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書
作品是最好的生平介紹
《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與《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皆以傳主談論創作歷程與作品分析為傳記主體,卻不因為集中剖析創作而予人過於專業、閱讀艱澀之感,反而透過傳主口述創作時的心理歷程、反覆琢磨作品的經驗,令表演藝術工作者「台上/幕前一分鐘,台下/幕後十年功」的箇中甘苦躍然紙上,也令讀者見識到對「細節」的注重,如何造就藝術大師的耀眼成就。
-
藝@電影
過年喜洋洋 電影院裡看表演藝術
二月通常是表演藝術的淡季,不過今年二月從過農曆年開始到三月,院線卻出現了不少與表演藝術有關的重量級電影。或是以芭蕾為背景探討人性的《天鵝湖》,或是直接讓你在電影中觀看絕美舞蹈的《公主的迷思》,還有以劇作家故事為主線的《唐喬凡尼》等等,都可讓你體驗舞台精采表演的魅力。
-
藝@展覽
書寫百種「臉」 猶如翻閱百種生命
「臉書:神秘的肖像藝術」,展出一百零六件館藏的繪畫、雕塑和攝影作品,百餘件肖像作品,傳達出人們的七情六慾與喜怒哀樂。展覽分為三個主題:一為展示藝術家們創作肖像的功力;二為展示藝術家藉扭曲、變形或「面目全非」等手法傳達人心深層內在的畫作;三為台灣藝術家的自畫像。
-
講古—舞思舞想
美好新世界
如果,每個團隊都能少做點製作,補助的大餅分配也願意比較寬裕些,每個製作的經費比較充足,最好沒有再需要A朋友的事,大家能獲得經濟較充裕的生活。因為新製作少了些,每個製作所得到的時間和注意力也相對多得多,每個環節都可以被好好琢磨,也許我們更有機會深思自我突破的問題。
-
藝饗天開
我為什麼會在這裡?
在尚未決定我的第一篇專欄要寫什麼內容時,我原本考慮寫寫有關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我在過去這兩個月,到大陸的一些城市巡迴表演《彈琴說愛》這齣音樂舞台劇,得到了許多難能可貴的經驗,迫切想要與大家分享。但是,我真的無法逃避這個事實:為什麼國王企鵝還在台北路上閒晃?
-
紐約
DTW與瓊斯舞團合併 美國舞壇屏息以待
歷史悠久的舞蹈劇院DTW,今年一月起與也很資深的比爾.提.瓊斯舞團合併,在紐約現代舞界引起矚目。前者是許多舞蹈家生涯開始的重要地點,後者是敢說敢做特立獨行的編舞家,瓊斯表示,與DTW合併,他希望未來能多花些時間,尋找年輕舞蹈工作者,而這是在他個人特色鮮明的舞團中做不到的。
-
倫敦
《傑克森的道路》 挑戰廿六天、廿六個場地演出
喜劇演員亞當斯達爾在一月份推出自編自演的作品《傑克森的道路》,首度在倫敦挑戰,連續密集地在廿六天內,選擇在廿六個大小不一、觀眾規模不同的戲院演出。亞當斯達爾在劇裡化名為傑克森,以模擬宗教信仰且帶有勵志啟發性的演說,闡述著如何依循Jactions公式/方式,達到所謂Jacksons way的境界。
-
巴黎
《繞一圈心之所愛》 演遍莎翁所有劇本
由「易碎品小心!」劇團演出的《繞一圈心之所愛》,由演員吉爾.加佑自編自演,在巡迴的小帳篷中,以三小時四十分鐘演遍莎翁卅七個劇本。到處巡演的他,終於來到巴黎,在位於「彈藥庫」園區的木劍劇院演出,以「想像者」的身分,引領觀眾進入莎翁的世界,也想像出一個世界。
-
北京
中國百老匯爭奪戰 戲劇演藝產業燃燒北京城
東城區是北京戲劇文化資源最豐厚的區域,除了轄內有許多營運穩定並且具備藝術分量的劇場,包括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中國兒藝、北京兒藝、中央戲劇學院等戲劇專業機構也都在此,因此該區也積極推動「首都戲劇文化城建設」計畫,企圖成為中國的百老匯。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顧與展望
