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戲劇月光真的一樣嗎?
評《人間條件四— 一樣的月光》吳念真,創作早期以短篇小說享有文名,1980年代與小野、侯孝賢、楊德昌、焦雄屏、黃建業等人共同推動台灣新電影,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編導作品,之後以《台灣念真情》和各種本土產品代言廣告,成為不少人心中最有魅力的「台灣歐吉桑」。2001年進入劇場,開始他的「人間條件」系列編導作品,迄今已經推出8部作品,票房成績亮眼,儼然成為台灣當代劇場知名品牌。 吳念真的貧微出身,是他早年創作的靈感源頭,也是他的公眾魅力所在:平凡的身世背景,踏實努力的意志力,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不僅是社會大眾對他的普遍印象,亦是他各類型創作的核心意識,包括以「國民戲劇」之名推出的「人間條件」系列作品。 依據吳念真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進入劇場創作的領域,是為了重現童年時候,隨著阿公在九份昇平戲院看通俗新劇的美好經驗,將被所謂「菁英的創作者」隔絕在劇場以外的多數觀眾,拉回劇場,並且重現台灣社會中「已被淡忘的傳統性格,以及這個國度裡的人們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對他而言,理想的劇場觀眾,是那些和他一樣有著平凡出身,踏實努力,樸實無華的一般「國民」,理想的劇場形式,則是以通俗語言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的悲喜劇。 換言之,「國民戲劇」的創作邏輯,其實就是建立在一系列黑白分明的對比概念:知識菁英vs.庶民大眾,過去的美好vs.現在的失落,「陌生的、新的、外來的、看不懂的」舞台劇vs.「真人在舞台上真實演出的」新劇。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間條件四 一樣的月光》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國民戲劇」作品。
-
演出 音樂 打造沒有年齡限制的兒童音樂活動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邁入第2屆 為幼兒推出「寶寶的交響樂」
去年首度舉辦的「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短短兩天16場售票音樂會、兒童友善市集、免費快閃演出等活動,創下了將近萬名愛樂親子到訪的空前佳績。今年的第2屆再次將音樂活動帶入臺灣戲曲中心,加碼於7月11日至13日舉辦為期3天的17場精采音樂活動。不僅糾集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微光古樂集、台北打擊樂團、藝心弦樂四重奏等台灣領先的音樂團體進行表演,更首度舉辦「寶寶的交響樂」音樂會,打造沒有年齡限制的0至12歲兒童音樂年度優質活動。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創辦人孫家璁提到:「去年的音樂節受到的反應遠超預期!也證明了台灣確實有這方面的觀眾需求。第2屆的設計會更為多元,透過不同主題啟發音樂、美術的想像力。」今年預計在巨大表演樂池區建設「寶寶搖擺區」,讓0至3歲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近距離感受正規管絃樂團的奇妙。當然,主題是為了幼兒至兒童而設計,但他也強調:「對於大朋友來說不是陪伴者,也能夠找到欣賞表演活動的意義。」 音樂節顧問暨指揮家張尹芳認為,辦音樂節看起來很容易,但要拼起來做音樂遊樂園的概念,又是另外一回事,她表示:「今年一樣以遊樂園概念來設計,要像兒童樂園一樣隨時隨地都有音樂節目發生。」 比較去年與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推出年齡向下發展、0到3歲的「寶寶的交響樂」,由張尹芳領導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父母可以讓小朋友在類似樂池的安全環境下近距離、沒有壓力地聆聽。