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
請你來當演奏家、作曲家
傳統音樂會型式總是演出者在台上演奏,聽衆端坐在觀衆席上聆聽,兩者的互動僅在演出完畢的幾分鐘鼓掌間。如果有一天,觀衆可以上台和演奏者一同演出,甚至創作樂曲,將是什麼樣子?「音樂萬花筒」系列以「預置鋼琴」、「視覺音樂」、「音樂劇場」、「即興音樂」四種型式打破以往僵滯的演出型式,呈現出音樂的多種面貌,也提供創作者另一種省思。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1 林麗珍新作《醮》
近來動向備受矚目的林麗珍,繼完成史詩氣魄的《布農族樂舞祭》之後,今年五月又即將於國家劇院呈現一齣以內省關懷的精神,剖述台灣中元普渡的新作──《醮》。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2 談《醮》的音樂創作
談到《醮》的音樂創作,實際上是無法具體說明的,也無從根據理論來解釋,因爲創作過程是接近瘋狂、眞實與無意識狀態,是時間和生活點滴的長年累積。而我本身從小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然會由內在潛發對《醮》的情感。換言之,生活本身成了最好的創作來源,這一點不僅和林麗珍對舞蹈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
焦點
燈篙、水燈、中元祭
對於中元節,大部分的人可能想到的是七月十五日供「好兄弟」大飽口福的盛會,然而其確實來源及當天施與被施的意義,則更含富了墾拓文化的民俗意涵。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3 談《醮》與宗敎、民俗的嫁接
民俗、藝術與宗敎是文化中彼此相連極深的三個面相,在過去,它們常常以一種有機結合的形式作用於生命之中,但到了近代,由於概念的分化,則已成爲可以完全不相關的一些獨立詞語。近幾年,有一些藝術家重新在其作品中,企圖以結合民俗質素,或賦予藝術更多宗敎性的實際行動。然而,在這些作爲中,我們卻也發覺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林麗珍以中元節慶爲基點的舞作《醮》將如何跳脫出來呢?
-
台灣行脚
港都高雄演藝情
漁村、漁港,易主又易主、又打狗、高雄洲、高雄市、工業重鎭、國際大商港。日頭間,不知有多少冶煉爐烈烈轟轟地在高雄遍燃;而當西灣掛起嫣紅落日時,高雄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彷彿一日之晨般地響動活絡起來。
-
面對大師
法國音樂捍衛者 訪法蘭西硏究院主席隆德夫斯基(下)
「一個潮流、派別爲了爭得主導地位,不惜排斥異己而將它的美學觀硬加在聽衆上,這種情形可有點像宗敎上的『完整主義』(intgrisme)或政治上的恐怖主義。在此強加式的美學觀的支配下,聽衆剛開始可能會懾服於它的威勢、或受到『走在時代前端』風尚的誘惑而暫時地臣服;但久而久之,他們將在不僅得不到共鳴還承受了一種被疏離、輕視的感覺後,失望地離開。」
-
里程碑 Milestone
神話與寧靜美的追尋者 追悼艾瑞克.霍金斯的感文
聽過艾瑞克.霍金斯(Erick Hawkins)的人,多半是從瑪莎.葛蘭姆的相關資料得知,畢竟他是葛蘭姆舞團的的第一位男舞者,也曾是她的丈夫;然而,對於他個人藝術上的成就,則較鮮爲人知。直到去年十一月離開人間爲止,霍金斯一直率領自己的舞團演出,否則這位爲現代舞奠基的功臣,在本月將度八十六大壽的同時,可能還活躍在某個舞台,堅持不退休。
-
維也納
寫實派的貴族歌劇 《費朶拉》
