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演員的庫藏記憶

十七年之癢

演員的道路,是一種迂迴上升的歷程,永遠是翻過一山又一山,跨過一場又一場,永遠是對昨日的某一種捨棄,某一種跨越,某一種翻過。而,翻過不就是一種倒轉?如果我是有反省能力的演員,應該永遠是一種:覺今是而昨非,而且不覺昨非就無法悟到今是。《推銷員之死》的當年演出,我後悔過,所以在某種意義下,我可以在「懊悔」裡成長,在下一次的演出中,我會重拾它,不怕它會喪失。

文字|李立群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專欄 Viewfinder

陰鬱場景 繪就家庭悲劇

聞天祥談電影《三隻猴子》

電影看什麼?如何看電影?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進入了電影系列,影評人聞天祥以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榮獲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為引,講述導演以何種手法與風格來呈現其敘事和觀點。片名出自日本著名的「三不猿」,指三隻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聽與不說。

文字|周倩漪、黃芮琪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四手聯談

指揮!

「指揮」真是讓人羨慕!從來就不用質疑自己脆弱的神經系統,不像其他器樂演奏家,特別是鋼琴家們,在每天苦練十小時後,還得戰戰兢兢生怕出錯。雖然,獨奏家們在音樂演奏這行業中算是頂尖角色,許多大牌指揮對獨奏的天王巨星都仍然畏懼三分,唯諾是從。然而,「指揮」這行業,真是太吸引人了,讓許多傑出獨奏家們紛紛拿起指揮棒來帶領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

文字|魏樂富、葉綠娜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在舞台上對人生解構重整

電影《縱情天后》

茱莉亞的人生早已經是舞台上的戲碼的一部分。還能對她真心真情的,是母子親情。她的兒子喚醒了她。於是茱莉亞為了讓人生徹底地真實起來,她決定逆向操作。過往,舞台是一切,真實人生真假莫辨、是只為舞台服務的;但這一回,她要讓舞台為真實人生服務,她要把真實人生置放上舞台。

文字|陳韻琳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演員的庫藏記憶

鐵杵磨成繡花針(中)

真功夫要長的時候,肝與腎的負擔能力,就需要加強。戴朝南一個月的薪水大約三千多新台幣,全拿去買新鮮牛肉和馬師傅自己配的補腎丸(俗稱大力丸),我是個窮光蛋學生,學費都快繳不上了,那來的錢補身子?每天看他吃一把大力丸,生嚼著,口角流出藥香味,我就只能拼命地調息,吸空氣,大氣裡有大自然的精華吧!

文字|李立群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四手聯談

「我好像忘了……」

在這個一切都必須記錄、存檔、渲染個人才能的時代,「出版錄音」成了現代演奏家必行之路。雖然現場音樂會,比起錄音室裡的錄音,不只有著自由和自然發生的感受,而且也能散發出比較大方寬闊的氣息,可是,偶發狀況、雜音讓人無法掌控。而音樂廳自然的殘響,還是錄音的最佳選擇,雖然,當音樂家們必須為被錄下來音樂的完美度憂慮時,自然而然彈奏的藝術性投射,絕對會因此而被抑制

文字|魏樂富、葉綠娜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在藝術之上還有更高的價值 電影《一個指揮家的抉擇》

電影《一個指揮家的抉擇》

音樂、藝術真的偉大到可以成為跟納粹妥協的正當理由?有沒有可能那妥協所造成的象徵意義,使音樂、藝術蒙上了陰影?誠如少校所說,希特勒自殺後,他們找福特萬格勒指揮哀樂,是因為他們認為他代表了納粹!是否一九三三那年福特萬格勒就該運用托斯卡尼尼製造出來的情勢快快離開,即或不能,也該就此退隱藏才,等不義的世代過去,再出來為藝術之美效力?

文字|陳韻琳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手聯談

音樂是世界語言?

對西方人來說,如果聽到了亞洲音樂或是巴洛克時期以前的音樂,一定會對「音樂是世界共同語言」之理想起疑。就像我吧,當我聽到某些中古時期音樂或是平劇時,想到這些音樂應該是無國界,而且所有人都應能感受其中奧妙時,就讓我沮喪萬分或許我並非真正的「世界人」,甚至有可能連屬於此宇宙都不夠格呢!

文字|魏樂富、葉綠娜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當藝術等於名牌時尚

電影《巴黎不打烊》

《巴黎不打烊》儘管以浪漫戀情作結,因而使原本提問、省思都甚強的電影主題,流於膚淺的結尾,但這部電影終究就藝術與有錢階級時尚的模糊分界,提出若干很好的問題:為何藝術變成布爾喬亞時尚人物的高級消費,從演奏者到聽眾全都得衣冠楚楚儀表堂堂的正襟危坐?為何因愛與生命力被創作出來的藝術,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種奢華名牌的類似物?

文字|陳韻琳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演員的庫藏記憶

二十年,「春去春又回」?

所以不管是數十載地去演電視劇,還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去看電視劇,電視劇不管是多麼地屬於大眾文化,但是匆忙的歲月,觀眾的接觸有限,精神有限,空間有限,目標也變得有限,所有從事生產電視劇的人們,卻早已產生了精力極限,媽呀!!誰想看誰看,誰想說誰說吧!!電視劇就是來點綴的。

文字|李立群
第183期 / 200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