今年還推出了「繪本音樂會」,挑選合適的古典樂來搭配繪本的內容進行,主辦單位特地與出版社「小天下」合作,選用曾兩度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插畫家陳又凌兩本作品《尋找祕境》與《會生氣的山》。張尹芳表示,《會生氣的山》帶有環保的概念,但同時用山的情緒來敘述;特別在過去幾年疫情中戴口罩,兒童只能靠眼睛溝通,情緒溝通表達接收較以往不同,這用音樂表達最直接。而《尋找祕境》透過可愛貓咪的故事,也相對影響小孩內心最純潔、最美的祕境。一動一靜、內在外在,跟音樂一樣有很不同的色彩。 在今年的音樂節中,除了在大表演廳演出「寶寶的交響樂」及《彼得與狼》的大型演出之外,,包含微光古樂集、藝心弦樂四重奏、台北打擊樂團、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等團隊,也會在小表演廳推出多場寓教於樂的精采節目,為孩子們打造一場音樂與探索的奇幻之旅。 去年以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vs.台灣舞蹈家個體的獨特,是藝術的核心
瑪蒂德.莫尼葉 X 何曉玫 X 葉名樺 X 李貞葳 對談側記每年台新藝術獎揭獎前後,皆會安排當屆國際決選評審在台辦理公眾講座。第23屆台新藝術獎禮聘法國重要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韓國藝術家與影像導演朴贊景(Park Chan-kyong),以及熟悉台灣藝術生態的新加坡策展人鄧富權(Tang Fu Kuen)擔任決審委員,首場講座由瑪蒂德.莫尼葉打頭陣,以「挺立在話語的邊緣我和我的舞蹈」為題,同台3位曾獲得台新藝術獎的重要女性編舞家:何曉玫、葉名樺與李貞葳,以對談形式,聊聊舞蹈作為創作媒介,每一位創作人如何透過作品與社會對話。 莫尼葉對台灣並不陌生,早在2012年關渡藝術節就曾帶來與視覺藝術家 Dominique Figarella合作的《肥皂歌劇》(Soapéra),也在跨國串連計畫的亞洲舞蹈營裡,與台灣策展人、藝術家群體多有接觸,去(2024)年更曾帶討論性別暴力作品《黑暗之光》參與臺北藝術節盛會。本次對談邀請與莫尼葉相識多年、曾翻譯莫尼葉與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合著書籍《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ALLITRATIONS : CONVERSATIONS SUR LA DANSE)的劇評人郭亮廷主持,由於問答環節時間較緊湊,大多數的亮點落在4位與談人的創作概述中。
-
人物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作曲╱編曲家張清彥 打破已知,每件事情都是好玩的
「好有趣喔!」這大概是張清彥提及音樂、音樂劇時最常的反應。 他可以說是目前台灣音樂劇圈裡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工作疊合興趣,但他未有倦怠,興奮地分享每齣音樂劇作曲的差異。他說起唱歌集音樂劇場《以為是BL結果是BFF》:「這個製作好年輕!提醒我,玩心真的好重要!」還不到30歲的他再次投射到自己的高中生活,那種悸動、那種煩惱在音樂與生命裡蠢蠢欲動。相較於這類快歌,去(2024)年底剛完成讀劇的《爬上頂樓看月亮》,是少數內斂且陰柔的作品,「哇!原來我也可以這樣!有些突破是開心的。」而協助嚎哮排演完成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則是融入了張清彥喜愛的饒舌音樂,在3、4年的發展時間裡產生很多有機討論。 與其說張清彥供給了「音樂劇」裡很重要的「音樂」,他也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音樂劇與音樂反覆確認了自己的喜好,讓有趣的事情持續在身邊發生。

扼減資源引發地震 劇場生存岌岌可危?!

