的首演版本,廿多年後重製的《癮.迷》強調舞台立體感的延伸,營造出三度空間的視覺幻象。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戰爭之王》 探究領袖風範
歐陸當紅導演伊沃.凡.赫夫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近期推出的新製《戰爭之王》,挑戰莎翁三部史詩劇《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重現中世紀末期英國王朝的政權更迭。藉由莎翁筆下三個完全不同的君主形象,凡.赫夫在劇中中探詢執政者的領袖風範:身負重任的王位繼承人,如何獨排眾議成為一名英明的統治者?面對政治危機,國家領袖要怎麼做出明確的抉擇?權力的鬥爭是否造就了恐怖的獨裁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殘酷場景 在當代找回希臘悲劇性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去年底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推出三部以希臘文明為主題之製作,其中的《萬神殿之排檔間飾》在巴黎恐怖攻擊十天後演出,劇中的殘酷場景讓觀眾回想起日前街頭橫屍遍野的畫面,具體表露出現實及其再現的模糊地帶,也讓人深度思考「觀看的方式」。在《萬》劇中,他試著在當代的環境下重新探詢希臘劇場的悲劇性面對命運的不可測,如此渺小的我們是怎麼面對肉身的坍塌,要如何回答生死之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廿世紀血腥暴行 直白揭露末日警訊
歐利維耶.畢的《李爾王》意圖跳脫現代政治的隱喻,將眼光投射至人類在廿世紀的血腥暴行,劇中刻意使用誇張的表演,強調語言的空洞,演員們竭盡所能的瘋狂嘶吼,彷彿要在斷氣前用話語捕捉生命最後的火花。他用直白、具象的手法,將劇中的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成功地挑戰了觀眾的極限,讓觀眾認識到莎劇黑暗、殘酷的一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列山卓.史楚羅尼 視覺之外 感受表演的力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作品以極簡、直接的手法呈現,讓觀眾延伸出想像空間,也獲得全新的觀賞經驗。在早期作品中,他利用物件、服裝和影像,形塑出扭曲的身體意象,之後轉而研究不同領域的身體性,減少創作者的介入,不編寫任何舞蹈動作,反而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去年新作《曙光》則選擇與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突顯出藝術與生活模糊的界線。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法國編舞家
克里斯汀.赫佐 清空舞台 讓舞自由
去年就任法國南部蒙彼里耶國家舞蹈中心(ICI-CCN)總監的克里斯汀.赫佐,作品含括編舞、行為藝術、裝置藝術、舞台設計和歌劇導演,也曾被舞蹈圈歸為Non dance的一員。他擅長以混種的元素,在舞台上形塑多義的敘事空間。過去,他以抽象的手法、豐富的視覺意象,探索身體與地面的牽連關係,開啟觀眾的想像;現在,他以極簡的風格、飽滿的身體張力,重新發掘通俗舞蹈的脈絡,讓觀眾省思整體人類需要舞動的共通性。赫佐一貫用開放、充滿哲思的想法,發展當代舞蹈的新穎語彙,謂為法國表演藝術界前途無量的翹楚之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依據真實》 一支超越文化疆界的群舞
多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近期備受矚目的《依據真實》,一反之前舞作中動態身體與靜態物件對照的風格,這次他回歸肢體,且是利用簡單基本的動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性的舞蹈語彙、節奏感十足的搖滾打擊,譜出一部活力四射、別出心裁的作品。從探索民俗舞動作本質出發,找出共通性,讓不同文化的觀眾,能在觀賞時召喚起自己熟悉的舞步
-
焦點專題 Focus
《烈愛.波姬亞》 以母性洗滌人性醜惡
改編自法國文學家雨果的小說《烈愛.波姬亞》,大衛.包貝首度訪台的同名製作,綜合了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除了令人驚豔的水池舞台與燈光設計,更邀得主演經典電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絲.黛兒,擔綱愛恨強烈的當代波姬亞,加上舞者、雜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搖滾樂,《烈愛.波姬亞》讓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復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藉舞台書寫人性中最深層的矛盾
波默拉的劇作充滿矛盾特色:簡單故事卻承載複雜內容、寫實風格卻充斥奇幻場景、平淡的日常卻暗藏詭譎的變化。波默拉一直在通俗的框架下尋找最強烈的衝突與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維繫尋常和詭異之間的平衡,挑戰觀眾對日常的觀感,讓他們自行辯證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就像一面稜鏡,反射出現實多元、矛盾的面相,他追求的真實並非可以理解的情境,而是一種複雜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是讓人產生疑問、體驗的場所
波默拉從生活出發,試圖探討真實及其再現的矛盾,主流價值和它對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利用豐富的舞台意象、神秘的燈光氛圍和擬真的音效,他為日常般的情節蒙上了一片如夢的面紗,一切就像是每個人腦海中真實的投影,充滿詭異、不確定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仙杜拉》導演
喬埃.波默拉 讓「曖昧」動員觀眾的注意與想像
身為法國劇壇少數集編導於一身的劇場人,波默拉被稱為「舞台的作者」,他除了關注當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如何異化扭曲人類生活等社會議題,亦從經典童話取材,賦予全新意涵。他說:「不管是劇本創作或導演,我認為都不應該全盤托出或毫無保留地呈現,反而要提出可能性,為觀眾的想像力打下基礎,讓他自己能夠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