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兩廳院2011夏日爵士派對

八月古典音樂初三睡到飽,夏日爵士迎神賽會正登場。 七十有六仍潮到爆的老仙角「雷西.路易斯爵士五重奏」非聽不可,古典底蘊 爵士外衣,靈魂藍調放克流行一把抓,簡直是爵士音樂高級Buffet,相當符合國人用餐習性。但我也無法放棄「泰倫斯.布藍查爵士五重奏」,那種迷離於光 影間的迷人小號聲,連他老師的「餛飩」(Wynton Marsalis)兒子都無法達成,身兼影迷與樂迷怎可錯過這個親耳聆聽的機會?當然,消暑聖品拉丁爵士都端到面前了,有別於速食版贗品的「米蓋.卡米洛 爵士三重奏」,優雅冷冽的mojito入口滑順,卻最易放倒無心房饕家。話說我其實希望眾樂樂不如獨樂樂,畢竟是萬眾矚目,大聲喧嘩往往造成售票告罄,吃 閉門羹的往往是倒楣的自己。至於同時段台北藝穗節場地更小鐵票更多,更應該列為私房樂趣,逕自挑選以免惹事生非。 打油詩有云:拉丁本格與放克,三位大師顯神通,任選一場不後悔,三場盡收更威風。

文字|李永忻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上海京劇院《曹操與楊修》、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

文字|施如芳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日本東京佼成管樂團

東京佼成管樂團(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是於一九六○年由日本的宗教法人團體「立正佼成會」,在其東京總部成立附屬吹奏樂團,最初作為儀式慶典之用;爾後在一九七三年正式更 名為「東京佼成管樂團」。這個管樂團發展至今,無論規模和專業水平,都可說是現今亞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特別是自一九八四年起,由已故首席指揮家費德 利克.芬奈爾(Frederick Fennell)接手帶領後,樂團一躍成為世界級的管樂團,不但在日本國內獲得日本管樂協會第一屆比賽金獎,赴歐洲的巡迴演出更受到相當的囑目與好評。現 在在日本,無論是參加任何管樂比賽或準備演出,都必定要先聽聽東京佼成的錄音作為參考範本。 二○一○年該團迎接創團五十週年紀念, 並舉行了包括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十數場的歐洲巡迴演出,評價相當高。該團的演出始終予人朝氣蓬勃、向心力極強的印象,演奏風格則清新而充滿創意,同時 亦能不斷廣泛開發各類型曲目,受到愛樂大眾的支持擁戴。管樂在台灣一直都有長足的發展,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間東京佼成曾三度來台演出,甚受喜愛,今年則 是睽違十年再度訪台,率團指揮是知名的單簧管演奏家保羅.梅耶(Paul Meyer),相信能吸引廣大愛樂者感受管樂團獨特的魅力。

文字|羅俊穎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Ⅱ─忠義堂》

睇看,搞什麼革命 當代傳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滸108》,打的是嘻哈、饒舌、青年 軍,主帥不上場,滿場粉蝶兒(服裝視覺之感)群飛,少了京劇說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戲曲編腔、場次結構),多了大作家(張大春)演繹英雄聚義的哲理新 詮,整台戲靠著說書人提點精神,但終究骨幹氣血不足,不免疲洩。這回再戰《水滸108Ⅱ─忠義堂》,聲腔混搭(戲曲編腔加新編搖滾)仍是革命重點,賴宣吾 的服裝視覺意象透露了電玩版的華豔詭異,上海戲曲學院的班底比起當年五人飾廿八個角色壯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帥(吳興國)領軍上陣,張大春繼續壓陣內帳 叫戰,有了宋江這號「皮反骨不反」山寨頭子的心機剖陳,忠義堂的聚散分合應該更有戲劇衝突主幹。其實,革命只是我用來戲說劇團每回的「玩很大」,劇團從不 革戲曲的命,滿堂耀眼繽紛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兒動不動人,〈三打祝家庄〉擺成了足球對仗,這場戲到底如何唱得,還是耐人尋味。