在危機中堅持想像:德國劇場如何面對文化預算縮減
訪德勒斯登赫勒勞歐洲藝術中心節目經理安德烈・夏倫貝格
-
國際 香港慶祝成立40年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劇《我佛無著經》體現傳承
香港表演藝術的專業化發展,以戲劇為例,多會以1970年代末由當時政府直接管理的香港話劇團的成立作為里程碑;當時的演藝專業人才培訓,很多時候會是從影視方面探索師資。而香港演藝學院在1980年代中成立,提供包括戲劇、音樂、舞蹈和舞台藝術等多方面的專業課程,為香港的表演藝術發展往後的發展奠下基礎。 今年演藝學院迎來了創立40周年誌慶,亦在4月正式由資深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行政人員陳頌瑛教授接任院長,正如她在學院通訊的訪問中提及與學院的緣分很深,除了她在1987年就報讀了學院的舞蹈課程外,也與她在學院擔任教育、行政和推廣等不同的職務有關。陳頌瑛一方面熟悉演藝學院內部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同時她在節目策劃和連結本地和海外網絡方面亦有豐富經驗,這些優勢相信會讓她在院長這位置上更能有所發揮。
-
生活 藝@展覽記憶薄霧籠罩的「光.景」
能條雅由的Mirage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在《追憶似水年華》書中,從甜點瑪德蓮與熱茶的滋味,召喚出往事浮上心頭,即使氣味與滋味脆弱且虛幻,卻更具生命力與經久不散,勾起的回憶遠比真實生活更加永恆。 在作家筆下,沒有形體的回憶,是寄附在瑪德蓮這種小點心的滋味上,那麼,對藝術家來說,記憶又如何透過視覺來做呈現?日本藝術家能條雅由(Masayoshi Nojo)以繪畫、攝影和版畫技巧的結合,創造出近似單色畫,或像銀鹽相紙的反銀效果,將時間洗滌下的褪色記憶,以一種詩意而朦朧的表現「顯影」而出,傳達似曾相識(Dj vu)的感知氛圍。
-
專欄 宇航的戲曲手記觀眾的寬容護持,成就藝術家的未來
有一位國寶級的崑劇老藝術家曾經如此評價自己的作品:我經歷的一些創作後來證明是失敗的。實驗本身有成功定會有失敗,毫不新奇。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形象都是在不斷實驗琢磨中完成,正是有了觀眾的鼓勵與寬容,藝術家才有勇氣傾其一生心血,全心全意為每一齣戲,觀眾與藝術家砥礪攜手,護持我們一步一步走上舞台藝術的巔峰。
-
國際 新加坡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與「公園中的莎士比亞」 親民活動設計以培育未來觀眾
今年5月,一年一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登場,而一年一回的新加坡專業劇場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也再度與觀眾見面。 1997年,新加坡專業劇場首次舉辦「公園中的莎士比亞」,在福康寧公園演出了《哈姆雷特》。這當然是效仿紐約每年夏日在中央公園舉辦的戲劇盛宴「莎士比亞節」,希望讓新加坡觀眾在島國的星空下一邊野餐一邊欣賞莎劇。 自2007年起,新加坡專業劇場開始了每兩年一次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從2011年起,這終於成了一年一度的劇場盛事。在2017年,由於資金不足,劇團停辦這項演出,積極向各方籌資,並在2018年再次演出。然而2018年之後,「公園中的莎士比亞」還是停辦了5年(期間也受疫情影響),直至2023年才捲土重來。
-
