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緯 百變妖姬「獨」步舞台
台上的她,妖豔、鬼魅,台下的她,陽光、開朗這就是王世緯,觀眾眼中的舞台「百變妖姬」。像團火的她,對生命無畏、充滿好奇,身體總是先行於思考,走上演員之路順理成章,也以精湛的獨角戲表演站穩舞台。她說:「當演員很幸福,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未來能一直演下去,不管到了幾歲。」
台上的她,妖豔、鬼魅,台下的她,陽光、開朗這就是王世緯,觀眾眼中的舞台「百變妖姬」。像團火的她,對生命無畏、充滿好奇,身體總是先行於思考,走上演員之路順理成章,也以精湛的獨角戲表演站穩舞台。她說:「當演員很幸福,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未來能一直演下去,不管到了幾歲。」
說起王小棣,大家就會想起她的影劇作品如《大醫院小醫師》、《赴宴》、《波麗士大人》,還有最近在文林苑都更案、華隆罷工、大埔事件等現場聲援的身影。但資深些的劇場觀眾,應該也不會忘了她經營的「民心劇場」,曾經推出不少實驗性劇作,也培養出蔡明亮、李小平等現在響噹噹的導演暌違劇場剛好廿年,王小棣回來了,在兩廳院的邀約下,以與京劇小天后黃宇琳合作的獨角戲《丈夫的一千零一夜》重返劇場,她還是忘不了「心目中理想的劇場」
對於那些想在音樂中尋求平靜與心靈寄託的人,現代音樂令他們頭痛不已,但愈想要依循古典音樂模式理解,得到的卻是愈混淆的答案。太多人對於現代音樂充滿著好奇,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然而身為現代人,不該不接觸現代音樂。在兩廳院新點子系列推出多年後,今年首度聚焦音樂,推出「新點子樂展」,引領觀眾聆聽屬於台灣的新聲音。 在音樂會演出之前,讓擊樂演奏家暨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以及作曲家暨此次樂展策展人林芳宜,為讀者打開現代音樂之門,共同分享現代音樂的現況、困境及未來。
《四月望雨》中溫柔的鍾有妹,《隔壁親家》裡婉約的李招治這是台上的張世珮,台下的她卻是個性調皮、有著「天塌下來也不怕」氣概的「山東大妞」。主修聲樂的女高音,卻因緣際會踏入音樂劇的世界,就這樣一路「玩」得開心不已;最近她又將隨著音樂劇《天堂邊緣》的演出,再度嘹亮歌唱
阿喀郎.汗又要來囉!這位在台灣備受舞迷歡迎,次次到訪都給予觀眾驚喜的舞蹈家,這次將帶來探問自身身分認同的鉅作Desh,以僅僅自己一人的台上演出,搭配葉錦添獨特的舞台設計,顯然又是一次觀賞的驚豔!而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的阿喀郎,也在訪談中透露他將不再自己上台跳舞,未來將朝向電影創作發展
黃哲倫,美國知名華裔劇作家。作品多次入圍及榮獲斯坦伯格劇作獎、奧比獎、普立茲獎等各大獎項,《蝴蝶君》更是奪得一九八八年百老匯東尼獎,是唯一榮獲此獎項的華人。一九九四年至二○○○年期間,被美國總統柯林頓認命為「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委員。最新作品《中式英語》在二○一一年也再次贏得傑夫獎殊榮。 賴聲川,台灣知名的劇場及電影、電視導演、編劇,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出自其手膾炙人口的戲劇作品繁多,《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是台灣創作者中,對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同為對全球劇場貢獻良多的藝術家,一位在美國以傳統的現代戲劇模式,用英語從事劇本寫作;一位以中文即興的劇場導演方式,開始了編劇的生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模式,到底有何不同?而其過程又有甚麼不為人知的技巧與方法?讓我們藉此對談,一探其中的奧秘。
看金枝演社的戲,他力道十足的演出總是讓人印象深刻施冬麟,這位一身流浪氣息的粗獷演員,卻有著極其清醒、敏銳的靈魂,深切地相信,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以獨角戲《王子》再度挑戰哈姆雷特一角,施冬麟說:「這齣戲是我的投射,與哈姆雷特糾纏許久的很大原因是,我非常認同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年表 1955 出生於台北 1971 就讀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 1974 在學校話劇社展開戲劇生涯 1980 演出耕莘實驗劇團(即蘭陵劇坊前身)《新春歌謠音樂會》。 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趙旺一角,表現備受好評。 進入中華電視台,參與《綜藝一百》演出 1983 演出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冷板凳》。 1984 演出蘭陵劇坊《摘星》,同年與賴聲川、李立群三人成立表演工作坊。 1985 演出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6 成立「屏風表演班」 1987 導演屏風表演班創團作《1812與某種演出》實驗,隨後於一年內編導《婚前信行 為》、《三人行不行Ⅰ》、《傳與本記》、《民國76備忘錄》等作。 演出表演工作坊《圓環物語》。 1988 編導《西出陽關》、《沒有我的戲》、《三人行不行Ⅱ-城市之慌》。 <p style="margin-left: 27.0pt;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國修是英才早逝了,他還讓我明白,如果戲劇家的人生宗旨是寓教為樂,他不僅僅獻身劇場,還以身教代替言教,而他盡一生之力,便是把他的人生觀念和戲劇才華化為娛樂,這是他的一生使命,而真正有內容的娛樂少之又少,這麼艱巨的任務,他也完完全全做到了!