在充滿年節氣氛、建國百年的絢爛花火燃起之際,本期雜誌中除了「2011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系列報導,編輯部也依循往例,在這回春見暖、萬物復甦的月份,帶領讀者回顧過去這一年,看看表演藝術界發生了什麼大事,有什麼趨勢值得我們關注,並應在未來持續追蹤觀察。 為此,編輯部特別製作了PAR Review of The Year 2010企畫專題,為讀者整理出年度十大現象的觀察:以表演藝術生態面來說,文創法的通過,可說是最受各方注目的頭條焦點,但「商業」與「藝術」如何站在同一陣線,「文化」與「產業」如何平衡發展,仍將是一大挑戰。而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密切,不僅台灣戲劇團隊和作品赴大陸演出,日益頻繁,大陸劇來台,也有愈來愈多的態勢,然而大陸劇的題材內容與形式手法,是否符合台灣觀眾的品味?從高雄世運、聽奧、花博到建國百年,大型嘉年華式的表演慶典接連登場,這些動輒上億預算的活動,是如煙火般曇花一現,還是能讓台灣表演藝術人才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小劇場連演,重演不斷,市場機制是否會又扼殺了小劇場的實驗與創意? 就表演藝術人才而言,去年許多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活躍的中生代編導,不約而同地站上大舞台,這股潮流的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現象?創作者又如何思考市場產值 與作品價值、觀眾人數與創作理想之間如何兼顧的課題?於此同時,七年級生逐漸浮上檯面,這一批創作者面對不同的時代與市場變化,如何站穩腳步,建構屬於他 們這一世代的劇場風景?在舞蹈圈,近年多位台灣舞蹈人才輪番登上國際舞台,去年更掀起一波小高潮,「台灣出品」已從過往人們熟知的「雲門舞集」,如漣漪般擴張延展,台灣成為當代舞壇重要品牌,似乎指日可待。 而在演出類型與形式方面,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熱潮,沸沸揚揚地從年初延燒至年底,這突如其來的熱絡,不只讓觀眾疲於奔命,也讓眾多藝術家受寵若驚,在措手 不及之餘,似乎也感到力有未逮。只是在政策激情過後,科技與表演藝術如何持續發展下去,為台灣找到新的表演語言?在音樂圈,跨界音樂會亦蔚為風潮,結合戲 劇、舞蹈或多媒體的演出,為傳統音樂會帶出了另番氣象,只是跨界到底是豐富了音樂的本質內涵或只徒剩噱頭,值得深思。移植自西方的音樂劇,在台灣發展多 年,雖尚未達到百老匯音樂劇產業的成熟境界,但在國內優秀音樂劇人才的相繼投入下,逐漸走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十七年之癢
演員的道路,是一種迂迴上升的歷程,永遠是翻過一山又一山,跨過一場又一場,永遠是對昨日的某一種捨棄,某一種跨越,某一種翻過。而,翻過不就是一種倒轉?如果我是有反省能力的演員,應該永遠是一種:覺今是而昨非,而且不覺昨非就無法悟到今是。《推銷員之死》的當年演出,我後悔過,所以在某種意義下,我可以在「懊悔」裡成長,在下一次的演出中,我會重拾它,不怕它會喪失。
-
一字一劇場
我
唐納倫(Declan Donnellan)在《演員與標靶》裡開宗明義就說:「表演並非人類的『第二天性』,而是『第一天性』是一種人類成長及生存的機制。」畫下「我」這甲骨文的老祖宗很幽默,看透了以這表演的道具為「我」的核心圖騰。
-
柏林
音樂劇《地平線之外》首演 見證東西德阻隔的一段歷史
以德國搖滾巨星烏多.林登柏格(Udo Lindenberg)的經典曲目與軼事來串連的音樂劇《地平線之外》,於一月於柏林波茨坦廣場的音樂劇院舉辦盛大的世界首演。這齣音樂劇主角設定就是林登柏格本人,講述他於一九八三年在東柏林演唱,認識了東德女子潔西並墜入愛河,但這段愛情卻被殘酷的柏林圍牆所阻隔的故事。透過西德巨星與東德女子的愛情,觀眾跟著進入時空,重訪冷戰時期的柏林。
-
香港
古蹟活化當劇場 《學良事變》帶入歷史氛圍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
音樂
《太陽光輪》 聆聽來自宇宙的樂音
以演奏現代音樂聞名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各種實驗作品皆勇於嘗試,二○○○年接受美國太空總署委託,要將從太空蒐集來的聲音編織入樂,於是與長期合作的極簡音樂大師泰瑞.萊利合作,譜出了十個樂章的鉅作《太陽光輪》。在演出同時,背景投射出以太空意象為主的多媒體影像,讓觀眾在聆聽樂音的同時,領略宇宙的浩瀚無垠!
