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故我在」 藝術家上菜!
生命與文明,從食物與食慾開始!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的「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透過表演、錄像,探討食物的多重文化意涵、食慾的過度擴張等議題,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生命與文明,從食物與食慾開始!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的「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透過表演、錄像,探討食物的多重文化意涵、食慾的過度擴張等議題,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今年來到第二屆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豐富的片單中亦包含了許多與藝術各領域相關的精采影片,描繪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曾經有過的種種藝術軌跡,從戲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與繪畫,那些人那些作品,其實也是如此貼近我們
《疊韻》的開始起於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對哲學家尚-路克.南希一篇論文的好奇:「這篇文章令我感到訝異,因為我覺得字裡行間的你就像一位舞台上的舞者,彷彿你想像自己在跳舞。」兩人從此長達一年書信電話往返,將對話變成一支舞,由南希的話語結合莫尼葉的編舞,舞名即「疊韻」。
細膩優雅的琴音,詩意溫柔的詮釋,或許讓你直覺出自女性鋼琴家之手,但聽過陳宣堯、白建宇、烏利格這三位台韓德的男性鋼琴家,一同表現出媲美女性的優雅細緻感,但卻又各有風情的三國演繹,著實令人難忘。
近年他不再自己出演,但他仍然自己寫劇本,自己籌錢,遠離好萊塢的操作,每一部電影內容都有新意,他把脫口秀或百老匯的歌舞劇甚至希臘悲劇的合唱隊都可以帶進電影,可以融合為一,也只有他,會讓人不覺得突兀,覺得不老套,伍迪真的不老。
時間:二○一四年十二月廿五日下午 地點: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甫於去年底過世的攝影藝術家陳順築,其首度大型個展「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在北美館登場。出身澎湖的他,將攝影與現成物結合,從個人、家族生命史出發,成為台灣複合性影像創作之先河。此次個展呈現陳順築一九八○年代以降各階段代表作,以及未發表的遺作「轉生術」系列。
以科學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科幻電影,必須以超強的想像力來構築,導演、編劇們還能怎麼顛覆觀眾的想像?二月有好幾部科幻電影上檔,不管是拯救外星公主、穿越時空胡搞瞎搞,還是平行時空讓你搞不清楚自己的分身還是副本,或是暴力加科幻的大廝殺,春節假期正好讓腦內小劇場盡情奔放揮灑!
樂評人焦元溥的新書《樂之本事》,嘗試為古典音樂門外漢解答各種「天才」問題,不但讓這些「夏蟲」也能了解「冰」的滋味,還要讓門內人點頭稱是。作者聆賞音樂範圍之廣,親身接觸當代音樂名家之眾,還有對音樂以外的閱讀與知識之博,在字裡行間顯現無遺,讓這本書的「含金量」可說相當驚人。
膾炙人口的霸王虞姬故事,是許多藝術家喜愛的創作題材,在作曲家馬水龍的筆下,更是充滿故事畫面的樂章。馬水龍最新出版的音樂專輯《霸王虞姬》交響組曲,以六段架構鋪陳情節,更以嗩吶、胡琴與琵琶三種傳統樂器,代表故事中的三位主角:項羽、虞姬及劉邦。讓你聽著樂音,想像悲壯的楚王,品味那在歷史煙塵中不褪色的千年寂寞
我憑什麼改變人生無常。我憑什麼認定這無常的生命可以由我的意志掌控?而我的出發點從來不是只是為了利他,怎麼辦?我就是無法改變這個出發點。我或許就真的像別人所說那樣自我中心。 這麼一想,我也不愛我自己了。我的各種情緒更大了。原來人最大的痛苦是連自已都不愛。 但現在我毫無他法了。我得和我的情緒握手,問候他們。
時間:二○一四年十二月七日 地點: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陳明章是台灣著名的民謠樂手,他的吉他不只是吉他,月琴不只是月琴,他多年在鄉土文化裡尋找音樂元素,將之重新組合產新的生命。他的民調不只有月琴、河洛文化還有原住民古調的影子。 滋養他的文化養分來自於北投,那個溫泉、硫磺味、那卡西的小鎮。他現在生活也是圍繞著北投,每天早上在北投街上散步,晚上在北投教授月琴,國外大學邀請他去駐校,他斷然拒絕:「你們自己過來北投找我。」
已經與許多劇團合作過,近期以與再拒劇團合作的音樂劇《新社員》引起矚目的音樂設計蔣韜,本身就是戲劇系科班出身。創作範圍幅跨廣泛的他,如何分配工作時間,他心中自有軸心,「主要是看該作品跟音樂互相滲透的程度,決定我出現在排練場的頻率和次數。」談及合作過的不同作品,他背後彷彿浮現一張神秘座標圖,中間畫一軸心,每齣戲皆有定位。
瀕臨失傳的繪畫技法「銀針筆」,在美國藝術家卡蘿.普魯莎筆下重綻風采。普魯莎將銀針筆這項傳統上用於平面繪畫的技巧,與當代裝置結合,跨越古典與當代的距離。創作主題多圍繞在宇宙萬物的哲學理論的普魯莎,這次的「銀針星際」是她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個展,展出新舊作共十一件,透過物理科學與數學模型,影射現實生活中的組織結構及精神力量。
隨著多個影評人獎項與金球獎提名出爐,明年奧斯卡「賽事」的硝煙也悄悄燃起!幾部獲金球提名的話題強片如《大眼睛》、《鳥人》等將在台灣上映,身為影迷的你,豈能不開始打開筆記本,進電影院先過評審癮!
