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把溫馨帶回家
母親節,一個溫馨的日子,一個感恩的時節,國家音樂廳特別邀請台北藝術家合唱團,爲你精心策劃這場母親節音樂會「把溫馨帶回家」。 「演出風格、型式、技巧的多樣性」一直是台北藝術家合唱團幾年來所執著的演唱理念。從最早的「耶誕夜傳奇」、「松花江上」、「走回從前」到去年推出的無伴奏合唱音樂劇〈流過牛埔的彼條溪〉,無論從聲音的突破發展到肢體與戲劇的結合,合唱演出對該團來說,已經不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一幕幕多彩多姿的動人影像呈現。 這場音樂會,將多年來深深縈繞在人們心裡的多首優美旋律,化爲一段段感人的情節。那或許是媽媽們少女時的最愛,或許當年也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台北藝術家合唱團以精心的製作與巧妙的安排,爲您帶來溫馨而甜蜜的回憶。
-
即將上場
謝綉莉鋼琴獨奏會
音樂生涯「崎嶇多折」的謝綉莉,目前任敎於台東師範學院及輔仁大學,是國內少有專攻鋼琴演奏的音樂博士,此次獨奏會的演出曲目以浪漫派大師舒伯特及舒曼的作品爲主,包括舒伯特的三首即興曲及一首奏鳴曲與舒曼的〈阿貝格主題與變奏〉及〈克萊斯勒魂〉。
-
即將上場
再見康橋──國王歌手
國王歌手由六位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優秀合唱團員所組成。成立二十五年來,這六位英國紳士散發出的歌唱家氣質與親和力,使他們如同英國的音樂大使,將英國男仕的翩翩風度與幽默風趣帶到世界各地。 他們的成員包括二位Countertenor(以假聲唱女聲音域的男高音),一位男高音,二位男中音及一位男低音。曲目由中世紀牧歌,文藝復興重唱曲,到近代聲樂作品,甚至流行曲、民謠及童謠。在舞台上,他們帶給觀衆自然而幽默的舞台魅力,演唱中,時常適切地加入極具巧思的表情動作。在音樂上,他們具有牛津、劍橋大學著名的男性美聲合唱風格;演唱現代曲目時,又具備室內樂的表現能力,以人聲製造伴奏或節奏的效果。
-
即將上場
克里夫蘭四重奏
有葛萊美之星令譽的美國克里夫蘭四重奏,曾先後獲葛萊美獎七次提名,四把提琴的搭配極佳,演奏層次分明,此次帶來三首曲子: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第二號,巴爾托克的第四號及布拉姆斯的第三號。
-
即將上場
游好彦舞團83年春季公演
這次演出的舞者皆是游好彥近年培育的新血──華岡藝校舞蹈科學生,展演該舞團的歷年佳作小品〈奔雲〉、〈漁夫〉與〈似曾相識〉,還有《菊豆與天靑》、《索──路是人走出來的》選粹。
-
即將上場
南風劇團《高富雄傳奇》
南風劇團本月將於高雄地區巡迴演出《高富雄傳奇》,該劇採用走唱的演法,也就是早期台灣戲劇的演出型式,每位演員在某一場裡,均可能是主角。全劇以簡單的佈景和道具,在開放的空間裡即興演出,演員視劇情所需,國、台語並用,透過高富雄一家人來敍述高雄近六十年來的發展過程與人事變化。
-
即將上場
葛瑞芬長笛獨奏會
奧地利籍的Irena Grafenauer,一九五七年出生於南斯拉夫,她與聖馬丁室內樂團的合奏膾炙人口。此次帶來的曲目有Schulhoff和普羅高菲夫的奏鳴曲以及德布西的<快樂島>、舒伯特<凋零的落花>主題與變奏。鋼琴伴奏是一九七五年華沙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基里洛夫。
-
即將上場
賴承儀「雙簧管與弦樂的對話」
甫自法國國立音樂學院學成歸國的賴承儀,是樂壇最閃亮的新秀之一,去年底今年初在全省各地舉辦了五場個人獨奏會,其豐富多樣的演出方式,不僅展現了高度的演奏技巧,更開創出屬於她的獨特演出風格,頗受好評。這一次,她選擇的曲目有泰雷曼的獨奏曲,胡麥爾的變奏曲及國人難得欣賞到的布瑞頓〈幻想四重奏〉。
-
即將上場
林昭亮與李堅奏鳴曲之夜