演出 戲劇 將田野材料轉譯為舞台形式曾彥婷《煉丹場》 探看台灣人與「石化」相關的身體記憶
《煉丹場》不是一齣試圖說服觀眾的作品。它不宣傳立場、不歸納結論,而是由創作者與報導人並肩現身,將田野過程中的材料轉化為舞台語言,讓故事以聲音、影像、講述、日常行動等多種形式展開。來自台灣不同地區的生活經驗、產業記憶與地景變遷,在劇場中被並置與排列,產生彼此回應的可能。《煉丹場》讓劇場成為精煉敘事與觀點的場域,等待觀眾進來共同生成。 從塑膠夢到煉丹場:追問我們身體裡的石化記憶 《煉丹場》延續自曾彥婷自2020年發起的《咱的塑膠夢》計畫(註),透過訪談與跨領域合作,長期關注台灣石化產業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她曾寫道:「我會不會是最後一個世代,還有著一點點塑膠前的身體記憶?」這樣的疑問成為出發點當石化物質滲透日常,我們的感官與價值觀是否也被重塑? 作品名稱《煉丹場》即挑戰「天然好、化學壞」的簡化分類。像凡士林這樣的石油衍生物被標示為「天然」,而松露油則因化學合成被視為「石化味重」。什麼才是天然?什麼是文化建構?與其追求純粹,《煉丹場》更像一座觀點與物質反覆反應的實驗場,將多年田野線索編織成劇場敘事。作品不求單一解釋,而讓矛盾與交錯成為其結構。
-
演出 舞蹈拿捏青春密碼,為經典打造新東方美學
江蘇大劇院舞劇《紅樓夢》的美學文本解讀橫掃中國京滬漢廣等大城、創下屢屢開賣加場售罄票房奇觀的舞劇《紅樓夢》,將在6月造訪台灣!這齣由江蘇大劇院出品、「90後」中國新生代舞蹈家團隊打造的新東方美學之作,因為經典注入現代意義而摘得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在12道冷光映照下的帷幔如薄紗般輕拂,觀眾將見證12位金釵執花而立,恍若從清人絕世之作《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絹畫中款款走來;賈寶玉既是劇中人,也是敘述人,全劇以他的視角回望了「金陵十二釵」的生命歷程。黛玉入賈府、元妃省親、劉姥姥初進大觀園、黛玉葬花等書中名場景,也將在舞台一一呈現。 人物塑造:在符號解構中尋找靈魂共鳴 舞劇《紅樓夢》既延續了傳統戲曲的寫意精神,又注入了現代舞蹈的銳利表達,在人物塑造、舞蹈語彙和舞台美學上,完成了對經典文本密碼的創造性破譯和轉化。 舞劇分別以寶黛感情糾葛的主線與賈府家族興衰的輔線,用傳統章回體進行解構,兩線並進串聯全劇,分為〈入府〉〈幻境〉〈含酸〉〈省親〉〈遊園〉〈葬花〉 〈元宵〉〈丟玉〉〈沖喜〉〈團圓〉〈花葬〉〈歸彼大荒〉12個章目,既各自獨立又串聯成篇。其中不乏寶釵撲蝶、惜春作畫、劉姥姥逛大觀園、黛玉焚稿等劇情,還創造性地加入十二釵合體、探討女性獨立的新場面。 全劇將金陵十二釵的群像轉化為流動的視覺符號系統。王熙鳳的「指」語彙令人難忘:懲戒下人的指尖如刀,打小算盤的指節輕叩似珠落玉盤,讚許時的蘭花指卻暗藏鋒芒。這種透過肢體語言對人物性格進行符號化提煉的手法,讓觀眾無需台詞便能捕捉到角色的複雜性。更精妙的是,十二位舞者的雲肩設計暗合花語密碼:黛玉的白梅象徵孤傲,寶釵的牡丹隱喻富貴,探春的杏花指向青春凋零,每道褶皺都成為解碼人物命運的密鑰。 在〈花葬〉章節,十二釵褪去華服放散長髮,以撕扯、翻滾的現代舞姿演繹女性覺醒,將封建禮教枷鎖轉化為具象化的肢體衝突。這種古今對話的處理,讓觀眾在古典意象與現代精神的碰撞中,觸摸到人物靈魂的溫度。
-
專欄 腦海裡的旋律音樂的療癒功能,大腦最知道