音樂素養廣博且深厚的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將將音樂的線條盡情編織,延伸了小說的空間。連他自己都說:「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但在指揮家小澤征爾面前,他就像個忠誠又害羞的粉絲,透過六次訪談,兩人深度地交換了對音樂的愛與心得,打造出《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音樂與文字美好共鳴。
「全球化」趨勢看似讓地球變成平的,但因為藝術家不甘於此,所以藝術風景依然多采多姿。HAYA樂團與Daniel Ho提煉混融家鄉味,營造出暨「在地」又「現代」的音樂作品,讓你駕馭《瘋馬》馳騁無邊草原,也能乘著《烏克麗麗的飛行》遠渡太平洋!
文本多次被改編,也經常被問,「 你怎麼看改編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旦我答應了授權,我便做好心裡準備,徵婚這件事就是戲劇,需要兩個 人共同演出,就算當年徵婚,我也沒預測它有什麼結局,而影視改編一定不會按照我的寫法走,因為徵婚這個行為本身便是一場表演,一場實驗自己的可能,即興的成分很高。
時間:二○一四年七月十一日 地點:台北 流浪舞蹈劇場
今年稍早,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導了一齣極富盛名的神劇,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這齣經典傳統、眾人耳熟能詳的聖樂,曾被許多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編曲,甚至另填新詞;它也曾被搬上大銀幕,猶記得梅爾.吉勃遜的《耶穌受難記》在當時的影壇和猶太族群中造成褒貶各半的回響。 這麼樣的一齣神劇落到約書亞的手上,被雕塑成前所未見的新穎面貌。他徹底解構,大刀闊斧把宗教和福音的橋段全部砍掉,只著重於人性情感的組成:痛苦、撫慰、內疚、愛。他在歌者上台前,透過投影,在近乎空無一物的舞台上撥出歌者與樂手切身的告白:嬰兒的誕生、父母的分離、親人的死亡,在觀眾面前一一上映。只因為安插這幾段影片,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被召喚而生的情感迥然於過往。 在英國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裡,約書亞透過展覽,重新包裝「垃圾」。他邀請到訪觀眾去認識博物館的訪客、員工、包商和展覽所耗費的垃圾,透過每日蒐集、分類、拍攝和記錄,直到一個月後再將垃圾處理的每個階段以展覽的方式呈現,明確地傳遞給參展觀眾一件人人都心知肚明卻又常常遺忘的事實垃圾並不會消失。 台灣花蓮的夜市中,有個攤位不賣牛排烤肉或任何小吃,它賣的是由約書亞擔任藝術總監,八位藝術家穿戴著便宜手作道具輪番上陣表演的戲劇,價格當然也很夜市。一連五夜,演戲的人,看戲的人,在旁圍觀的路人,不論知不知情都湊成了一齣戲。 約書亞.沙發兒就是這麼樣一位藝術創作者,憑藉洞悉人心的眼和纖銳慧黠的思路,顛覆傳統,遊戲人生。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由影像工作者簡永彬策劃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呈現一百卅五人、近五百件攝影作品,除了少數外界熟悉的專業攝影,更多是地域性或業餘攝影家,他們擁有質量俱佳的攝影作品,卻因長期不被重視而顯得陌生。透過這些精采的照片,也讓我們看見了台灣攝影史失落的一部分。
令人動容的樂曲或歌聲,訴說多樣的情感與生命歷程,而這些音符的創作者與詮釋者,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透過以音樂家為主題的幾部紀錄片,讓我們試著尋索樂音背後的動人故事
去年因「王牌大律師」與「半澤直樹」大紅大紫的日本演員堺雅人,其實已經在演藝圈默默耕耘了十多年,他的精湛演出、塑造角色的功力是怎麼來的?透過最近在台出版的散文集《文.堺雅人》,我們或可透過他親身的書寫,看到他如何思考他的演員人生。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