林昭亮目前聲譽如日中天,此次再訪故鄕,帶來八〇年代最傑出的大陸靑年鋼琴家李堅,將他倆長期合作的默契第一次與台灣的觀衆分享,呈現國人的眼前。 李堅一九六五年生於上海,就讀上海音樂學院,十六歲時,奪得法國「龍.提伯國際大賽」銀牌獎而嶄露頭角,獲法國政府獎學金拜入皮耶.桑剛門下。一九八七年與中央交響樂團合作首度訪美,贏得矚目,就此展開忙碌的世界巡演。一九八九年成爲第一位訪台正式演出的大陸音樂家,並經常與馬友友、林昭亮及日本的米多莉等亞洲傑出一代弦樂家搭檔演出。
-
即將上場
國民大戲班《漢文皇后》
《漢文皇后》是根據同名越劇改編,由費玉明作曲編腔的大型精緻新編國劇,描述漢朝民女竇氏應召入宮,留下六歲幼弟竇廣平,不幸被拐至奸戶趙通家爲僕。漢文帝即位後,封竇氏爲姬,並爲思弟心切的竇姬尋訪廣平之下落,趙通從皇榜得知廣平爲國舅爺後,即將女兒芙蓉許配於他。不幸,爲避禍的趙通,竟挑唆廣平與前來緝捕的都尉抗拒,年輕氣盛的廣平在衝突中刺殺了都尉,犯下死罪。賢明的文帝及竇皇后終因求綱紀,不徇私情而大義滅親,痛斬國舅爺竇廣平。 本劇的核心人物漢文皇后,由退隱舞台多年的平劇紅伶姜竹華飾演。這次演出,國民大戲班更邀來大陸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京劇院的劉學欽飾演漢文帝一角,與國內名角高蕙蘭、吳劍虹、王海波等人聯袂演出。
-
即將上場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在衆多傑出的交響樂團中,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被譽爲當今世界最佳的廣播交響樂團。由於該團擁有七十年的悠久歷史及豐富的演出經驗,使得他們的演奏散發出獨特的傳統光華,是樂評家一致公認,難得保有濃厚德國傳統色彩的廣播交響樂團。 在古典名曲之外,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亦兼顧當代重要作品的嘗試,如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契、巴爾托克及布瑞頓等音樂大師的作品首演,便常由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詮釋;一九三一年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即是由該團擔綱演出。他們所錄製的布魯克納、馬勒,也贏得樂評人極高的評價。
-
編輯室
身體與表演
前一陣子「骨迷宮」來台全裸演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對於電子花車、牛肉場滿佈城鄕的台灣來説,這個震撼絶對不是視覺的,而是意識形態的。如今風波雖已過、話題已冷,但是留給國内表演藝術界的,仍有一些値得探討、反省的問題。 本期我們重新回到爭端發生的時空現場,在倒帶回顧過程中,檢視被當時媒體輿論喧騰所遮蓋、忽視的問題,希望在是非爭辯之外能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以期能引起表演藝術法令面更深一層的探討。 另外,這個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換句話説,富新聞價値),顯示出舞台上的裸體仍被視爲對禁忌的挑戰。在美術、攝影的領域,裸體早已爲大家所接受,而表演藝術中的裸體卻仍處於戒嚴狀態。到底裸體在創作者的原始構思中有何種意義?從原創到作品的最後呈現,創作者如何在與演出者的溝通中貫徹其原始想法?我們除了探訪國内創作者及表演者對裸體演出的看法,另外也介紹了國際舞台上著名的演出實例,並從美學、文化的角度探討東、西方對裸體的觀點。希望能藉這次的事件,讓表演藝術界及觀衆對「裸體」做一次坦蕩蕩的面對。 肢體對表演藝術來説是一切形式的源頭,既使在音樂領域裡,仍舊講求如何讓肢體放鬆以期能帶出音樂的最大能量。而以展現肢體爲主的舞蹈更是透過一次次不斷對身體的發現,將肢體從表現歡愉之情帶入嚴格的學院訓練,之後,現代舞再從傳統芭蕾中掙脱出來,歷經瑪莎.