我是個哭點特別低的人,上劇場、逛藝展、聽音樂、看電影,常常不經意被觸動,眼淚一發不可收拾。最催淚的組合是在黑漆漆的戲院看一場有好聽配樂的劇情片,我曾經在電影院裡嗚噎到旁邊觀眾遞給我一包未開封的面紙,而我也不負期望把整包面紙用完。 這種情形,在看《辛德勒的名單》時發生(耳邊有沒有馬上響起小提琴的悲鳴?),在觀賞《似曾相識》時即便已經看了很多次,也重複做過無數心理建設當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樂音一響起,我就又激動泛淚了⋯⋯有太多例子可舉,像《新天堂樂園》或是任何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icone)的作品都可說明。 為什麼在戲院中觀影,音樂會如此牽動我們的情緒? 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專門研究音樂與心智關係的派崔克.衛朗(Patrick Whelan)提出的觀點相當有趣,他認為音樂能深深影響人類的情緒,有一部分是生物演化所造成的:許多哺乳動物在演化初期都是夜行性的;晝伏夜出,靠的是聽覺和嗅覺來保護自己,在黑暗中必須特別小心、全神貫注,省得被獵食者捕殺。衛朗把哺乳動物在遠古大自然中的環境條件,套用到現代人在黑暗的劇院中的觀影聽音樂,解釋為何我們在一片漆黑中對聲音會特別敏感,一切關乎人類的原始本能。 「在黑暗的表演場域中,你被意想不到的複雜聲響團團包圍,」衛朗教授更進一步說明,「我們的大腦像篩網,會分辨哪些是來自表演場所的環境雜音,哪些是真正關鍵的聲響;比起與眼前的人對話,黑暗中聆聽更會運用到人類的本能。」吊在半空中的漸強樂音(請下《大白鯊》主題旋律),可能代表尾隨的獵食者步步靠近,這一連串的聲音線索進入耳朵後會進入大腦顳葉:顳葉負責辨識音源和聲景、解析其中元素,並將之區分為熟悉或不熟悉,再依此決定是否對這些刺激做出生理與心理回應;被篩選過的聲音也會影響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這個和大腦關係微妙的神經系統掌管呼吸、心跳、排汗、體溫、分泌等功能,根據衛朗教授的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聽到電影《大白鯊》的主題旋律時,我們會寒毛豎起,感覺特別緊張焦慮。 真的是這樣耶!我一直記得看希區考克電影尤其是《驚魂記》那時而短促時而拉長、高低頻反差巨大的絃樂聲,讓我
-
演出 戲曲 讓「青世代」發光一心戲劇團《雙身》 用性別議題書寫親情課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去(2024)年推出【出角歌仔青世代】新編製作補助計畫,規定送選作品的編劇或導演至少1人、主要演員2人的年齡須在40歲以下,藉此鼓勵青年藝術家投入歌仔戲創作。經歷將近一年的發展,以及傳藝中心規劃的創作陪伴,陸續於今(2025)年5月至6月間首演。其中,由一心戲劇團帶來的《雙身》可說是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雙身》不僅由一心戲劇團主力培養的青年演員柯進龍執導,讓林冠妃、翟珞安、陳韡慈等青年演員領銜主演,更大膽採用了尚在就讀研究所、甫20多歲的年輕創作者黃廣宇首部歌仔戲劇本。而這部探討性別議題的作品,更是一心戲劇團繼《斷袖》之後,再度切入相關主題,並嘗試進一步深掘,找尋下一個世代的觀眾。
-
生活 PAR你不知道?!關於音樂劇《悲慘世界》的10個不可不知
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rables)深深受到台灣觀眾們喜愛,尤其是10周年版的黃金卡司錄音,應該是許多人接觸音樂劇的入門磚。由於製作成本龐大,《悲慘世界》很難進行大規模的世界巡演,今年適逢《悲慘世界》首演40周年,官方也特別推出了冠上「壯麗舞台音樂會」(Staged Concert Spectacular)之名巡演版,台灣場次更會在6月登場!在一解劇迷之渴前,先來看看《悲慘世界》的10個不可不知!
