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薪傳歌仔戲劇團對此一戲碼的設計是文戲武做,給了男女主角不少表現繁複身段的機會。
新銳藝評 Review

薪傳之際的曖昧與超越

評薪傳歌仔戲劇團《王魁負桂英》

本次小生江亭瑩已有大將之風,從開始的斯文、後段惡行遭揭發時的丑感、乃至最終被活捉、極耗體力的身段均顯見成績,但全劇更多虧甫於二○一七年度以本劇主角拿下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最佳演員的張孟逸團長演出女主角,多層次的演出張弛有度、亦絕無鬆懈疏漏,她精采的做工在讓眾人喝采之餘、也讓我即使連看數場仍舊頻頻拭淚。

文字|緊緻圓滑奏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ARTalks

聲態學:「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作為跨域事件

在我看來,某種連結著聲音、生態與身體,抑或,可將之暫且稱為「聲態學」(Echo-logy)的策展思維與方法,於焉誕生尤其當我們在影展微明的影廳裡與立方計劃空間中的「聆聽室」,安靜地坐臥著並想像著傳出的聲音之際,打開了「電影耳」的開關,一個既屬聽覺無意識又是震耳欲聾的未知世界,迴旋不已。

文字|孫松榮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戲劇

蘭陵傳奇,四十年的當代意義

評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重演《演員實驗教室》置放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至今蘭陵所薪傳到第二代或其他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他們與蘭陵之間的連結亦是為何?這裡就不免質疑《演員實驗教室》為何要選在國家戲劇院偌大的舞台,猶以兩邊黑幕隔成像排練教室的空間與出入口,嚴重阻隔兩側觀眾觀看的視角,實驗劇場小而美,更可拉近觀眾的距離,不是更符合當年實驗的精神?

文字|葉根泉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戲劇

集體病症的難解《病號》

評動見体劇團《病號》

從過程中一直到了最後,不只一組出現了性愛的需求和死亡的結局,崩毀抑鬱的氣氛籠罩著各個角色,「病情」相互傳染、瀰漫渲染,一方面來看,形成了共同的主題,將這個小社群愈扣愈緊;但另一方面來看,形成了齊聲而單音的共鳴,影響到了整體敘事從頭到尾的音樂性。這樣多段一致的同向,呈現出了一種虛無感,讓人玩味的是這些不同的角色們所面對如此巨大虛無感的生命態度,連帶地可能影響到全戲的調性,甚至格局

文字|吳政翰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從史實、史觀與多元民族文化價值談《孝莊與多爾袞》

在孝莊與多爾袞的故事裡,不惜杜撰、竄改史實,以求將兩人牽扯上的心態,以及不惜將清初所有鷹派的治理手段都歸咎於多爾袞,以求美化孝莊對漢人的友善和大一統思想的作法,確實讓這齣《孝莊與多爾袞》沉重了起來。如果吳鳳的故事在台灣會造成五十六萬原住民族的反彈,那麼孝莊與多爾袞的故事,如何面對全世界一千萬滿族和一千萬蒙古族的廣大觀眾群呢?

文字|傅明蔚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ARTalks

屬於青春的隱喻──《転校生》

卻也正是這般和樂融融的調度得宜,反讓我感受到些許不安。整個教室、班級像是某種客客氣氣、各自收斂有秩序的實驗室,將自身隔離於同學們言語中提及的種族歧視、階級壓迫、課業壓力等「(沒得選擇只好面對)無可奈何的處境」。而這些人生黑暗面,完全不存在於這廿一人組成的小社會中。與「突然出現的轉學生/突然面臨的新環境」相比,這大概是更「不合常理」的。在安全距離之外,諸如此類的無可奈何,倒像是別人的事,別人的變形了。

文字|白斐嵐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戲劇

從小品音樂劇中反思大格局

評C Musical《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

此劇不論是故事前提、空間設定、角色雛形或音樂敘事等面向,都有不錯的潛力,然而,疏於推動劇情和發展主題,使得大多的創意止於插科打諢,讓戲的格局變小了。全戲雖不乏趣味,但過於四散,以致核心難以錨定;眾角色像是樂器般各自有了鮮明的音色,但沒有如音樂般流動的劇情來支撐、刺激,以致難有成長而顯得單一。

文字|吳政翰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八道不胡說,正經豈一本

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得意的一天」

「投降輸一半」其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竹林七妖,五柳東坡,哪個不想「混蛋事情忘光光」?何止東方,「即使明天世界末日,今天依然得種下我的蘋果樹。」這是逃避?投降?正經有所本?還是八道用胡說?如果不笑出來,世世代代的懷才不遇和時不我與,幾乎要奪眶而出的淚水,怎麼掩得住? 有個女孩聽了彩虹的神曲,一回笑、二回哭,金承志說,「我希望聽到第三遍,可以為她帶來勇氣!」

