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
文字|菲立普,任職TVBS新聞顧問 社會亂象,人生無常,只有進了劇院,燈暗了,幕拉起,專心無旁鶩,享受創作者帶來的震撼、歡笑與淚水。 數年前第一次看金枝演社的《浮浪槓開花》,驚然發現音樂劇早已在台灣發展多年了,而且精采度不比國外差,尤其加上誇張的肢體動作,懷舊的歌曲包裝,笑死人不償命的對白,讓人在演員謝幕時興奮地用力鼓掌,更叫人哼唱著走出劇場。九月的最新作品《大國民進行曲》,相信除了延續創意、輕鬆、懷舊的風格之外,以日本投降但還要矇騙小兵繼續為皇軍效力當主幹、似乎在說政治是騙人的藝術、老百姓都是被犧牲的、真實與謊言之間、不知還有啥驚豔的內容?令人期待與推薦!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百變爵士女伶
爵士樂從早期流傳在黑人中下階層社會的音樂,在二十世紀初期一躍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匯流,爵士樂的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多,大樂隊搖擺、咆勃、酷派、硬式咆勃、自由、前衛、Bossa Nova、融合,每個階段都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大環境的交相撞擊下,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爵士樂特色。其中,為廣大樂迷熟知的爵士樂手包括: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鋼琴大師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小號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查特.貝克(Chet Baker)、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歌手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這一連串名單列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樂器演奏來說,爵士樂幾乎是男人的天下,但要說人聲演唱,能名留樂史的似乎都是女人。 爵士樂,為何偏愛女「聲」?在洋溢著爵士風情的盛夏,本期的特別企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請到資深爵士樂評人深入剖析,究竟爵士女伶迷人的地方為何,能在男人當道的爵士樂圈獨領風騷,讓樂迷為之傾倒,成為票房賣座保證?從歷史演變、聲線表現、詮釋風格、舞台魅力、爵士女歌手有何能耐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當前走紅的爵士女歌手跟前輩們,又有何不同之處?此外,在眾多的爵士女歌手中,本刊也為讀者歸納六種類型,從自由揮灑的狂野唱功、柔情可人的甜美女聲、撫慰人心的鄉村民謠、低沉感性的慵懶嗓音、進階版的即興擬聲、以及才藝出眾的樂壇奇葩,只要你願意打開耳朵,必定能選到最合你胃口的爵士女聲。 台灣這幾年流行的「創意市集」,是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將創意和想法付諸成商品,透過或設於街頭、社區或大型活動的生活風格場域,實踐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而在國外行之有年的「藝術市集」,又是什麼呢?本月在德國,將有一個專為舞蹈所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這是個能讓藝術家與策展人交流的平台,許多表演者的心血在此被看見,從而踏上全球的舞台;但這也是藝術家理想與現實的殺戮戰場,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補助對岸藝術家六萬三 國內藝術家「不幸福」?!
只為老闆服務、不問人民幸福的政府
去年底,陸委會旗下中華發展基金首次開辦「補助辦理大陸青年藝術家作家來台駐點計畫」,提供給台灣學術機構與藝文單位,邀請四十五歲以下的大陸藝術家(作家)三至五人組團來台交流,在台停留二至四個月。在這計畫中,「每人每月以補助新台幣六萬三為上限」引發藝術界反彈。而在七月七日的座談會中,雖然有陸委會官員出面澄清,補助是給台灣在地的邀訪單位,但現場出席藝術家仍火藥味十足,主要還是藝術家除了覺得這樣的補助計畫「不對等」,也覺得陸委會搶了文建會的工作,認為國家整體藝術補助方案應是文建會的責任,因為藝術家對陸委會的反彈,「原因是政府對民間藝文團體補助,沒有讓藝術家覺得『幸福』,就是文建會做得不好。」 其實文化藝術的補助與活動計畫經費,目前的確分散在各個部會中,像外交部、新聞局、教育部、客委會、原民會等皆有類似項目,但都以各種不同計畫方式與規則進行,也造成資源無法集中統籌分配,藝術家必須自行搞懂各部會之「遊戲規則」以取得創作經費,耗費心力甚鉅。整體藝術環境的艱困,就是藝術家「不幸福」的原因。我們的政府,要怎樣讓藝術家「幸福」呢?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補助對岸藝術家六萬三 國內藝術家「不幸福」?!