葛蘭姆等人不同理論的實驗,到接觸即興著重的隨機性,「身體」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不斷地形變。 今月是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100歲冥誕。瑪莎將釋放出的肢體納入了一套完整的動作系統,威權一時,爾後從她門下出來的幾個天才學生的反叛、再反叛,將現代舞顛覆至如今多重的面貌。葛蘭姆的100歲,事實上也是現代舞發展的重要100年,在〈里程碑〉中我們將與讀者一起回顧葛蘭姆一生的重要片斷。 林靜芸
-
編輯室
給看得見的耳朶 親子音樂欣賞圖畫創作
由《表演藝術》雜誌與大地兒童藝術中心合辦的「給看得見的耳朶──親子音樂欣賞圖畫比賽」,四月十日在國家戲劇院的迴廊舉行。聆賞的兩首樂曲片段,分別是韋瓦第《四季》中〈春〉的第一樂章與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女巫的小屋〉。當林樵老師解說完兩首樂曲的內涵後,小朋友便在畫布上任意揮灑着來自音樂旋律的想像。以下是此次比賽的四組優勝作品,滿溢的童趣,讓人「看」到了音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話 黃明芳 VS. 王墨林
日前喧騰一陣的「骨迷宮」事件已經落幕,並且迅速被媒體(通常,媒體也就意味著大衆)遺忘。當事的兩位主角──敎育部承辦骨迷宮演出的官員黃明芳和骨迷宮演出主辦人王墨林──本來也表示「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願再生爭端,然而基於此一事件對表演藝術界意義重大,兩人再一次勇於「我有話要說」,說淸楚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希望所有關心藝術活動的讀者,能一起對「骨迷宮」事件做一次冷靜的回顧與省思。
-
里程碑 Milestone
不朽的大師永恆的舞者 瑪莎.葛蘭姆—百歲冥誕
瑪莎.葛蘭姆跳了一輩子的舞,她的名字幾乎成了現代舞的代稱。五月十日是她的生日,十歲前她住在陰暗的東部城市,少女時光則在有陽光、花香的加州渡過。她是個偉大的舞蹈敎育家,由她所建立的現代舞技巧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傳。和當代藝術大師們的合作,爲她的傳奇添加了不少眩目的美麗篇章。
-
新秀登場
繽紛多彩的舞蹈生命 朱美玲
在她的舞作中,有一種激情和浪漫,通過流暢的肢體動作向四方擴散。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台下的誘賞
今年香港藝術節已於三月十三日圓滿落幕。多樣而精采的表演節目除以其本身的魅力吸引人外,香港藝術節協會費心設計的誘賞活動,尤値一窺。 行之有年的「大師班」「工作坊」等藝術節周邊活動,在一九九一年統括以「加料節目」整合。它在藝術節之前熱身,在節期助興渲染氣氛,更爲觀衆在節目演出當下,提供醍醐淸明的硏討。 香港藝術節是在今年二月十五日開幕,而早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加料節目中的「精華預展」就率先亮相,連續五個周六的下午,分別有專人主講《魔笛》、聖彼得堡管弦樂團等重點節目。自十一月二十六日起加入「藝術欣賞課程」,在連續五個周五晚上安排劇場邊緣探索,各有導師講介藝術節中的前衛劇場節目;第六個周五晚上則是探討俄羅斯及捷克音樂的民族主義。這些熱身活動一直延續到十二月下旬。 今年二、三月在藝術節期間,各種型態的加料節目傍著演出敲響邊鼓。二場免費的「捷克音樂系列」音樂會,由駐節藝術家捷克小提琴學派大師約瑟夫.蘇克(Josef Suk)分別與香港當地音樂家及大陸大提琴家王健合作演出。「藝術節公共交通之旅」在香港人口流動最頻繁的地鐵站中環、彩虹,安排四場吉他藍調、爵士搖滾、非洲及加勒比海的鼓樂演奏;在九廣鐵路沙田至上水段亦有兩場演出,表演者穿梭於一節節車廂中爲乘客演奏助興,製造藝術節氣氛。 