文字|李永忻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ARTalks

度化無形之偶──《孟婆.湯》

傳統戲偶的程式身段,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無物不偶」的現代偶戲理念,不但在表演上相輔相成,更適切地化無形為有形,具體呈現角色之內在心境與外在空間。如劇末,偶師退場,獨留孟婆/冥河之偶高掛空中,再頓時墜落回歸布幔一片,彷彿暗示著偶不只是敘事人物,更讓看不見、觸不到的時間空間得以乍現,如詩如幻之須臾瞬間。

文字|白斐嵐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初何如莫相識

評奇巧劇團《蝴.蝶.效.應》2018蛻變版

「強行賦權」讓四九一個小人物替山伯作出了迴避的決定,這不僅消釋了原作典故裡最具魅力與打動人的地方「人生若只如初見」般的質樸純真,對於無悔愛情最初的一份衝動與單純;更是滲漏出對與宿命的消極逃避,以「當初何如莫相識」的執念,讓原本美好的梁祝傳說在編劇主觀干涉下,變得扭曲、生硬。

文字|杜明哲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舞蹈

痛與美的展示和詰問

評《愛與痛的練習曲》

關於展演中種種去脈絡後的痛苦,觀者真的可信嗎?還是因為有了「戲外戲」這層前文本的存在,就必得相信,而且不信不可?由痛苦幻化出來的美麗,是否可欣賞、可頌揚,或者切身之痛反而有如防護加身一般,而不得不頌揚?事故,這一場「以舞說戲」的傷痛獨白,所觸發的不僅是該如何言說傷痛的敘事討論,也衍生出了一連串關於形式與內容、展演與觀眾、創作美學與藝術道德之間的詰問。

文字|吳政翰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戲劇

化繁為簡的美學,自一連綿的敘事

評拾念劇集《蓬萊》

整齣戲皆是由「似是抑是」所推動前進的,讓我們跟著無頭鬼,聽著眾口紛雜的指令與解釋,然而每次正當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什麼,先前認知卻又被推翻。或許正如劇末旱魃精衛之言:「我的恨有多深,東海便有多深。」看似客觀的自然界,實是由心相所決定,那麼如此敘事方式,是讓觀眾混淆、是增添一抹遠古神秘感,抑或刻意在蜿蜒曲折間開展出無垠的映影,讓乘載著意義之頭顱飄向國族、寓言、土地、人性或文明,倒也取決於個人了。

文字|白斐嵐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戲劇

在記憶的熱與審視的冷之間

評《斷捨離的物件習題》

從生命的某一個斷點開始,物件堆積、記憶深藏,演出的時間感始於往前回溯,以當下創造連結作為銜接,最後快轉前進。翻找紙箱裡的物品,從一個記憶跳到另一個記憶,在瑣碎的獨白間,透過物件現身的片刻,索貝爾創造接近真實的虛構,並透過兩個記憶的共同交會點,例如一個紅綠燈,創造了共同沉思的沉默空間。

文字|劉純良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戲曲

鬧/now該如何now/鬧?

評文和傳奇戲劇團《張協〉2018》與新聲劇坊《Dr.唐的戀愛學分》

同以「嘻鬧」為名,《張協〉2018》實比《Dr.唐的戀愛學分》的七彩斑斕更加留意到嬉鬧背後所隱藏的悲傷與嚴肅,而未停留於表層,但仍著墨不深。兩部作品雖都有企圖重探舊有劇本的現代意涵,不管是當代意識的涉入、或是預設未來時空,並因其表演調性與演員特質而有自身的舞台魅力。但,多半未脫傳統思維、缺乏向內的文本觀看,並且過度陷入強調青年演員、新形式的衝突或混合作為窠臼與說詞,既失去方向也未有確切目標。

文字|吳岳霖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戲曲

在二O四八年,復古?或是狂想?

評新聲劇坊《Dr.唐的戀愛學分》

《Dr.唐的戀愛學分》無疑是相當「接地氣」的,劇中充滿各式笑點,又特別是緊密地扣連著年輕世代可能皆曾看過的《唐伯虎點秋香》,接起了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連結。導演宋厚寬也試圖為這一文本找到適當的安排與調度,盡可能使用傳統一桌二椅,盡可能保留歌仔戲原有的曲調,甚至是適合這一文本的合宜處理方式。然而,劇情的描寫與串接,反成這部作品最致命的問題,處處看似理所當然,又處處都充滿矛盾與不合理。

文字|林立雄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ARTalks

插進現實的一把匕首

娩娩工作室《死死免了米》

敏銳的聲音效果、真實的口語腔調、簡約卻緊扣現實的舞台設計。這齣戲一開場就出手不凡,令你眼睛一亮是的,這就是久違了的劇場感,劇場不是故事的容器,不是故事的附庸,不是話劇的精緻化,劇場就是劇場,劇場就是主體,它既涵納故事,同時也用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美學形式,不一味依賴口語表達的敘事邏輯,而直接用全感官的覺受表露豐富的感性與意義。

