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PARTS舞蹈學校的創辦人之一、「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Anne Van Aerschot 攝  PARTS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沃土 孕育「會思考的舞者」

訪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PARTS舞蹈學校

在歐陸的現代舞壇,有不少精采編舞家都出身於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這個舞蹈學校PARTS,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以教授舞蹈技巧為主,PARTS更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其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本文作者親自訪問該校,深入探尋這個未來編舞家搖籃的獨到之處。

文字|黃尹瑩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開源節流跨界合作 舞蹈人才處處發光

因為台灣舞蹈教育的長期深耕及舞蹈人與團體的熱誠和創意,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大家積極開源節流、跨界合作並拓展觀眾群,促使舞蹈朝向多方發展。其結果就是舞蹈界新人輩出,年輕舞者與編舞者多方參與國內外創新製作,舞蹈人跨界參與他領域製作、或是推出跨界製作。

文字|趙玉玲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表演藝術百年 開啟邁向數位雲端之路

「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上線

作為一種「熱中於消逝的藝術」,如何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會有多少可能?兩廳院在廿年前創辦了《表演藝術》雜誌,以文字記錄演出,更成立「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書籍影音等史料;廿年後跟隨網路科技與雲端數位的概念,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推出「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冀透過全民編寫的的機制,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文字|廖俊逞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新世紀十年 探問華文戲劇創新活力

記2011第八屆華文戲劇節在澳門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門舉行的第八屆華文戲劇節,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文字|莊珮瑤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董事長 推動文化、教育獲國內外肯定

雙勳臨門 郭為藩細數文化緣

今年十月底,兩廳院董事長郭為藩先後榮獲兩枚重要的勳章,一枚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另一枚則是由總統馬英九頒授的國家榮譽二等「景星勳章」。對於自己在兩天之內「雙勳臨門」,謙虛低調的郭董事長倒是以平常心看待,感謝大家肯定他的努力。「我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點,做了該做的事。」郭董事長總是如此說。許多人對他在推動特殊教育及教育改革的貢獻印象深刻,卻不知他在文化領航方面,也是站在浪尖上。

文字|盧家珍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讓偏鄉孩子與佛朗明哥零距離

永齡基金會贊助圓夢 五百學童參觀國家戲劇院

在「財團法人永齡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贊助下,九月底,五百位來自全台各地偏遠學校的中小學生來到國家戲劇院,觀賞來自遙遠的西班牙的《佛朗明哥傳奇》彩排,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夫人曾馨瑩老師亦親臨現場,與小朋友們共享美好的藝術體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業的藝術交易平台?親民的藝術推廣市集?

專訪表盟秘書長于國華談「華山藝術生活節」

去年首度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首度引進「藝術市集」的概念,將華山園區打造成一個定時、定點舉辦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並擔任串連的樞紐,藉由邀請國際策展人來台,意欲塑造台灣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然而,活動承辦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坦言,在華山這個場地舉辦「表演藝術市集」,又要同時兼顧「專業」與「親民」的任務,執行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文字|廖俊逞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英國皇家歌劇院執行長專題演講側記

托尼.霍爾:勇於冒險才能讓藝術機構保持不絕的創意

「勇於冒險,才能製作高品質的節目。」英國皇家歌劇院執行長托尼.霍爾(Tony Hall CBE)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訪台,在六月卅日於兩廳院舉行專題演講,並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談「當東方遇見西方開創藝術市場的無限空間(Investing in the Arts)」,他在專題演講中提出「冒險」對於開創藝術市場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必須持續往前邁進與冒險。」

文字|劉郁青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鍵三問 打開創作之門

「賴聲川的戲劇學—高階戲劇研習大師班」側寫

二○○六年賴聲川從北藝大戲劇系退休後,便未曾在台北正式開班授課,這次在七月初與本刊合辦的兩天講座中,賴聲川以「總論/簡論」、「關於編劇」、「關於導演」、「關於即興創作」四個主題開講,結合多年豐富的教學與實作經驗,也包含他自己對於藝術創作應該如何教授的反思。

文字|鍾欣志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積極面對低迷 整合資源打造未來

德國「北萊茵威斯華倫國際參訪計畫」所見

應德國「北萊茵威斯華倫文化局」之邀,本文作者參訪了當地兩個重要的音樂節:「威騰當代室內樂音樂節」與「科隆八橋音樂節」,前者以大師帶新秀,鎖定中小型編制的當代作品,並且主打世界首演或德國境內不曾演過的作品,以吸引文化圈各城市的觀眾前來小城鎮觀賞;而後者有著科隆愛樂強大的行政團隊、極優的愛樂廳作為後盾,以展現文化大城的格局為目標,也提供了包括科隆在內、整個北萊茵威斯華倫地區所有展演者、創作者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