一連串的各種主題講座與硏討要算是加料節目的實心了。「藝術座談」包括攝影透視、舞台設計前線、演藝評論前線三種;「大師班」、「工作坊」及「藝人談」各有四場,安排不同類型節目的表演者與觀衆對話;另有三場藝術節「講」場,探討攝影藝術於電子時代中的蛻變、二十一世紀新表現主義影像及失傳的經典粤劇《醉斬二王》。 跨進第三年的香港藝術節「靑少年之友」,有計畫的培養靑少年成爲未來的表演藝術觀賞者。採會員制,發給會員手册以紀錄出席活動的分數。靑少年之友可以積分進級及獲獎,或換取CD及藝術圖書等。 從去年九月起,香港藝術節協會即開始聯絡各中學,以錄影帶或幻灯介紹今年藝術節節目,又安排講座及本地藝術家的小型表演。另發通訊,載明靑少年之友必須參加的指定活動:①示範講座(10分),②可在十個特定免費節目中(其中之一是《魔笛》綵排)選看二場(10分),③看表演後塡交問卷(10分);自由參加的活動:①一九九四年香港藝術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上的裸體藝術
裸體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刻,裸體可以把作品推到極致,形成撼人的力量。在舞蹈和戲劇創作的過程中,身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表演藝術家而言,人的身體有如寶藏,掘之不盡,用之不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裸體切片
裸與不裸並無不同 舞名:《字》Word Words 1963 紐約 編舞者:耶芬.雷納(Yvonne Rainer)與史蒂夫.帕斯坦(Steve Paxton) 後現代舞蹈以每天生活入舞,嘗試各種可能來豐富舞蹈。 在《字》裏,沒有音樂、沒有佈景的整齊双人舞蹈中,舞者的裸體和穿著衣服演出的舞者之間並無不同,觀衆可以不用特別去觀察舞者的身體,轉而去注意舞者身體的動作。 六〇年代的告別式──由裸體開始 劇名:《六九年的酒神》Dionysus in 69 1969 紐約 導演:理査.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 人類最早的祭儀「可能」是以裸體進行的,人類出生時則「絕對」是裸體的。謝喜納與「表演者劇團」(The Performance Group)在六九年推出以全裸男女演出《六九年的酒神》是美國前衛劇場有史以來「脫得最澈底」的戲。此後前衛戲的裸體程度已不能超過這齣戲。 謝喜納以「環境劇場」的形式溶入此劇,觀衆與表演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距離,整個劇場成了舉行祭儀的場所,在塲的人(包括觀衆)都是「參祭者」。 「今日樂園」的人應該是不穿衣服的 劇名:《今日樂園》Paradise Now1969 紐約 導演:朱利安.貝克(Julian Beck)與傑迪絲.貝克(Jadith Malina Beck) 「生活劇場」(The Living Theatre)至今仍有新戲推出,不過少了貝克之後(死於八〇年代初),他們的戲已不再那麼充滿爭議與反動。 這個充滿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團體,曾在六〇年代短期實行類似人民公社的團體生活,每個人分配工作、共同生活而領同額的薪水。 《今日樂園》的裸體男女像「童男童女」般的純潔、天眞,和諧的互動關係與當時現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哉!身體
藝術本是一個特定社會、文化的函數,它反映了某種特定的觀念和價値。希臘人重視現世生活,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身體,視之爲盡善盡美的化身;印度人視身體爲繁衍後代之用,大膽地歌頌性愛,裝飾在聖廟建築上;在台灣,我們的身體似乎在傳統觀念的重重圍裹下,顯得有些羞赧而難登大雅之堂。