文字|紀慧玲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馬勒系列「夏夜晨夢 馬勒第三」

一八九六年,馬勒在史坦巴赫湖光山色包圍下,他把這首廿世紀最長的《第三交響曲》彈給弟子華爾德聽,那是華爾德第一次到史坦巴赫找馬勒,對馬勒說:「您這 裡的風景美極了!」馬勒說:「您不必看周遭的景色,我已經把它們都寫進我的交響曲裡了。」因此這首曲子可說是馬勒的「田園交響曲」,馬勒對大自然的愛就是 它的主題。馬勒本人也說:「我這首交響曲,把所有大自然的本質都融入其中,不但有花草與動物,也有人類、天使與神,這是我作此曲的特殊手法。」此曲在一九 ○二年首演時,連一向對馬勒作品冷淡的夫人愛爾瑪,也承認那天演出「讓她也處於無法形容的興奮狀態,感動流下眼淚。」我個人在一九九七年聽辛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在米蘭演出此曲後,就迷上了它,尤其是最後一個樂章慢板。此曲是呂紹嘉的最愛,相信他對此曲的詮釋會讓您終身難 忘,因此千萬不要錯過這場音樂會。

文字|林衡哲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顧德曼大提琴獨奏會

在紐約十幾年,自以為天下最好的音樂家跟音樂團體都被我聽過了,沒有全部也有八成吧!回到台灣幾年後,才發現天下好的音樂家何其多!以前覺得在台灣 看世界有點像井底觀天,沒想到在紐約待了一陣子,現在想起來也,紐約的天也大不了多少!娜坦莉.顧德曼(Natalie Gutman)是讓我開眼界的一位音樂家。 不怕被人笑話,說實在的,在紐約的時候我不僅沒聽過顧德曼的大提琴演奏,也沒聽過他的名 字!對她的先生小提琴家奧列格.卡崗(Oleg Kagan)倒是有許多認識。我看到顧德曼的名字是在一九九○年卡崗逝世時的報導上。而聽到她的琴聲是在台灣從她的唱片來的。其實也是個偶然,大概是在一 九九三年吧,那時我熱中於德弗札克的《第七號D小調交響曲》(Op. 70),找到了一張費城交響樂團演出,沃夫崗.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在一九九○年錄製的 CD唱片,在那張唱片中的另一首樂曲竟然是顧德曼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只是透過音響,顧德曼的演出讓我感動不已。之後,我又找到了一張由 她與卡崗及其他三位音樂家演奏(註)的舒伯特的《C大調絃樂五重奏》,同樣令我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已!她本人的現場演出也是幾年前才在台灣聽的,大鋼琴家李希特稱她為「音樂真理的化身」真的不是沒原因! 這樣的音樂家當然要聽!更何況這次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註:這三名音樂家是Richard Lester、Diemut Poppen、Gerard Korsten。

文字|張己任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北市國「88鍵的國樂新天地」音樂會

在四月份的節目表上,出現了一個少見組合的新鮮選擇:由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三位鋼琴巨匠,包括了陳必先、殷承宗、與米卡魯迪,共同帶來融和東西新舊 文化的精采曲目。《黃河鋼琴協奏曲》首演者殷承宗、米卡魯迪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出肯定是精采可期,然而其中讓筆者最感興奮的是:陳 必先老師又要挑戰新曲目了! 在新人輩出的當今樂壇,暴紅的新銳音樂家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禁得起時間巨輪考驗依然在樂壇屹立不搖的人,那必定有其過人之處,值得令人好好研究學習。 台 灣首位以資優天才身分出國留學的陳必先老師,曾在某大師班的場合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認為staccato(編按:斷奏)是用彈出來的?或是用聽出來的 呢?」這種思維邏輯充分展現她在面對音樂的堅持:嚴謹的態度和無懈可擊細膩的追尋;同時,她一路走來累積的成就令人欽佩,縱使盛名遠播,但她仍不斷挑戰自 我極限,持續演出許多當代的全新創作,這種精神與風範,每每總讓渺小的自己在台下感到猶如醍醐灌頂的震撼與感動。 寫到這裡筆者已是迫不及待,帶著歸零放空的心,期待陳必先老師的演出。

文字|湯婉君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進念.二十面體《夜奔》

說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對港台卅年來的現代劇場影響深遠,絕不為過。他們除了戲劇上的多種實驗路向,更積極參與文化政策,扮演反對者、干預者的角色。 近年來,進念主要演出包括政治批判劇場、巨星演唱會,還有以傳統戲曲為根柢的實驗表演,令人隔岸豔羨。這次的《夜奔》便是後者的終結篇,從香港藝術節、上 海世博、一路演到了台灣。主演的是江蘇崑劇院院長柯軍和他的年輕學生楊陽,這就先保證了技藝的品質。但榮念曾是不甘心只在戲劇框架內做實驗的。林沖反叛不 義的體制,奔向另一個體制,在榮念曾手裡必能處理成絕佳的政治與個人生命隱喻。 榮念曾善於提問,有時由於太善於提問了,反而觀眾只 記得排山倒海而來的問題,而忘了去想答案。不過,或許正由於他旨在提問,所以沒有那種讓傳統和現代搓湯圓聯誼的美滿假象。和台灣盛行的戲曲改革迥異,這齣 戲的目的絕不是(或絕不只是)傳統戲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舞台上以清唱或現代服裝反襯出的崑曲美感,在所有聲音、空間、文本交互錯位作用下,可以產生複雜 的感知輻射。元素精簡,卻意韻複雜,這也是愈來愈好大喜功的台灣劇場可以思索借鏡的。