我知道的李國修,其實是個很悲觀的人。或許很多做大事的人,內心都是悲觀的。不論是寫劇本、經營劇團,或只是日常生活大小事,他永遠預先設想最糟的情況,然後善盡職責、做到極致;極致之後,就等著接受考驗。他和我都是悲觀的人,但我們的悲觀不太一樣。我的悲觀對自己的生活或想法會有破壞性,他的悲觀卻是一種動力。
為什麼我說他是我的設計老師?他只是不會畫設計圖而已,但他很天才,在劇本出來後,對每個場景空間都有想法和畫面,我就負責把他的天馬行空具體化,當然也是很大的挑戰。好處是很多我想像不到的概念,就從他那邊學到。
他說,進到劇場,看到過程中一些沒有修飾的燈光畫面,自然、有生命力,才最好看。這讓我明瞭,在檢視設計的過程中,精緻或粗糙、蓄意或隨機,永遠要在精準的思考中,留一扇自由的窗。
我編導了推理、現代武俠、原住民傳說等不同題材風貌的作品,原因都來自於我有一個完全不限制我的老師。他是一個非常有胸襟的藝術家,他說過,「我不是要把你培養成為我的接班人,我要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讓我們一起在劇場的擂台上較勁。」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管風琴家克利斯多夫.布爾雖然是德國人,但卻沒有印象中的嚴謹刻板,反而顯得隨性自然,不管是約訪過程中的互動,或是創作上的多元嘗試。雖然彈的是讓人覺得「莊嚴肅穆」的管風琴,但同時也玩爵士、搖滾、流行樂,合作對象更有畫家、電子舞曲DJ、舞者、錄影製作人、甚至默片在不一樣的音樂類型中,布爾總能從中得到靈感,讓管風琴展現出前衛的魅力。
作品《中央公園西路》甫在五月來台,接著《雷雨2.0》又將在八月初「降臨」,中國新世代劇場導演王翀帶來的是中國劇場的新思考。他發起了「新浪潮戲劇」,對劇場的現實主義與整體國情的粉飾太平,提出質疑。他一方面在舞台上,一面演出一面拍攝一面投影,質疑劇場的虛擬與真實;一方面透過網路「2.0」的概念,對經典文本重新詮釋,甚至解構。
享譽國際樂壇多年的指揮大師查理.杜特華,六月下旬將帶領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訪台,演出他拿手的法國曲目:德布西的《海》、拉威爾《達夫尼與克蘿伊》第二號組曲。這位最高紀錄一年有高達五百多場演出的指揮家,在音樂之路的探索上認真而努力,更透過大量的、走過近兩百個國家的旅行經驗,深化他的音樂旅程。
以一系列「東風」舞作標誌鮮明特色的編舞家楊銘隆,若深究其身體風格,卻能發現這樣的肢體,來自楊銘隆年輕時所受的美國編舞家崔莎.布朗的釋放技巧訓練。在東方與西方往返交錯的舞蹈經歷,讓楊銘隆對身體有更深刻的體悟:「我更願意回到基本的人體結構、物理運動原理,對這些有清楚的認知,不管什麼動作都能做出來,而不再分什麼東方西方、傳統現代。」
首席指揮一職懸缺多時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終於在五月中找到了新任領航人來自歐陸的指揮家吉博.瓦格。出身匈牙利音樂世家的他,此前曾有數次與北市交愉快的合作經驗,也造就了讓關係更上層樓的契機。吉博.瓦格表示,在與樂團的工作上,他將會花時間在彩排的技術性上作調整,以期找出樂團令人驚豔的新聲音,他也期待在工作態度上,盡力協助團員享受每一個當下。
兼具美貌與才華,來自英國的小號天后演奏家艾莉森.鮑爾珊在國際上已享有高度的讚譽。曾兩度獲得英國Brits古典音樂大獎「年度女音樂家」獎項,及《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古典音樂電台(Classic FM)等多項古典音樂權威獎肯定。本月她將與蘇格蘭合奏團(Scottish Ensemble)聯袂應邀訪台,風格迥然與高難度的曲目,將為觀眾展現她驚人的舞台魅力。
從事小丑表演與教學已有廿五年之久的季.拉馮斯,曾數次應邀來台開設小丑表演工作坊,卻在看台灣電視裡的通俗連續劇時找到靈感,將與沙丁龐客劇團合作他在台灣的第一個創作《美麗人生》,以通俗劇的形式勾勒故事的傳承意義,讓年輕世代詮釋上一代的歷史,以小丑表達身體的處境。
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於四月十二日因大腸癌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郭芝苑一生堅持創作,創作類型及風格多元而廣泛,是台灣第一位寫出交響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創作台灣第一部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也是第一位寫出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的作曲家。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親自為郭芝苑撰寫《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及《沙漠中盛開的紅玫瑰》兩本書,應本刊之邀,特以口述方式回憶與郭芝苑大師過從的點點滴滴
對關琦安來說,生命是一連串的未知際遇:不期然地赴美求學,不期然地走上指揮之路,在美國樂壇站穩腳步她很晚才決定以指揮為志業,因為在一次對小朋友舉行的演奏會中,她發現音樂可以帶給人「全新的世界」,關琦安說:「我要怎樣對世界、或是我們住的環境,透過音樂,能夠有正面的影響?音樂本身當然很棒,但可以怎樣更好?讓音樂成為一種載具,承載那些有意義的事情。」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