-
演出 音樂道別的那首歌,在天河的盡頭回響
音樂說故事劇場《天河旅記—悲 歡 離 愁》來到這個世界,像是一個「獲得」,卻也必須不斷學習「失去」。而當失去毫無預警地降臨時,如何接受悲傷的事實,則是一門終其一生的課題。2024年在高雄衛武營「小時光」系列首演、深具溫度與想像力的作品的《天河旅記悲 歡 離 愁》(下簡稱《天河旅記》)當時廣受觀眾好評,將在6月中北上演出,帶來全新感動。 《天河旅記》是一場融合六重奏與說書人聲音魔法的音樂說故事劇場,觀眾將隨著悠揚的旋律與多變的角色聲線,搭乘一列夢幻的銀河鐵道,踏上一段穿越悲傷、擁抱療癒的心靈旅程。 自1993年定居台灣的作曲家櫻井弘二(Koji Sakurai),從流行音樂製作人轉身成為跨界創作者,作品涵蓋音樂劇、舞劇、打擊樂、電影配樂、國樂、合唱等領域,曾擔任「高雄世運」與「台北世大運」開幕式的音樂總監,長年與國內眾多表演團體合作無間。櫻井弘二擅長「以音樂說故事」,《天河旅記》正是他最具個人情感與哲思的代表作之一。 本作靈感來自日本作家宮澤賢治經典作品《銀河鉄道の夜》,這是一部因親人驟逝而誕生的童話,也是一段療癒失落、同時尋找希望的哲理寓言。櫻井弘二說:「宮澤賢治因為妹妹離去的哀傷,從東北搭上火車一路往北,跨海經過北海道、續往庫頁島回來之後寫下這個故事。」 2005年,櫻井弘二首次以該作品為基礎,應國家兩廳院之邀創作多媒體音樂劇場《銀河鐵道の夜》,2006年更赴上海當代戲劇節演出,原聲帶更入圍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2007年,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作百人木琴版《銀河鐵道的另一夜》,選用原作旋律重新詮釋,並收錄於傳藝金曲獎入圍專輯中。2010年,櫻井再次應文建會之邀製作新版音樂劇場,並加入周東彥的影像設計。2022年,他重拾創作初心,以六重奏為編制重新打造《天河旅記》,展現更細膩、更私密的音樂敘事力。
-
國際 多倫多
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登上加拿大舞台
加拿大舞台(Canadian Stage)於4月8至27日上演《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兩部曲,全劇合計共4個半小時,由「為何不劇團」(Why Not Theatre)製作。 《摩訶婆羅多》由拉維.賈恩(Ravi Jain)與米里亞姆.費爾南德斯(Miriam Fernandes)編導,劇中採用的詩歌段落選自英國作家卡洛爾.薩蒂雅姆提(Carole Satyamurti)於2015年出版的《摩訶婆羅多:現代重述》。原作《摩訶婆羅多》是一部古印度史詩,講述婆羅多王朝中兩大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的戰爭,並從中開啟對生命、道德和宇宙觀的哲學對話,被認為是印度及南亞文化的基礎,至今仍影響著印度人的價值觀。
-
國際 紐約百老匯漸漸「好萊塢化」 傾向商業也愈趨保守
在台灣不時會聽到要創建台灣的百老匯的聲音,但如果在商言商,百老匯劇場本身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是的,以時報廣場為中心的百老匯商區看似人潮洶湧,也是所有觀光客都一定要朝聖的地方,但演出的作品平均只有四分之一能夠回本,這個殘酷的現實,可以從觀光客都知道買折扣票的TKTS票亭看出,每天電子屏幕上滿滿的折扣票,都是一個個沒有滿座的劇院。一家天天都有打折商品的店,應該不能說是生意興隆吧? 百老匯生意難做,原因是成本高,從場租、人工、原物料、到市場宣傳費用,在紐約都要高於其他地方,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是一個創意產業,而好的創意難求,創作者殫精竭慮的成果不見得一定能讓觀眾認可。為了吸引觀眾的興趣,百老匯愈來愈有好萊塢的走向。
3個不可不知的全球電子音樂迷的精神避難所

讓我們把身體化為「舞池」

台灣的電子音樂場景如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避世文化」?
