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台前幕後
拿鞋子盛裝眼淚!?
皆爲舞壇新生代的野草莓舞團及三十舞蹈劇場,將分別於耕莘藝術季演出新作,鞋子、眼淚、蘋果紛紛出籠,展現兩團編舞者的創意。
-
台前幕後
揮灑編舞創意的舞台
「雲門舞集2」的藝術總監羅曼菲表示,舞團方向以創作爲重心,目的在鼓勵年輕人發揮潛力,爲台灣的舞蹈創作注入新血。舞團願意免費提供舞者、道具、場地,給年輕編舞者一個無憂的創作環境。
-
焦點
金陵粉墨憶三夢
張繼靑是中共建政後第一代崑曲演員中的佼佼者,有「崑曲皇后」的美稱。她擅演三齣以「夢」爲名的折子戲──《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以及《爛柯山》的〈痴夢〉,所以又有「張三夢」的名號。本月份張繼靑將應邀來台,一人獨挑四天五場的專場演出,台灣觀衆可以藉以感覺其獨特的魅力。
-
焦點
一則美麗而神秘的傳說
許多戲迷在大陸早就看過他、熟悉他、喜愛他,但是眞正展現張派特質的幾齣戲,像是《狀元媒》、《楚宮恨》、《西廂記》、《望江亭》、《詩文會》,卻都是在兩岸分裂之後新編的,渡海來台的戲迷們從沒看過這些戲,跟著唱片痴狂學唱之餘,紛紛猜測著劇情的本末原委,原本眞實存在的張君秋,竟因朦朧而如遙遠之傳說。
-
焦點
華麗的長笛世界
在二十世紀影響國際樂壇的幾位重要長笛演奏家中,即將來台的奧地利演奏家舒茲堪稱是德奧古典樂派的繼承者。他師承尼可萊,一九七〇年二十四歲時,被任命爲維也納愛樂首席長笛家至今,在歐洲管樂界被認爲是復興德奧長笛音樂的代表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百無禁「技」
從早期打游擊戰般地接case演出,到現在公司、工作室的出現、專業科系的成立,在分工愈細的情形下,台灣劇場的技術工作者的生態也有了改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實與理想的長期角力
劇場技術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藝必須在演出時間及經費的限制下,做到最大的發揮,才能讓演出順利呈現;而要達成一場完美演出,需要各部門達到共識以及通力合作才能成就。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都曾走過「雲門」……
翻開台灣的劇場史,雲門實驗劇場是許多劇場技術工作者心中的第一筆紀錄,它在當時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訓練出許多優秀的人才,這樣的影響,至今還深深被人懷念著。
-
藝術之旅
紛戰孕育出的馬其頓
從西元前六世紀建立馬其頓王國到今日,幾經宗敎變革與民族征戰,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國家,雖然飽受戰爭的摧殘,卻在多種民族多元文化的衝擊、融合下,發展出高度文化。
-
柏林
回歸傳統與自我定位
由於往年的世界戲劇節多以影像、視覺的戲劇爲主,而受邀的劇團也多所重複,因此,這次在決選、策畫節目上,主辦者即欲給予世界戲劇節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風貌。「回歸傳統與尋找自我定位」也就成了柏林世界戲劇節的重心。
-
挪威、奧地利
幸福的爵士子民
往爵士樂節去的和往阿爾卑斯山去的backpacker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多著便鞋,後者則足裹登山靴;前者讀著音樂節目表,後者讀著地圖。 歐洲每個大都會幾乎都有兩個以上的爵士樂節,然而,許多品質精良的爵士樂節實際上發生在像Saafelden這樣的小城。
-
戲劇
捨不下的繫念
《在路上》可以說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小品,但編導者的保守態度、和表演者本身的局限,使得《在》劇呈現出編導者對於戲劇動作的處理不足、對於所謂「拼貼」與「重構」的誤解、影像特質的忽略和抛不開的寫實意識框架等的問題。
-
戲劇
意象的祭儀
郭文泰的劇場作品《開紅山》運用了中國民間信仰中,祭儀裡「暴力」與「血腥」的元素,另作詮釋。或許因爲祭儀無可模仿、身體律動無可複製,當編導企圖以理性來安排這一場仿祭儀的戲劇情境,演員以未曾發掘神秘力量與節奏的身體來「表演」時,這一切,眞的只餘「意象」的傳遞,卻無所動心驚魄。
-
舞蹈
呈現生活新意象
三十舞蹈劇場運用多媒材延展舞台時空,企圖在肢體動作與思考邏輯之間取得一個制宜的平衡點。
-
舞蹈
視覺與肢體的對話
雖然「世紀末的美麗」以「純美」與「僞美」的辯證爲名,內容卻並未停留在美學形式的單純探索上。舞者互動之間,處處洋溢著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慾。
-
舞蹈
動作質感的變貌
「秋水紅扇」演出三位風格迥異編舞家、五支不同面貌的作品。這幾支舞碼由不同表演者年齡層的舞者演出,形成身體表現及動作質地的明顯分野。
-
音樂
南歐溫暖淸淡的音色
I Musici不設立指揮,而由樂團首席帶領演奏,我們似乎感受到三百年前由柯賴里所建立的弦樂重奏團的傳統,又重新在I Musici的手中復興起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
紐約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虛擬、靠唱唸做表撑持起來的中國戲曲美學形式。它走的是寫實路線,把劇本提及的所有內容盡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請觀衆直接進入四百年前中國人生活的一段時空。紐約版《牡丹亭》很難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釋。或許它更接近舞台劇,或許它是戲曲與電影的混合體,更或許它還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說不定。
-
回想與回響 Echo
「野戰之月」的左翼劇場美學
從日本的「野戰之月」這次在台的演出,我們看到的是──左翼劇場就是堅持在這樣對體制的反抗之中,隨著政治狀況的改變而一步一步走出與穩定的布爾喬亞劇場背道而馳的美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