許博允:補助不宜全靠文建會,整體經費不足才會「不幸福」
去年底,陸委會旗下中華發展基金首次開辦「補助辦理大陸青年藝術家作家來台駐點計畫」,提供給台灣學術機構與藝文單位,邀請四十五歲以下的大陸藝術家(作家)三至五人組團來台交流,在台停留二至四個月。在這計畫中,「每人每月以補助新台幣六萬三為上限」引發藝術界反彈。而在七月七日的座談會中,雖然有陸委會官員出面澄清,補助是給台灣在地的邀訪單位,但現場出席藝術家仍火藥味十足,主要還是藝術家除了覺得這樣的補助計畫「不對等」,也覺得陸委會搶了文建會的工作,認為國家整體藝術補助方案應是文建會的責任,因為藝術家對陸委會的反彈,「原因是政府對民間藝文團體補助,沒有讓藝術家覺得『幸福』,就是文建會做得不好。」 其實文化藝術的補助與活動計畫經費,目前的確分散在各個部會中,像外交部、新聞局、教育部、客委會、原民會等皆有類似項目,但都以各種不同計畫方式與規則進行,也造成資源無法集中統籌分配,藝術家必須自行搞懂各部會之「遊戲規則」以取得創作經費,耗費心力甚鉅。整體藝術環境的艱困,就是藝術家「不幸福」的原因。我們的政府,要怎樣讓藝術家「幸福」呢?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八個半小時,看一場自我認同的追尋
繼賴聲川《如夢之夢》、莫努虛金《浮生若夢》等長篇巨構,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眾聲喧嘩》將以八個半小時的長度挑戰台灣觀眾的看戲底線,所幸該劇導演是最會說故事的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眾聲喧嘩》將演出跨越歐美兩洲、時間經歷七十年,發生在九位演員身上的九段人生故事,勒帕吉在劇中大玩「聲音秀」,也將展現他最擅長的舞台場面調度,看他的戲想睡著,恐怕沒這麼容易!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亂碼2010》 純粹肢體的變幻旅程
編舞家古名伸新作《亂碼2010》將在十位表演者包含九位舞者與一位音樂家的共同即興編創下展開一場場無法預期未來的挑戰,有如一個球隊,如何傳接球,如何出招接招;不說故事,但在非語言的肢體動力行為中,卻照見濃縮版的人生,舞者上演的可能是愛情、事業、家庭、自我等林林總總,觀眾亦可在觀看中搜尋線索,編製自己的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傳統清音 踏出勾欄的美麗探險
南管音樂家王心心,雖然一身傳統氣息,但在創作的路途上,卻是開放不拘的。從與現代舞合作的《昭君出塞》、《琵琶行》,到近期將上演的兩檔演出:與歌劇導演漢柏斯合作的《羽》及與指揮家簡文彬、導演魏瑛娟合作的《時空情人音樂會》,跨界的實驗讓王心心一次次嘗試超乎以往的南管演出形式。而她最在意的,仍是在這些跨界的實驗中,找到讓鍾愛的南管音樂,與時代俱進的路途。
-
焦點人物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張秀如 澆灌南台灣的芭蕾園丁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張秀如,二十多年來在南台灣執著耕耘芭蕾舞蹈教育,更創立舞團、每年費心製作舞劇演出,就是為了讓一手教出的芭蕾舞者,能有上台讓技藝精進的機會。雖然台灣的芭蕾發展可說是相對弱勢,但張秀如仍期待:「希望大家多看到芭蕾,多運用芭蕾,台灣的孩子絕對可以跳芭蕾!」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純淨的「奉獻」與「吞噬」
開場時廚房食具的鏗鏘聲,與後來兩位演員斬釘截鐵、呼吸貫徹的台詞,交相呼應,帶出了吃食和饑渴(或說不滿足比較合適)的狀態。道具與聲音小得恰到好處,空調悶得、氣氛緊張得瀕臨壓力邊緣,導演沒有考慮塑造誇張的女妖造型,私下反而能讓這兩位質地純淨的演員,義無反顧地為導演理念「奉獻」。
-
演出評論 Review
符號化時代 無厘頭感性
《月球水》儘管「玩」得瘋狂,大致來說都謹守舞蹈劇場的特質舞蹈,原就是身體和空間之間,不斷建立出新的關係。只不過每一段建立新關係後,並不企圖堆砌成一完整的意義,相反地,卻是各種意義的消解、斷落。編舞家流暢操作這些通俗符號,錯亂嫁接,從而顛覆原符號所指涉,也釋放了我們無形間被萬萬千千符號綁縛著的心智。
-
演出評論 Review
王羽佳與台灣的邂逅
王羽佳以十足浪漫的風格表現史克里亞賓,並在樂感上帶出史克里亞賓最崇拜的蕭邦的影子,同時以超技方式的表現彈奏一首左右手完全是八度組成的練習曲,激動澎拜地表現俄國作品的火焰。她那令人屏息而乾淨俐落的快捷八度手腕技巧,展現了一種職業級的演奏水準。
-
新銳藝評 Review
一場達辛妮亞與達辛妮亞共同的追尋
達辛妮亞的追尋,並非只停留在各文化中以性別為分野的主體/客體二元論(事實上,這在廿一世紀早已算是老掉牙的議題)。當唐吉訶德建構了一個瘋狂失序的想像世界,對抗當時已具有現代資本社會雛型的原則秩序,達辛妮亞也同樣拒絕再現任何明確的界線與分類。這並可從她如何在劇中玩弄雙關語看出端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為何愛「女聲」?