-
演出 戲劇 讓故事繼續漂流《乘上未知漂流去》 透過「沉浸」體驗時代下的困境
二律悖反協作體的《乘上未知漂流去》以演員姸青的外婆劉華英為故事取材出生於中國廣東的她,登上開往馬來西亞的船,前往南洋尋求工作機會;卻是踏向一場未知的騙局,像是被「販賣」,嫁給一位素未謀面的男人。看似屬於劉華英的個人經歷,其實牽涉到家族的構成,甚至是整個國家、時代、文化的塑造。 導演李勻說:「這個作品有很大量的手法跟表現方式會跟聲音的風景有關,我們會用很多『擬聲』去想像、去呈現那些場景。」而演員姸青將以獨角戲的方式,或許扮演、或是講述,配合聲音、影像與文字的沉浸設計,重新講述那段「未完的過去」。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東京終點站東京歌劇城迎來巡演終章 歐洲經典與台灣原創展現文化實力
2025年6月4日晚間,國家交響樂團(NSO)於東京歌劇城音樂廳舉行日本巡演「來自臺灣」的最終場,為橫跨熊本、大阪與東京的5日行程劃下完美句點。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擔綱指揮,曲目涵蓋台灣原創作品與歐洲經典,充分展現台灣音樂實力與文化厚度。 台灣原創與歐洲經典並陳 展現音樂實力與文化厚度 音樂會上半場回到日巡前兩場由台灣作曲家蕭泰然的《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作為開場,向觀眾呈現源自台灣這片土地的濃厚音樂情感。隨後布魯赫的E小調雙重協奏曲原訂由小提琴家黃俊文及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擔任,但後者在日巡前因健康因素臨時取消上場,NSO隨即在極短時間內隨即安排邀請德國中提琴家維特.赫譚斯坦(Veit Hertenstein)接替登台。赫譚斯坦是一位活躍於國際音樂界的德國中提琴家,1985年出生於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他以精湛的技巧、深沉的音色和細膩的音樂詮釋著稱,活躍於獨奏、室內樂和教學領域,現在所使用的義大利名琴是製造師阿瑪蒂在1616年製造的中提琴。2015年起接續今井信子擔任德國德特莫爾德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Detmold)的中提琴教授,並自2016年起5年間起擔任英國曼徹斯特皇家北方音樂學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的客座教授。兩年前加入國際上知名的德國「舒曼四重奏」(Schumann Quartet)的美國經紀公司,恰巧在2年前也簽進了黃俊文在美國多年的經紀公司AMG。 雖然臨危授命,卻已與黃俊文是多年舊識。黃俊文回憶:「跟他認識,是兩人同時在2011

表演藝術數據分析的未盡之業

產值成長17%背後的節目動向

青年會員的大幅成長
-
演出 舞蹈莊博翔《非普通服務》 身體是拆解關係的起點
新銳編舞家莊博翔以其獨特的編舞語言與實驗性身體策略,自 2022年創立舞團「身體處方D_Antidote Production」以來,作品徘徊於寫實與非寫實之間,以當代肢體語彙對抗舞蹈傳統的邏輯,將在6月推出最新製作《非普通服務》。 《非普通服務》初版於2023年以雙人舞形式獲西班牙MASDANZA編舞競賽青睞,入選YOKOHAMA DANCE COLLECTION日本舞蹈大賽,今年作品擴展為7人群舞規模,展現其對身體、權力與關係更縝密的思考,以身體出發召喚一場沉浸式的旅程。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東京第三站首度登上東京三得利音樂廳 揮灑三世代台灣作曲家璀璨樂章