維也納歌劇院一九九四、九五年演出季所排出的第一部新戲是喬唐諾的寫實派歌劇《費朶拉》由卡瑞拉斯和希臘次女高音巴爾莎担任男女主角。《費朶拉》一八九八年於米蘭輕歌劇院首演,由作曲家親自指導當時的新人卡羅素担任男主角羅瑞咨,他讓劇中最有名的男高音詠嘆調〈愛情禁止你不去愛〉一炮而紅,至今仍是男高音常唱的曲目。
-
新浪潮
六〇年代的反叛者,九〇年代的偶像
崔莎.布朗是美國六〇年代傑德森舞蹈劇場時期,碩果僅存的少數編舞家之一。多年來,布朗不斷實驗、經營、妥協和蛻變,從一個在六〇年代充滿理想主義的反叛者,到九〇年代主流舞台的常客。如今,布朗獨特的舞蹈美學,不但爲二十世紀末的新潮流導航,也繼續爲後現代的舞蹈理念護航。
-
名家訪談
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
潘金蓮,家喻戶曉的壞;在我看來,她應有値得理解之處。諸葛亮,中國最神的男人;在我看來,他是智慧和美德(愚昧)的結合。至於孟登科這個巴山秀才,從一個不問窗外事的迂腐人,變成愛打抱不平、有點小聰明和幽默感的人;偏巧,他的結局正是可苦笑幾聲的官場幽默。我想,從事任何藝術創作,都要有自己的獨特發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
舞台入門
劇場空間與表演藝術之互動
「我們不強調任何藝術的唯一性,而是綜合所有藝術性的原則,去創造及表達劇場藝術的理念,因爲舞台是屬於導演、設計師們共同創造出的劇場空間與風格。」──捷克著名的舞台視覺設計大師Josef Svoboda如是說。
-
舞台之外
「喜」上眉梢
台北的冬夜,我在龍江路上一家小酒館的門前下車,推開酒館的大門,一匹綾羅織繡流瀉眼前,抬頭乍見一個「喜」字大辣辣地躺在五顏六色的彩線中。再往裡頭一瞧──三〇年代中國酒館的歡場氣息向我迎面而來
-
大陸劇場
西部京劇《西夏王》
隨著劇情的發展,李元昊的花臉由志高氣昻的鮮艷臉譜,漸變成血氣衰退的素臉;而寧令哥的俊扮則由天眞無邪的本臉,終至血氣迸發的花臉。強亦弱來,弱亦強;《西夏王》敷演了一齣殺皇后、奪子妻、子弑父的性格悲劇。
-
大陸劇場
是,或者不是 看北京人藝上演《哈姆雷特》
林兆華導演的《哈姆雷特》,側重點不是王室鬥爭,而是自我鬥爭──每一個人一生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自我選擇:To be, or not to be。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
宏觀微調
詮釋與資料的對話
我所盼望的是多一些戲劇工作者的「拾穗」,就可以使有心從事現、當代戲劇史硏究的人多一些迴旋的餘地。資料的鋪陳並非歷史,歷史需要書寫的人可以展開詮釋與資料之間的對話。
-
專欄 Columns
法律與執行之間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如果有一位董事會的領導人,對於國內藝術界有深透的了解,又是以藝術爲生命的人,而且有協調的能力,溝通的天才,這筆錢一定可以花在刀口上,對國家的藝術發展發揮激勵的作用。如果董事會的先生們都德高望重,卻昧於藝術發展的大勢,雖立意良善,其法案可能適得其反。只是這樣的人到那裡去找?
-
專欄 Columns
創新與復古
做爲客體的藝術,本來就具有即興而發的本質,如舞蹈侵入戲劇,或者戲劇侵入電影,正可視爲藝術領域的擴大和豐富我們擔憂的只是跨越藝術疆界的任意性和蔓延性,是否眞能夠促進藝術的精緻化和深刻化。
-
專欄 Columns
詩意劇場芻議
文學(更精確地說,文字)是劇場最大的敵人和靠山。戲曲的韻白是一種提煉變造過的舞台語言,而我們眼前的現代戲劇則大量使用瑣碎的日常語言。如何在這兩種語言模式之間(或之外),琢磨出一種生動有力的語言表演方式,是今日劇場的未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