只要有爵士女伶,總是演出票房保證,這一點不只在台灣如此,在世界各地也情狀一致。為什麼爵士女伶會這麼吸引觀眾目光?她們的迷人之處何在?又憑什麼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甚至更受到樂迷青睞?本文從「歷史」、「人聲當作器樂」、「新時代」等角度分析,探討爵士「女聲」的魅力來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三大」永銘人心 新女伶色藝逼人
不同世代爵士女歌手的「超級比一比」 說起上個世紀的爵士女伶,赫赫有名的當然是所謂的「三大」:莎拉.沃恩、比莉.哈樂黛和艾拉.費茲傑羅,這三位創下的爵士傳奇迄今依然傳唱。而後輩女伶也是人才輩出,不同於前輩的出身草莽、走江湖練出一身歌藝,新女伶多出身學院,而且多數面貌姣好,更樂於嘗試多樣風格,企圖走出與前輩不一樣的爵士之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Scat即興揮灑 玩聲音魅力無邊
Scat是爵士歌手在演唱完歌曲的主要旋律後,會使用一些沒有意義的母音,讓自己像樂器一樣的即興,並不演唱歌詞。Scat女歌手有很多,爵士女歌手吳青推薦了美國的迪迪.布里姬沃特、歐洲的瑪麗亞.琵雅.狄薇朵、亞洲的韓裔旅法歌手羅韻萱,她們每一位都身懷絕技,讓我們來看看吳青眼中她們「玩聲音」的精采功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清新可人女孩風 甜得讓你上癮
爵士樂女伶中除了有渾厚與狂野的歌嗓,也有「甜」入人心的柔情美聲。前輩的典範就是去年以八十高齡逝世的布洛森.迪兒莉,迷人的後輩則有去年前後訪台的史黛西.肯特與珍.夢海。雖說都是「甜姐兒」,卻也有濃甜與清甜之分,各擅勝場,就是讓你聽到上癮。讓我們聽聽聲音也走甜美風的歌手史茵茵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輕吹民謠鄉村風 爵士歌姬撫慰你心
雖然貼上「民謠鄉村」的標籤,與感覺上都會感很強的爵士似乎沾不上邊,但在廣泛爵士大海中,還是有那如鄉村民謠般撫慰人心的清新歌聲:除了有歌路寬廣如台灣天后江蕙的黛安娜.克瑞兒,還有歌路本身就很鄉村、長得又很「鄰家」的諾拉.瓊絲,以及在結合南美民謠與爵士吉他演奏上大放異彩的芭蒂.阿薩德。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低沈感性 帶你放鬆享受慵懶爵士
伴隨著鋼琴或吉他,低沈而感性的女聲,就是這麼容易卸下你的心防,讓你只想抱個抱枕往沙發上一靠,慵懶放鬆地進入那美妙的爵士音樂世界。爵士女歌手的低音女傑不少,本身也是低沈嗓音的Tammy唐么玫特地為本刊讀者推薦她最愛的三位:雪莉.荷恩、「塔克與貝蒂」的貝蒂與卡珊卓.威爾森,介紹她們各具特色的低音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唱得瞎掰 你聽得陶醉
你不知道的歌唱惡趣味 「即興」、「擬聲」等這些高難度的爵士歌唱技巧,對爵士歌手來說是較高的演場門檻。這些技巧學會了,唱爵士樂當然不再是困難。不過,學會這些東西還有沒有其他的幫助?說來有趣,幫助還真大!忘詞了可以用咻比嘟哇的擬聲演唱含混過去,或是即興自創融入當下氣氛的歌詞蒙混過去,聽眾不但不會開汽水,還會給你用力鼓掌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特才藝 造就出人頭地
女歌手在爵士樂壇想出人頭地,光有一副天生好嗓子,是遠遠不夠的,超越職業演奏家的樂器技巧,讓人眼睛一亮的創作能力,鮮明個人風格與演唱能力,這一切幾乎都只是基本配備而已。真正有辦法引人注意的,往往都有一些獨特的才藝與能力──譬如會模仿,或嫁對人,甚至是超級印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