文字|林芳宜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小劇場與替代性展演空間的合法性問題

台中PUB的一夜惡火,燒出了政府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卻也延燒出台灣的小劇場空間與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這才發現多個民間長期經營的演出空間都是妾身未明的狀態,但如想取得合格身分,卻完全找不到合用的法條,而其他的臨時性展演空間就更不可能了。從小劇場的發展來看,獨特的空間的確幫助了獨特的劇場形式表現,這讓劇場人更渴望地呼喊: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文字|廖俊逞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音樂「合理」說話的魔幻力量

側記約瑟夫.邱吉音樂劇大師班

應台灣「瘋戲樂工作室」之邀,美國音樂家、曾任《獅子王》等多齣知名音樂劇音樂總監的約瑟夫.邱吉(Joseph Church),首度訪台舉辦大師班,分為「詞曲創作」與「演員訓練」兩組,指導台灣學員創作與表演音樂劇的訣竅。藉由大師的提點,學員們學到了「在音樂劇中,不只要讓音樂說話,還要讓音樂『合理地』說話」的種種秘訣。

文字|白斐嵐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跨」出彩虹光譜 期待絕美果實

南部地方資源挹注相當有限,但在開發在地素材與召喚人文歷史回憶方面逐漸匯集成為趨勢,輔以現代思維與多元跨界表現框架,具南方特色舞蹈的出現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而台北地區今年度舞蹈展演依舊火花四處、星光點點,但未出現讓眾人一看就愛、甚而再三回味的絕佳精品。

文字|魏淑美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重建指導談〈Sololos〉

葉亞苾:這是一支反映編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Sololos〉首演於一九七六年,當時由布朗本人與Wendy Perron等舞者共同演出,屬於她早期發展結構式即興實驗的代表作《排隊》中一段。長度雖然僅約十二分鐘,但這組五位舞者中,有一位跳到一半就會出列擔任Caller的角色,也就是對台上的夥伴們發號施令,叫他們隨指令跳某一段舞句,甚至隨時要求他們動作逆著做。因此每場演出會因當天Caller的不同指令而千變萬化,舞者們除了對動作要純熟到可自然地任意改變正反順序之外,被賦予重責大任的Caller更要機靈地維持整支舞的架構,將舞作流暢地順利完成,實屬一齣身腦並用的高難度舞作。 此次為北藝大舞蹈系擔綱重建指導的葉亞苾(Abigail Yager)於一九九五至二○○二年間曾任崔莎.布朗舞團舞者兼布朗的音樂助理,並於九六年隨布朗舞團與夫婿楊銘隆一起在台北國家劇院共同演出布朗的舞作M.O.。離團至今,她除了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系,也是世界各地受歡迎的舞蹈技巧老師與布朗舞作重建者,曾在法國里昂歌劇院、比利時國家劇院與PARTS舞校、美國ADF舞蹈節、韓國(藝大)、與台灣(北藝大)等地授課或排舞。趁此機會本刊也訪問了葉亞苾,一談舞作內涵與重建工作的重點: Q:這不是你第一次為北藝大重建崔莎.布朗的作品;我記得上次是二○○五年帶來的是《組合、再組合》Set and Reset。這一次跟一群新學生合作布朗的〈Sololos〉,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A:這裡的學生真是棒極了。這次的過程跟上次差別很大,因為上次的計畫是直接整合到他們最後一、兩年的課程裡的;這回我們沒有機會這樣做。所以這次的規模比上次來得小很多。另外,這次作品比較短,需要學的東西也比較少,可以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表演以即興方式進行,所以不完全算是重建原本編的舞,而是要培養出相關的技巧和反覆練習。我覺得這沒有比較簡單,這個作品其實相當困難,不過所需的時間確實比較少。 但我察覺到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這回沒有時間建立起作品從何而來、要表達什麼的根基,而我之所以喜愛崔莎的作品,很大的原因正在於其肢體語彙本身常

文字|林亞婷、王年愷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戲曲

跨文化劇場風景成形 追新貌戲曲混搭成風

二○一○年的劇場,有對政治與環保題材的探索起步,有多樣非典型劇場空間演出的嘗試,看得見製作品質呈現專業的品質提升,也讓跨界、跨文化蔚然成為台灣劇場的自然現象;另一方面,這一年的戲曲新作主要延續近年風行的女性、宗教等主題與跨界呈現,整體表現仍然多元而令人目不暇給。