文字|鴻鴻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呂紹嘉與NSO《佩利亞與梅利桑》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文字|林芳宜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水》

每隔幾年就能在台灣看到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演出,對我而言,已變成一種不可錯過的約會──那像是我和偶像碧娜.鮑許及舞團舞者之間不必約定、卻必然履行的約會──尤其在碧娜已遠行的此刻,這個約會更顯重要。 碧 娜.鮑許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她總能將歡樂與悲傷、簡單與深邃不著痕跡的融合為一,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跌入她精心鋪陳的情境,專注品味其中的變化和趣 味,而被那些細微處具現的巧思所吸引,又好奇「她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才能創造出如此精采的作品」,但最終你只能「歎服」。 異質文化的交融再現,一直是她的舞團和舞作重要的特質。這次將看到碧娜為巴西創作的《水》,這個被西方媒體稱為「明亮、性感、令人愉悅」的舞作。透過碧娜之眼去看巴西,也是透過舞作追憶這位無可取代的舞蹈家,讓這次的約會有了更深的意義。

文字|徐開塵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團《太陽光輪》

去年才來台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團,成立卅餘年來持續委約現代創作,並經常跨越文化藩籬,結合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及藝人在傳統與另類的舞台上嘗試創新的演奏模式,已從當代室內樂壇的異數蛻變為典範。 《太 陽光輪》是美國太空總署專為克羅諾斯所委託創作,在低限主義作曲大師泰瑞.萊利(Terry Riley)與舞台視覺藝術家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等人的操刀下,以絃樂、合唱結合太空梭採集自宇宙的聲音和視訊,形成十樂章一氣呵成的多媒體表演藝術品。 習以宇宙哲理為靈感泉源的萊利表示:「古代星象家深知天體運行對人類生活有巨大的影響,而這次(的創作團隊)能如此熱情地投入,我認為這些影響也促成了此一偉大合作。」 二○○二年首演之後,《太陽光輪》已到過世界各地許多城市巡迴演出,在迷離的聲音與震撼的影像包覆之下,無數現場觀眾出神的投入彷彿又成為那影響的一部分。

文字|樊慰慈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音樂動畫詩《一片葉子落下來Freddie》、《達洋Dayan》

電影老早是最強勢也最閃耀的說故事載體,近十多年來,動畫科技更日新月異,直逼人類感官刺激的極限。身為劇場人,乍知這兩部音樂動畫詩要在戲劇院上演,不 免有被「侵門踏戶」的危機感。但充滿深意的故事融化了我的敵意。《一片葉子落下來》取材自李奧.巴斯卡所寫的青少年讀本,描寫名叫Freddie的葉子從 四季的變遷,體驗、思索生死的意涵。《達洋》則是畫家池田晶子筆下的大眼貓Dayan,這趟最新的旅程將從水底世界的倒影,激盪出真幻的思辨。從文本、繪 本到動畫加現場音樂、口白演出,我最想向這群創作者、演繹者致意的,不是外在的「金獎」、「超人氣」榮銜,而是他們不說教,只因相信孩子,相信劇中這兩個 不具人身的主角,可引領赤子之心跨過「人」的局限,只因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

文字|施如芳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鈴木忠志《茶花女》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是我踏進聲樂領域之後,所看的第一齣全本西洋歌劇;也是我生平擁有的第一套全曲CD;還是我十多年前攻讀聲樂碩士時,歌劇課期末考 的學習角色;前幾年也唱了北市交製作的《茶花女》;家中目前有的歌劇版本應該有十來套了吧。看過、也唱過形形色色的製作,有的感動人心、有的毫不起眼、有 的慘不忍聽、有的連提都不想提。沒想到兩廳院近幾年來積極推動旗艦製作,結合國內外藝術家試圖開拓屬於自己的新作,這次竟然把腦筋動到這齣經典劇碼。由戲 劇大師鈴木忠志操刀、台日音樂的拼貼、故事藍圖的重新解讀與號稱近未來的服裝視覺,讓人忍不住想聽聽、想看看,這齣佔據我人生二十年的巨作,會是以怎樣的 新面貌出現在我面前?