文字|林靖傑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戲劇

鬼影變身,陰魂不散

評四把椅子劇團《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綜觀來看,《群鬼》從原劇到改寫,已然是兩種脈絡不同的產物,後者以更直接而充滿諷刺的調性召喚出前者的時代精神,成功地呈現、呼應了台灣語境,與原劇舊魂的牽絆達到了一個有趣的平衡。此劇亦可說是簡莉穎繼《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之後,將真實與謊言的命題推到最極致的一部作品。

文字|吳政翰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戲劇

死去與活著之間的儀式

評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奠》

《奠》雖展現胡錦筵於詼諧語彙背後的沉重與寂靜,卻因有意隱喻、埋藏張力而顯造作痕跡。特別是與親情、記憶交雜而述的政治指涉,既成負擔而略顯綁手,難以深化便戛然而止。其更著墨糾結的情緒,並擺盪於柏君等人如何與麗娜相處、如何面對回憶的顛覆,而不曾質疑身分與血緣的真實。

文字|吳岳霖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ARTalks

時間、時鐘、世界迷宮

談《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乍看之下,導演櫻井大造似乎找到一個圓融世界陣痛的說法,且看似寄託在抽象的佛教義理中,將現實世界中追尋時鐘與未來計畫所製造的經濟妖怪與魑魅魍魎一棒子打醒。但櫻井不訴諸虛無,或者具均值意味地前往涅槃解脫,這些人類、亡靈、外星人不通往地獄,也不飛昇至天堂,大家只是聚集在這裡。也就是說,時鐘是假的、計畫是假的,目的地也是假的,但時間還是真的。

文字|樊香君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國家起舞

從「身心靈舞蹈」到《關於島嶼》

或以林懷民最新舞作《關於島嶼》(2017)為例,其實就可以說明「身心靈舞蹈」創造的脈絡,原是以理性之美對身體規範表現出前現代(Pre-modern)的浪漫主義,卻已成為現代舞從現代性中剝離出來的一種矛盾現象。我們在《關於島嶼》可以感受到,其中通過不同的感官層次,營造出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所表現的特定意識形態,其策略看起來似乎是要從觀看者的身體感知切入一定的傳播效果。在解嚴卅年後,舞蹈被統合於公共政治的生產關係之下,儼然與政治混亂的現實分隔成兩個世界。

文字|王墨林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戲劇

大水褪去了無痕

評阮劇團《水中之屋》

從廣播主持人的人生告白到媒體記者現場直擊,都試著從語言塑造情節。但為何「說」?如何「說」?對我而言,正是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間不斷遊走的語言,所謂「我朋友就是我/我就是我朋友」的模稜兩可,呈現出對於家/鄉/土地那曲折蜿蜒、忽遠忽近的模糊距離。若說「家」象徵著各種詩意的歸屬與認同,是向內回溯自我的路,那麼劇中對語言的使用,也正暗示了「我」在主觀與客觀間流動的混沌不明。

文字|白斐嵐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戲劇

射後的餘溫

評明日和合製作所《恥的子彈》

恥的子彈,是否也意味著「恥」的侵略性和殺傷力,那麼射過之後,能殘存多少餘溫?這恥感,究竟該從何而來?是恥的辱感,還是快感?是走馬看花式的景觀饗宴,還是作為挑戰文明、悖德違禮的反叛力量?與這整場琳琅滿目風景之下所形成的集體傷感相較,有那麼一刻,靜謐又私密,如同自瀆。

文字|吳政翰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戲曲

當代戲曲「實驗」的再思考

評栢優座《惡虎青年Z》

從《惡虎村》的文本中,栢優座找到屬於當代人觀看作品的眼光,將人物一分為二的自我詰問補足了人物的種種形象與可能,不過也正如紀慧玲於其評論中所言,「文本探究得並不夠徹底,一切念頭只在黃天霸腦內小宇宙運行,缺少交互辯論或實際衝突。」未來若有機會再演,在修編劇本上或許可以更脫去原劇之束縛,多刻畫人物之間的情感、彼此之間的衝突,並將線性敘事結構打碎之餘,重新思考科諢情節與主要敘式情節的安排,或許會更大有可為。

文字|林立雄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詩意與失意的嬈動與惱慟

評演摩莎劇團《鷹與潛鳥》

跟著手電筒與肩上的帽袍進入空間時,先不做他想,讓演員一語不發地帶位,再讓首先意識到的觀眾領坐,自選或隨機,陸續在錯落木箱及排椅組成的觀眾席中坐定。灰暗空間中,隨帽袍者冷靜的呼吸,開始建立與門外不同的場域。以織物及金屬支架組成的星球與閃亮的鏡球,在懸掛裝置中運行。低矮的蹲坐,使人只得抬望眾星,彷彿意識到自身的渺小與階級。

文字|章可藍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