文字|傅裕惠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美國後現代舞蹈家

崔莎.布朗 如科學家般的舞蹈實驗者

後現代舞蹈家崔莎.布朗於一九七○年就創立舞團,不斷實驗與創新,至今成為美國於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舞蹈家之一,定期受邀到歐洲各大劇院或藝術節巡演。除了舞蹈方面的才華,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後,她也開始以古典音樂編舞、編導歌劇,並廣受好評。而她長期從事的素描與繪畫也相繼受邀於歐美的美術館展出,才華洋溢,令人敬佩。

文字|林亞婷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旗艦的未來 共同的遠景

「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記錄摘要

自從兩廳院邀請日本劇場導演鈴木忠志執導的製作《茶花女》首演以來,引發了台灣表演藝術界與觀眾的熱烈討論,議題從劇場的美學到製作的內涵,更延伸到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制度與內容,以至國家資源的公平與否等。為了讓各方對話更有意義地交流,本刊在三月初舉行了「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邀請了兩廳院與表演藝術界人士與會。在此刊出當日座談內容精華摘要,以饗讀者。

文字|高煜玟、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三月起正式營運 服務在地戲迷

大稻埕戲苑 重現精采戲窟文化

在台北市社教館前館長邱建發的推動下,原位於迪化街永樂市場的「延平活動中心」重新整修擴建,將九樓規劃為可容納五百人的中型劇場,八樓增設以掌中戲演出為主的曲藝場,去年開始試營運,正式定名為「大稻埕戲苑」,希望藉此傳承、延續大稻埕古城的戲窟文化。現任館長林慧芬表示,大稻埕戲苑肩負演出、推廣和傳承的任務,除了辦理傳統藝術演出、傳習與展覽活動,並提供藝文團隊申請排練,為台北市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發展重要據點。

文字|廖俊逞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下一波」藝術節執行製作人

梅立陸:關鍵的挑戰,是為作品找到觀眾

近期,台灣新的表演藝術中心分別於台北、台中與高雄陸續邀請到著名建築師進行興建,令人期待。但在設計最新進的硬體設備之餘,人才的培育、節目的規劃與運作,以及觀眾的建立等面向也應刻不容緩。 位於紐約市曼哈頓旁的布魯克林區,近幾年轉型為年輕一代紐約客,尤其從事藝文與教育相關行業者,相繼湧入的社區。除了與曼哈頓僅一河之隔的地利優勢,布魯克林的人文氣息,尤其又以在此經營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這個重要的在地藝文活動推動者而聞名。除了自一九八三年主辦的「下一波」(Next Wave)藝術節,成功地將世界一流的藝術家介給紐約客,平時的藝文咖啡與電影院(Rose Cinemas)等設施更為當地居民長期提供藝文活動的休閒場所。再加上二○○一年遷入此Fort Greene區的馬克.莫里斯舞蹈中心(Mark Morris Dance Center),更為居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作者趁該藝術節的重要決策人物,也是「下一波藝術節」創辦人喬.梅立陸(Joseph V. Melillo,被暱稱為Joe)來台的機會,進行專訪,請他分享他任職長達廿五年的BAM工作精華。本文特以第一人稱口述方式,以完整呈現梅立陸的談話內容。

文字|林亞婷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民國藝百」為國慶生 雙十強檔展現文化實力

一百,是個完美的數字,藝百,也是個完美的凝聚。中華民國的一百歲生日,兩廳院特別在一整年中,推出一系列「民國藝百」的節目來歡慶這個特別的日子。由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各演出十場重量級的節目NTCH Double Ten",共同迎接百年雙十的到來之外,還包含了全年百場免費提供的共享活動,與全民度過歡樂又具有藝術氣息的第一百年。

文字|李秋玫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春琴》主要演員

笈田ヨツ 帶領觀眾看見舞台之外的「想像」

由兩廳院主辦、被形容是年度最好看的劇場作品《春琴》,演出後在劇迷之間的討論回響不斷,當眾人讚嘆英國導演麥克伯尼巧妙的舞台空間運用、多重複聲的敘事手法,女主角深津繪里從小女孩演到少婦的精湛演技與聲音表演,及畫龍點睛的三味線宗師本條秀太郎之外,可別忽略貫穿全劇的主要敘事者,七十七歲的笈田ヨツ(YoshiOida,前譯笈田勝弘)。這位跟隨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長達四十二年的日本演員,在歐美劇場界享有極崇高的聲譽,甚至可以當成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本刊特別於此次演出期間專訪笈田先生,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偉大的亞洲現代劇場演員。

文字|謝東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