-
封面人物 People 獨家專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首席指揮
夏伊:托斯卡尼尼是我心目中重要的典範
義大利指揮家李卡多.夏伊,為當代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出身音樂家庭的他,很早就受到指揮家阿巴多的賞識與指導,後來更歷任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米蘭威爾第交響樂團等名團的首席指揮或音樂總監。目前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首席指揮的他,將在三月份帶領該團造訪台灣,為台灣樂迷帶來兩天的音樂饗宴,分別演出德弗乍克與布魯克納的作品。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創作,在路上—旅行中的人生風景
二○○八年,華人戲劇圈的重量級導演賴聲川、影視界的王牌製作人王偉忠,首次攜手,打造出了一齣叫好叫座、至今歷演不衰的劇場作品《寶島一村》。王偉忠的眷村故事,在賴聲川的巧妙編織下,成了一則笑淚交替,不分族群都為之動容的生命故事。 繼《寶島一村》後,兩人再度合作,以相聲為形式,以旅行為題,笑談旅途中的人生風景。賴聲川是個典型計畫旅行的人,從訂機票到行程,都得全程參與,旅行一定得有個目的,然而,意料之外的奇遇卻為旅程帶來更多的驚喜。對王偉忠來說,旅行是自我放逐的漂泊,「以為可以尋找靈感、尋找自我,後來發現都是狗屁」,他說,結婚後有小孩才覺得「家人一起旅行的感覺最好」。 兩種不同旅行哲學的相遇,交融激盪出了相聲劇《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戲未上演前,本刊先請兩位創意大師面對面,與讀者分享他們真實人生的旅行經驗。在旅行已經成為現代人最風尚的休閒活動的今日,旅行之於他們的意義為何?旅行帶給人的啟發,如何轉換為創作的養分?他們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旅程中,發現不同的人生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章濃烈繁複 逼現人性陰暗
《艾蕾克特拉》音樂集結理查.史特勞斯在一九○○年之前累積的管絃樂曲交響詩作曲技術與經驗之大成,並且承襲華格納樂劇滔滔雄辯之風,以及華麗多變的龐大管絃樂法與配器法,搭配強力催送的歌聲,不僅塑造出鮮明的角色性格,更讓全劇充滿濃烈的情感表現與飽滿的戲劇張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三:關於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政策激情下,尋找新的表演語言?
為台灣帶來繁榮經濟發展的科技產業,是否能如政府的期待順利地推動表演藝術趕上世界潮流?運用數位科技呈現的視覺藝術是跨領域為表演藝術加分還是使其質變?兩者的關係是平等還是主從?答案恐怕還要數年後才會浮現,絕無法從二○一○這股風潮中找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被迫「轉大人」 大小空間一樣「好玩」
對照國外演出空間的多元可能,就硬體條件而言,台灣非大即小的劇場空間條件,影響了不同世代創作者的發展可能,或許也是這群劇場中生代編導被迫「轉大人」的現實考量。然而,以創作者的理想而言,大劇場未必只能承載通俗性的內容,也能兼容實驗的空間,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