2025年6月2日晚間,國家交響樂團(NSO)首度登上日本最具指標性、享譽國際的東京三得利音樂廳(Suntory Hall),以一場充滿「台灣味」的音樂會向日本觀眾展現台灣文化的深度與多元。這場曲目橫跨古典與當代、貫穿多元文化記憶的音樂會,不但呈現出台灣在地記憶與國際語彙交織的聲響風貌,更是一次以音樂為橋梁,深情傳遞台灣故事與價值的文化之旅。 本場音樂會隱含著許多的「第一次」:NSO首次登上三得利音樂廳、作曲家陳可嘉合唱新作《家的呼喚》首演,以及金希文第五號交響曲向李登輝總統致敬第三、四樂章首次於日本公開演出。從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到當代台灣原創作品,加上安可曲演出前輩作曲家蕭泰然《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3個世代作曲家的作品並列舞台,象徵著台灣音樂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名人齊聚 見證台灣音樂力量 音樂會吸引眾多日本政界、藝術界、文化界人士,且包括超過10位的日本國會議員及多國駐日大使館代表雲集,充分體現NSO的國際影響力與音樂的跨界魅力。特別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及前總統李登輝的女兒李安妮也雙雙出席。 節目由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揭開序幕。擔任獨奏的是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他的演奏展現極高的音樂素養與細膩詮釋,以清澈圓潤的音色,精準掌握旋律線條的流動與層次轉折,讓這首經典作品在溫暖與張力之間取得絕妙平衡。黃俊文透露,這首曲子看似龐大,實則蘊含室內樂般的對話與精緻感,而追求最貼近作曲家意圖的詮釋後,精湛演出深獲現場樂迷與專業觀眾一致讚賞。 他分享,這首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
-
專欄 說戲鏡花水月之王奕盛小傳
去年夏天,王奕盛被團長邀到國光,討論國光三十展覽,將是一場數位光影沉浸展。 「沉浸」二字大流行,我卻一直沒跟上,心裡虛虛的,不過一看是奕盛,就安心了。這位影像詩人不會高冷地把科技當解剖機械,果然,開宗明義就溫柔地說 : 「沉浸不是靠科技,要靠作品,要讓戲情把觀眾勾魂入神。」更說國光新戲最特別的是文辭,簡淡幾筆,內蘊無窮,他想用科技把這些特色呈現出來。 這是交成績單的時刻,好在我們有自己的新戲。我總擔心後人寫這段歷史時,只有《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可填,因此幾十年來全團嘔心瀝血,總算沒繳白卷,這是台灣的創作,甚至還可能引領了當代某些創作的風潮!把這些端給奕盛吧。 展覽的核心是半小時的光影劇場,並不是把現有的新戲錄影剪輯精華,奕盛要我們提供角色,要把「不相干的角色重新組合」,例如王熙鳳凝視李後主,王羲之的朋友和孟小冬對話。 我想起國光數年前的一部新編戲《水袖與胭脂》(2013),這是我們假想出的「海上仙山,鏡花梨園」,那裡有武大郎、西施、程嬰、梅妃,有的滿足於自己目前在戲裡的設定,有的還在追尋劇作家尋求進一步的被創作。而奕盛要的新戲文辭,不要太扣緊劇情,想要抽象的金句,可以引發種種想像。 就在忙著過年時,國光搭起了「虛擬攝影棚」,箱管同仁們辛苦翻出各戲的頭飾妝髮服裝,演員紛紛問:「要演哪段?」「舞台布景要復原嗎?」「對手戲的演員呢?」天翻地覆忙了好一陣子,誰也不知這些新拍的片段將會怎麼呈現,奕盛諱莫如深,只說自己緊張得睡不著覺,只叮囑不能穿綠色衣服,因為虛擬攝影棚是綠色,《金鎖記》抽鴉片那段因此換穿黑底花,魏海敏老師一邊換衣服一邊納悶奕盛要搞什麼鬼。 開幕記者會,答案揭曉。 「雙融域」頓成美拍勝地,如詩如畫,似夢似仙。大家忙著拍照,奕盛卻不見了,原來他嘟著小嘴,惘惘然退到角落。問他為什麼不開心 ? 他說:「大家都只說好美好美,就只是美嗎?都沒看出我的用心,裡面好多細節。」 細節?對這些戲這麼熟的我,也只沉醉在夢裡,細節在哪裡? 奕盛像個不被了解的小孩子,被我們再三催促,才從頭至尾解說了一遍: 由聲音的鍛鍊開始,這是京劇演員的日常,情由心生,詠嘆成調。落井的前朝宮女出現在破碎銅鏡裡,象徵京劇曾跌入谷底。一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