文字|林中光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迎接2009世界運動會

熱情高雄 讓全球看見台灣文化軟實力

五月二十日,由匹茲堡交響樂團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共同演出的「世運主場館落成音樂會」,以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揭開音樂會的序曲。當慶祝勝利的絢爛煙火在馬鞍型世運主場館上空綻放開來,樂聲、砲聲、煙花與全場將近四萬名觀眾熱烈掌聲相互輝映,震撼的場面讓全場觀眾氣氛沸騰到高點,也宣告著二○○九世運在高雄的歷史性時刻即將到來。高雄將躍上世界舞台,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世界運動會是台灣六十年來首度舉辦的國際大型綜合性賽事,自二○○五年夏天,台灣在德國杜伊斯堡第七屆世運會閉幕式中,接下世運的主辦權開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無不期待這光榮時刻的到來。在為期十一天的運動賽程中,將有來自世界各地八十個國家,超過五千名的運動員蒞臨高雄,這同時象徵著這些數以萬計從世界各地湧入的國際友人,除了穿梭在世運各場館之外,他們也想一探高雄這座城市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脈動。 伊東豐雄設計主場館,展現高雄開放熱情 高雄,將要以什麼樣的面貌,展現在國際友人的面前,讓他們感受港都高雄,以燦爛的的海洋氣息和民眾的熱情活力,所散發的城市魅力,同時看見台灣精采的文化軟實力?高雄世運會如何藉由硬體建築及軟體節目,呈現國際性與在地性的雙重對話?高雄世運會如何帶動城市新貌再造與文化創意整合,進而展現台灣文化魅力? 高雄世運會常務董事劉世芳指出,將於七月十六日登場的世界運動會,高雄已做好準備。從硬體設備來看,由曾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英國建築皇室協會金牌獎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所設計的世運主場館,光從外觀來看就令人驚艷不已。這座場館有別於一般封閉式的傳統運動場,像一道波浪,在陽光下閃爍「河流一般的流動感」。為了呈現高雄的特色,館場屋頂結構以螺旋與波浪的外型,營造旋轉流動的視覺效果,呈現運動的躍動感。開口環抱式建築,像是一個擁抱人群的手勢,說明了世運友誼無國界的精神,也象徵著誠懇好客的台灣民眾、親切熱情的高雄市民,正展開雙臂、以愉快而自信的心情,迎接所有的遠道而來的嘉賓。 除了在外型上充滿了藝術的靈動與律動的美感,在功能上,場館屋頂約九千片太陽能光電板可用來供應整個場館用電。這是世界第一座太陽能發電、也是發電量最高的場館,是台灣第一座符合九項綠建築標章的建築體。這是伊東豐雄眼中的

文字|廖俊逞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卡門》、《陪我看電視》

《尼貝龍根指環》的印象已經乾燥,莫札特三部曲的花俏道具也已裝箱。現在更期待的,還是陶醉在最挑戰感官的《卡門》。看簡文彬這個不設框的風流才子,怎樣指繪出交織香水、酒水和血水的肉慾大戲。卡司好得不得了,由獲獎如雲的女導演贊貝洛(Zambello)執導。把二○○六年她在英國柯芬園大受好評的製作,授權澳洲歌劇院,搬到台北給簡文彬和NSO做定彩。簡系班底陳美玲、王凱蔚、廖聰文演出配角。《卡門》這種「重鹹」的戲,如果指揮、導演、演員不夠嗆,戲就容易涼了。從網路影片來看,贊貝洛的手法還不錯,很直率、也善用道具做一些隱喻。我個人的期待還要高一點,簡文彬應該是加分點。 其他想看的是賴聲川《陪我看電視》,這是一部從大陸紅回台灣的戲,以一台電視機的旅途,顯影大陸三十年景觀。賴聲川的戲,型愈來愈明,某方面來說並非好事,但因題材特殊,還是非常期待一觀。果陀改編尼爾.賽門名劇《傻瓜村》,由李立群擔綱,相信已經有許多粉絲提款以待。小帥哥五嶋龍剛出道時,本以為是借其姐名氣走紅,但隨著近日活躍度提高,各種好評的累積,使他的聲勢甚至有超越其姐之勢。上回來台錯過了,這次應該會去一探究竟。

文字|楊忠衡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